苏轼主要诗词作品目录

2024-10-20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主要诗词作品目录,欢迎大家分享。

  1、前赤壁赋[苏轼]

  2、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苏轼]

  3、春宵[苏轼]

  4、海棠[苏轼]

  5、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6、和子由踏青[苏轼]

  7、花影[苏轼]

  8、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9、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苏轼]

  1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11、三月二十九日[苏轼]

  12、上元侍宴[苏轼]

  13、石苍舒醉墨堂[苏轼]

  14、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苏轼]

  15、题金山寺[苏轼]

  16、题西林壁[苏轼]

  17、望海楼晚景[苏轼]

  18、雪后北台书壁[苏轼]

  19、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20、有美堂暴雨[苏轼]

  21、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苏轼]

  22、赠刘景文[苏轼]

  23、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苏轼]

  24、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苏轼]

  25、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

  26、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苏轼]

  27、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

  38、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苏轼]

  29、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

  30、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苏轼]

  3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32、洞仙歌(冰肌玉骨)[苏轼]

  33、洞仙歌(江南腊尽)[苏轼]

  34、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苏轼]

  35、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苏轼]

  36、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苏轼]

  37、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苏轼]

  38、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39、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苏轼]

  40、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苏轼]

  41、浣溪沙(寓意)[苏轼]

  42、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苏轼]

  43、减字木兰花(春月)[苏轼]

  44、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苏轼]

  45、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苏轼]

  46、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苏轼]

  47、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48、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苏轼]

  49、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50、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

  51、满江红(江汉西来)[苏轼]

  52、满江红(清颍东流)[苏轼]

  53、满庭芳(三十三年)[苏轼]

  54、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苏轼]

  55、南歌子(雨暗初疑夜)[苏轼]

  56、南乡子(寒雀满疏篱)[苏轼]

  57、南乡子(凉簟碧纱厨)[苏轼]

  58、南乡子(霜降水痕收)[苏轼]

  59、南乡子(送述古)[苏轼]

  60、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61、沁园春(孤馆灯青)[苏轼]

  62、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苏轼]

  63、阮郎归(初夏)[苏轼]

  64、少年游(去年相送)[苏轼]

  65、哨遍(为米折腰)[苏轼]

  66、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苏轼]

  6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78、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苏轼主要诗歌赏析

  1、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却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苏轼词作中少有的透满孤寂的感伤之作。且看词中出现的意象与营构的氛围:月,不再是丙辰中秋的满月,那时,虽有亲人不在的遗憾,但依旧还有把酒相问的豪兴——而这里,只是残月,是人生的残缺,亦是人世的残缺;桐,不再是枝繁叶茂撑的起整个天地、荫庇万物的大树,而是一片萧瑟,叶子已经不在,只剩光秃秃的枝干在残月的清辉下无语独立;还有那独来独往的幽人,面对此情此景,情何以堪——于是,便把自己变做缥缈无依的孤鸿,在茫茫夜色中孤独飞翔,不再有“月出惊山鸟”的活泼,只有那面对寒枝的无奈和由此产生的无家可归的感伤。

  这恰恰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现实与心境的真实写照。在现实中,“得罪以来,深自闭塞…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作为文坛盟主的苏轼,名震天下,此刻却在荒山僻壤之中,独自面对繁华过后的孤寂,体味世事无常的苍凉,是残月,是疏桐,是孤鸿。苏轼本是旷达,随缘随份的,想来他不会斤斤计较于这个人的得失,片刻失落之后,也许他感受更深的是整个时代的悲凉。经历了汉唐的辉煌,传统的文化-哲学价值观在积贫积弱、外患不断的宋代出现了断层与空白,各种学说应运而生,想去填补时代的空虚却带来了更大的空虚。饱受传统文化浸淫苏轼是先知先觉的,他看到了时代的空虚,感受到了自己的寂寞,高出不胜寒呵!于是,便有了用残月、疏桐、幽人、孤鸿营造的弥漫天地间、挥之不散的清冷

  3、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