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作者是苏轼,这首词既展现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也歌颂了她的情操以及高洁的品质,是一篇家喻户晓的词作。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 点酥娘。自作清歌传 皓齿,风起, 雪飞 炎海变清凉。
万里 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 带岭 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 吾乡。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赏析
苏轼的好友 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 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 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 劝酒。苏问及广南 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 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 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第三句“自作清歌传 皓齿,风起, 雪飞 炎海变清凉。”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 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 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 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 艺术效果。“ 诗言志, 歌咏言”,“ 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 《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 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 内在美。换头 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 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 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岭梅”,指 大庾岭上的 梅花;“笑时犹 带岭 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 岭北 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 铿锵有力, 警策隽永。 白居易《 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 心安是归处”,《 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 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 处世哲学。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 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苏轼常羡人间琢玉郎】相关文章:
苏轼《阮郎归·初夏》翻译赏析09-02
苏轼阮郎归初夏词作鉴赏10-31
《阮郎归·初夏》苏轼词作鉴赏10-30
《太常寺奉礼郎李贺歌诗集序》阅读答案11-10
太常寺奉礼郎李贺歌诗集序阅读及翻译11-16
苏轼黄庭坚12-18
苏轼名言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