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2024-09-2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说教材

  我将从三个方面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

  (—)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古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加了,古典诗文用其独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开拓着我们的思维,他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正确的引导学生读一些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多方面得到训练,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有重要的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一部分,用一课时完成,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体会《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意境,以及能够准确把握作者在古诗中离别之意。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理想和创造能力,以及具有独特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了解,鉴赏文学作品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于重点字词的深入,探究来培养学生自己欣赏古诗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来激励学生勤于挖掘中国诗词韵律及古典精髓的兴趣。

  (三)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中国古典诗词的体裁特点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理解性背诵古诗的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1.说教学重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能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阅读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读出自己的感情,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所以我讲教学重点定为:

  重点:1.分析古诗所蕴含的哲理以及社会传诵的原因。

  2.体味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1.分析古诗中所采用的手法。

  2.进一步专研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讨论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部分要再详细一些。】

  三、教学程序

  (一)说导语

  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十分重要,好的导语能激发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我采用的导语是:举例直接导入法及列举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诗人,让同学们熟悉唐代的文豪,然后在直接引入出诗人王勃,使学生接受更为自然。

  (二)讲授过程

  (1).让学生搜集有关王勃的资料,培养他们自己收集资料的能力,此设计是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 2).朗读课文,先有教师泛读,然后学生默读,教师点评,把握诗的节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且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剖析打下基础 .

  (三)整体感知

  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先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屡清作者的思路,为下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打下基础。

  (1)此诗写了什么事?从哪里看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更好的进行下一步分析。

  (2)让我们看下诗的开头,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写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明是写景,实际上用什么手法,这样问是为了同学们掌握其中的手法,让同学们掌握。

  (3)接下来我们看下颈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其中的意是什么意思?什么心情呢?

  这样问的目的是揣摩其中的字意,从而达到练字的效果。

  (4)接下来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样问的目的是理解作者此时的心情,对朋友的态度。

  (5)分析“无为在歧路,儿女在沾巾”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是让同学们从现代意思理解古意,从而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识。

  (6)没错,诗人把自己和更多的少男少女,进一步表达诗人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诗人是按照什么路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

  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同学们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作者的情感,深入到文章。

  【整体感知只是针对全文从整体上设计一两个问题即可,而你的整体感知里面包含了所有的教学内容,这是不行的,把它们分解开。而且,在问题叙述过后,要分享阐述相关理论依据,而不是把问题都说完只有一句话作为依据。记住,这是你这节课的重点部分,所以要详细认真地去做。】

  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古诗,使学生分析诗中的内容转化为画面,体会意境,从整体上感受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因此作者是问了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中的意象,从而感受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达到学生的共鸣。

  (三)课堂练习

  根据对诗的理解,说说“朋友”的含义,这样做可以让可以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让同学们牢记古诗词精华

  四、板书设计

  板书把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差异,通过对比的形式简要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出来,体现古诗情与境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学思路。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拓展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作品鉴赏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相关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06-0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07-2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及赏析05-1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09-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文06-2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停顿07-1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典故11-1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07-0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诗06-1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