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

2021-03-10 水调歌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教案 篇1

  一、新课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琼(qióng) 绮(qǐ) 婵娟(chán juān) 阙(què)

  2.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通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二)文本探究

  1.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交流点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交流点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三)名句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交流点拨】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四、拓展延伸

  话说《水调歌头》。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

水调歌头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

  1、教学时按照“读——品——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2.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

  “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话……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据此,我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质疑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由于本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我采用多媒体引入了大量有关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感性领悟的氛围,为学生顺利解读文本作了有力的保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将古诗词拓展到现实生活,深刻领悟词中的感情能初步鉴赏品评名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准备

  flsh配乐朗读,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欣赏美仑美奂的月亮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配《明月几时有》的轻柔笛音乐曲(为营造典雅的气氛作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学习氛围中)

  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这些诗句,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结合旧知导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联系旧知识,起到了对比理解、融合贯通的效果)

  二、倾听作品,整体感知

  1、欣赏课文的音画朗读,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2.、ppt作者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及其风格

  3、关于宋词的基本常识,学生简析这首词的结构

  三、反复诵读,走进诗词

  1、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读准字音

  2、全体同学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节奏与韵律来

  3自由朗读体验,并请个别学生展示朗读,集体评议

  (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这首词的内容)

  4、老师读小序,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先跟读,后自由诵读再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明月几时有》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5、这首著名的中秋词中,苏轼借吟咏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在探讨文意之初就抛出主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同时又统领全文的教学活动)

  (1)学生探讨交流: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苏轼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2)苏轼为何在这时会怀念他的弟弟呢?

  学生讨论并展示显示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苏轼和他弟弟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这足以证明他们兄弟情深他们的书信往来也是非常频繁的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3)品读词句,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到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

  学生自由朗读,并勾画表达思念的语句,自由回答,发表观点教师点拔追问)

  语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

  (4)、小结: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6、苏轼写这一首词难道只是为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吗?

  (这一问题的设计紧紧承接上一问题,层层推进,探寻作品的深层涵义)

  (1)学生探词索句发现:从小序“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

  (2)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词中还代表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

  (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

  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联系背景,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再思考

  学生交流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

  (4)让学生把“朝廷”代进上片,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学生自由表述: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5)苏轼想回到朝廷吗?朝廷又如何呢?寒冷应如何理解呢?回到朝廷做官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讨论明确: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

  (6)“何似在人间?”这句中“人间”作何理解?这句词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学生:虽然政治失意,但对生活的热爱依旧远离了尔虞我诈的官位要职,在自己贬官的卑微职位上,尽心尽责,造福一方百姓

  四、品味诗歌,体会情感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自主诵读体会之后再讨论回答)

  (现代的诗词教学中,背诵理解是基础,赏析诗句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要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1:乘着酒兴,他举杯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

  学生2:“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想象着作者端着酒杯在月下舞蹈,无拘无束,感情奔放豪迈

  2、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并作分析

  3、小结: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在前面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归纳)

  4、学生再次朗读全词,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语气和语调

  五、情境说话,能力迁移

  (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这首词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对话诗人,情感升华

  (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

  1、用心聆听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再次回到诗词的意境之中,情感再现)

  2、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谈出一种感受即可)

  3、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4(《望月》的曲声渐起,“望着月亮的时候,就想起你、、、“婉转而感染人的乐曲,将对作品的理解感知,上升到了对作者人生境界的理解)

  老师诵读:(投影)你,从遥远的北宋走来,衣袂飘飘,把酒问月你留给我们的何止是这几个名句呢?你像我们一样刻苦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但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你也买了房子——“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却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léixiè)之中”你也娶了妻子,可是刚至而立之年,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你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你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有人这样总结你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学生集体诵读:

  啊,苏东坡,你的一生比之常人,有太多太多不幸,可是你却能以你广阔、博大的胸怀一一化解,为后世留下一个光辉的形象

  七、内容迁移和写作实践

  1、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

  2、课后随笔《我眼中的苏轼》

  3、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

  (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让其自主选择,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培养生语文素养服务)

  教学反思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新课改探索了多年,这些问题,依旧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回顾备课过程,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水调歌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

  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

  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

  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水调歌头教案 篇4

  一、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主要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联系课题,鼓励提问:

  1、看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

  2、教师归纳: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

  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三、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有关水调歌头教案四篇】相关文章:

1.水调歌头教案

2.水调歌头教案

3.《水调歌头》教案

4.有关水调歌头教案三篇

5.有关水调歌头教案4篇

6.有关水调歌头教案3篇

7.苏轼水调歌头教案

8.水调歌头优秀教案

上一篇:水调歌头教案 下一篇:水调歌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