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赏析

2023-06-03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2.明月几时有:来自李白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3.绮户:雕花的窗户,多指女子居室。

  4.婵娟:姣好的月光。

  译】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节,我畅饮美酒到天亮,喝得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苏辙。

  明媚的月亮何时出现?我手持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夜是哪一年。我想要乘清风回到那里,又担心用美玉建成的宫殿,使我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清朗的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像在人间?

  月亮转过朱红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失眠的我。月亮不该对人怀有怨恨,为什么总是在亲人别离时才圆?人有悲伤、高兴、离别、重逢,月亮有阴晴圆缺,这类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只希望人人长命百岁,虽相隔千里还能共赏皎洁的月光。

  【赏一】

  这首词是苏轼最负盛名的作品,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这时他和弟弟苏辙已有五年没见面了。适逢中秋佳节,苏轼在密卅超然台上赏月饮酒时,作此篇以怀子由。

  这首词通篇都在咏月,然而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中心意旨则是抒写作者在政治失意、亲人久别的情况下,内心深处的矛盾痛苦和为摆脱这矛盾痛苦而进行的自我宽解。由于作者把自己的人生哲学、思想情感全部融入了词中,因此它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对亲人的怀念,而且还充满了对社会、人生、自然,以及生命本体的深刻感悟。上闺写把酒问天的退想,展现了苏轼入世与出世思想的双重矛盾心理及其解决。“把酒问青天“是思想上极度苦闷的表现,把自己比作乘风归去的仙人,折射出他由于政治失意而产生的出世思想,欲“归去”而感到天上清冷,不如留在人间,则反映出词人尽管由于遭受到很多挫折而想要远离现实,但是终究舍不得他所热爱的社会人生。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占上风的最终是坚定的入世思想,显出苏轼思想中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主导一面。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在抒写对酒怀人的思绪的同时,表现了深重的离别之苦其自我宽解。对月伤离是人们经常会抒发的感慨,而突出“长向别时圆”,则写出对别离痛苦的独特感受。阴晴圆缺自古难全,是面对现实而发的无可奈何的喟叹。末二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沉思中陡然振起,言各自争取美好生活,虽分处两地,仍可共享这圆满月光。在这诚挚的祝愿中,饱含着积极奋发、把握人生的进取精神,以乐观豪迈的气势压倒痛苦而得到宽解。全词以月起头又以月收结,结构奇妙而开阖自如,想象丰富而虚实交借,说理通达而情味深厚,语言洗尽铅华,脱去柔,自然清新。不假琢而舒卷自如,因此自问世以来就为人传诵。

  【赏二】

  这是一首著名的中秋词,是文学史中的名篇。苏轼由朝廷外放到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政治上抑郁不得意,此时与胞弟苏辙分别已有七年而不得团聚,故对月抒怀,尽吐积怨。这首词的主旨在于抒发作者流放异地的惆怅情怀。词中用道家思想观照世界,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恶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诗人用直接描绘的形象范畴,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思想和往昔神话传说融会在—起,于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佳作。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

  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句,笔力奇崛,不谐尘俗。由于对现实不满,他的幻想使他飞进了美丽的神话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现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即“退”与“进”、“隐”与“仕”抉择上的徘徊困惑。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苏轼诗文的美学观说:“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月的神话传说中的“广寒宫”具象化。这里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也潜藏着作者对封建秩序的怀疑情绪,尽管词的上下衔转处曾经表达了自己顾影自怜、向往隐退之意,但苏轼诗文中有很多貌似“出世”的内容,实质都是“入世”思想的反映,本篇也是如此。

  下阕融写实为写意,从景物写到情思,“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实写月光照人无眠,兼有月照不眠之人与月照愁人使人不能入睡两层意思。承“照无眠”而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上是抱怨圆月照愁人,增添“月圆人不圆”的怅恨,实际上是借月而表达自己心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又转出—意,词没有从月亮着笔来写他和弟弟子由的离别之情,却说人之“悲欢离合”与月之“阴晴圆缺”自古就是这样。既知此理,便不应对圆月而对比联想到别离,产生无谓的惆怅。词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此事”指的是亲人团聚,“欢”“合”又正是月亮“晴”“圆”的幸福时刻。亲人间的欢聚既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则只有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来安慰自己,并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这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这在离别词里,独创一格。

  词由对天问月开头,以对月祝愿作结。由问月而生升天之想,复又执著于人间世事:但人间依然烦恼丛生,故又责怪月之不解人意;最后在宇宙人生之理中获得解脱,以共赏明月作为心灵的慰藉。全词思贯天外,俯仰古今,意境阔大高远,展现出博大的胸襟,是苏词代表性篇章之一,极富浪漫色彩。在表现上,本词前半纵写时空,后半横叙现实,从演绎物理到阐释人生,是对魏晋六朝游仙诗的继承发展。同时,笔势曲折,层层转折,深刻揭示了进退两难的人生矛盾与徘徊迷惘的复杂心态。此词被推为中秋词中的绝唱,古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 赏析】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赏析01-18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09-23

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04-21

《水调歌头》原文赏析04-07

古诗《水调歌头》赏析04-17

水调歌头原文赏析09-22

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09-22

水调歌头原文赏析07-10

水调歌头译文赏析08-09

《水调歌头》的诗句赏析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