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2024-10-19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一首抒写壮志难酬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向来炙人口。今选入九年级上语文版第六单元,是使用语文版《语文》的初三学生第三次学习苏轼的作品。学生喜欢苏轼,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因此,我把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在在教学中,我以诵读为线,紧密联系理解和感悟两个板块:先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读顺,最后在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情感基调的基础上读出情和美来,学生、老师和词人达到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本课教学做到 “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就蕴含此过程之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形象具体的感官体验,通过投影仪、音乐的运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赏字词,理解词义;

  三、把握脉搏,读懂词情;

  四、加深体悟,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积累了哪些写月亮的诗词?作者借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思乡怀念亲人

  月上柳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杨柳岸,小风残月。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夜院锁清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给学生一个支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诵读品味

  1.老师范读本课, (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2.学生自由读本课,要求(①读准字音: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

  注意阙(què) 琼(qióng)

  绮(qi) 胜(sheng)

  (设计意图:先声夺人:让学生亲自看到老师用声音、用奔腾的激情重现词的形象,让学生受感染,让学生跃跃欲试,让学生愿意和老师一起走进词的里面,感知词的内容。)

  3.齐读单个读结合,要求:读准节奏、了解词语的意义。

  ⑴、解释加点词。

  (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早晨)

  (2)高处不胜寒。(能忍受)

  (3)何似在人间。 (哪里像)

  (4) 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

  (5) 千里共婵娟。(借指月光)

  (6)不应有恨  (遗憾、失意)

  (这几个词是古今异义的词,有必要在理解全词意思之前提出来,引起学生注意,扫清文字障碍。)

  ⑵读准节奏:丙晨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音读把握节奏 :“语气可二二一、二一二或二二二、二三作逗,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找出韵脚:押an韵。

  (每次读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是读得顺的基础,这是为后面意读作铺垫。)

  三、感悟词的内容: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下注解,小组讨论整首词,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词序颠倒的要把它理顺。有困难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解决。

  ① 谁“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亮。

  ②谁“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亮。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指什么事?

  ——欢合 晴圆

  ④谁“但愿人长久”?谁“千里共婵娟”?

  ——苏轼“但愿人长久”?离别的人“千里共婵娟”?

  (这题比较灵活,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不一定是老师想到的地方,便于老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理解这首词的难点,给学生内化的时间,也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读,理解词内容后男生配乐朗读。要求:读书声中见人物,读书语气中见事态,读书语调中见变通。朗读重音提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学生在理解词意思的基础上,在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第三次读课文,这次读的要求要高一些:语气要有轻重变化,语调要有高低变通。为下面的情读作铺垫。)

  四、赏课文

  1、赏字词

  ⑴:“欢饮”、“大醉”怎样理解?

  ——欢饮:尽情的饮或痛饮。

  大醉:作者面对浩洁的圆月,触景情,怎不思绪万千。为求得自我解脱只有举杯消愁。虽痛饮达旦,喝得大醉,也难解心中的愁结。也正因这一“醉字,使下文天上人间交织一起的离奇想象变得合乎情理,又使下文酒后吐真言显得贴切自然。

  ⑵: 为何说“兼怀”,除了怀子由以外,还怀什么?

  ——怀恋亲人之情,更主要的应是怀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之情。

  ⑶:“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上真的不如人间吗?作者真是这样想的吗?

  ——心情(矛盾):想回朝廷施展才华

  恐惧、勾心斗角政治斗争让他心寒

  作小官轻闲自在 忧郁无奈碌碌无为

  政治理想:辅君济世

  应是天上人间都不如人愿

  (赏字词这三小题的设计,意在找到一个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近苏轼,理解苏轼写作此词时的背景和状态,他主要抒发的情怀以及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和思想。为下面学生把握词人的情感脉搏铺路搭桥。)

  2、情感把握

  ⑴情感起伏: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情绪高涨 疑惑

  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沉思 忧郁无奈 双重矛盾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绪高涨 排遣忧郁无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沉思 多遗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彻大悟 排解遗憾

  ⑵苏轼几次情绪高涨?几次沉思?几次排遣忧郁和遗憾?

  情绪高涨→ 沉思→ 情绪高涨 排遣忧郁无奈→ 沉思 → 大彻大悟 排解遗憾

  ⑶情感基调:整首词的基调是乐观开朗吗?

  ——词的思想感情是从起始的低沉郁闷到后来的豁达开朗可能更恰当些.作者的性格比较开朗、乐观,但也不能排除他阴暗忧郁的一面。

  (把握了词人的情感脉搏,也就把握了词人的思想性格,也就把握了词的主旨。词人那种豁达开朗的性格,面对坎坷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定会感染学生。)

  3、美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篇中洋溢着情感, 以一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共振。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第四次读课文,已经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所以这次读的要求更高:除了语气要有轻重变化,语调要有高低变通外,还要处理好写词人两次沉思的关键字:寒、恨,从而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

  4.背诵,在音乐伴奏下自由诵读中完成。

  (这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情感与词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力求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 相关推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04-1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考题06-0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鉴赏03-29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01-2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教学设计(通用12篇)09-2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通用12篇)01-2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09-2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解读02-0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词赏析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