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道难说课稿(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蜀道难说课稿 1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本篇课文是一首古风体裁的诗歌,诗人李白通过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从高险、惊险、凶险几个方面,将蜀道的抽象之“难”,以具体的物象形式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大胆、奇特瑰伟的联想力,正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艺术特点。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古风诗歌,因而重心在诵读上。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难”难在何处?
3.感受李白诗风的豪迈特点,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奇险雄壮之美。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李白诗歌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蜀道“难”在何处,文章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通过诵读课文首句导入:“噫唏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诵读声中,你能感受到,这句诗的风格是哪一位大诗人的?李白一生游遍名山大川,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那么,他笔下的家乡——古蜀国有怎样的胜景?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诗仙,走进四川……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同时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停顿。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谈谈他读了本诗之后的感受。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说出蜀道的山高水险,奇峻,以及诗人李白充沛,高昂的情绪。我会对学生的感知进行全面概括。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之后,我会再次播放音频,并设置问题。我的问题是: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蜀道的?学生经过再次朗读后回答。文章是从三个部分来写蜀道之难的。分别是: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学们再次朗诵第一段,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学生朗读后,我会指定一两名来回答。经过总结,我们看到:
诗歌的第一句:直抒胸臆,连续运用三个韵调和谐的叹词,表现诗人被蜀道之高而惊恐的心境,使人未见其高,先闻其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说明了蜀道长时间的闭塞。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蜀道之高险是如何表现的?学生经过朗诵课文第二部分,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里的“鸟道”是“横绝峨眉巅”,可以看出山势之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一句中“冲”“回”字表现出蜀道之高险。接着,诗人通过“黄鹤”的“不得过”,“猿猱”的“愁攀援”,来侧面烘托出山势之高险。只能让人“仰胁息”而“坐长叹”。
4.在分析了第一部分之后,我会继续指定学生读第二部分,并提问: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蜀道的“惊险”?学生通过朗读明确:“悲鸟”“子规”的叫声,烘托出凄惨悲凉的气氛,让人“畏巉岩”而“不可攀”。
其中,一“悲”,一“号”,一“啼”,一“愁”,将蜀道的“难”表现得更加具体。
5.接着,我会组织学生集体朗诵文章的第三部分,并设置问题:诗人是因何而第三次复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从哪句可以看出?学生思考后,我会指定某生来回答。
6.下来,我会设计最后一个问题:文章多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于作者的抒情有什么作用。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诗人反复感叹,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
学生再次集体朗诵本文,同时注意停顿和语调气势,并思考本诗有怎样的艺术特色。经过小组讨论,代表来回答。随后,我会通过播放蜀道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谈谈他对蜀地历史和地理的作用看法。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背诵本诗;课下后学习李白的古风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它和《蜀道难》中的抒情方式及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体会李白的诗歌的抒情方式。
蜀道难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蜀道难》是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已经接触了诗歌,学生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本单元学习唐诗,唐诗雄浑豪放而又沉郁顿挫,诗人诗风各异,教学要充分把握诗人的艺术风格,《蜀道难》感情强烈,笔锋雄健,想象奇特,气势雄浑,是李白的成名作。结合本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知识和能力:
①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知人论“诗”;
②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艺术风格。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自然是诵读。
教学难点是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及诗人抒发的情感。
二、说教法
教法:教学活动就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蜀道难》是诗歌经典,又是豪放诗歌,所以在教学上要重视诵读。我采用在诵读中轻轻松松把握全文的教学方法。第一步是初读。解决最基本的字词问题,打好基础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关键,只有认真地做好这项工作,学习才会很轻松。第二步是意读。朗读中质疑,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三步是美读。除了诵读以外,还有问题探究法、讨论法、评点法等。
学法:诵读感知情脉——让学生去读
知人论世探主旨——让学生去思
个性解读赏艺术——让学生去品
总之,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入为主很重要,要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思想。导语从李白一生三件宝诗、酒、剑入手,引起学生知晓李白的兴趣。这里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从以前学习的知识中回忆,并且及时表扬那些记得好的同学。从而引到本节课的内容上来。
李白一生三件宝:诗、酒、剑。杜甫有诗为证,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说到酒,杜甫也曾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说到剑,李白好剑术,十五岁学剑术,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自己也有“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诗句。
余光中在《寻李白》对此有过非常生动的概括,“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洒脱不羁而又才华横溢的形象,就连对蜀道之难的慨叹中亦不乏其匠心独具的豪放。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蜀道难》。
(二)“看我说名人”栏目,此期名人为李白。轮流到的学生展示。
大家就自己知道的李白作一补充。最后对学生所说的进行总结。
(三)研习课文
1、初读课文。基本操作模式就是自由诵读,扫清文字障碍;然后找出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和与现在意思不同的词语(比如古今异义、此类活用、通假字,甚至特殊句式)。
①学生借助不同的字典,疏通文意。
②掌握重点字意思和词类活用现象。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阅读,并且逐步形成积累和严谨治学的好习惯。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找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是必不可少的,这次展示是让学生能够顺利地朗诵诗歌。先让自告奋勇的同学来读,再让朗诵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学生来读,从让学生朗诵中去比较、去感受、去体味。当然要极力表扬那些踏实认真,能够开动脑筋并且有独特思维判断的学生。
2、意读课文。基本操作模式就是探究如何诵读诗歌。一般为先设置问题,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展示之后,根据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设置的问题如下: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文中出现三次,每一次该如何读?
②写蜀道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从、鱼凫的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③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④课文第二段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⑤课文第三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这五个问题基本上涵盖了全诗的内容,首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对每个问题都有或明晰或含糊的答案之后,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意见,并且每个小组商讨出较恰当的答案,然后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每个小组都要评价出最好的小组和最差的小组。最后,学生普遍能够答出来的就不再赘述,对于困难的恰当地进行点拨。
根据大家得出的统一答案,研究每一部分该如何去诵读,是平缓地叙述,还是激昂有力,在商量一致后同学们推举代表进行示范诵读,个别地方如果有问题,就和学生一起研究。
这里以问题促读,让学生在彻底了解整篇谋篇布局以后意读,再由意读带动理解。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文中出现三次,每一次该如何读?
点拨: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②写蜀道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从、鱼凫的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③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针对上面两个问题点拨:“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笔,追溯了秦蜀隔绝、不相往来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艰险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朗诵时如能作出寻觅的动作,眼神如梦似幻,沉浸在追忆中,情绪上交织着惊和叹,能更好地体现蜀道的悠远感和神秘色彩,听众也能通过你的朗诵更入境地感受到悲壮的情感氛围和蜀道神采飞动的艺术形象。
经过一番神秘的寻根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引导我们直面现实:那突兀而立的高山,茫茫苍苍,直插霄汉;高山下雷霆万钧的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惊险万状,气象恢弘。面临这一派永远不会被征服的个性山川,我们要读出一种认真对待的态度,并读出欣赏,读出叹服。
④课文第二段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点拨:“问君西游何时还”,询问式的关切透露出友人将赴曲途。在关怀担忧中读出由衷的同情。“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这些自然景观感情色浓厚,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我们读的时候也要在担忧中充满愁绪。
山川的'伟大、强悍,以绝对强大的力量给人以不可抗拒的威慑。我们需感受到李白带着雄浑的气势,蕴含着豪迈的声响,诵读时需在惊愕和恐惧中读出敬畏。“连峰去天不盈尺,……崖转石万壑雷”需读出激越忧愤,诗绪在想象的奇境中迷离恍惚地遨游,豪放不羁,色彩斑斓,追求奇、异、怪。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里突然来了一个“险”,情绪上,担忧中表露出埋怨。
⑤课文第三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点拨: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朗诵时情致需转入低沉,和前面的“蜀道难”形成一种壮美和丑恶,高亢和低回的反衬,在情绪的节奏上,构成一种张力。
这些环节都会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要靠他们自己去探索,尽管教师点拨和引导也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总之,鼓励为主,鞭策为辅。
3、美读课文。基本操作模式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酝酿情感,有激情地诵读。
首先探讨两个问题:
①探讨主旨
知人论世
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恰好用来进行思维训练。
我首先指导方法,“知人论世”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接着打出李白在长安的介绍。说明李白满怀壮志而来,却受到权贵的忌恨,被放还乡。接着打出唐玄宗时期的介绍,说明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危机。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适当加以引导:
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
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
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
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
②艺术鉴赏
个性解读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重点。我采用化难为易的方法,设问:你认为本诗好在哪里?一人评一句。这样安排,让学生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样,由枯燥变生动,由灌输到感悟。是一种个性化解读,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最后总结浪漫主义诗歌的诗风。
自由鉴赏
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感情强烈,气势雄浑,语言凝练,自由奔放,换韵自由,音节铿锵,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有神奇色彩,有历史沉重感,一咏三叹,主旨突出,内容变换跳跃,对偶句式整齐有力,长短句参差错落,笔力千钧,先声夺人,渲染气氛,烘托映衬,比喻生动,细节感人,照应到位,直抒胸臆和委婉含蓄向结合,点面结合,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想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逐层深入,由高到危,由地理环境到人事环境……
总结:浪漫主义诗人艺术风格:想象、夸张、感情强烈
在探讨完之后,配上音乐,带着对李白的理解和此诗主旨的探讨进行美读,美读的基本原则就是有情感地去读,让李白的诗歌能够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也让自己的情感在李白的诗歌中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对于非常优秀的学生在朗诵这一块作指导,以便让他们朝更优秀的方向发展。
(四)背诵诗歌
(五)阅读延伸:去年去了一次剑门关,写了一篇文章《天下奇险第一关》,和学生一起分享。另外,研究李白,尤其是他的生平、思想和代表诗歌。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总体设计上让学生自己去动,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不管是他的固有思维,还是独特的思维,大家集思广益之后,同学们对问题的看法就会更加全面,也慢慢地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
三分诗,七分读。如果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那么诗歌的境界就会完全显露出来。所以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把读作为教学的主线,不仅让学生敞开心胸,而且从读中体味到诗歌的美丽。但在如何分层次地诵读这一方面还应该再深入一些,或许学生会理解更深刻一些。
蜀道难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这个专题为诗词专题。流芳百世的名篇,来自于生命的力量,它们或豪放,或婉约,或绚丽,或平淡,或典雅,或庸俗,充分展示出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而《蜀道难》的作者李白,则是中国诗坛最为辉煌的一颗明珠,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的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而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境界的最高层次。浪荡江湖,行山踏水,他的一生,把自然造化,皆化进他的诗里。在这幅描绘蜀国风光的泼墨大写意中,李白以他神鬼莫测的笔法,不仅写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崔嵬和峥嵘,写出了神工鬼斧的大自然对人心灵的震撼,还寄情山水,状物抒情,把想象、夸张、神话和现实了无痕迹的融合在一起。
二、说学习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结合《蜀道难》的文本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能力目标:通过吟咏朗诵和评点,品味本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感受本诗雄浑的气势、奔放的情感,以及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理解本诗的言外之意;
三、说学情和重难点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与此同时,高一的学生对诗词又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鉴赏能力,所以我把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通过吟咏朗诵和评点,品味本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的言外之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四、说学习方法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评点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蜀道难》是苏教版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作。本说课稿是在上完公开课的基础上写就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体现新课程的课程理念!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五、说学习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雄浑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读文入境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
1.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蜀道难》这首诗由于比较长,在文意的理解上对于高一的学生是有困难的,这一环节,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在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然后由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最终做到扫除阅读障碍,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2.听读文章,初步感知
播放由名家范读的配乐朗诵《蜀道难》音频,在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读音、断句、语调、节奏,以及情感的流露和变化。
3.吟诵诗文,体会诗风
听读后,让学生交流听读感受。学生基本上可以感受到“诗风的雄浑”和“蜀道之难” 由蜀道难这一点,让学生找出关于蜀道之难的三句话: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然后下面由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诵这三句话,教师进行朗诵指导,进而进行集体朗诵,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朗诵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李白雄浑奔放的诗风,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难” 的不同含义,即分别在感叹:蜀道的高、蜀道的险、以及蜀地战祸的惨烈。
(三)、循文入意
《蜀道难》是苏教版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作。本说课稿是在上完公开课的基础上写就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体现新课程的课程理念!
这一环节的立足点在于精读诗词,自主鉴赏诗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点、鉴赏和朗诵。要求一个小组选择一个部分进行品读,指出作者是如何表现蜀道的高、险、以及战祸之惨烈的,并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评点和朗诵。此处给出示例,并给以提示,可以从从艺术手法、意象选取、词语运用、句式节奏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几分钟的交流讨论后,由小组一位代表进行展示,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从而总结出本文的艺术特色,即奔放的诗风、飘渺的神话传说、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鲜明的意象,灵活的章法,并进行板书。在对诗句阐述完鉴赏内容后,要求小组的另一位代表进行朗诵,并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这一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四)披文入情
这一环节旨在探究诗歌的内涵。本诗主旨历来争议不定,恰好用来进行思维训练。对于主旨的探讨,用顾炎武《日知录》里对这首诗的评价“李白《蜀道难》之作, 歌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别无他意。”这个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询问学生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同意的理由是什么?不同意,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前,首先指导方法,“知人论世” 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并给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本诗时的社会背景,说明李白踌躇满志而来,却受到权贵的忌恨,被赐金放还。接着打出唐玄宗时期的介绍,说明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危机。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于本课的写作意图一般会有三四种说法,一是送别友人;二是抒写心志,感叹仕途艰难、人生艰难;三是讽喻时政。待学生发言后,老师打出屏幕中资料以佐证他们的观点。使他们有思考后的成就感和愉快感。
最后再来朗诵诗歌,在朗朗书声中再次感受本诗雄浑奔放的诗风和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
(五)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做出了尝试,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
板书:
《蜀道难》是苏教版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作。本说课稿是在上完公开课的基础上写就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体现新课程的课程理念!
蜀道难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分析:《蜀道难》是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诗从肺腑出”板块的一篇文章。本板块的其他篇目是《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锦瑟》(李商隐)。本诗是专题第一篇,在专题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本诗在李白诗歌中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代表性主要体现为:内容上伤时忧世、关注国事的忧乐意识和热爱大好河山的诚挚感情,艺术上新奇大胆夸张想象的浪漫手法,风格上热情奔放宏伟豪迈的基调等。特殊性体现为:作者采用古乐府形式,却又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本诗运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三次变换。
2.说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对其诗歌也有了一定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巨的应考任务。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举一反三,加深对李白诗歌、盛唐诗歌的理解,学得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班级学生素质一般,对本文文字有较多障碍,难度较大,所以仍然要安排足够的教学时间———两课时,并且布置预习作业。
3.说课程标准: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基于以上几点,本诗意象雄浑,笔意恣肆,诗风豪放。努力渗透新课程理念,拟以“难”为切入点,以“叹”激趣、导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品读意象→体味诗风→感悟情感,最终达成对诗歌的综合体验。
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1)研习意象,体验讨论,品析蜀道之“难”,感悟诗人情感。
(2)学习诗歌描写蜀道难的手法,体会李白雄放诗风。
而把(1)作为教学重点,(2)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感受音韵之美。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可以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诗歌的朗读要把握好两个重要环节。一是音步,即诗歌的停顿及由此形成的节奏。二是轻重音调,即语调。音步和音调都应该根据诗歌内容划分。因此,朗读的第一步是深刻体会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朗读也是感受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悟。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
李白印象:人,豪放率性;诗,浪漫雄奇。
2.激趣
(1)粗读全诗,明确李白对蜀道的印象:难!
(2)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达强烈感叹的词语:“噫吁戏”“长叹”“嗟”“长咨嗟”。
3.激疑
(1)叹什么?
引导学生重读全诗,从诗中找出蜀道“景物”:“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川”“黄鹤”“猿猱”“青泥(岭)”“悲鸟”“子规”“连峰”“枯松”“瀑流”“剑阁”。
(2)为何叹?
引导学生在自由精读全诗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意象品味揣摩;交流品读体验。
一叹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烟不通的历史、五丁开山的传说,用绝顶鸟道、回日高标、黄鹤难越、猿猱愁度极写蜀道山岭之高危。
二叹蜀道之雄奇:以回日高标、冲波回川、近天连峰、倒挂枯松、飞湍瀑流极写蜀道山川的雄壮奇丽。
三叹蜀道之凶险:以攀援时敛气屏息、抚膺长叹,悲鸟子规的飞绕夜啼,极写蜀道山道之峻险;以剑阁“蛇”盘“虎”踞、杀人如麻极写蜀道人事凶险。
(3)如何叹?
A.铺垫: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叠词将词人内心堆积萦绕的愁绪描写得真切入微。
B.研读:李白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对蜀道的感叹?
铺垫:贺知章看了李白此诗后,屡屡称叹,号其为“谪仙”,当即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诗中“仙气”何在?
反复咏叹:诗中用顶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叹其高危不通,二叹其峻险难越,三叹其雄奇凶险。
大胆想象、联想:用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六龙驾日的传说极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现蜀道山岭之高危。想象、联想历史久远,空间广阔,气势酣畅。
极度夸张:极写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岭)之峻,连峰之高,飞瀑之喧,剑阁之险。
反复烘托:以黄鹤猿猱愁度来衬托蜀道山岭之高,以飞鸟悲号、子规夜啼来衬托蜀道空寂悲凄;以行人的'敛气屏息、惊魂不定、失色长嗟来衬托山之陡峭峻险。
C.小结:面对蜀道,唯有李白敢将它与天比高,与蚕丛鱼凫开国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开山写通,借六龙回日写隔;唯有李白敢借扪参历井写惊,借悲鸟夜啼写凄;唯有李白敢借倒挂枯松写险,借万壑雷声写雄,借“蛇”盘“虎”踞写凶,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无法企及的“仙气”——雄奇壮丽、高危峻险的意境,雄放洒脱的诗风。
4.悟情
思考:
(1)你从李白的叹息中听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品味意象的基础上分析诗人情感:赞叹其雄奇伟丽;惊惧其峻峭险恶;遗憾其高不可越;忧虑其凶险多事。
(2)有人说,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诗人自己仕途坎坷,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你赞成吗?为什么?
理由: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各抒己见,不求统一,但要言之成理,尤其要能紧贴文本,找出根据。以本题为例,诗人本身可能未必有这层意思,但学生结合诗人生平,读出这样的感受也应予以尊重。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两点:第一,主旨概括最重要的依据是文本;第二,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多元,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可能会读出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但是多元解读不能漫无边际,要防止不顾文本过度解读。
5.体验
(1)学生在涵泳的基础上自由吟诵全诗。
(2)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范读)。
五、说板书:略。
蜀道难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蜀道难》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及背景。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
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蜀道难》,再次感受李白诗歌的风格。(板书)。
(二)作者简介
(三)诵读感知
1、第一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
2、第二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
4、第四遍,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
(四)问题探究
1、《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2、蜀道“难”在哪里?
三难:
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角度说安居之难。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五)延伸拓展
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你是怎么看?
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
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
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
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
(六)堂上总结
这首诗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七)说作业
背诵该诗。
(八)板书设计:略。
蜀道难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基本阅读型的课文。
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通晓背景,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疏通诗文,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3、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深入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解读法
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作者简介(生平略、作品风格详)、写作背景(利于学生理解诗文)
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体会诗句的语气,语调与长短句式变化的关系。
分析课文:从题目的“难”字着手,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呢?“难”在哪里?文中有多少处直接提到“蜀道难”的?我到这里为止提了三个问题,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来,等我们在疏通完课文之后,再解决。但是第三个问题,学生是很容易能够回答得出来的。因此我只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我的`第三个问题,顺着这个问题,看看作者在文中三处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难”是否一样。这样,就进入诗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注释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疏通诗文。在诗文的疏通时,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重点诗句、字词,多让学生尝试着翻译,我及时点评、引导。同时还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特点。
课文从三个角度写了登蜀道之难,而每一段刚好为一个角度。在疏通完一段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来。这里就是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和“难”在哪里这两个问题了。
第一课时疏通到课文的第二段止。
第二课时
按照第一课时的方法疏通第三段。
结合课文当中的诗句让学生说说诗歌是怎样体现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
总结《蜀道难》这首诗的重点字词,再次理清“三难”。
布置作业:出默写题,课后再背诵课文。
五、板书
课题作者
三难: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的角度说安居之难
总结:我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诗歌当中的“三难”,以此为线索,展开诗文的疏通。对于诗歌当中用来表现“三难”的诗句,也是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体现。所以用这些诗句可以总结出“三难”的结论,也可以用这些诗句赏析李白的诗风,让学生欣赏对蜀道难的想象和描写。学生在读懂了诗文才能够赏析,但是我们也可以融赏析于理解的过程当中。
蜀道难说课稿 7
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人教社必修3编写说明中明确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是抓好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本课说明:
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针对单元教学目1和目标3)
2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注意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谈,不能泛泛而论,进而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针对单元教学目标2)
3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郊游)和读书经验来理解诗歌,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目标2、3)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本首诗歌的情境中,第一段能熟读成诵。
二、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三、鉴赏本诗第一段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想象力,能尝试着运用某些艺术手法于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关键 课前有充分的朗诵预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下面是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采用背景音乐古筝曲)
2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李白。因为学生对李白比较熟悉,所以在这里教师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加对本篇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整理出李白的生平简历如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得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教师过渡: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名篇《蜀道难》。
3与学生交流背景资料:(课前布置的这项作业是有意识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因为诗歌鉴赏首先就要知人论世,所以训练学生这种意识,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基础。)
1《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写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
2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在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时所作,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很多是诗人的想象,因此这首诗被誉为“奇之又奇”的乐府诗。3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四种说法)
教学具体过程
一 多种形式诵读,整体感知全篇
1自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小组同学间探讨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揣摩和体会。)
2 精品美读,再读感悟。
说明配合蜀道画面和背景音乐,教师进行示范朗诵。要求学生体会感情、语气、语调节奏等,同时布置思考题:《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
3三读品味,其义自见
让学生小组间分段朗诵,体会它的效果,并请概括分析每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
(教师可提示学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一段叹高难行。二段叹险可畏。三段叹战祸之烈
至此完成教学重点1诵读和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然后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二涵咏玩味,鉴赏艺术特色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将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鉴赏诗歌的主人,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逐步分析出本首诗歌的艺术特点。我将公布本课研究学习主题:你认为“蜀道之难”最难在哪里呢?是高,是险还是战祸之酷烈?
由此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段蜀道之高有多高,有多难!
布置任务:小组合作:请具体分析第一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 因为第一段叹高难行(是怎样写蜀道之高难行的?)
学生经过研究讨论,教师逐步引导,师生共同归纳出第一段分为两个部分
1蜀道来历(介绍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2蜀道高峻(具体描写)
针对两个部分,教师分别提出两个研究问题:
(1)“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何作用?
明确:说明自古难行,付出重大的牺牲。增加了神秘感和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点是诗歌的常见方法)
(2)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具体描写蜀道的高峻?这道题的设置实际上是进行名句的赏析,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名句的敏感度。在这里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两句: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点面结合的方法兼夸张。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是大胆的想象和夸张。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趣谈: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
总结第一段艺术特色:
一段叹高难行。
蜀道来历(五丁开山)神秘浪漫
蜀道高峻 点面结合、想象夸张
将研究性学习带入本课堂,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以第一段的鉴赏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诗眼、分层次,找名句才能比较系统地进行鉴赏,为第二课时完全自主学习鉴赏打下基础。
经过诵读感知,诗歌特色鉴赏之后相信学生对第一段的理解和感悟比较充分了,为了强化学生对诗歌语言和意境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一个环节,“想象千山之旅”。
这个环节的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进行写作练习,实质上更是对诗歌语言、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意境的另一种方式的鉴赏体会。因为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要求学生结合千山的风景图片,想象登山之旅,并描绘出来,这其中,可以借用、化用《蜀道难》或者改造蜀道难中部分诗句的词语,来进行描写。这样,学生将会对原诗再次进行赏读,对诗句进行更为细腻的揣摩,甚至可以达到创造性的赏读效果!这一环节也是落实了本单元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 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之后课堂上请学生谈想象中的千山之旅,学生和教师评点教师也有一篇下水文章与学生交流。教师下水仿写:
2请同学课堂背诵第一段。本课将在学生一起背诵第一段的琅琅书声中结束!
最后布置作业:熟读第二、三段,小组合作分析二、三段运用了什么方法写蜀道之难的,准备课堂汇报
蜀道难说课稿 8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
一 说教材: 它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下学期必修本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 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从上学期第2本依据引入了古代诗歌。所以这节课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赏析,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从而对学习这单元的其它诗歌以帮助,还为学习第2本中的宋词打好基础。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大致是两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由于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有困难,<蜀道难>的内容方面是显见而又模糊的,艺术成就突出,所以,我决定从两方面来实破.内容和写法上.于是我确立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我依据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确立了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的本诗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感知雄奇豪放的美,学会鉴赏诗歌
知识目标是本节课中要求学生整体太标的,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此基础上进行拓展。
能力目标:(研究性) 高一的学生,在自主探究诗歌深层含义方面比较差,结合这首歌能充分锻炼此种能力,故能力目标定为此。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我确立这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我依据德影响一致性与个连贯性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和的教学原则,我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立为:)
通过赏析,体会作者广大的襟怀, 敬仰作者盛唐风采,进而激发学生热情拥抱祖国的山水、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这一点切合了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一德育目标的实施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方面成熟颇高,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艺术手法的把握与体味。
(这首诗 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但是什么原因如此呢,是一个难点,只能打开这个结,才能进入深层次的审美境界。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教学难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艺术性。
1、 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为教学理念,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点拨法。
第五、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心理学家研究,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直观性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与教学的启发引导想结合,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再加上拓展思维训练,让学生进行发挥创造,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说学法
(与教法相对应,我依据学生认知阶段性特点,为学生设计了如下学法:)
1、感知法2。 理解领悟法3。 质疑感悟法4。问题讨论法5。 自主合作探究6复习法7。识记法
在导入新课观看课件及诵读时,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器官去理解领悟,以利于收获感动,体悟意境;鼓励学生在感悟的同时,勇于质疑;在探究文章内涵、艺术魅力时,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自主合作探究: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兼顾到知识的连续性,让学生联系到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教学设想: 一课时完成。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依据认知规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 从《蜀道难》这个课题来看(显示主页面),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山势巍峨峭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这首诗的博大浩渺的境界。我在电子课件的页面颜色处理上,偏重于厚重、愁怨的苍黑色,也正好和《蜀道难》的风格相符,加上强有力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导语(由李白的一些诗句导入)(或者由故事导入《唐摭言》第七卷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日:‘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今日世界随着物质生产的日益发达,人们日益感到迷茫,心灵的家园芦荒芜不堪,无”家”可归。靠什么摆脱世事的纷扰繁杂?靠什么滋养我们迟钝粗糙的心田?靠什么慰藉我们疲惫的身心?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这一窘迫。文学作品的欣赏当从诗歌入手,因为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有诗意。如果懂得欣赏诗歌,就如同拿着一把打开文学欣赏之门的金钥匙。欣赏诗歌,可以帮助我们营造出诗意的精神家园,引领我们走出心灵的困境,让我们诗意地栖于青春的枝头。。(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诗歌美感的祈盼。心灵找到一片栖息之净土,是何等让人向往。这样的纤尘不染的境界,会引发学生的向往之心,尤其是他们处于青春时期。易受诗情感染。) (或者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做导语)
二、课前提问学生介绍李白、解题(不仅为鉴赏诗歌作准备,而且也丰富了文化内涵)(学生复习法、识记法)
三、诵读感悟 诵读时让学生把疑惑点、感动点加以圈点(加理论)(诵读法)
诵读点拨:1、把握基调2、诵读指导:噫吁嘻,危乎高哉……等等。
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1、两位学生读,让学生比较。
2、 再欣赏配乐朗诵《蜀道难》,学生感悟。 师生一同欣赏这首诗的FLASH动画及穿插的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诗人当时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交织在一起的心情。由此得出,不只是柔婉绚丽才美,雄浑崇高之美有时更具震撼力。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回主页面,音乐响起),再以配乐的形式进行学生诗歌朗诵。通过带点“慨叹”绪的音乐,更好地让学生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了解这首诗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壮美的,把握其感情基调。
重新欣赏配乐的动画,再次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让学生加深理解,边听边分小组讨论交流
3、 再读(配乐)鼓励学生带着激情去读。
(学生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于是开展下个环节。)
五、讨论文本(讨论法.启发法.培养发散思维.学生问题讨论法学习??)
新课程大力提倡主观式阅读,主要阅读要读,要学生直面作品,用自己的眼睛去触及,用自己的心灵去抚摩作品.所以我安排了以下:
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学生用问题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样会发展学生对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的清醒认识,也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就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从而激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探索,产生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共同努力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正确的及时肯定,给予鼓励;错误的及时更正。教师洋溢着对学生精神生命舒展的真诚回应赞叹和期待,学生就会充盈着精神生命舒展的智慧快乐和自豪。这样学习者的知识文化就会不断地在课堂上生成,自信力,认知能力也会不断地在课堂中提高,课堂成为学习者抒展生命光华的殿堂。
当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少,所以难免会分析走偏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我有效地引导。抓住有利的契机,将问题变得不再肤浅。当师生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协同努力时,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教与学的效益才能达到最大化。
由学生试着解答问题。疑难时我相机启发。(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完成对诗的内容艺术手法的分析(理论:学生学法??)
学生主动建立起一个融洽的讨论环境。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集思广益。真正达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失的指导,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活跃了学生思维。
我抓住问题中的亮点,加以点拨。 进而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情怀,分析运用的艺术技巧,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一)分析内容 利用学生的问题,理清文章思路,即依次从历史山势高危行人环境风光奇险现实的角度写蜀道难
当提到”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时,鼓励学生表演一下,来想象创造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行在岭上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情形。(二度创造理论)
文章的主旨一直众说不一,所以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适时列出各种观点:(课件展示, 八、 歌颂说七、 仕途说六、 送别说五、 劝谏说四、 咏蜀说三、 讽喻说二、 刺琼说一、 忧杜说)
1。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风人之义远矣”2。挥斥幽愤之作3担忧国事4.赞祖国山河,热爱祖国.......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有着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的李白无时无刻不用真情去拥抱生活.这时,相机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这样用讨论法既解决了课程的难点,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分析艺术技巧。
由于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夸张时,我顺势鼓励学生回忆李白的其他用夸张的诗句,来唤醒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兴趣,也引发了学生的适度”认知焦虑”,即原有的生活经验(名诗佳句的积累)和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学生认识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实现新的平衡的需求。这样的教学行为的效能是多方面的:激发了学生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营造了浓郁的课堂文化氛围,激起了师生情感的和谐共振,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充分焕发出来。
当学生提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时,循循诱导学生意识到,连善飞的黄鹤都不得过,更何况是人了,归结出诗人用了衬托手法.那么文中还有哪片也用了这种手法呢?这样,便及时地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
当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这里作者引用了什么?是神话。那么用了什么手法?依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回答不出来的。所以我就启发诱导道:"既然是神话,所以是————"学生会配合道"不真实的","那么诗中的景都是不真实的吗?"学生会发现"有真实的,比如"青泥何盘盘,百步发折萦岩峦""那么此处用的手法就是―――"有的可能会说"真实与不真实相结合的手法"这时我再加以明确为"虚实结合"为了巩固成果,我就试让学生举出自己学过用些技巧的诗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此处课件应做出来)
还发现了文章用了神话,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这是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学生自然还会注意到文中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文中出现三次,而发问。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语感上内容上两方面来考虑。一唱三叹,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这样,看似无序地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完全是在学生自主,教师辅助的情况下完成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比老师直接摆出一些问题来讲效果要好很多.因为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依据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3 李白风格:李白用的是浪漫主义,那么浪漫在哪呢?启发学生从内容与手法两方面分析: (内容)诗人不受任何约束,笔随情移,忽而似写仙界异地,忽而又在人间凡境。正因其摆脱了束缚,笔触才得以纵横驰骋,勾勒出经天纬地、阔大无比的宏伟景象,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能及的千古诗作。(手法)想象奇特诡异,用词险峻而流畅,设境惊心而动魄,夸张横空出世,铺排滔滔滚滚。
总之,教师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觉体验和理解,绝不能把对文本的理解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往圈套里钻,抛出一个个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应鼓励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阅读的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生成带有个性色彩的思想和见解。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而要形成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课堂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实现问题生成和文化对话的有机交融。通过这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最终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上生成问题,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分享共同意义。
八总结:请学生用鉴赏的眼光谈谈本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主动的总结,系统地把握,养成好的鉴赏习惯。(列出名人对李白此诗的评价: 沈德潜评论其诗说:“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陆时雍称其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诗镜总论》)殷璠赞颂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河岳英灵集》)阎少昭典说欣赏其诗,“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撼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唐诗鉴赏辞典))
再读(还是那两位学生)
七、比较阅读(或者出一些诗句判断用的艺术手法)(依据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我设计让学生判断诗句用的艺术手法的题型,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还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还测试教学效果。当发现学生对某个艺术手法掌握不好时,则及时地强化。
李白与唐代的关系。指导阅读引申讨论(点出阅读的篇目《唐之韵》《走近李白》(不要) 诗言志,诗往往抒发的是诗人的内心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的生平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都在诗歌中有反映。有句俗话“文如其人”。要了解诗作中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诗作,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形象背后的意蕴,把握好诗歌的基调。(为什么这样引导)
实际此处在总结李白诗的风格.最后师加以总结扩展李白与唐代的关系.(微型讲座)(讨论法\讲授法)
李白诗风雄奇豪迈,语言自然奔放,诗里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李白的眼光简直可以说是凌驾于寰宇之上的,他的心胸能容纳整个宇宙,并且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这种博大壮阔的情怀可以说是唐代诗歌的基调.盛唐造就了诗人们昂扬的姿态,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是当时社会氛围中的主旋律.以盛大为美似乎已成为唐代诗人创作精神中的支柱.或儒或道或侠或禅,种种表现之下,有一个基点,那就是诗人们内心无比崇高的对壮美的向往.无论是理性冷静的儒学家,还是超脱又玄的带发禅师,一旦出现在唐代这个特殊的历史舞台上,就全都不可避免地固执起来,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诗歌中摒弃某一种风格,如儒家没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侠客没有禅师的出世之心,可是却不能违背这个时代如此统一的审美观.这样一个环境所造就的诗人,笔下自会大气,千载之后,仍能令儒者勇,弱者壮.
这是一个微型的讲座,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知识,养成爱读诗文的美好情感,而且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内涵。教给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能满足于一种视角一种方法的运用,而应多侧面,多维度地分析出作品更丰富的意蕴来,除了上述的形式视角,内容视角,更深层次的是社会历史视角。从而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达成师生情感的高度共鸣,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上勃发出无限生机.由于学生爱知识限制,所以此处延伸的知识点适合用讲授法,既节时又高效.(不要)
十结束语.通过读这首诗,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气势纵横、气象阔大的雄壮美。倾泻而出、率直豪爽的形象美。包容广泛、引人联想的境界美。读其诗,有一种情感摇曳,欲随其动荡的感觉,有一种不得不伴诗人情感变化的而喜而怒的感觉,有一种净化灵魂,提升境界的感觉。这就是名篇的成功之处。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九、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几过雄壮的景象吗,请同学们也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出来。(既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又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十分注意知识的延伸性。
说板书设计: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后记: 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一方面不太重视语文学习,另一方面对语文课的期望双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能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以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所以,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的确,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给你百倍的惊喜.我的说课结束,因水平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蜀道难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1.大纲和单元中的定位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新的高考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初步具备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并且高考试题也由过去的客观题型变成主观题型。这无疑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难度。所以,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主要写作特色,也要兼及思想内容和名言警句的赏析。
第一课《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加深究;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2.教学目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知人论“诗”;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艺术风格。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自然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和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以及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4.课时安排:二课时
二、教法选择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针对我们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
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解说:此设计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营造一种诗情氛围,让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突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
(二)回顾李白生平和作品特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齐读第一段:(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
1.词义点拨:
①危:高。
②于:比。
③何:多么。
④当:挡。
⑤钩连:沟通相连。
⑥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⑦度:越过。
2.诗歌的语言受押韵及平仄限制,词序有所颠倒,让学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颠倒的,应如何顺句。
3.段落解读: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
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5)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五)分析体读第二段:
1.词语点拨:
①但:只。②从:跟随。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④去:离。⑤盈:满。⑥倚:靠。⑦湍:急流。⑧砯:拟声词。
2.段落解读:
(1)“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干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2)“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3)“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再次朗读课文第二段。
(六)分析体读第三段:
1.词语点拨:
①夫:人。
②当:挡。
③匪:同非。
④朝……,夕……:互文见义。
⑤虽:虽然。
⑥长:深深。
2.段落解读:
(1)“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2)“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二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ッ魅罚菏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解说:从现实的大背景出发,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作为诗人的敏锐的感悟力。同时也把锛市学习放在一个大语文的背景下,让学生感悟人生,感悟历史。)
4.再次朗读全文。
(七)分析诗歌艺术特色: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并不是教师说给学生的。所以在此,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他们可能说的不好,但正是在这一次次的不好中,他体会悟到说好的技巧。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做示例。)
1.善用反复: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八)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
(九)美读,整合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
四、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参考译文
啊!何其高峻,何其峭险!蜀道之艰难,难于上青天!蚕丛与鱼凫,古蜀国的先王。开国的事迹久远渺茫茫。岁月漫漫又过去四万八千年,蜀道还未与秦地通人烟。惟有鸟飞的空中狭道,能从太白抵峨眉。山崩地裂,压死那迎亲的五壮士,方才修成栈道,与陡峭的山路相接。上有如云的高峰,驾龙的日神也被挡回;下有湍急的河川,冲波倒流旋涡转。翱翔高飞的黄鹤尚不能越渡,攀缘敏捷的猿猴,更是一筹莫展。迂曲盘桓的青泥岭,走一百步就有九道湾。伸手可触星辰,快快屏住呼吸,坐下抚胸长叹息。
请问你,西方游历何时归?险道峭岩怎么能攀登!只看见,古树枝头鸟哀号,雌雄相随林间绕。又听见,月夜里杜鹃声声啼,悲声回荡空山响,愁难消。蜀道之艰难,难于上青天,听此话,顿时憔悴变容颜!绵延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远,倒挂的枯松,斜倚绝壁悬崖边。瀑布飞泻流涌,争相喧嚣,冲山崖、转巨石,万山如同雷鸣响。蜀道这般艰险,叹你远方人,为何来此地?
剑门关高峻又险恶,一人把关,万人攻不破。守关人若靠不住,即会变豺狼。酿成大灾祸。早晨躲猛虎,晚间避长蛇。虎蛇磨牙吸人血,杀人不计其数。锦官城中虽说能享乐,不如早回家。蜀道之艰难,难于上青天!回身向西望,禁不住怅惘长叹。
先说章法。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再说气象。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蜀道难说课稿 10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 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蜀道难说课稿】相关文章:
《蜀道难》说课稿11-30
《蜀道难》的说课稿06-13
《蜀道难》说课稿范例04-17
《蜀道难》说课稿(10篇)12-01
《蜀道难》说课稿精选10篇12-01
《蜀道难》说课稿(精选10篇)04-25
《蜀道难》说课稿(精选16篇)10-17
《蜀道难》说课稿集锦10篇12-02
《蜀道难》说课稿(集合10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