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

2023-12-15 诗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 1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注释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的故事。《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刺就是指《采薇》。《汉书·匈奴传》记载: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候的音信。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23)常:常棣(棠棣),既芣苡,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róng):车,兵车。

  (28)牡(mǔ):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32)骙(kuí):雄强,威武。这里的骙骙是指马强壮的意思。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43)往:当初从军。

  《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 2

  采薇

  作者: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玁(xiǎn)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盬(gǔ)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一、《采薇》一诗见于《诗经·小雅》,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

  一般认为,此诗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层次,陆机在《文赋》里说“言象意”三个层次,其实“意”又可裂变为表层之意和深层之意。表层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层之意是“知其所以然”。上述对《采薇》的一般理解,从表层之意来解读大体没错,但从深层之意来验证,却还有许多疑问未能通释:

  1、“采薇”乃是一种起兴之法,起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有规则的暗示,为何独以“采薇”起兴而非其他,有没有深意?

  2、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家”和“乡”是两个概念。“靡室靡家”和思念故乡等同吗?

  3、“靡使归聘”“我行不来”,译为“没有办法让人探问家中”“无人慰问”,战事如此紧急,成天还想着“探问家中”,这现实吗?“王事靡盬”,竟然“无人慰问”?是想着家里人来慰问吗?

  4、从“薇”到“华”,转而起兴,有何内在联系?

  5、第一个“载饥载渴”尚可理解,篇末“载渴载饥”则令人莫名其妙了。

  6、“杨柳依依”,一切景语皆情语,暗传什么情感?

  7、首三章皆有“忧”,作者“忧”什么呢,究竟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让作者如此牵挂?篇末作者回来了,又为什么说“莫知我哀”,快见着故乡了还“哀”什么呢?以下笔者尝试言之。

  二、“采薇”之意实乃相思之举。我们采用《诗经·召南·草虫》一诗佐证之: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观止,我心则夷。

  《毛序》说是“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毛诗正义》)。欧阳修解:“召南之大夫出而行役,妻留在家。”(《诗本义》)朱熹认为:“南国被文化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诗集传》)由此可见,以“采薇”起兴,实言作者行役在外而思家中之妇也,而且由“薇亦作、柔、刚止”还可勾画出思念的情感轨迹。

  “靡室靡家”言家中并无配偶。家者,有妻方为“家”;室者,有子才为“室”。无妻则无子,无家则无室。因此“靡室靡家”,在根本意义上不是思念故乡,而是希望回家娶妻生子,过太平日子。依此,“靡使归聘”应当释为“没有人让我回去谈婚论嫁”,言外之意是如果能回去,自然有人与之完婚,说明有人在等他,这个人就是作者边采薇边忧思的恋人。正因为“靡使归聘”,再加上“我戍未定”(教材此译“我们驻守的地方不固定”,不妥,因为战线再长,相应的部队要有相对固定的镇守地方,故较为妥当的译法是“我们驻守的时期不知道有多久”),才会“我行不来”,此句按事情发展的前后逻辑,应当释为“我出去打一仗可能就回不来了(永远也成不了亲了)”。

  为什么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驾彼四牡”两章极状战争激烈之场面,从“一月三捷”“岂不日戒”可以看出战事之急,更可反衬出作者说这句话时的悲壮之情,同时也补述了“我戍未定”“不遑启居、处”。一此一彼,第四、五两章与首三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都非常顺畅了。

  正因为以上三点,作者之“忧”才会由弱到强,以至于“痛”(“疚”),战争耽误了他的终身大事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家里可能还有一位妙龄女子在痴痴地等他回来!不信再看:从“薇”到“华”除了一种上述的插叙之妙外,还有深意。《诗经·常棣》曰: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如果说作者此处借“采薇”起兴还是比较含蓄地谈论男女之事,那么“彼”处借“维常之花”再起兴则是放声呐喊了。作者将压抑的情怀,化为对敌人的仇恨,在战场上“一月三捷”,更表明了他从“忧”到“恨”了。

  前一个“载渴载饥”,可能出于战事而无暇顾及;后一个“载饥载渴”,则是一种心理反应了。什么心理反应?作者现在的角色是怎样的?是一个退役的军人,固然不错。然而,他更是一个追求“君子”高仪的人,他无愧于保家卫国的战争。虽说几十年(?)的战事告一段落,离家的路也越来越近,但思乡之情从那时还带有一丝希望到现在完全化为泡影,青春已经逝去,心中的爱也成为遥远的回响,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到现在的中年人?老年人?年轻时盼望返乡,“年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走在还乡的路上,即使不饥不渴,可心灵的震颤与情感的沧桑谁与言说,又怎能说尽?

  最令人断肠之处乃是“杨柳依依”。作者走在当初奔赴战场的那条路上,当年“杨柳依依”,杨柳为什么会依依,柳者留也,因为有人依依啊,这人是谁?——就是作者开篇所“忧”之人啊!如今此人安在,在又怎样?“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年百花盛开,如今万木枯荣,面对霏霏雨雪,作者心如坚冰,内心再也不是“忧”所能言,而是化为一江春水也无法传达的“伤悲”“哀”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个“哀”从纵的'方面说,作者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隧洞中,感受岁月的沧桑和人世的轮回,一切经历如影随形一齐涌上心头。从横的方面说,作者既有摆脱战争的幸运,又有厌恶战争的抱怨;既有思乡的迫切,又有归家的失魄;既有落叶归根的夙愿,又有凄凉的无奈:作者即将要到达的地方,不是一个可以栖风挡雨的港湾,而是一个没有妻、没有子的故乡啊。

  《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 3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春秋·无名氏

  【赏析】

  早在尚未读过《诗经》的懵懂年代,我就听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彼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单纯地觉得这句话很美,如初春拂过脸颊而不觉寒的杨柳微风,如寒冬赛过梅花三分白的皑皑白雪。没有缘由,这句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在“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的江南。江南春色里,有“杨柳青青江水平”,有“碧玉妆成一树高”,待到柳絮纷纷时,枝上柳绵吹又少。

  我自小在江南长大,记忆中的儿时,经常与玩伴在山野间奔跑嬉戏,追着蝴蝶,采着野花。山坡上密密麻麻长满了野豌豆,起先是绿油油的一片,过了不久那一片绿色之中就会开满星星点点的紫色小花,看在眼中,有种说不出的美。彼时的我只是嫌花太小,摘下来也不好看,根本不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中的“薇”。

  “薇”又名大巢菜,又叫野豌豆、野苕子。我们家乡一带习惯叫野豌豆,在山坡,田野,或者山间的路边上经常能看到。这种在我们眼中只是很普通的野草,不仅可以食用,《本草拾遗》中记载其还有药用价值。

  “狁”又叫“猃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也许跟“鲜卑”、“契丹”等耳熟能详的民族来比,“猃狁”比较生僻,但说起它另外一个名字,可能听过的人就多了,那就是“犬戎”,具体的地理位置大概在现在的山西、甘肃一带。西周进入中期,力量削弱,犬戎经常入侵,边疆战乱频繁。到了周宣王时期,周朝积蓄了一定的力量,并派遣将士出征犬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因此这首诗被认为大约是写于周宣王时期的。

  不得不说,《诗经》中的大多数诗都像我们小时候学的儿歌一样,叠字很多,念起来朗朗上口,“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若不去认真探究它的意思,恐怕很难理解这竟是一首边塞军旅诗,描写的是戍边士兵从背井离乡上战场到归家的情形。

  “采薇呀采薇,薇菜已经发芽了。说回家呀说回家,一年又过去了。”字字坎坷,诉说的尽是士兵对家的思念。出征保家卫国,何时才能还乡?在这烽火连天的'战场上,驻地不稳,谁能帮忙把家书带回家?

  提到家书,不由想到了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想给家里捎一封家书该有多难。写了不一定能捎回去,捎了家人也不一定能收到,更别说是家里寄来的书信了。

  也许只有真正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过的士兵们才能体会到“家书抵万金”的感受吧。

  采薇呀采薇,那时的薇菜发了芽,转眼半年过去,薇菜已经变老,回家依然遥遥无期。战争不断,烽火连天,我的心里是那样的苦,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还乡。那盛开的是什么花?是美丽的棠棣。将军驾着车带着我们往前,军情是那样紧急。还记得当初阔别家乡的时候,杨柳依依,如今回来的路上,白雪纷飞。我的心里伤悲,谁能知道我的哀痛。

  内心独白的话语,默默诉说。戍边战士心中的苦,又岂是只言片语能够道得尽的?离开家的时候,想的是保家卫国;在战场上,想的是早日结束战争回到家乡;然而终于踏上了回家的归途,心里却是无限伤悲。近乡情怯,越是离家近,越是思绪千万,感慨万千。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谢公即东晋政治家谢安,“遏”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字。谢安问谢玄《诗经》中哪一句最美,谢玄的回答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这句诗的评价都是极高的。

  关于采薇最早的典故,出自《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和叔齐都是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国君原本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可是等他去世的时候,叔齐却想把王位让给伯夷。伯夷认为父亲的遗命不能违背,于是逃走了。叔齐不肯继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另一个儿子为王。

  贵族子弟,一旦离了家,便很难生活下去。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关心赡养老人,就一起去投奔他。可是等他们到了那里,西伯侯已经死了,继位的是后来周武王姬发。姬发正要讨伐纣王,他们拉住武王的马说:“父亲死了不安葬,却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道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人要杀了他们,被姜太公阻止了,姜太公说:“他们都是义人啊!”

  后来武王推翻了商朝的暴政,天下易主,伯夷和叔齐为了表示对商的忠诚,拒绝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采薇菜充饥,并作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没多久便饿死了。后人都称赞伯夷和叔齐有气节,甚至还有人想去效仿,但是在后世的人看来,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采薇啊采薇,等到薇菜开花的时候,是否能够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呢?

  《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 4

  一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 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 猃狁之故。

  二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 靡使归聘。

  三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四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五

  驾彼四牡, 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 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 猃狁孔棘。

  六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此诗选自《小雅·鹿鸣之什》这个组诗。一般都认为它是周宣王时的作品,也有的说,可能夷王时的作品,因为那时也曾有过同猃狁的战争。 当时,西周王室力量自懿王,特别是厉王以后,已经逐渐削弱。北方的“戎狄交侵,暴虐中国”(《汉书·匈奴传》),其中猃狁族骚扰尤为猖獗。 当时的猃狁(原写为“严允”,“犭”偏旁是后来加上的),就是秦汉时的匈奴。

  《采薇》一诗,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写成的。它描述一个服役士兵打完“卫国战争”后,在还乡的路上回味出征生活。诗中交织着征人的热烈爱国感情与诉说战争生活的劳苦悲伤的复杂情绪。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也是“雅诗”中篇幅较长者之一,每章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思考离乡背井原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采薇,薇,野生豆科植物(非蕨类植物),名巢菜,也叫野碗豆。冬天发芽,春天长大,可食。“采薇”,就是采摘巢菜。亦、止,均为语助词。作,此作生长解,即发芽成长。这是说,采摘薇菜吧,薇菜已经生长出来了。曰归曰归,说回去吧,回去吧。岁莫,即岁暮、年终。两句意思:尽管常说要回去要回去,但到年终还是回不去。

  靡室靡家, 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 猃狁之故。

  靡,无。“靡室靡家”,是说终年在外,同妻室远离,有家等于无家。为什么会过着这种无室无家的流浪生活呢?“猃狁之故”,是由于猃狁入侵造成的。猃狁(xiǎn yǔn险允),即北狄、匈奴。不仅男旷女怨,而且“不遑启居”。遑,闲暇。启,是小坐。居,是安坐。是说整年整月奔走不停,没有空闲坐下来休息。这又是为什么呢?“猃狁之故”,又是由于猃狁入侵中原而造成的。

  这一章清楚地指出:征人们所以长期离乡背井,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国家遭受了外敌的入侵,不得不在外服役,征战沙场。下边第二、第三两章,主要写战士回顾征战中的饥渴劳顿生活。由于他们认识到这是正义的“卫国战争”,都忍饥耐寒地投入反抗斗争。下边分别是各章具体内容——

  第二章:远离家室,忍饥受渴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这四句诗,仍以“采薇”、“曰归”起兴,只更换了两个字:一是柔,即柔嫩,比前章的“作”,有了进一步的生长,但未老硬。另一字是忧,就是愁闷。这是说,巢菜采了又采,这菜儿多么鲜嫩;说是回家、回家,心里越说越愁闷。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烈烈,原是火势炽烈的样子。此用来形容“忧心”,犹言“忧心如焚”。载,则的.意思,就是“又饥又渴”。归聘,即回家探问。聘,探问、访问之意。使,指使者。这句是说,没有使者代我探问家室安康,是因为征人的驻防之地不定,难以问讯。

  第三章:常年戍边,劳顿困苦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这一章仍然以“采薇”、“曰归”起兴,也是更改了两个字:一是刚字,坚硬。是说薇菜已经长大粗硬,但还未老。另一个阳字,阳者,十月也。《郑笺》:“十月为阳”,犹言十月小阳春。这是说,薇菜已从柔嫩变成粗硬,说是回家回家,现在又到了十月小阳春时节了。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王事,即王室之公差。靡盬(gǔ古),无休止。王引之释“盬”为休止。启处,犹言“安居”。“不遑启处”,就是没有片刻安身之时。孔疚”很痛苦。孔,很、甚。“疚”,原指病痛,此指苦痛。我行不来,是说我到边疆戍守以来,没有谁来慰劳的。这个来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归来;二是读为“勑(lài赖)”,则有慰问之意。我取后一说。

  本诗从第四章开始到第五章,是写征人的另一层意思,即:战争的紧张生活。先看:

  第四章:经常转移,不得安居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尔,《说文》作“薾”,花繁盛的样子。两个维,均为语词。 常,指常棣,即棠棣,就是果实如李的“郁李”(一说,是棠梨树)。华,即古花字。两句是说,什么花开得这样盛?那是常棣开得花。下边的“彼路斯何?是说,什么车子这样既高又大哟?这里的路,借作“辂”,同音假借,是高大的车,斯,语助,无义。君子之车,那是将帅们坐的兵车,君子,这里指领兵将帅。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戎车,即兵车。牡,雄马。业业,大而高的壮健样子。这两句的意思:兵车已经驾好,四匹公马多么壮健。定居,即安居。捷,有三说,一为胜;二为抄小路;三为“接”的通借,即“接战”、“交战”之意。这就是说,怎么敢安然驻札?一个月要与敌人多次接战、交火。此处的三,泛指多数。

  第五章:盛赞军威,警惕顽敌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骙骙,(kuí揆)雄强威武的样子。君子、小人,指将官与士兵。依,即乘坐。腓,掩护。《郑笺》:“腓当作芘(庇),此言戎车者,将率之所依乘,戍役之所芘倚。”因为,周代战争中,将官在兵车上,步卒藉兵车以遮蔽矢石。这四句是说,驾车的那四匹雄马,它们多么威武! 将帅们所乘的车,正可作我们士兵的掩护。

  四牡翼翼, 象弭鱼服。岂不日戒? 猃狁孔棘!

  翼翼,行列整齐的样子。象弭,指象牙装饰两端的弭(弓两端受弦之处)的一种弓。鱼服,装箭的袋子。服,借作“箙”。外边蒙上一层鱼皮,故名“鱼箙”。这两句是说,四匹公马排列得多整齐,战士们挂着象牙弭的强弓和鱼皮箭袋。这是形容军威颇盛,武器精良。“岂不日戒”的戒,是戒备、警惕之意。日戒,即每天都在警备,孔棘,就是很紧急,棘,通“急”。这是说,那猃狁很猖狂,军情很紧急啊! 也有说,棘,用本义,即荆棘,比喻敌人似刺很扎手,难于对付。因此,要特别加紧戒备,看来,也通。

  第六章:解除国难后的感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战士捍卫国家不受践踏得胜之后,统治者并不关心他们的生活,在返乡途中回忆起当时出征的季节,正是春天。所以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往,指当时出征之时。依依,形容杨柳随风飘拂的样子。不用古注中把“依”,借为“殷”,释为“茂盛貌”。思,语助,相当于“兮”,即今之“啊”。这是说,如今我回来了,雨雷霏霏,正是下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这里的“雨”,落下,名作动用。这章的最后四句:

  行道迟迟,戟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迟迟,即缓缓。说自己慢吞吞地往回家的路上走。载,又,就是又渴又饥。一个打胜了敌人,保卫了国家的战士,在返乡时却“又渴又饥”,实在令人伤心。因此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没有人知道我心中是多么悲哀啊! 莫,这个否定词在先秦的否定句中,其词性一般都可看作无定代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同它相当的代词。因此,这里的“莫知”,可以说成“没有谁(人)知”,但不可说成“不知”、“勿知”。因为莫字含有“勿”的意思,是在汉代以后之事。此后,其词性也从无定代词变成了否定副词,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的意思。

  这首描写古代戍边生涯的诗歌,反映了周代征人征战生活的苦况以及久戍思乡心境;同时,也表现了外敌人侵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诗人忧时伤事情怀。因此,它又是一首富有爱国思想的诗篇。

  《采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色是:

  首先,复迭手法的妙用。这是《诗经》在表达艺术上常用的,也是最突出的特征。而《采薇》在这一点上,则运用得更集中、更系统,在字、词、句、章上使复迭系列化。

  迭字——如状物的,有:业业、骙骙、翼翼、依依、霏霏和迟迟等。

  迭词——头三章都用了单句迭用的迭词:“采薇采薇”,“曰归曰归”等。

  迭句——这里用了两种方式:一是联章式的迭句。如前三章的头四句即是;二是隔句迭用式的迭句。如首章后四句: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第二,更值得重视的,是熔多种修辞手法于一炉,铸造了千古名句。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短短四句十六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表现了复杂的感情。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主要有赖于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它用了对仗。诗句用“夹字对”(即句中夹“我”),不仅诗歌形式整饬美观,而且在内容上相互映衬、补充。

  它用了迭字。用“依依”来写柳条柔长、随风飘扬;又用“霏霏”形容漫天飞雪的纷舞,十分具象化。

  它用了对比。以生机勃勃的春天同萧瑟苍凉冬天对比,反映征人出征时的昂扬战斗精神和经历征战生还而无人关怀的哀怨心情。这种“对比”,在美学上是一种“反衬法”的体现。这正是此名句的妙处所在。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说:“昔我往矣……。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是说,往伐,悲也;归来,愉也。咏柳之依依,叹雪之霏霏,以情景之不谐,表现戍卒之哀怨。

  它又用了借代。这就是借“杨柳依依”代春天,以“雨雪霏霏”代冬天。它们是以能够表现时令特征的事物来替代有关的季节。这样,可以增添诗语的含蓄性和表情的具象性,从而加强艺术感染力。

  总之,《采薇》所表达的感情是比较多层面的:对祖国的情感诚挚、热烈的;对戍卒的处境之情,又是凄楚、哀怨的。

  《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 5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戌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室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一诗,共分六章,每章八句,它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关于它的时代背景,向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逐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据此,则此诗应作于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也。”据此则此诗应写于殷商的末年,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历史上相信此说的颇多。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认为《诗序》之说,“殊与诗意不符,当以《汉书》之说为是。”我们姑且打破对《诗序》的迷信,从《汉书》之说,好在这对我们欣赏这首诗,并无太大的影响。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苦况,犹如电影用一连串的回忆镜头,再现从军生活的勤苦悲伤,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层次地表现了行役之苦。

  诗的前三章均以“采薇采薇”开头,用一唱三叹的复沓形式,来反复吟咏。朱熹认为这是“以采薇起兴”,所谓“兴”,按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集传》)。但朱熹解释首章前四句时又说这是“出戍之时采薇(野豌豆苗)以食,而念归期之远”。采薇而食,正是戍边作战生活苦况的反映,是后文“载饥载渴”生活的取影,正是诗中所咏的主旨之一,这样看来,它已不是“兴”所能概括得了的,而应看作是赋。一个久戍在外的士卒,连饭也吃不饱,不得不采薇而食,当然会引起感情的波动,渴望与家人团聚,说要回去说要回去,一年快完了,还是没有回到家,有家归不得,等于无室无家,从军出征,疲于奔命,无暇休息,对此,难免产生怨嗟之情。但这位士卒是识大体的,他知道所以离家远戍,是为了征伐猃狁的缘故。前人常说“小雅怨悱而不怒”,于此可见一斑。诗人将怨嗟的感情归结到猃狁的入侵上,而不指责周天子和将帅,将满腹的怨,表达得委婉含蓄,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不失于“温柔敦厚”之旨。

  二、三章的写法,大体与第一章相似。前四句有的用首章的原句,有的或易一字,或易一句。后四句基本上是改弦更张,转而表现新的感情和新的生活场景。这是复沓的特点,也是《诗经》常见的手法,这与“诗三百篇”皆能被之管弦有关。直到现在,歌词的写作仍有这种特点。但是,这首诗的复沓(《诗经》几乎所有的诗都如此),有的虽然只易一字,却表现出多层次的递进。如“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作”、“柔”、“刚”三字显示了薇生长期的三个不同阶段,由刚破土而出,到幼苗的柔嫩,再到成熟期的粗硬,这在时间上是递进的,它象喻着戍卒的`久戍不归。同样,“岁亦莫(暮)止”、“岁亦阳止”,从岁暮年终到夏历十月,时间的流驶,物换星移,不知给征人带来多少痛苦。随着时间的递进,征人的痛苦也与日俱增,不断递进。首章的“曰归曰归”,已有“岁亦莫止”的感慨;第二章在“曰归曰归”之后,迳缀以“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表现征人的痛苦是强烈的,再加上行军途中还要忍受又饥又渴的痛苦,又加从军在外,本是固定的驻所,无法找人捎回家信去,与家人音讯隔绝,彼此的生存难以预卜,可见二章的痛苦之状比首章更进一层,而且感情波澜更大。

  三章的描写,在感情上又来了一个回环,想到“王事靡盬(意谓没有止息)”,对于“不遑启处”自然也是一种慰藉。古时把从军出塞戍边,当作“万里勤王事”的行动。那时忠于职守、忠于君王与爱国是联系在一起的,为王事而奔走,被看作是臣下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军人来说,自应是军人的天职。想到这一点,也算找到了一根精神支柱。但这个支柱到头来还是无济于事,诗人的痛苦有增无已,诗人因远行在外,久而不归,而变得“忧心孔(非常)疚(痛)”了。

  四、五二章追述的是从军作战的紧张战斗生活。“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四句,自问自答。“尔”,花盛开的意思。这两句说:那开得很茂盛的是什么花啊?那是常棣的花。这两句是“兴”,以引起下文的“彼路(同辂,大车)斯何?君子之车。”此两句说:那高高大大的车子是谁的呀,那是主帅的兵车啊!“戎车既驾”之后,意味着即将开始的拼杀。“四牡业业”一句,以驾车雄马的高大,象喻着从军士卒雄纠纠气昂昂的精神。这是烘云托月之法。“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两句,写出了战斗的频仍。

  第五章是战斗场面的描写:主帅乘坐四匹雄马驾的戎车,在车上指挥战斗,步兵随在战车后面借以隐蔽身体,并随时准备出击。“四牡翼翼,象弭(弓两端受弦之处)鱼服(“服”是“箙”的借字,盛箭的器具)”两句,表示军容之盛和军事器械的精良。“岂不日戒,猃狁孔棘”两句,显示出军情的紧急,因猃狁十分猩獗,不得不日日戒备,不可一日松懈。

  第六章写士卒在归途中抚今追昔,充满着痛定思痛的悲哀,同时对于生还,也不无喜悦情绪,在六章之中,别构一体。诗人由回忆写到归途中的情景。回忆起昔日从军时,正值美好的春天,万条杨柳,迎风披拂;今日归来,却遇上雨雪霏霏的冬天,虽已踏上归途,归路漫漫,还要忍受“载饥载渴”的生活,抚今追昔,想到战斗中的出生入死和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谁能知道我的劳苦忧伤呢?诗人的忧伤还有一层,虽未明言,也是不言而喻的潜台词,那就是忧念家人的情况。常年从军,与家人音问阻隔,又谁知家人的情况如何呢?“莫知我哀”四字,状写征人的忧伤之情,以少总多,真是累千百万言所难表达。

  《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它打动着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但是,这首诗数千年来所以能赢得读者的喜爱,还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功。

  此诗在艺术上第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它创造出千古传诵的佳句。在我们的文学鉴赏史上,人们刚刚知道摘句欣赏的时候,便一下子发现了《采薇》篇的名章迥句。《世说新语·文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谢公(指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谢安与谢玄叔侄对《诗经》佳句的鉴赏,比较起来还是谢玄的鉴赏更高明一些,他确实能抓住《诗经》中的最佳名句。他所欣赏的“昔我往矣”四句,正是历史上交口称赞的名章佳句。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杨柳依依”四字,表现杨柳之态,可以说是情貌无遗的。千百年来,人们常用折柳表示送别时的不忍分别,又常用“依依”二字,表示惜别之情。“杨柳依依”的意象,一经创造出来,便有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虽经千载,也想不出更好的词来代替它,正因为这个原因,“杨柳依依”数句,成了千古不朽的名句,它在我国的诗史上,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葆艺术的生命力。

  宋祁《宋景文笔记》卷中云:“《诗》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见整而静也,颜之推爱之。‘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写物态慰人情也,谢玄爱之。‘远猷辰告’,谢安以为佳语。”宋祁认为‘杨柳依依”数句,好就好在物态描写中见人情,物中有我,景中含情,用王国维的话说,这就叫:“有境界”(《人间词话》)。

  清代王士祯在评论谢安、谢玄及颜之推对《诗经》名句的鉴赏时说:“玄与之推所言是矣,太傅所谓‘雅人深致’,终不能喻其指。”(《古夫于亭杂录》二)王士祯是清代神韵派的诗学大师,他很赞成谢玄的见解,而认为谢安的说法令人摸不着头脑。我完全赞成王士祯的看法,谢玄与颜之推可以称为《诗经》鉴赏家,他们的摘句欣赏,能为千古所共赏,易他句不可。名句在一篇诗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采薇》在艺术上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诗歌美学境界。王夫之《薑斋诗话》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为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是人们常常引用的一段话,但却很少有人进一步阐述,探讨其所以然。试想当征人离家踏上征途之时,正值桃红柳绿的丽春,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丽春美景,征人却不得不与亲人分别,也许一别之后永无相见之日,“杨柳依依”,正含着不忍与亲人分别的依依之情,对于“杨柳依依”的美景,又那有心思来欣赏它呢?良辰美景,并无赏心乐事,所以美景不过是情同虚设罢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杜甫的《哀江头》就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在安史之乱中,他看到曲江江头,宫门尽锁,虽有细柳新蒲,也无人欣赏了,所以发出“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叹喟。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还比较好理解;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则比较难以理解。难道用花好月圆来映衬乐情不更好吗?我国有句俗话,苦尽甜来,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苦就没有乐,事物总是充满矛盾的,不比不行。试想一个从军出征的战士能够活着回来,而且已经踏上归途,不久将和家人团聚,这岂不是天大的喜事。但在归途中偏偏又遇上“雨雪霏霏”的坏天气,还要忍受途中的饥寒,真是好事多磨。以哀景写乐,增强了哀乐的鲜明对比度,所以有倍增其乐的艺术效果。

  对于《采薇》的艺术造诣,我们重点分析的是第六章(末章),这首诗所以出名,与末章有很大的关系。正如清人方玉润所说:“此诗之佳

  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诗经原始》)方玉润的评价是中肯的。

【《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10-14

《诗经·小雅·采薇》原文及赏析12-26

诗经《小雅·采薇》07-27

《诗经·小雅·采薇》的新解06-26

诗经小雅采薇解析10-19

《诗经小雅采薇》解释06-05

诗经小雅采薇全文06-16

诗经《小雅·采薇》的意思04-18

《诗经小雅采薇》的意思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