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小雅渐渐之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小雅渐渐之石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 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 山川悠远,曷其没矣。 武人东征,不皇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 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出征将士叹道途艰险,跋涉劳顿。
渐渐(音谗):山石高峻。
劳:通辽。广阔。
武人:指将士。不皇朝:无暇日。
卒:山高峻而危险。
曷其没矣:言所登历何时可尽矣。
不皇出:但知深入不暇谋出。
有豕白蹢(音敌),烝涉波矣:似为天象。夜半汉中有黑气相连,俗称黑猪渡河,雨候也。蹢,兽蹄。
月离于毕:天象。月儿投入毕星,有雨的征兆。
滂沱:大雨貌。不皇他:无暇顾及其他。
《渐渐之石》描写征人从军路上的情景,山高路远,军情紧急,无有闲暇,表达了从军劳苦的慨叹。诗从路途景物写起,只写出山高路远,大雨滂沱的景象,以自然景物的艰苦叙写从军的艰苦,反复咏叹“不皇”无暇,也写出了心中的哀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小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渐渐(chán chán):同“巉巉”,山石高峻貌。
⑵维其:犹“何其”。
⑶劳:劳苦。一说读为“辽”,指辽远。
⑷武人:指东征将士。
⑸皇:同“遑”,闲暇。朝(zhāo):早上。一说指朝夕。
⑹卒:通“崒”,高峻而危险貌。
⑺曷(hé)其没:言何时是个尽头。曷,何。没,尽,止。
⑻出:出离高山。一说休整。朱熹《诗集传):“谓但知深入不暇谋出也。”
⑼豕:猪。蹢(dí):蹄子。
⑽烝(zhēng):众多。一说“进”。
⑾离:通“丽”,依附,此指靠近,贴近。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叫“天毕”,形状像捕鸟的网具。
⑿俾(bǐ):使。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鲁诗》作“比”。比,将要,快要。滂沱(pāng tuó):大雨貌。
⒀不皇他:无暇顾及其他。
白话译文
山峰险峻层岩峭,高高上耸入云霄。山重重来水迢迢,日夜行军多辛劳。将帅士兵去东征,赶路不论夕或朝。
山峰险峻层岩险,高峻陡峭难登攀。山川逶迤又遥远,不知何时到终点。将帅士兵去东征,一直向前不顾险。
白蹄子的大小猪,成群涉水踏波过。月亮靠近天毕星,大雨滂沱汇成河。将帅士兵去东征,其他事情无暇做。
创作背景
此诗记述的是军士东征途中的劳苦之情。《毛诗序》云:“《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这里认定了三个问题:一、定此篇是诸侯国所作;二、定为刺幽王而作;三、为东征荆舒因役久而作,荆舒,即楚及其属国群舒。因周幽王时代无东征楚役的记载,所以后世学者多不取刺幽王与征楚的说法,而是就诗论诗,不确切地指明其人其事。此诗可能是下级军官所作,自述东征劳苦,似是途中之作。朱熹说:“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也。”(《诗集传》)这一说法颇有代表性。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的情调酷似《诗经》中的“国风”,重在叙述行军艰难而紧张。全诗直接从远道出征、征途险阻漫长切入,以沿途所见所闻为诉说线索,并由此生出深沉的怨怒和世道感慨,揭示出厌倦征战、期待和平安宁生活的主题。
首章开头,开门见山,展现出一幅行军图景。劈面而立的石峰,陡峭峥嵘,高不可攀。石峰的高峻厚重,把爬行其间的人流比照得微不足道。后世的山水画卷常用此布局方式。巍峨连绵的群山溪壑,占据了画面的主要空间,只在山峰的溪流之中,点缀一二轻舟人影,显示骚人高士寻幽览胜、高栖林壑的闲情逸致,令观赏者油然生神游八荒,情亲自然的向往之思。但此诗所勾勒的画面,不能勾起人的轻松闲情,而只会产生压抑感。诗的第三句“山川悠远”,直接逗出将士们对征战辛苦的浩叹:战争之路没完没了。诗的五六句,即从时间的连续不断叹息东征将士的苦难无边。
第二章采用与前章相同的句式音节,只更换了关键的“卒”“没”“出”等字。如果首章尚有概括性地怨叹征途劳苦、历时久长,而为全诗定下一定哀怨基调的意义,那么,此章就更把着眼点实在地放在征途的空间范围内,由眼前山峰的险恶,脚下路途的崎岖无端,联想到此行险境的无法逾越,有力地表现了将士的不平、愤怨、哀叹和绝望。
昼往夜来,阴晴更移。疲乏的东征将士遇到了滂沱大雨,溪流暴涨,村舍零落,成群的家畜随波逐流,一片凄凉。第三章开首所描绘的这幅景象,虽不一定是某时某境的具体所见,但必定是以真实经历为基础的。道路泥泞的困难,举目凄凉荒芜,自然令远征将士生同情恻隐之心,发思家念亲之情,加剧其对战争的怨恨。种种情绪,纷至沓来,故诗以“武人东征,不遑他矣”作结,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概。
此诗从亲历东征的士卒口中道出,所经所见,历历成画。各章先叙后议,情出自然,使诗具有诗情画意,又能透过一次东征事件,紬绎出穷兵黩武的危害性,使将士们对东征的怨叹,具有憎恶战乱、期望安居乐业的普遍意义。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豕涉波,月离毕,将雨之验也。张子曰:豕之负途,曳泥其常性也,今其足皆白,众与涉波而去,水患之多可知矣。此言久役,又逢大雨,甚劳苦而不暇及他事也。”
明代钟惺《诗经评点》:“三不遑,皆有意。不遑他,更可怜。”
明末清初芮城《匏瓜集》:“昔日饶裕丰盈之象,不知焉往,而触目惊心,无在非萧条惨恶之象矣!”
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不遑朝者,甚言其东征急迫,不暇至朝也。”
清代陈仅《群经质》:“不皇朝矣,所谓今日不知明日事也。”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此必当日实事。月离毕而大雨滂沱,虽负涂曳泥之豕,亦烝然涉波而逝,则人民之被水灾而几为鱼鳖者可知,即武人之沾体涂足,冒险东征,而不遑他顾者更可见。四句只是倒说,则文理自顺,情景亦真。诗人造句结体与文家迥异,不可以辞而害意也。”
- 相关推荐
【诗经小雅渐渐之石】相关文章:
诗经渐渐之石05-17
诗经·小雅之《鹤鸣》赏析06-13
《渐渐之石》诗词鉴赏07-28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大东08-15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08-22
诗经 小雅10-14
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正月07-27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全文赏析05-22
诗经《小雅·苕之华》原文鉴赏08-06
诗经《小雅苕之华》的原文及译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