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鉴赏点示。
1、透过事件发展鉴赏《氓》的思想感情的深刻性。
《氓》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诗的一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送子涉淇……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两人关系明确后,女子开始享受甜蜜的恋爱生活。“不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像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第四、五两章总括婚后生活状况,并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雪上加霜的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低落到极点。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地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
2、注意学习鉴赏富有暗示性的词语:
诗歌中往往有些意象是富有暗示性的,《氓》中的“淇水”即是。这首诗中有三处提到淇水,首章的“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四章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六章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作为弃妇,她的心情悲痛而又惘然,人处于这种心情之下,所产生的忆念,往往是由近边的景物唤起的,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暗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弃妇归途中的实境,当年初议婚约时,她曾“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正是渡过了淇水他们才订下了“秋以为期”的誓约,也才有了以后的一切。淇水,是她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因此女主人公很自然地从涉淇订约为中心的初恋的回顾,开始了她的歌唱。涉淇订约后经过焦心的盼望,终于盼来了行媒迎娶的归车,“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是涉淇订约的自然延展,是他们爱情的高潮,欢乐的顶峰,然而同时也是以后三岁为妇不幸遭遇的起点。正因为这是欢乐与痛苦的交点,所以回忆至此,诗人万箭攒心,不可压抑地迸发出了三、四两节的痛苦呐喊:“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当初那达于顶峰的欢爱,原来是这么不可凭依!可见以“淇水”为证暗示更有力地表达了爱情的悲剧性。
3、鉴赏《氓》中比兴句的妙处:
《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妙处主要体现在:
结构上:
⑴ 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⑵ 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⑶ 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⑴ 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⑵ 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4、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像来反衬。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诗经〉两首》鉴赏】相关文章:
诗经两首教学鉴赏04-27
《诗经》鉴赏04-17
诗经两首赏析12-06
《〈诗经〉两首》讲解11-30
《诗经杂》鉴赏11-29
诗经《晨风》鉴赏04-28
《氓》诗经鉴赏04-28
《小星》诗经鉴赏04-27
诗经鉴赏青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