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复沓或以摹声,或以状物,或以渲染气氛增加情韵。在一目了然的单纯之美的后面,含蕴了挹之不尽的深厚之美,典型地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中复沓手法的妙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咏三叹回环往复是重章复沓形式的抒情特点,它能以平和的方式来抒发平和的情感,达到委婉含蓄而又能充分抒情的效果。
《诗经》的这种抒情方式给后来的文人尤其是像李白一类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抒情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常常是和风细雨般缓缓湿润慢慢渗透读者心田,它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是平静湖面上荡漾着的微波,也能泛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层层涟漪,甚至久久不能散去。重章复沓,一咏三叹,能够起到感情强调的效果,使感情的表达更深切更悠远。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它的美形象地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与邪恶抗争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赞美或对甜美爱情的讴歌,它的美还表现在章节的重复叠用上,复沓手法的妙用使这部不朽的作品更是美不胜收。
从历史上考察,复沓的艺术形式是原始文化逐步积淀下来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语言产生之初的原始人的呼声。《诗经》时代的人们之所以要大量运用这种委婉平和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与传统文化形成中的民族性格有很大关系。从《诗经》的时代现实考察,它是现实文化建设的需要,周代的礼乐文化建设需要有能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复沓的艺术形式适应了这一需要,而周代古朴的农耕文明又为这种艺术形式提供了社会生活源泉。
所谓复沓,简而言之,就是重章叠唱。诸如《芣苢》中的“采采芣苢”,《君子于役》中的“君子于役”等等。这些诗歌不仅给人端庄、整饬,而又舒缓悠扬的感觉,而且运用了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来强化读者思维、加强读者印象、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在我看来,《诗经》中的复沓至少在感官、意境、情感三方面起到了重复刺激、强化思维的作用:
首先,从接受学的角度考察,越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审美器官和审美感受的文本,就是最成功的作品。“诗富于声”,这是《诗经》的重要艺术特征。《诗经》不仅在整体形式满足和引导了对视觉整齐美的追求和期望,同时还造成声音的有规律的延展和强化,读起来和谐悦耳、琅琅上口,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音乐美。这一点在《东方未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一章换一个或几个字,规律中有变化,严格中有自由。不仅便于记忆和传颂,更给人一种凝重深沉的历史感受。
当然,只有视觉上的整齐美和听觉上的音乐美,还不足以证明《诗经》超越千年的艺术生命力,感官上的美妙刺激带动并加强了心灵深处的审美认知和情感升华,才是复沓最深刻和最成功的艺术奥妙所在。每个读者都有一个很大的审美想象空间,而这个空间的扩张程度和读者感知作品内涵的深浅;一方面取决于读者自身的感悟能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作品的表现形式。复沓的运用,不仅造成视觉上的整齐和听觉上的韵律,更重要的是,这种视觉的重复和音节的重复使意象在读者的想象空间里停留的时间延长了,留下的痕迹也加深加大了。这样,读者在经验期待视野里的广度和深度也因为意象的`扩展和深化而广阔和奥妙起来。《蒹葭》就是艺术上相当成功的作品。《湘漪楼说诗》评价其:“写情入物苍凉凄动……千古伤心之作。”写情入物,即借景抒情,是《蒹葭》最大的成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的开头就让人感受到意境的自然优美、凄婉动人。想望伊人,望之而不可见,求之而不可得。这个模糊的、朦胧的、游移不定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在反复咏叹的秋景之中,更显男主人公凄凉迷惘的心境。这种回环式的情景交融,呈现为圆周形的曲线,围绕着一个中心点旋转,周而复始,如环之无端,意境圆融无碍,在螺旋形的运动中得以呈现和深化。
再次,复沓手法的大规模运用,最终使抒情主人公的情绪得以淋漓尽致地宣泄。正像音乐的旋律传递着情感的波动一样,音节和意象的反复也对应着情感的缠绵。例如,《采葛》反复咏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直接表达相思之苦。而《芣苢》更是通过重章叠唱的表现形式,再现了采芣苢这一古老习俗的欢乐情景,唱出了原始女性对生殖的那种心灵与官能的狂热。《诗经》成功地展示了游子思乡、生离死别、少妇怨夫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情思,这种成功,实在应归因于它的重章叠唱的成功运用。重复叠词的手法,加强了感情力量。例如《硕鼠》每章开头都用“硕鼠硕鼠”反复重沓,强化主题,反映农夫对沉重剥削的怨恨、控诉。朱自清说:“复沓不为了要说得少,是为了要说得少而强烈些”比如《秦风·无衣》全诗三章,采用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再如《伐檀》采用了回旋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使思想和感情得到畅快的宣泄,强烈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此外,《桃夭》《木瓜》《静女》等等也都复沓回环,语言简练生动,富于感染力。
总之,《诗经》中的复沓或以摹声,或以状物,或以渲染气氛增加情韵。在一目了然的单纯之美的后面,蕴含了挹之不尽的深厚之美,典型地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正所谓“自鸣天机,一片好音”,叫你涵咏不尽,低回无限,直至手舞足蹈。
拓展:
《诗经》的题名
一、《采薇》――小说――鲁迅
小说名出自《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这是一首关于戍边将士的诗,描写了战士远别家乡饥渴劳苦的情景。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商朝末年伯夷、叔齐兄弟的故事,两人“义不食周粟”,天天在首阳山采薇过活,最后双双饿死,借此批判了他们逃避现实和软弱无能的行为。
二、《棠棣之花》――戏剧――郭沫若
剧名出自《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是一首关于兄弟友爱的诗,借棠棣起兴,申述兄弟应该互相友爱。
郭沫若的戏剧取材于战国时代聂政刺杀侠累的故事,借聂、聂政姐弟舍己为人的行为,表达了反对分裂、锄奸复仇的主题。
三、《七月流火》――戏剧――于伶
剧名出自《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发,二之日栗烈。”这是一首描述关于农人劳动的诗,描写了农人耕种、蚕桑、织布、狩猎和造酒等艰辛劳动的情景。
于伶的戏剧写了留在孤岛上海的华素英等地下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为新四军募集寒衣,最后壮烈牺牲。剧名既体现了战乱中人民群众的痛苦,又象征了女共产党员华素英光辉而短暂的一生。
四、《在水一方》――小说――琼瑶
小说名出自《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情诗,诗借蒹葭白霜的秋景渲染气氛,衬托了相思的惆怅。
琼瑶的小说写了冷傲孤高而又热情似火的杜小双和两个改变她命运的男人的故事,表达了爱并不一定需要长相依,只要心中有着共同的思恋,即使远离也是很美的主题。
五、《就是那一只蟋蟀》――诗歌――流沙河
诗歌名出自《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这首诗勉励人们要及时努力,去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
流沙河的诗歌以蟋蟀的鸣叫为主旋律,把过去的岁岁月月和故土的山山水水交织在一起,表达了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情。
《诗经》的基本信息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中复沓手法的妙用】相关文章:
蒹葭诗经中的表现手法11-19
诗经表现手法11-19
《诗经》中的名句11-14
比喻在李贺诗歌中的妙用09-04
关于诗经中的美11-27
诗经中母爱的诗句05-10
诗经中的名句翻译11-15
诗经中的关雎的意思11-19
诗经中名句大全11-14
诗经中采薇的翻译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