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诗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诗歌1
一、朗读、背诵这四首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观沧海》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2.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3.《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4.《天净沙秋思》中,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富有情味的画面,假设你身处这样的情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
此题要抓住四首古代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观沧海》描写了沧海、碣石、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物,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并暗含统一天下的雄心。
2.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以揣摩诗人的感受,并表达出来;也可以发挥想象,描述自己的感受。诗人当时应该是心胸开阔的、心愿美好的。
3.“水面初平”(见注释)——春水初涨;“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初春的信号;“浅草”——初春时草刚长出来。这些语句都透露出诗歌描写的是初春景色。
4.这也是一道开放题,重在培养想象力。要求学生认真品读此曲,并激发想象,谈自己的感受。
二、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本课或课外找一首律诗,看看诗中有哪些上下对仗工整的诗句,说说是怎样构成对仗的,并对诗句作简要赏析。
示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对“春风”,“烧”对“吹”,“不尽”对“又生”。
“原上草”被火烧过,可根还在地下,来年春风吹过,又长出新草。这两句表现了草顽强的生命力。
此题意在了解古代律诗的格律,学会分析律诗的对仗句。
追加题:
本课中四首诗歌,哪几首是律诗?每首律诗中有哪几联是对仗的?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2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学情分析
教师要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课前提示,结合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大自然沟通,更好的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及其他艺术特色。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一)初读
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幸运。至,达到极点。幸运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教师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的“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三)悟读
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观沧海》一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言,是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这几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背诵全诗。(多媒体出示图片)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一)初读
1、听读诗歌,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多媒体显示)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点拨。
提示: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做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唐人以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悟读
1、“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春水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大江之上,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挂在江面之上。
2、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提示: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学生背诵诗歌。
四、指导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简介(先由学生简介,之后多媒体显示)。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一)初读
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二)细读
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这首诗的各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提示:①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一起到龙标。
②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悟读
合作探究: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这是什么写法?
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借物抒情。
2、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愁,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化无形的思念为有形的形象使这首诗充满同情和关切之情。
背诵全诗。
五、学生自学《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
(一)初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怎不叫人心碎肠断?
(二)细读
思考:《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读后明确: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悟读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
背诵这首小令。
结束语:
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多诵读诗歌,在精美的语言与深远的意境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观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壮阔景象。
虚景——日月、星辰——博大胸怀胸怀博大统一天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杨花落子规啼写景(时令)。
次句过五溪事件。
结句愁心寄明月抒情思念关切。
次北固山下。
叙事青山外、绿水前旅途奔波之苦。
写景平、阔、正、悬。
江上所见景色海日、江春写景点明时令抒情。
乡书、归雁鸿雁传书之思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
写景古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深秋晚景图悲凉。
古道、西风、瘦马。
抒情夕阳下肠断天涯思乡之苦思乡。
惜缘。
古代诗歌3
《宜宾别杨同年》
年代:宋作者:员兴宗
江行骇湍涛,文字无暇寻。
满听舟人歌,胸中垢秽侵。
宜宾夷獠乡,系缆日欲沉。
仓卒拜年契,外堂闻韶音。
鸡肥为予烹,酒美亦共斟。
语笑不知夕,蟾蜍满衣襟。
首陈兵战谋,西北敌可擒。
次论月蚀诗,独采仝愈心。
未憎轻簿走,窍誉希山林。
儒学规矩奇,约绳固所钦。
誓将革愚鲁,庶异柴与参。
会浅别又长,情重愁愈深。
愿终保壮节,勿作涧松吟。
天子思太平,此非久滞淫。
古代诗歌4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8.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你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5分)
9.作者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6分)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1)“客思”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2)“寒食泪”句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3)“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4)“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
(5)“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得满分5分)
9.(1)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
(2)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把流出的泪又与“冶城潮”相比,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
(3)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古代诗歌5
观沧海
正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本资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小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
译文:
漫步孤山寺和贾亭边,西湖春水刚刚上涨与岸齐平,浮云、湖波连成了一片;有几处早早出窝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暖树上啼叫,那边不知是谁家新飞回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各种各样的鲜花逐渐开放,多得使人眼花缭乱,初春的小草刚刚能遮盖住马蹄;西湖东边绿树成阴的沙堤,令人喜爱得流连忘返。
古代诗歌6
一
荷叶团团水上浮,蜻蜓难作尖香谋。塘明柳翠垂云梦,雨霁风清闲钓舟。
消俗欲,觅仙酬。江妃时幻笑盈眸。伤心却恨冲波燕,只识尘情破画幽。
二
雨借云弦弹素琴,一鸥波面弄清音。舟犁耕破迷离景,风手掀开抑郁襟。
秦客避,晋人寻。武陵山水七贤心。真真如画眸前现,岂必魂游旧竹林。
三
小院榴花又自开,烧红鸟目与人腮。薄云哪敢当空过,故月惟能入夜来。
门蔽树,草侵阶。犹难重见理妆台。高城早掩云霄里,空惹相思岁岁栽。
四
小草荒阶方吐芽,园中偶见斗寒花。应多卢枕追芳梦,却共桃根泛玉槎。
怜倚竹,醉流霞。月宫每幻是伊家。俗尘偏恨佳缘短,草长莺飞失故华。
五
海上归来枫正红,长街落叶抖寒风。浮身却暖伊人语,芳信重寻昔日踪。
佳木秀,好春同。娇莺声里笑悲鸿。知缘何事花情绝,又置痴心冰雪中。
六
花盛江春付玉郎,偏遭浪蝶袭幽香。枝低犹念残垣出,命薄何求来日芳。
心沐雪,梦回乡。几回妍月照阶廊。小园春意方酣醉,却醒西风吹鬓霜。
七
隔岸芙蓉夜送香,柳摇素影月浮凉。风清默想凌波渡,竹翠还忧园径妨。
斟玉斗,剪花窗。欢愉旧事记能祥。无情恼恨鸡声起,重约佳期未及商。
古代诗歌7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
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古代诗歌8
1.记叙是指诗人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什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叙事诗中应用广泛,如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2.描写是指诗人川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捕绘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捕写能使作品形神兼备,是记人、叙事、写景类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如李白的《蜀道难》、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3.抒情是指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种表达方式。它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它是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柳水的《雨霖铃》等。
4.议论是指诗人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对人或事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在诗歌中的运用不多,却是说理诗的主要表达方式,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古代诗歌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⑵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⑶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⑷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㈠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㈡了解诗歌,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㈢学生练习背诵(略)
㈣整体把握。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㈤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四、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古代诗歌10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11
本课共选了三首诗、一首词、一首曲,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观沧海》是四言乐府诗,诗中通过描绘大海的辽阔壮丽,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抒写了羁旅乡愁。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则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而《西江月》是词中的小令,描写的是丰收在望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
学习本课,要先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尔后,应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古代诗歌12
语文是生活的调味剂,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中,蕴涵着多少美味精神食粮?它们给我的震撼是数不胜数的,其中古代诗歌尤其令我痴迷,它陶冶了我的情操,让我在认识语文的同时,也认识了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诗歌是中华五千年沉淀下来的语言精萃,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浓缩就是精华。”的确,在茫茫书海中,诗歌虽短小精悍,但那一字一句富有韵味的文字,就象一杯浓茶,品完之后,会有一种“茶香满口情悠悠”的感觉。在不同的诗词中,诗人所注入的情感各不相同,所展示的风格也是各不相同:有豪放的、婉转的、浓烈的……。如孟浩然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十分巧妙地衔接上下诗句,表达出诗人自己那愉悦的心情,一个“绿”字便将江南那生机盎然的春景一览无余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是诗人那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其实不光是孟浩然那妙不可言的诗句令我神青气爽,《望庐山瀑布》中那荡气回肠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是令我如痴如醉,那气势宏伟的瀑布被诗人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歌如耀眼的繁星,闪烁着人类灵魂深处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美好的向往,它为我点亮一盏心灯;它如璀璨的宝石,点缀了中华语言文字的宝库。我在古代诗歌的长河中漂流,它开阔了我的眼界,拓广了我的心胸,陶冶了我的情操。诗歌和语文是紧密结合的,它是我的良师益友。
古代诗歌13
【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善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需保证充沛的准备、考虑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资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示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身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置更有表示力,作出标志。
【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范文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和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⑵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⑶交叉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范文诗意美。
⑷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⑸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⑹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
在充沛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发明。
三、课时布置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掌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缺乏”,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示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范文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
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示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⑴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⑵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4、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5、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示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容纳宇宙的广博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示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6、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古代诗歌14
豪放派: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罪里挑灯看剑)《永遇乐》等多以国家民族为题材,表达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张元干《贺新郎》等情调苍凉,风格豪迈
张孝祥《六州歌头》等风格接近苏轼,悲壮凄凉,多表现不能收复失地的壮志难酬的感慨。
婉约派:
柳永《雨霖霖》语言明畅通俗,多用口语,感情凄婉,音律谐婉,但有些词比较庸俗。
秦观《鹊桥仙》等风格轻柔,善于刻画鲜明的形象。
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等前期的词多表现闲适生活,妩媚风流,后期作品多抒发身世之感,感情凄苦低沉。
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里,我觉得应该注意历代评论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苏轼的词的创作特色时常用的一句话,即“以诗为词”(见《后山诗话》等)。评价苏轼的褒贬双方都众口一词,可见此说是有道理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很赞同中国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的说法:“词的诗化,并不是取消词作为独立文学样式的体制和格律,而是意味着词的题材的扩大,作家个性更鲜明的呈现和语言的革新。”我想基于此还加上音律的突破一条,从题材、形式(包括音律、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试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作一粗浅的分析比较。至于两派词人各自身世经历、才学性情等对其词风形成的影响,限于篇幅,略去不谈。
一、题材:“樽前”“花间”与“塞外”“江天”
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此不赘言。
婉约派那么多词人,那么多词集,词作总数达数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统统加起来,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以及题材范围而言,恐怕还远不及苏轼一个人的三百多首词之广阔!
二、形式:削足适履与革新突破
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如前所述,本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旧贫乏,题材狭窄单调,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甚至宁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尽是“凄凄惨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而她同期的诗作(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却由于豪放雄健而为人所称道。
就是这样,内容限定了形式,形式又反过来框住了内容,婉约派词人们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在这一点上,以周邦彦、贺铸为代表的“格律词派”更是登峰造极。
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为了反映广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但苏轼并不是完全不顾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见《复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见《历代诗余》引陆游语)。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陆游是南宋杰出的诗人,精通音律,诗词俱佳,他曾“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见《历代诗余》引),足以证明苏轼的成功。
语言上,苏东坡也打破了婉约派的清规戒律,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口语,只要是能恰当的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任何词语他都敢用,从而形成了一种体现东坡个性的清新朴素、明快畅达的语言风格。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蝶恋花》)等等,都明白如话,自然清新,生动准确。
可以说,正是因了苏轼的大胆革新,才使词脱离了音乐的羽翼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三、表现手法:“回环吞吐”与“冲口而出”
谈到这一点,不妨引一段故事:
秦少游自会稽入京——————(东坡)又问别作何词,秦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坡云:“十三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秦问先生近著,坡云:“亦有一词,说楼上事。”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在座云:“三句说尽张建树封燕子楼一段事,奇哉!”(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引)这个故事很能说明苏轼与秦观,亦可推及豪放婉约两派在创作上的不同特色。
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此可比较李清照《声声慢》与苏轼《念奴娇》便知。
如果说在词的题材内容的广阔上豪放派大大超出了婉约派,那么在艺术上,应该说两派各有长短。具体说来,婉约派在形象的描绘刻画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这在丰富词的艺术表现方法上,不能不说是一大贡献。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亦有成功之处,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显得典雅工丽,然失之缠绵悱恻,无昂扬之气。
而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固然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
最后,引用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于婉约派与豪放派不同词风的形象概括和生动说明。
古代诗歌1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能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鉴赏诗歌的语言即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常见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是把握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二是炼字,即领会诗歌字词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
一)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常见语言特色风格例析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4、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平淡;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
二)高考真题示例
1、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问题: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案: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2、20xx【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4、20xx【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问题:(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案】(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鉴赏语言风格的题型有何特点?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此题有时要结合炼字或句式等特点来回答。)
2、解答策略是怎样的?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实战演练
1、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答:平淡质朴。
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问题:李商隐的诗风一向是朦胧隐晦的,你对这首绝句的风格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此诗含蓄隽永,余韵无穷。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从而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愁。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朴素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从而自然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宫词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语言风格含蓄深沉。诗中宫女含情不吐,欲说还休。她们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的痛苦,诗人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面前不敢说话,从而表达了宫女们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惧心理。
五)我来拟题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请翻译这一首诗: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清淡朴素。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更加耐人寻味。
六)教学小结,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讲。
天生我材
【古代诗歌】相关文章:
经典古代诗歌08-29
古代诗歌精选11-30
端午的古代诗歌08-31
古代长篇诗歌03-21
优美古代诗歌精选09-02
古代诗歌唯美08-27
古代诗歌的体裁03-08
古代诗歌大全11-03
古代的诗歌的分类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