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的诗歌

2020-12-25 诗歌

答案的诗歌1

  不要问我,真正的橄榄树

  不要问我,圆满的鸢尾花

  更不要问我

  天空为何下起了沙

  河流为何总是犯错

  不要多问,故事已故

  只请你

  请你把内心的洪流给我

  请你把钙化的过程给我

  把不肯走的险径给我

  把饮不下的夕阳给我

  给我!让我从第一个断点出发

  去连接黑夜中每一个断点

  连成一个完整的黎明,直到终点

  这就是答案

答案的诗歌2

  你是我的心锁

  何时能打开

  你总是无情的放纵

  把我一次次冷落

  让我留在一个宁静的夜

  你是我的心爱

  何时能揭开

  你总是冷落的前进

  把我一夜夜摧毁

  放我待在一个悬崖地点

  是伤心是痛心

  醉酒的心情总是压抑

  是她的的冷漠

  还是我的无言

  纵然放走一个人生活

  秋叶落了

  大地无处不有

  是你的告别还是你离开

  有了那一幕幕重演

  我的心情已矛盾

  想不起想不清只有气愤

  我宁愿放走悲伤

  我宁愿放走哀怨

  也不要那没有结果的爱

  我宁愿一个人过

  我宁愿一个人哭

  也不要那没有终点的路

  是一点一滴的过去

  还是一页页的记忆

  是正确是错误

  我便用那酒醉的瞬间

  忘记那不该的你

  纵然死是可怕的

  也要积极配合

  更无怨言

答案的诗歌3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试题。

  春 日

  汪 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注】茅茨:茅草屋顶。烟暝:烟雨迷蒙。

  1、这首诗写了一个多雨的“春日”,作者是用哪些典型景物来表现的?(4分)

  正确答案:浮云带雨,田水如镜,客衣沾湿。

  解析:此题重点问的是多雨的“春日” 的典型景物,它的题眼是“多雨”,就要找到与之有关的句子,我们找到的句子是:“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和“茅茨烟暝客衣湿”,然后概括写出来即为答案。

  2、诗的第三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5分)

  正确答案:拟人 写出了篱边桃花将开未开的情态

  解析:诗的第三联写篱笆外探头伸出了将开未开的桃花,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花写的具有了人的动感。只要答出这点即可。

答案的诗歌4

  (辽)赵延寿

  黄沙风卷半空抛,云重阴山雪满郊。

  探水人回移帐就,射雕箭落著弓抄。

  鸟逢霜果饥还啄,马渡冰河渴自跑。

  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1.首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5分)

  2.《太平广记》评价该诗:此诗描写契丹景色、习俗,为南人所称道宜也。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上句的抛字用得极有力,既显示了沙之重,有表现了风力之强劲:把无边的黄沙卷起,一下子抛向半空。下句重(zhng),云重即云浓而且厚,给人以压顶之感,所以说重。首联这两个字充分描绘出塞上大漠黄沙蔽空、雪满郊原的景象。(答上句的卷和下句的满,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2.颔联和颈联分别写出了大漠中契丹人常见的四种景象:探水(寻水)、射雕、饥鸟啄果、渴马奔河。这四景由人而及鸟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描绘了大漠中的生活图景,体现了契丹民族生活地域赋予其人的豪迈之情与崇尚生命的精神。

  注释

  ⑴阴山:内蒙古自治区北部的阴山山脉,这里指北方的高寒地区。

  ⑵探水:寻找水。帐:帐篷,犹今蒙古包。

  ⑶霜果:被冰霜冻结的果实。

  参考译文

  大风卷起黄沙抛向半空,山上的云很沉重,漫山遍野都是雪。寻水的人找到水回帐后,就迁移住所到水源附近。猎人一箭射出,雕便落下,用弓拾起。由于饥饿,鸟遇见冻结的果子也啄着吃,河流结冰,马渴而自己跑着找水。人们找到高而草肥之地,扎下营,深夜里,折下树枝来生火。

  赏析

  辽代诗人赵延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再现了契丹民族所生活的塞外沙漠草原风光和北方游牧民族独有的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尽显契丹地域风貌,契丹民族的勇武性格与豪爽气质也淋漓展现。

  这首七言律诗描绘的是中国北方大模中游牧牧民的生活图景。前人论诗,认为诗应当具备三真:言情宜真,写景宜真,记事宜真,唯真才能传神。这首诗笔墨所至,绘声绘色,无不真切质直,是具备这三真的。

  诗的首联写大漠中黄沙蔽空、雪满郊原的景象。黄沙风卷即风卷黄沙。半空抛的抛字用得极有力,既显示了沙之重(如用飘则无此沉重感),更表现了风力之强劲:把无边的黄沙卷起,一下子抛向半空。云重阴山即阴山云重。云重即云浓而且厚,给人以压顶之感,故曰重。阴山本来就表现的就是阴冷的一面,再加上上有重云密布,下有积雪遍野,其冷而荒的景象便展现出来。首联破题,来势突兀峭拔,景象博大、辽阔,颇得雄浑意象,通篇气力,由此定格。

  颔联与颈联,以两组对句分别写出大漠中常见的四种景象,从而使一幅雄奇的大漠生活图臻于完善。这四种景象是:其一,寻水。沙漠缺水,且由于流沙的不断移动,水源不能定位,往注今为涓涓细流而明日即沙丘鳞次。所以,牧民不得不常常四处探水,探得水源,便移帐就之。此句可见牧民游牧生活的特点。其二,射难。射雕箭落即箭射雕落。著弓沙,用弓收拾起来,这种意义上的抄字,本是个方言词,《辞海》解释为以匙取物曰抄,这当是是个很形象的动作,牧民多在马背上生活,其射雕往往在马背上开弓,射落之后亦不必下马拾取,只须用弓一抄便可拾取,由此可见射雕者的矫捷。其三,饥鸟啄果。鸟在冬天的大漠中,饥无所食,即使遇到霜果也不放过,因果实冻结,故须啄要而食之,啄字下得逼真、贴切,荒漠冷落,由此句可见。其四,渴马奔河。河水冻结,马渴而不得饮,为了寻找水源而不得不奋力奔跑,不策而奔,故日自跑。这也是沙摸中常见景象,动物为了饮水,往往长途奔跑,直至找到水源为止。以上四景,由人而及鸟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大漠中的生活图景。

  尾联仍是写景,写牧民找到水草肥美之地,支起帐篷,夜间从树林里折得树枝,燃起籍火,取暖或烧烤猎物以供食用。这也是习见的游牧生活场景,如《辽史营卫志》所说:随水草就畋猎,岁以为常。

  这首诗的长处是真实地反映了游枚生活的状况,情真景真,略无藻饰,写景之中兼含记事,笔墨中时见贞刚雄杰之气。这种风格的诗篇,在南方文学中是罕见的。但从诗艺的角度看,似有不足之处。诗的真谛,要求景尽情不尽,语尽意不尽,越尽味不尽。而这首诗却没留下多少值得回味之处,失之于尽。再说律诗的中间两联,或写景,或叙事,或述意,其要旨皆须有虚有实如此,才能生动灵秀。而此诗皆动态之景,填得过实,尤其是第三联,应当变换笔法,别开境界,而此诗却仍用第二联的笔法。以贯之,如此。则使全诗伤于板滞。这些虽是小瑕,读诗时亦不可不察。

答案的诗歌5

  过辛稼轩神道①(明)张以宁

  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②气萧森。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③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④树林。

  【注】①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②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③《阴符》:兵书。④宰:坟墓。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

  B.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

  C.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和不甘。

  D.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

  16.下列诗句与“英雄已尽中原泪”所表达的情感,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把吴钩看了,栏杆拍扁,无人会,登临意。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17.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情节和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6分)

  18. 从古至今赞美英雄的作品不可胜数,在作家笔下英雄人物各具风采:屈原诗中的将士“诚既勇兮又以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堪称鬼雄;苏轼笔下的一世之雄曹操“酾酒临江,______________”。英武豪迈,雄姿英发的周瑜“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神潇洒。(3分)

  答案:

  15.(3分)A

  16.(3分)D

  17.(6分)评分要点:结合诗歌相关内容(2分),分析其苍凉的意境(2分)和悲壮的情怀(2分)。

  18.(3分)终刚强兮不可凌 横槊赋诗 樯橹灰飞烟灭

  (书写正确、规范、美观,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每空1分,写错字、别字或漏字不给分)

答案的诗歌6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4、(1分)《游褒禅山记》

  15、(3分)B

  16、(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注释】?

  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巾:头巾.雪:白发.?

  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赏析】

  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这首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写下此诗.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答案的诗歌7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

  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

  (2)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2)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赏析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种柑一事,反映了作者任柳州刺史时的生活思想状况,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同时也流露了久谪的哀怨。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形象生动,含意丰富。 诗题点明写作时间是在贬官柳州时期。诗的内容是抒发种柑树的感想。开头用叙事语泛泛写来:“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

  补充资料

  始建于宋的柳侯祠,被围在清末所建的柳侯公园内。园内绿荫成片,风景醉人,不禁想起“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的诗句。如今柳宗元植的柳种的柑仍在泽被后人啊!进门是柳侯石塑像,不远处是罗池,东面有柑香亭,北有衣冠墓,西有长长历代题咏石刻。其中一块两米多高、碑身断裂的《荔子碑》引人目光,是柳侯公园现存最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据说,当年柳宗元公暇常同属下在罗池散步,死后托梦葬于此地。好友韩愈写下《柳州罗池庙碑》,碑文中记载着在柳州的柳宗元劝农桑、除陋俗、修道路、修寺庙、放奴婢、兴礼法教化等等,文末作“迎享送神诗”,供柳州人祭祀柳宗元时歌唱。因诗首句为“荔子丹兮蕉黄,杂肴蔬兮进侯堂”被称荔子碑。两百多年后,北宋苏轼用刚健遒劲的楷书写出这首祭文并刻石存柳侯园。惺惺相惜,千古流传。苏轼的书法、韩愈的文章、柳宗元的轶事,唐宋八大家就占了三家,故有“三绝碑”之称。漫步柳侯公园,伫立柳公衣冠冢前,俯仰转眸都会感到此地的柳宗元已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就像这里一株株月夜里飘香的丹桂,“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答案的诗歌8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8.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解析:先通读诗歌,理解大意;再结合诗句抓关键词的含义,为何“长忆”,因为西湖风景的美好;再从诗句的位置,首句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思路点拨】赏析句子要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还要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

  9.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解析:理解词的情感,一定要抓关键词和意象,如“笛声”“芦花”“白鸟”描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闲整”“思入”表现出词人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思路点拨】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意象为我们提供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空间,特别是传统的意象,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掌握这些意象,对把握诗歌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题文】(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题文】L0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刘禹锡《陋室铭》中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解析】(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解析:回答本题,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思索所填句子,再注意“鼎”“铛”“砾”“御”“辩”“馨”的写法,注意不要漏掉“之”“而”等字。

  【思路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对所考查“名篇名句”的分析或提示,要求写出诗文内容。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篇名句”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更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的具体情况来填写句子。

  【题文】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答案的诗歌9

  泊平江百花洲①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②王程:为王事(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8.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后人在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时说它“无理却有趣”,结合该联,谈谈你对“无理却有趣”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8.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苏州本是吴中佳胜,诗人因王程之便得以游赏苏州胜景而兴奋不已,看着熟悉的岸旁杨柳和青山白云,颇有悠然自赏的得意;(结合一、三两联,2分。只答出情感,不结合诗歌扣1分)诗人由泊在百花洲的孤舟想到自己身如孤舟,漂泊不定,已有半世之久,不由得生发出对这种羁旅生活的无奈与感慨。(结合二、四两联,只答出情感,不结合诗歌少一联扣1分。共3分)

  9.后人在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时说它“无理却有趣”,结合该联,谈谈你对“无理却有趣”这一评价的理解。

  (6分)参考: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极力挽留“我” (1分),看似不符合生活的常理,实际上是诗人故意将景物拟人化,明明是自己喜欢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从对面写来,故意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自己。(2分)这样写既突出诗人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也包括了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显得不落俗套又更有情趣。(3分)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鉴赏】

  这首七律是光宗绍熙元年(1190)诗人从临安赴建康(今江苏南京)江东转运副使任途次所作。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王程,谓为王事(公事)奔走的旅程,用法甚新。“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杨万里于绍兴二十年(1154)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萃,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指一个人的半生)之多;十来年间,因主程所经,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如“半”对“十”“三”对“四”“五”对“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的“江”为名词不同,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调)。这样一种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杨万里的诗,活泼自然,富于新意,思想感情则每每不够深沉。这首抒写旅途感受的诗,思想深度原很有限,它的特点仍在轻快清新、洒脱自然。不但额、颈两联对仗有如行云流水,一气舒卷,就连尾联的直抒人生感慨也显得轻松自如,毫不凝重。这种清畅流易的格调正是杨诗风格的一个显著特点。

答案的诗歌10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

  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戒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问题:

  8.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5分)

  9.这首词的下片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上片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2分);作者抓住了边陲景物的特点来描绘,使整个画面具有苍凉悲壮的色彩(3分)。

  9.从下片看,作者主要运用想象和拟人的手法(2分),比如将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进行丰富联想并赋予人的多情与期待(2分),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2分)。

【答案的诗歌】相关文章:

诗歌乡愁的阅读答案12-29

《乡愁》诗歌阅读答案10-23

诗歌乡愁阅读答案01-19

乡愁诗歌阅读及其答案01-06

秦观的踏莎行诗歌阅读答案07-28

韩愈《晚春》诗歌阅读及答案03-25

白居易废琴诗歌及答案07-28

秋思白居易诗歌试题答案07-28

乡愁诗歌阅读参考答案01-20

诗歌赏析及答案乡愁篇12-24

梦你清明时组诗诗歌 寻找丛林的方向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