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舒婷诗歌的情感

2024-05-06 诗歌

  作为朦胧诗派和当代诗坛的代表性人物,舒婷敏感而鲜明地记录了处于文化转型期中国大陆女性最内在的精神流向,从关心个人命运、个体的价值出发,上升到对他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完成了一个现代女性从自身解读、两性之爱到对祖国之情、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和探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析舒婷诗歌的情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真挚而坚定的爱情态度

  爱情是每个女人出于天性本能的追求,更是作为一个女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完成的一种生命实现方式。舒婷在诗歌中就写下了她们在这一过程中独特的生命体验。

  《无题》有初恋的甜蜜和心跳:“我探出阳台,日光/ 我急急跑下,在你面前停住/你怕吗?/是的,我怕/ 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是的,我快乐/ 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是的,爱着/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1]初恋少女的青涩与娇羞像是拨开了乌云密布的天空,一米阳光轻柔地洒落下来,使人顿觉温暖。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舒婷也写离别的无奈和忧伤,如《雨别》写到:“我真想摔开车门,向你奔去/ 在你的宽肩上失声痛哭/我忍不住,我真忍不住 /我真想拉起你的手,逃向初晴的天空和田野/不畏缩也不回顾/我真想集全部柔情/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 使你终于醒悟/ 我真想,真想。”[2]我的忧伤此时此刻想不够,说不出。多么深切的离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欲说还休。在《惠安女子》中人们只看到惠安女“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的身影,而忽略了她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3]诗人透过表象看到了美丽后面的忧伤和苦涩的命运,揭示了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女性真实生存状态。她是如此关注女性的个体生命和价值,以一颗女人心体贴着天下所有的女人,为她们唤回一个个生动丰富的灵魂,独立不羁的生命。

  舒婷诗歌也表达了女性强烈的对爱情的意识和独特的思维。女性和男性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而一味的认同男性所付出的,无视女性与男性分工的差异,忽略女性的努力,这是违反人性的.不合人情的。她坚决否定了一直被世俗奉为定律的爱情,一种是攀结高枝,依附于一个足以让自己炫耀、让旁人艳羡的人,利用对方的荣耀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种是在爱情中完全丧失自我,一厢情愿只知道付出,痴迷沉溺而不能自拔。诗人否定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她曾为错过了“无数次春江月明”的神女而惋叹,发出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4]的呼唤,表白与其作为封建礼教与男权的祭品而为人礼赞,不如做一个享有真实的生命体验的人。这是女性基于生命本真的呼唤,现代女性意识得以充分的张扬。

  体贴而明哲的友情关怀

  友情的主题,在舒婷诗中是又一个反复吟咏的旋律。舒婷曾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怀。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在她的创作中,以爱的胸襟宽容多难的世界,以爱的温暖抚慰坎坷的人生,她以友爱的角度抒发创作,弥漫着真诚的友爱和关怀之情。可以说,她的诗是爱的呼声,她架起了一座通往人的心灵的爱的桥梁。

  她分外珍惜生活中的感情与友谊,就像一个善解人意的知心姐姐,轻声地提醒友人:“几时你不再划地白狱/心便同世界一样丰富宽广”,劝说朋友不要让忧伤击垮即将扬起的风帆,表示“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春夜》)[5]。她用诗句诠译了友谊的真谛,并在女性的温柔、体贴中注入了一种豪迈与刚强:“只要你那只圆号突然沉寂/要求着和声/我就回来/在你肩旁平静地说/兄弟,我在这儿”(《兄弟,我在这儿》)。[6]她和朋友相互勉励,相互鼓舞,给朋友以斗争的勇气和信心:“答应我/不要流泪/假如你感到孤单/请到窗口来和我会面/相视伤心的笑颜/交换斗争与欢乐的诗篇”(《小窗之歌》)。

  舒婷的诗歌还以优美人情和人性的力量打动人,她致与友人的诗歌,感情真挚动人,流淌着女性柔美的情怀。相对于其他朦胧诗人,舒婷女性特征更显突出,她总是微笑着,带着恬静柔美的气息。

  浓郁而真挚的母女亲情

  母亲形象,是各种创作中恒古不衰的主题。舒婷也不例外,在这个情感角度她赋予了母亲形象更加丰厚的内涵,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丰满、伟大的母亲形象。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翼,/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紧紧拉住你的衣襟。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呵,母亲》你黯然神伤的琴声/已从我梦中的泪弦/远逝/你临熄灭的微笑/犹如最后一张叶子/在我雾蒙蒙的枝头/颤抖不已。――《读给妈妈听的诗》

  舒婷在诗歌中如此的抒发她对母亲真挚的情感,是和她的个人经历分不开的。她从小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所以她和母亲的感情也是非常浓郁而深厚的。舒婷的母亲可谓是才艺双全,感情丰富细腻而性格又带些纤弱。她极力保护儿女,尽量不让他们受到风雨的摧残。母亲这种既柔弱又坚强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舒婷,使她有了一种独特的生活体验。所以舒婷的诗歌中抒发的总是一个渴望得到慰藉和理解,也善于慰藉和理解别人的、温柔且刚强的女性形象,这多半应归功于她的母亲吧。

  深沉而又强烈的爱国情怀

  舒婷是一个具有深沉人文关怀的诗人。唯其如此,她的诗中洋溢着热烈的向往,熔铸着坚定的信念。她那样痴情那样深切的关注着祖国及民族的命运。她顽强和坚韧的斗争精神到现在都能震撼到我们的心灵。

  舒婷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她诸多的诗作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已经是世所公认的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一连串的独具创意的表达意象,构成了诗歌丰富的内涵,细致全面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复杂深刻的情感。“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构成了苦难祖国的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深深的悲悯情感。而“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则为祖国的未来描绘了明丽的希望,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美好未来的希冀。在诗的最后,作者写到:“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9]作者化小我为大我,将自己自觉且深刻的融入在祖国的大整体中。在祖国这个大背景下,作者的使命感得到了极大地加强。

  总之,舒婷的诗作充满了女性的梦想和温馨,又有着对于传统的叛离性思维,带有强烈的女性责任意识和时代色彩。她以独特的情感角度创作,在女性的温柔关爱中渗透着明哲与坚韧,在忧郁的氛围中渗透着人的尊严感和深沉的使命感,传达了女性的觉醒以及女性对平等独立价值观的认知,同时也表达了新时期女性对于社会责任意识的承担。使得舒婷成为当代文坛独特的“这一位”,其独具魅力的优秀诗篇也将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典范。

  拓展:舒婷的简介及她的诗歌艺术风格

  1、生平: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2、舒婷诗歌的艺术风格:

  舒婷擅长表现人的情感的曲折和复杂性。她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单一的。其中,包含着因时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等影响、制约而产生的多种复杂因素的纠结。这种感情冲突,有时表现为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实现的艰难之间的矛盾;有时表现为意识到的历史责任与是否有力量承担的矛盾;有时则表现为“自我”二重性的冲突。《中秋夜》中,诗中讲话人坚定表示:“道路已经选择,/没有蔷薇花,/并不曾后悔过。”历史责任感排除了对“花朝月夕”的流连和眷恋。然而,感情和心理上的矛盾并没有消失,以至靠这种理性的自觉,也难以抑制:“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尽管明白,/生命应当完全献出去,/留多少给自己/就有多少忧愁。”不过,她的复杂的心理矛盾所产生的忧伤,是明亮的忧伤。这是由于这种情感,是建立在“人类善良天性”的信任上,是为“理想的太阳”所照耀的。

  舒婷的诗歌艺术,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感情直接倾泻,到逐渐重视用具体诗歌意象,来凝定激荡奔流的情感。她早期的诗,表达上缺乏节制,有些比喻,有些形象,也有陈旧感。但在捕捉、传达曲折、变化的情感的细微之处上,却充分表现了她的敏感和细致。她常常运用假设、让步、转折的句式,来凸现这种感情的复杂。八十年代以后,在诗的凝练、意象的独创性和丰富的内涵等方面的追求上,都取得明显的成绩。在《惠安女子》、《神女峰》等诗中,更纯熟地表现了从客观生活中提炼诗歌意象的方法,并继续运用她的以特殊句式表达复杂感情的手段,使她的诗中独有的既忧伤痛苦,又美丽光辉,同时也有些许沉思的激情,得到更有含蓄性的展现。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 相关推荐

【分析舒婷诗歌的情感】相关文章:

舒婷诗歌07-26

舒婷的诗歌(精选8首)06-24

舒婷现代诗歌《致大海》12-07

舒婷爱情诗歌《致橡树》03-30

徐志摩的诗歌分析12-16

诗歌鉴赏案例分析09-30

黄庭坚诗歌理论分析12-14

分析王维诗歌的特点11-28

分析苏轼诗歌风格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