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诗词的欣赏和评介

2020-09-21 诗词

  【导读】李煜,原名李从嘉,南唐中主李第六子,初封安定郡公,累迁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李煜善诗文、工书画,丰额齿、一目双瞳,因貌有奇表遭长兄太子李弘冀猜忌。李煜为避祸,醉心经籍、不问政事,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位。

  为了帮助诗友们欣赏和学习李煜的词,根据现有的资料汇辑整理出成这个材料。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词发展到五代十国,出现了新的转折。所谓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他们在北方,相继统治五十三年。在南方割据的还有吴、吴越、前蜀、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十国,他们则延续了近七十年。北方五国,年年混战,经济文化遭到破坏。南方十国,战争较少,特别是西蜀与南唐,地方富庶,商业发达,成为当时经济文化的两个重心。西蜀有了赵崇编辑的《花间集》。这是有史以来,出现的第一部词的总集。赵崇汇集的温庭、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因《花间集》得名,人们称这些词人为“花间派”。

  与花间派词人同时而稍晚的词家,集中在当时的南唐的首都金陵。南唐第一代国主李(biàn),继吴立国后,拥有江南二十八州,一面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伤;一面广致文学之士,形成荣的文化局面。南唐词人,最重要的是二帝一相:李(中主)、李煜(后主)和冯延巳。以李煜的成就为最高,影响也最大。南唐词跟花间派词不同的地方是,逐渐摆脱了对于妇女的容貌、服饰的描绘,而着力抒写人物内心无可排遣的哀愁。与此相联系,语言也比较清新流转,不像花间词人的雕琢、堆砌。从内容和手法把温庭以来的词风更推进一步,并为后来北宋晏殊、欧阳修等词人所继承。

  一、李煜生平简况

  李煜生于南唐元元年(公元937年),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徐州(今属江苏)人。是南唐中主李第六子。他天资聪颖,好读书,文章、诗词,样样精通,工书、善画、尤精鉴赏。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家。他生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盛世,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25岁继承父业做南唐国主,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大将曹彬率军兵临城下,不得已投降,带着家口,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从此沦为国破家亡的囚徒。三年后,为宋皇太宗赵光义遣人毒杀,时年42岁。李煜作为帝王本无可取之处,只是因为在文学上,他是词坛上举足轻重的、第一颗巨星,而为人们所乐于称道。后人称他是“绝代才人,薄命君王”。

  二、李煜词简

  李煜的词流传下来有36首,从内容看,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23首,属南唐亡国前的作品;后期13首,属亡国后的作品。大致反映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写豪华生活和艳情生活的。这是他过着很愉快的生活的时候的写作,声色豪奢,风情旎(yǐnǐ),爱和美支配他整个的人生观。他这类作品有几种不同的类型:

  一种是着重生活现象的刻画。例如《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cháng)》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xìe),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无数打扮得美丽的宫人,在宫廷里,成行成列地在奏乐,在歌唱,直至踏月归去,这是多么鲜明突出的画面!又如《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真实地反映了宫廷中通宵达旦歌舞狂欢的情景。对舞厅的豪华的布置,舞女的紧密活跃的步伐和婉转腾的姿态,以及舞后欢饮、饮醉撒娇的情况,都细致生动刻画出来了。这类描写生活现象的艺术手法,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

  另一种是在精刻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的同时更多地表达心理活动的情态的,这类的写法更具有感染力。例如《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chǎn犹言“光着”)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在一个春花盛开的朦胧淡月夜里,一个女子决定向一个男子求欢,双袜踏地,手中提鞋,带着慌张的神情而又轻轻地跑来到了画堂的南边,偎着她心爱的人微微的发抖,然后从火热般的爱情里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地描写男女幽会的情景,是有很大吸引力。许多评论家都认为是后主同小周后的偷情和幽会。小周后是大周后(也就是昭惠后)之妹。十五岁时,因探视姐姐进了宫。后主立刻爱上了她,瞒着周后,与她私通。从本词看,李煜是如何擅长写人物的行动、情态和语言,毫无雕饰和做作。但是,此类内容不足为效法。

  (二)写别离怀抱和其它的伤感情调的。由于家愁国难日渐深重,现实生活对他有很大的压力,他在文学上也积累了更深的修养,艺术成就也达到更高的境界。例如《捣练子》: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

  这词是写离怀别感的,寒夜听(zhēn),“”是捣衣石。“深院静,小庭空”。第一句诉说听觉;第二句诉说视觉。两个“断续”形容真切,是好句子。词的重点是“无奈夜长人不寐”,直抒胸。“无奈”二字,道尽心态:我自烦恼,景物扰人。词至末尾才现月色,“和”字表示声是主,月色是宾。月与配合,声与色融成一片,形成意境。通首没有一字直写离愁别恨,却声声字字表现听人的离思与怀想。作者把许多足以引动离怀别感的情景——院静、庭空、寒风阵阵,声断续,月照帘都集中起来,这样地运用深刻的艺术构思,这样地运用高度括的艺术手法,应该说是李煜在小词的创作上一种异常杰出的成就。

  (三)抒发心灵上的重压和忧思的。李煜置身饱经忧患的南唐末世,国事危殆,惶恐无计,身家难保,寝食不安。他的前期作品自然是愁苦之词多,欢娱之词少。如《阮郎归》: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

  凭谁整翠。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这首词可能是怀念宋不归的兄弟的。他习惯把满腔心事寄寓于传统的离愁题材,把万象愁情溶化于具体事物。“留连光景惜朱颜”是说他对青春美景的留恋。

  他最妙的一首词莫过于《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首词写怀念远人的情绪的饱满,艺术技巧的熟练,更容易看出来。这里值得提出来说明的是结尾用随处生长的春草来比喻“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更能说明离恨排除不了的意味,是值得我们仔细体会的。其意境的深美达到最高水平。

  (四)表白对人间世短暂逃避与假想解脱。李煜并非昏聩

  冥顽,而是十足的弱者,又是一位诗人。他在国危之际,不思振奋只诵佛不绝。他给自己起“钟隐”、“莲峰居士”外号,幻想归隐山林。他有两首题画词,流露出这个可怜人的(chōng)憬。这两首《渔父》(也称《渔歌子》)是: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对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这两首题画词,流露出他对渔父的“一壶酒,一竿身”快活生活的羡慕和“万顷波中得自由”的逍遥心态的憬。他经常靠醉梦忘却沉哀,然而他又何尝于此真正得到过安慰!

  (五)写囚徒生活和哀痛心情的。李煜入宋以后,变成俘虏,从最高地位跌至最下的层次,在天堂地狱、苦乐悬殊的对比中,他以丰富的情感、深厚的艺术造诣,全部倾泻于几首小词之中,这是他的血泪倾诉,他的思想起了深刻变化。

  他否定过去的梦中生活。他的.《子夜歌》(即《菩萨蛮》)是这样写的: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这首词主要论及人生问题。“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是说人生固然难免愁恨,但我的愁恨与众不同。“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江山尽失,只有梦归故国,觉来梦境不见,除去自伤流泪,还能怎样?如此的深痛沉哀,别人能有么?换头,进一步说今昔的两种不同情况:“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那时,胸怀开张,萌生希望。如今呢,清秋被锁在深院里了。于是情绪骤跌:“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今昔对照,往事如梦,梦醒成空。这首词的上下片各有一个“梦”字。上片说的是今日一梦成真,其情难忍。下片说的是此生真如一梦,悲痛难排。这首词 给人的直觉它是一个囚徒心的倾诉。一缕真情,拨动心弦,字字感人。

  还有《浪淘沙》是这样写的: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从暮春夜雨写起,“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两句不仅是写景,也是言情。“罗衾不耐五更寒。”“罗衾”,指绸缎做的被子,“不耐”,不敌;经不起。这句并不是说因夜雨经受不起身躯上的寒冷,而是因梦醒支架不住心境上的凄凉。“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一饷”,一会儿。“贪欢”刻画出作者对梦境的向往,也就是对往日生活的依恋。可惜只有“一饷”,况且“梦里不知身是客”,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下片“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全词的中心。李煜被囚,与世隔绝,谁也见不了。“无限江山”承接“别时容易见时难”这种国亡家破的“伤别”。结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倾泻词人对国亡家破的气慨憾恨。

  他辞别过去的华歌舞,投进浩渺无边的愁恨深渊。他的两首《望江南》是这样写的: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第一首以“多少恨”领起全篇,“昨夜梦魂中”,原来悲恨之源来自昨夜一梦。当年游乐御苑,龙辇凤舆,香车宝马,随从列队,宫女排行,花月春风,何等得意。“车如流水马如龙”,袭用成语,浑然天成。这与现实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第二首正面写悲痛,泪流满面,“心事莫将和泪说,”心里的“多少恨”如何能以泄露?“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因为笙箫的触动更会使心上的悲苦变得格外浓烈,流泪时使音乐之声触动心弦,那就无疑要断肠了。“断肠”或“肠断”是形容及其悲痛的字眼。

  他的另一首《相见欢》写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无言独上西楼”,只这起句,直接呈现出词人的孤独身影。囚徒生活变成无人来往,无人对话,无话可说。独自一人登上西楼,举头上望,“月如钩”,不是圆月,而是一弯月牙,显得凄凉。低头下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景写人,人景合一。“寂寞”不是“梧桐”,也不是“深院”,而是词人在“梧桐深院”中的感受。一个“锁”字用得十分贴切,象喻无情的囚笼“锁”住了自己。上下片一气呵成,紧相连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三句节奏性强,哲理性更强。“离愁”这个东西本来是无形的,但是,在李煜的笔下却变成有形的东西了。要想不想它——剪不断;要想理出个头绪——像乱麻一样乱。“愁”是什么滋味?是苦?是辣?谁也说不清楚。回答只能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个“别”字特好。这首词全是白话,自然真率,和血和泪,艺术造诣堪居上乘。这首词乍一看,好象上片写景,下片言情。其实上下片俱为凄婉之情所笼罩,上片情随景生,情景交融;下片从具体描写到无法形容,百般写情,所以感人至深。正如南宋黄《花庵词选》中所说:“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对曾经眷恋的人生欢愉感到厌烦。他的《虞美人》是这样写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开头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连两个问号?问得惊心动魄。这两句是词中绝笔。下面两句以具体事物补充前问:“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东风”承接前句“秋月”。“又”字透露囚禁生活的难耐;降宋“又”经一年,承接前句“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承接“往事知多少”。

  上片曲调高亢悲慨。只有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和具有大手笔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词作。下片则用了曲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在”与“改”两个动词,恰当地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境况。“只是”一词传出词人的无穷憾恨。这里的“朱颜”暗指“江山”,“朱颜改”暗指江山易色或说易主。特别是“改”字点出全词的题旨:是悲恨的根源。结尾,把难以明说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一个“愁”字之中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乃千古绝唱。

  还有另一首《浪淘沙》也是表达同样的心情,是这样写的: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héng)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来。晚来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开头两句追怀往事,只有泪下。面对现实,绝难排遣。现状如何呢?上片写白日:“秋风庭院藓侵阶”这是外面;“一珠帘闲不卷”,这是里面。秋风乍起,桐叶落地,苔藓生阶,就无人来,院内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他只好久坐室中,百无聊赖,也就懒得打起门帘子。囚禁的生活,囚徒的寂寞,是何等难堪!“终日谁来?”便是他发自内心的凄惨叹息。下片写黑夜,囚徒在夜间怎能安眠,不免走到院中,浮想联翩:“金锁已沉埋,壮气蒿来。”“金锁”,金锁甲。杜甫《何氏》诗:“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刘锡《西塞山怀古》诗:“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作为亡国之君,他此刻剧烈地怀想故国。他不由想起从前三国·吴王抵抗西晋的故实,一样的遭到灭亡。“金锁已沉埋”, “壮气”即王气。“蒿莱”,野草,蓬蒿。南唐王气已经覆没而无可挽回。“晚来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这是李煜的联想:秋夜凉风,扫尽积云,天空如洗,一轮月华,令人胸襟为之一振,产生了美丽的联想:这玲珑的秋月一定照在我的(金陵)楼殿上,它的倒影映在秦淮河中了吧!然而,是幻非真。华成幻,梦境成空。一个“空”字更使人凄咽。

  经历大悲哀作决绝语。突破词的哀愁风格,喊出自身的血泪倾诉。由于李煜在词中体现了人们共同的思想情感,所以才具备千古不绝的艺术魅力,引起不少后人的共鸣和感发。李煜的词境界艺术高妙,千载而下,仍能使读者于心醉之余,受到启发,引起共鸣。

  三、李煜的词的艺术特征

  (一)自然真率,直写观感。李煜所有的词都是由自己的亲切感受出发大胆抒写,绝无拘束,使词中的情事、景象等等都跃现在读者的眼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境地,不仅是一般文人的小词达不到,一般的文人诗也不易达到的,多少带有民间文学的风貌,因而使人感到有一种特别新鲜的味道。这在李煜词的创作方法上是最突出和最成功的地方,是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现在且举《破阵子》这个例子看: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他临要亡国的时候的写作,写自己一辈子在南唐宫廷里不懂得战争是怎么一回事,一旦做了俘虏,必然是身体消瘦,发斑白;而尤其难过的是慌慌张张,辞别太庙的时候,教坊女乐还奏起别离的歌曲,面对着宫娥流泪的情事。这是多么真实、坦率、具体、明朗的自白!

  (二)突出事象的特点,强调人物的活动。抓住事物的特质,加强作品主人公的主动性和活动力,使作品中的现象都成为有意识的活动,给人以新鲜而又具有强力的感觉,这也是李煜词的艺术特征之一。这种特征的获得,和李煜对某些生活的亲切感受与深刻认识是分不开的。举例来说,如《一珠》: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轻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通,沾湿)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iáo汁滓相掺,味厚而甜的醇酒)(wò,弄脏,沾在器物上)。绣床(绣件绷子)斜凭娇无那(nuò非常,无限),烂嚼红茸(通绒,这里指绒线),笑向檀郎(晋代潘安,小字檀奴。檀喻其香)唾。

  这一首词自开头至煞尾没有一句离开主人公的活动——早上这一歌女,梳洗化完毕,把深红色的香膏,轻轻点在唇上。向人微微露出舌尖,张开小口唱了歌;唱完了歌喝喝酒,酒沾了罗袖污了口,酒喝多了就娇困地靠在绣床上,嚼嚼红绒,笑向心爱的人吐了去。把作品主人公的形貌、情态、声音、笑容乃至撒娇、唾绒的细微末节都活灵活现地在读者眼前。

  李煜在创作上突出事物的特点和作品主人公的主动性,也表现在写一般的情况上。例如,写愁眉不展,他用的句子是“不放双眉时暂开”(《采桑子》)。写落红满地,他用的句子是“片红休扫尽从伊”(《喜迁莺》)。写女人向男子求欢,他用的句子是“今宵好向郎边去”(《菩萨蛮》)。把一般的情景写成有意识的活动,就加深了句子里所含蕴的意味,加强了作品里的人物活跃的气氛,从而就增加了作品的感染人的强力。这些地方,虽然是极微小的表现,但它是整个表现手法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三)艺术括性高。把一般体现在个别之中,通过个别表现一般,使读者从个别的表现中看到一般的意义,这也是李煜词的艺术特征之一。在这方面的创作是很成功的。再举一个例子看,如《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的内容不是专写伤春、伤别,上片句式错落,一句一折。说花即是说人,“林花谢了春红”,“谢了”即“完了”,加重语气。“春红”象喻美好的时光,美好的颜色。“太匆匆”是口语,口语传神,悲叹华的昔日不过一瞬。“朝来寒雨晚来风”,痛感风雨骤至德侵袭。“朝来”和“晚来”,叠字衔联,极写轮番的无情风雨,交加的残酷迫害。“无奈”二字流露词人的懦弱性格,他没有力量、办法、信心,挽回花的——人的命运。下片三个短句,承接上片,又是一句一折,一气贯下,“胭脂泪”,浓缩地描画了经风着雨的“春红”的一副惨淡的样子,既有括,又有形象。“留人醉”,人和花如此被摧残、蹂,不能不遗下沉醉与迷恋、愁恨与哀思,想不开,不下。“几时重”,难道还有花返故枝、人归故土的一天吗?最后,抛开花事与自我,升华为对历史、自然、人生的慨叹与悲愤,以重笔收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勘破人生:自然流水长东,人生长恨。“长恨”、“长东”,又一个叠字衔联,妙笔天成,凝重有力。这首词虽然也还是写个人的感触,一时的现象,然而它的括力更强,括面更广了,不只“林花”的命运如此,其他同“林花”一样命运的都是如此。这样的描写,就成为优秀的典型形象,具有人所共有的特征,具有足以感动人的力量。

  李煜词有悲观、颓废的色彩,这是可以肯定的,也是应该批判的。这主要是从他做小皇帝时候的作品,只表现了一些宫廷享乐游宴和个人之间的愁闷甚至意图逃避现实。如:《一珠》(晓妆初过)、《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子夜歌》(寻春自是先春早)、《乌夜啼》(昨夜风间雨)等,这种总的倾向毫无积极振作的意义。他做俘虏后的作品的表现悲哀怨恨,是合乎生活逻辑的。

  李煜的艺术括性很高的另一种表现,是截取某部份最突出的生活情景来反映出某种生活的全貌。例如两首《望江梅》: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满城飞絮轻尘。忙煞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把整个南国最美妙动人值得留恋的具体情景,从芳春、清秋两个季节中的一些最突出的景物情事中勾画出来,使了解能够生活的读者感到这些情景确实足以代表南国最美好的风光;未到过南国的读者也不能不受到这些情景的感动而向往南国的美好风光。这类的写法,从艺术构思说,实在是作者经过深刻的体验,仔细的思考之后,加以括集中的成果。一般来说,有成就的诗人或词人在创作过程中都要经过这个阶段的,即是从许多美好的情景中提炼出自己印象最深同时又能引人入胜的东西来表现那全部的生活。这种提炼,首先就要具有高度的括力,特别是在写小诗、小词方面。如果不首先注意这点而一味追求精炼字句(字句当然也要精炼),就可能成为形式上的追求者,是不能取得好的成就的。

  (四)形象性很强。李煜词的又一个特征,就是他善于塑造真实生动的形象。李词最为人传诵的是他入宋后写怨恨之作。而在这些作品中感染力最为强烈的仍然是在于形象的真实和生动。如果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则当时一往情深的心境无由映现出来;如果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则当时自己浩渺无边的愁怀也无从窥见。正因为作品的感染力的强弱,系于形象性的强弱,因此,有些地方不必说出愁恨的心情,只写出一些具有愁恨心情的人的动作,读者就能够通过这种形象看出他当时的愁恨心情。如:“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虞美人》)

  (五)艺术语言的创造和生活口语的运用。这是李煜词取得艺术成就的一个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单纯明净。李煜词有相当复杂的生活内容,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然而他所运用的语言,却是单纯、明净的。单纯明净不等于简单肤浅,而是一种锻炼加工的结果,是一种艺术语言的创造。李煜在一些作品里用的都是单纯明净的句子,有时还吸取一些生动的口语,如“酒恶”、“儿个”之类。在当时来说,是高人一筹的。就当时一般的创作风格看,“花间”词人的“镂(lòu)玉雕琼”、“裁花剪叶”(见欧阳炯《花间集·序》)

  是一时的风尚。在《花间集》里所收录的作品,除韦庄外大都是这种风格。温庭最讲究雕饰,而在当时评价也最高。温庭的创作风格和李煜是不相同的。

  李煜入宋以后的作品,由于生活作风、思想感情的变化,表现手法也更加熟练,对于艺术语言的创造达到了更高的境地,如:“人生愁恨何能免”、“多少泪”、“闲梦远”、“春花秋月何时了”、“帘外雨潺潺”等等,包蕴着的内容有许多不容易明白说出的,但读起来竟像脱口而出,随笔写成,看不出一点锻炼的痕迹而自然达到单纯明净的境地。这类的艺术语言的创造,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是精炼准确。李煜词在语言方面所以能够达到单纯明净的境地,是和他用字造句的精炼准确分不开的。词人用字造句,一般来说,都是经过精炼的功夫的,特别是写小词,篇幅很短,更需要精炼。可是,精炼不结合准确,不从准确出发,精炼就会成为艺术技巧的玩弄,为精炼而精炼。就另一方面看,最准确的写法就是最自然的写法。我们看看李煜的《长相思》:

  云一,玉一梭。衫儿薄薄罗,轻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夜长人奈何!

  “云一”,云,指头发。“”,女子一束头发是盘结的发。这里比喻发如云。“玉一梭”,指扎发用的玉子。“”,皱眉。“黛螺”,青绿色的颜料,古代妇女用以画眉“”,同“棵”。这首词是描写所怀念的一个女子的容貌、装束、意态和自己难堪的心情。上片勾画了一个乖巧、风韵很好的女子的形象。下片从一个秋夜里风雨打着芭蕉的特殊环境中表达出怀念的心情。抒情重点在结句“夜长人奈何”。由于先塑造了足以触动情怀的周边景物,然后才归结到无可奈何的情况。这首词的刻画清晰,韵味醇厚,读之使人心醉神怡。

  四、李煜词的思想性

  李煜词的思想内容,有些地方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同情,获得人们的喜爱,并且对后来的词人有相当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它的艺术力量,因而我们对他的艺术成就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如果只看到他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小皇帝,而忘记他同时是一个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的文学艺术家,是一个杰出的词人;只看到他没有对人民有利的思想感情,于是就对他的思想内容完全加以否定,把他写偷情行为的作品比做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丑态,把他后期表现悲哀怨恨的作品也看成会引导人们走向悲观、颓废的道路,那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是,如果因为李煜词的艺术性很高,就忽视了它的具体内容,也是不应该的。我们学习李煜词,应该吧李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切实地确定在词的这方面,词外的有关李煜的东西,只能作为理解他的词的引线或帮助,而不应该硬把他的词里所没有的东西来评价他的词。我们对他的词也应该着重在艺术方面的分和说明,因为这才是值得我们今天接受的宝贵遗产。总之,我们可以这样肯定的说:李煜词有高度的艺术成就,李煜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

  五、历代部分名家对李煜词的评语

  1 明代王世贞《艺苑(zhī)言》:“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致语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情语也。后主直是词手。

  2 清代纳兰性德《水亭杂识》:“《花间》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3 清代余怀《玉琴斋词·序》:“李重光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至有入宋牵机之恨。其所作之词,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

  4 清代周之琦《论后主绝句》:“玉楼瑶殿枉回头,天上人间恨未休。不用流珠询旧谱,一江春水足千秋。”

  5 清代谭莹《论后主绝句》:“伤心秋月与春花,独自凭阑度岁华。便作词人秦柳上,如何偏属帝王家?”

  6 陈廷(chāo)《白雨斋词话》:“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词中正声,而其词则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情不胜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

  7 清代冯《论后主绝句》:“梦遍罗衾夜未央,秦淮一碧照兴亡。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

  8 清末·民初王国维《人间词话》:“温飞卿,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又:“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9 清末·民初刘毓盘《词史》:“于富贵时能作富贵语,愁苦时能作愁苦语。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

  10 近现代夏承焘《髯论词绝句》:“泪泉洗面枉生才,再世重瞳遇可哀,唤起温韦看境界,风花挥手大江来。”

  11 近现代唐圭璋《词学论丛》:“中国讲性灵文学,……在词一方面,第一就要推李后主了。他的词也是直言本事,一往情深。”

  12 近现代詹安泰《李煜李词》:“李煜入宋后的作品,无论就思想内容说,就艺术技巧说,都达到了小词的最高的境界。”

  又:“他在这时期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意境大,感慨深,力量充沛,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不仅是凄清,而且是悲慨,不仅是沉着,而且是郁结,成为李煜词的最显著地特征,成为李煜词的独创的风格。”

  13 现代叶嘉莹《灵谿词说·论李煜词》:“悲欢一例付歌吟,乐既既沉酣痛亦深。莫道后先风格异,真情无改是词心。”

  又:“林花开谢总伤神,风雨无情葬好春。悟到人生有长恨,血痕杂入泪痕新。”

  又:“凭阑无限旧江山,叹息东流水不还。小令能传家国恨,不叫词境囿《花间》。”

【李煜诗词的欣赏和评介】相关文章:

韩愈和孟郊诗词节选欣赏12-19

南唐后主李煜的古诗词阅读12-04

柳永诗词欣赏11-16

苏轼的诗词名句欣赏08-02

描写春天的诗词欣赏12-04

黄庭坚和李煜《清平乐》 对比赏析10-24

山石韩愈诗词欣赏12-22

著名思乡诗词欣赏12-05

苏轼诗词名句欣赏09-28

赤壁杜牧诗词欣赏12-22

李煜诗词的诗词成就及主要作品 李煜诗词《虞美人》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