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莫学夫诗学长诗词课演讲稿

2020-08-13 诗词

  大家好,我叫郭睿康,目前是咱们学校文学院大四的学生,也是周南诗社的前任副社长。我本来以为今天就是来跟大家见个面,但昨天檀老师突然让我跟大家讲点什么。我这人不是个很会即兴发挥,也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所以我就偷懒,把去年我们周南诗社做微课的时候,其中的一篇讲稿,修改一下,来跟大家聊聊。而且这个本来可能很轻松的面基,但是被我接下来要讲的话一搅和,一下子就变得很正式、很严肃,希望大家不要见怪。

  那么接下来我要讲的主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诗?当然我这里说的诗,是专指我们的古典诗词。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一般人的回答可能是:因为我喜欢呀!这当然没问题,但是在我看来,这件事并不仅仅是喜欢这么简单。我个人认为,写诗,它是一件非常高贵的事情,它有很多很厚重的、很深邃的文化内涵在里面。我们看《文心雕龙》的《原道篇》,开篇第一句就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这里的“文”是指广义的“文章”,包括我们正在学习的古典诗词。古人认为,文章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伟大到什么程度呢?它可以与天地并列,与日月争辉。

  我们再看曹丕的这句话。不知道大家暑假有没有看《军师联盟》,如果看了,应该有印象,在电视剧里,这句话就是曹丕在狱中口述给郭照,然后写下来的。曹丕说:“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它不只是个人自娱自乐的东西,而是关系到国家,是可以让作者因此而不朽的一项事业。

  由此我想起民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林语堂,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以写小品文、闲适散文著称作家。当时中国曾经有过一次对于文学意义的大讨论,当时林语堂就说,他认为他的小品文“既不能安邦,也不能亡国。”就是说在他看来,文学,说好听点是颐养性情,说不好听点就是一个自娱自乐的东西。如果把这句话放到我们今天,来评价我们写诗这件事情,可以说有一定的道理。为什我说“一定程度”呢?因为表面上看,写诗这件事,确实很难直接造成什么惊天动地的效果。

  但是,古人不是这么看的,我们来看《毛诗序》里的这句话:“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古人认为,真正的好诗,是可以感天动地的。

  那么,为什么诗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还是《毛诗序》里的一句话:“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个《毛诗序》啊,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尤其是文学理论著作中,一个非常重要文本。大家不要小看这两句话,这两句话牵涉到我们传统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或者说命题,就是所谓“诗言志”的理论。它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对于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产生的,对这些根本性问题,做出的一个基本判断。在中国文化中,我们认为诗歌,或者说文学,它是产生于人的内心。所以这里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什么是“志”呢,朱子说:“心有所之,谓之志。”我们看篆书的“志”,就是一个心,上面一个脚趾。也就是说你的内心所到达的地方,所以这个志,就是讲你的心去了哪里,也就是你内心的各种情感活动。人有了各种情感活动,就会想要表达出来,而诗就是用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所以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而“诗”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是人类心灵的表现。古人认为,人之所以高贵,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是有“心”的。人和禽兽和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心。这里的心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心,而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中,所说那个“心”。简答说,他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思想和情感。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很强调“人与禽兽之别“”。孟子说“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我们人和禽兽的差别,其实也就那么一点点,君子,也就是品德修养好的人,就能时常保有它,而庶民,也就是一般人就很容易失去他。那么,人和禽兽在哪里不一样呢,孟子说,就是因为我们人有“四善端”,也就是所谓“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所以我们见到别人受苦我们会怜悯,见到别人做坏事我们会厌恶,见到美好的事物就忍不住想赞美,见到丑恶的事情就忍不住想批判。而禽兽就不一样了,禽兽眼中就只有利害得失,没有这些情感和思想,没有对于是非的判断。所以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人,他眼睛里只有利益没有感情,我就会骂他说,这是个“禽兽”。

  也正因为我们有了这些情感和思想,当我们把心中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出来,然后组织起来,连接成完整的一组句子,也就产生了诗词。

  当然,只有情感还不能成为诗。《文心雕龙》里还说:“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这里的“文”,是文采、修饰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写诗除了要追求真情实感,也要注重文采。所以我们写诗要用文言文,要讲究声韵对仗、平仄格律。因为这是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于美的一种追求。所以有人问我,写诗为什么要符合格律呢?多束缚啊?我说,不是它束缚我,而是我喜欢这种形式,喜欢这种声音组合所带来的美感。

  也正是因为如此,自古以来,我们的古人就非常重视写诗这件事。至少从孔子开始,中国的古圣先贤们,就会用诗来教育学生。当然,孔子那个时代的诗,是特指《诗经》。《论语》中就有多次提到诗,我们看这一句,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段话非常重要,时间问题,我们这里只能简单解释一下。所谓兴,就是兴起人的情感。比如我们今天读一首古诗,我们会被它的语言文字所打动,产生或喜或悲的情感。这就是兴。所谓观,就是观政教得失,比如我们今天读唐诗,就可以从中了解许多那个时代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后面说的群和怨,都是与人相处之道,群是与人亲近友善,怨是与人疏远,是说我们在学诗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具体的事情来说,就是我们学了诗,可以更好地侍奉父母和君主,还可以多认识一些动物和植物。当然了,诗是否真的有这么大的功效,是个复杂的问题,这里不能展开。简单说,我个人认为,学诗可以让人的性情变得温柔敦厚,有了这一点,自然也就有了那么许许多多的功效。

  当然,我刚才说了,孔子那个时代的“诗”,实际上是特指《诗经》这部典籍。而我们中国的传统诗歌,在此之后,又发展出了许多的文体,比如楚辞、乐府、歌行、五言诗、七言诗还有词。虽然我们的古典诗词从先秦发展到今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始终没有变。那就是,对于内心情感的忠实,和对于美的追求。因为时代虽然变了,但是人心都是相通的。只要人心不死,诗词就永远有它的生命力。

  而正是由于我上面说的这些,所以我们中国的历朝历代,都非常看重写诗填词这件事。比如我们知道,唐朝的科举,就是用写诗的方式来选拔人才的。在我们的历史中,许多人都是因为他们的诗词作品而被人们记住的。比如李白、杜甫,他们虽没有什么显赫的军事或政治功绩,但凭借着他们伟大的作品,我们至今依然无比地敬仰他们。总而言之,自古以来,写诗就是一项高尚的、受人推崇的事情。所以我们今天来学诗,那是在完全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应该是一件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

  但是,从近代以来,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了巨大的劫难,文言文被视为封建糟粕,而古典诗词也就被视为了一种“落后的文学”。

  不过,当我们从文化浩劫中走出来后,古典诗词也慢慢地,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前段时间特别火的诗词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就证明了刚才我说的,只要人心在,诗词就会永远存在。因为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即使已经过了几百、几千年,那些古典诗词依然可以唤起人们心中的对于真善美的向往。所以即使像我们这种普通的学生,虽然也不是什么书香世家,但当我们读到那些美丽的诗句,感受到那些真挚的情感的时候,我们还是忍不住去亲近它、钻研它、甚至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刚出我会和顾依然同学,一起把周南诗社办起来。虽然在最开始,我其实对这件事也没抱太大希望,一来觉得大环境不好,二来觉得自己能力太弱。但幸运的是,有几位同学一起努力,到现在,我们的诗社也可以说是初具规模吧。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诗社,能够结识更多有喜欢古典诗词的同学,正所谓以文会友嘛。而且我相信,在学校里,很多自己写诗词的同学,也会跟我有同样的想法,希望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当然,除了交朋友意外,我还想通过诗社,能给大家、给我自己带来一些提高。通过大家在一起切磋交流,提升自己在古典诗词方面的修养。像我们诗社现在,每两周会有一次社课,大家会把自己的作品发到群里,会互相拍砖。比如这个地方用字不妥啦,这个地方语句有些生硬啦,诸如此类的。

  再说得大一点,我觉得,学习古典诗词,不论是读还是写,同时也是一个培养自己性情的过程。我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说,如有一位诗人是你特别喜欢的,那你肯定会去熟读他的作品,进一步还可能会了解他的生平,甚至模仿她的作品,不知不觉中,不光是你的文笔,你的性情也会逐渐向他靠拢。其实不光是诗词,读其他的书也一样的。宋儒讲读书要“变化气质”,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至少对我个人来说,学习诗词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我们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过程。我希望,各位同学也能从诗词中,获得属于你们的快乐。

  我要讲的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巧设问题,让诗词课堂开满智慧之花论文 《同心邀明月》中秋诗词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