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诗词楹联进校园叫好

2020-12-04 诗词

  为诗词楹联进校园叫好

  近年来,在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的倡导和教育部及各界的赞同、支持下,中华传统诗词和楹联正逐渐进入大、中、小学的校园。这是一项提高我国青少年人文素质的重大举措,值得人们为之拍手叫好。

  我国素称诗联之国,中华传统诗词和楹联精美绝伦,源远流长。作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古典诗联无疑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渊源之一。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诗教久盛不衰,甚至充当仕进的“敲门砖”,即使其间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元代轻文学以至“九儒十丐”这样的摧残和冷遇,仍不减其势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古文包括诗词受到重创,却不能使它绝种。毛泽东曾经说过“旧体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的话,后来他又断言:“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嘛”。况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尤其是毛泽东同志,本身就是伟大的诗人,是古典诗词终生不渝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而许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如鲁迅、闻一多、郭沫若、郁达夫等,“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写旧诗”,在传统诗词创作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至于楹联,虽曾一度流于政治口号,失去艺术魅力,却始终在民间兴盛不衰。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得到真正贯彻,诗词楹联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应运而生,诗词楹联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诗词楹联队伍多达百万之众,从而迎来了中华诗词、楹联蓬勃英发的新纪元。

  中华传统诗词和楹联之所以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体式优美、音节和谐、语言凝炼、意蕴深远、应用广泛,始终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跃动着灵性的韵律,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力和精神。在浩瀚久远的诗联天空中,不时出现群星灿烂、众星拱月的绝色奇景。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毛泽东等伟大诗人的伟大作品与天地同在、与日月争辉;梁章钜、纪晓岚、孙髯翁等著名联家的`不朽联作也脍炙人口、永传于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永远营养和激励着后来人。实践证明,一首好诗、一副佳联虽不能左右一个时代,却可以滋润人心,感化人性,甚至光照海内域外,影响千秋万代。仅以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中华名楼而言,莫不是楼以人贵,身价百倍。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黄鹤楼”、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唱响古今中外,使人爱屋及乌,纷至沓来,登楼寄兴。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文学艺术尤其是诗词、楹联是靠形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无穷的想象力有利于启迪科学的思维。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物理给我们知识,艺术给我们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这就告诉人们,诗联进校园不仅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而且学习、创作诗联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造,是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进而激活逻辑思维的一种人文素质。有学者认为,科学思维能力主要来源于人文。人文的东西不仅有利于提升精神境界,而且有助于放开思维想象。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则直白:“我认为没有诗,人文文化就黯然失色;没有诗教,就谈不上人文教育。”因此,为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造就人文关怀和美学精神;也为了激活和增强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就必须把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相融合,其中包括用诗词、楹联感染和熏陶下一代。这是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一环,务必抓紧抓好,决不可掉以轻心。

我将诗词赋华年叙事文 如何营造诗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