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词鉴赏

2024-11-20 诗词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宋少帝景平元年(423)秋诗人辞去了永嘉太守的职务,回到故乡始宁县的庄园中。这首诗就是描写诗人徜徉于故乡山水间的情景。

  谢灵运以擅长描绘奇秀的山水景色著称。如此诗中写泛舟湖上的景致:“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就十分醒目。诗人坐在小舟上,看见远处的林壑渐渐隐没在苍茫暮色中,晚霞在愈来愈浓的夜色中消散;近处,湖面上的菱蔓荷叶重重迭迭,在清澈的湖水中投下一片浓重的阴影,水草相互纠缠着,在微风缓流中轻轻摆动……。读这些诗句,读者也仿佛置身其境,观赏着湖山晚景。诗人写景用词精美而不失其自然,所以鲍照称赞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汤惠休也说:“谢诗如芙蓉出水。”这首诗的首四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憺,安也。从心,詹声。恬静安然),写山水的明媚宜人,一个艳词丽字都没有用,却情境俱出,自有一种淡雅的神韵,确实象一株出水芙蓉,淡妆素饰,在月光下摇曳飘香。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清晖能娱人”,本是写人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却反过来说是山水主动地以其清晖,以其灵秀,“能娱人”。又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敛是聚意,收为集意,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诗又用了“敛”、“收”二字,顿时使这客观的自然景象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林壑、云霞都被赋予人的意志,一在加重暮色,一在结果余辉。这种拟人手法,很细腻地传达出萦绕在诗人心中的那一缕留恋之情,使“游子憺忘归”的含蕴更为深厚。再如“蒲稗相因依”句,诗人把无思维的蒲稗写得象人一样有情有意。它们在黄昏的湖面上互相依傍着。正是由于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物,物我界限在艺术想象中消失了。从而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以“还”为线索,渐次铺叙了一天的行踪及归后的情景。开头四句总结性的说出自己游玩一天之后的体会,觉得石壁的山水林泉,无论清晨还是黄昏,都各呈清妍的情态,令人憺然忘归。而“游子憺忘归”句又引出下文“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点明出谷与登舟的时间。诗人何以清晨从石壁动身,直至夕阳将坠才到湖边呢?这正因为“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在这里,诗人的笔法回还往复,前提后携,层层渲染,处处呼应。“入舟阳已微”句还暗扣诗题“还湖中”,故而下面“林壑”四句细致地描写了泛舟湖上的远近景色。接着的“披拂”二句,写舍舟登岸,高卧于东窗之下。最后四句,写他心情欣然自得,不由想起了老庄哲理和养生之道。通篇层次过渡自然,次序井然不紊,而最后的哲理思索又与开首四句总结性的诗句遥相呼应,更显得章法严谨。

  诗人在艺术上,还采用了时空相间、虚实、详略相间的手法。通篇的空间,由实入虚,由虚转实;通篇的时间,时而倒溯,时而顺流。时空的几度变换,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深广,意境更加开阔。泛舟湖上的景色及高卧东扉之下的情景,都写得很细致,这是实写。而从“出谷”到“入舟”,从早至晚,从石壁到湖畔,则是虚写。这不仅使诗歌剪裁得体,无繁芜之累,同时,它造成了一大段空白的时空,使读者得以尽情地驰骋艺术联想。

  魏晋以来的士大夫们常借山水言玄,谢灵运也不例外。不过,这首诗并不是“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而具有融情、景、理于一炉的特点。如开首四句虽然着重写游玩山水的情致:“游子憺忘归”;但同时也写到景:“山水含清晖”;也写到理:“清晖能娱人”。而最后四句富于哲理性的结论又是源于诗人对于山水之景的亲身感受。因而“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乎两间”(王夫之《古诗评选》)。真挚的情感,精美的景致,高奥的哲理,这三者在诗人的笔端相互渗透,相互发明,从而使这首诗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 相关推荐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蓟中作》原文及诗词鉴赏10-12

王维《归嵩山作》诗词鉴赏08-25

朱敦儒诗词作鉴赏05-29

《新年作》古诗词鉴赏09-28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诗词鉴赏11-19

《小寒食舟中作》杜甫唐诗鉴赏07-25

偶作寄朗之古诗词鉴赏10-21

《浣溪沙》的宋词作鉴赏05-29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词10-17

《在武昌作》古诗鉴赏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