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有天才的女子,她论词对于北宋诸大家,多有不满,可见她的眼光之锐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诗词中“愁”的不同内涵,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李清照而言,靖康之难是其生活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作品内涵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点,在国破家亡的历史大背景下,个体生活经历受到重大影响,对故国的思念、凄苦的人生经历及个体意识的苏醒促成了李清照作品中“愁”的不同内涵。
靖康之难对于李清照而言,就人生经历和作品内涵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也形成了李清照前后期词作内涵的不同,具体表现在“愁”的内涵发生重大变化。
一、靖康之难前作品及其“愁”的内涵
十八岁之前,李清照的生活简单而平静,在闺阁绣楼中过着养尊处优的少女生活。但悠闲的日子总会泛起些许少女愁绪的涟漪。深闺独处,不免心生空虚孤寂之感。寂寞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朦胧的“思春”情怀。在《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中,将深闺沉闷和心灵苦闷的闺愁表达得淋漓尽致。“醒时空对烛花红”,一个“空”字牵出了词中人的幽怨和寂寥,散发着女主人心无所依的惆怅,以及渴望爱情的意欲。
十八岁,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开始了幸福的婚姻。甜蜜替代了闺愁。但当夫君起至莱州,短暂的离别,又荡起少妇心中无尽的相思离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人比黄花瘦”的憔悴,“新来瘦”的无奈,词中人处处向读者倾诉着一寸柔肠成千缕的愁情。希望与丈夫永远厮守,但诸多的意外让他们不得不饱尝分离的酸苦。悠悠的思情,折磨着思妇脆弱的身体和敏感的心灵。但无论是闺愁,还是离愁,都显得那么的淡,那么的浅。
二、靖康之难后作品及其“愁”的内涵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李清照的生活不再幸福安定,由于主和派的卑躬屈膝,词人被迫南渡,开始了漂泊的日子。南渡后不久,丈夫去世了,她开始了凄凉感伤的寡居生活。国破家亡的不幸,深深地刺痛了她那颗柔弱的心灵,也唤醒了她关注大局的忧患意识。但她只是封建社会一个普通的弱女子,只能借助文字,直击现实,将所有的哀愁凄苦、爱恨离愁,都渗透到词中的每一个文字。面对一场劫难,词人的情感已经不再局限于自身的点点滴滴,而是充满了暮年飘零的沦落之悲和故土沦丧的身世之感,进而升华到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命运的关注,她的灵魂开始敏锐地思考,深沉地思索,暗暗流着哀国之泪。痛彻心扉的分离,凝结成永远的思乡愁,亡国恨。《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词人唯有借泪来倾诉南渡的亡国辛酸,无依的孀居之痛。《菩萨蛮》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道出了词人无法排遣的乡愁。《永遇乐》今昔对比,热闹的元宵节背后,深藏着词人无限的感伤和落寞,道尽了悲怆凄凉之感。
三、以靖康之难为界点,李清照作品 “愁”的具体内涵的转变
南渡前,词中带着几分少女朦胧且稚嫩的愁绪,将一个愁肠绵绵,充满相思、幽怨的思妇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南渡后,词中蕴含着国破家亡的酸楚,愁思更浓烈深沉,一个在离乱中从深闺少妇转变为饱经风霜的暮年孀妇的形象已悄然进入读者心间。原本幸福快乐的李清照,就是在与心爱的丈夫离别,与深爱的祖国别离后,孤寂和落寞牵动了内心最柔软的愁肠,触碰了全身愁苦的神经。
在前期词中,词人目光仅在花花草草,分分合合中游离,独享一花一世界的快乐与忧伤。但后期词中的主人公形象已是一个充满忧愤,能心念国家存亡,懂得亡国恨的大女人。满腹的`愁情是对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沦亡的无限哀叹和深深痛惜。从少时的闺愁,到之后的离愁,再到暮年的哀愁,从小女人的情趣到大女人的成熟,两段不同的“愁”滋味,是词人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将复杂多样的愁绪串联起来,勾勒出李清照真实的生命轨迹。
综上所述,以靖康之难为界点,对照李清照人生经历和作品内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靖康之难之前的作品表现的是“家愁”,是女性特质的多愁善感,而靖康之难之后的作品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国愁”,更多体现出李清照面对国仇家恨是表现出来的那种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她那一颗不能被幽闭的“匹夫”之心,怀抱着“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抷土”的壮志,始终激荡着浓郁的爱家爱国的情思和深沉关注人生的忧患意识。
扩展资料:
李清照关于愁的词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一、不同的愁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便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学素养,擅长写诗填词。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和二十一岁的赵明诚结婚,赵明诚也是官宦子弟,婚后两人琴瑟和谐,家境富庶,又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生活无比幸福。
但是,不久后,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李清照孤单一身,原本无忧无虑的生活,一下子被打破了,这年正逢重阳佳节,李清照独自一人,思念远方的丈夫,深闺寂寞,于是愁情顿起,在独自把酒之后,更觉难过,于是写下了这首《醉花阴》的词作。
李清照这首词中所描写的愁情,是一种深闺寂寞的孤单情怀,李清照通过描写一系列凄冷的意象,突出了自己的孤单和寂寞,尤其是结尾“人比黄花瘦”的比喻,更成为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绝佳之喻,深受后人的喜爱。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声声慢》的写作时间,是北宋灭亡、李清照南渡之后,当时南宋偏安东南,宋高宗被金人吓破了胆子,朝廷上下弥漫着一股畏战的情绪,而李清照的丈夫也已经亡故,多年收集的金石书画也在流亡中散失殆尽,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之痛、丧夫之痛、散财之痛,由曾经的贵妇人变成了现在的孀妇,二婚又遭遇渣男,其凄凉可想而知,所以内心的愁情,是复杂又深刻的。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最典型的写愁之作,而且写得极具特色,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尤其是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这在词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妙在李清照能写得如此生动又不生涩,让其成为了经典。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展现的愁情是深刻且复杂的,凄凉怨慕,让人不忍卒读。
两首词的着眼点都在一个“愁”字,但《醉花阴》是典型的贵妇生活闲愁,这种愁是常人常有的,只不过在重阳节这样的时刻,愁情更加浓烈而已,是个人因素居多的小愁情;而《声声慢》却是飘零之中,国破、家亡、人散、财散的凄厉之愁,是特定环境下难以排解的大愁情。也就是说,《醉花阴》是写个人之“愁”,是小情怀;而《声声慢》写家国和身世,甚至时代,是大情怀。前者是儿女情长,个人孤单寂寞冷,后者是国仇家恨,身世国家两般无奈,因此词人所采用的意象和意象所蕴含的感情,都是不同的。
二、“酒”与“黄花”
虽然两首词中所描写的“愁”情全然不同,但是两首词中,却有两个相同的典型意象,即“酒”和“黄花”(黄花,即菊花),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语境下往往表达了不同的意思。
尤其是“酒”这一意象,从低沉到高昂,从内敛到奔放,内涵无比丰富,只能根据词境去解读。而“黄花”,则常常衬托孤独、送别等凄冷气氛,以及隐居、清高等内涵。
《醉花阴》中的“黄花”与“酒”,是和“佳节又重阳”联系在一起的,古代重阳的习俗是踏秋、登高、赏菊、饮酒、聚会等,但因为丈夫的远游,只留下李清照孤单一人,“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很是孤单凄冷。
孤独的李清照靠着饮酒来消磨时光,但实话实话,此时李清照的愁,只怕是闲愁居多,有点辛弃疾笔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并非深入骨髓、刻骨铭心之愁。词人尽管内心孤单,“人比黄花瘦”,但实际上还有饮酒赏花的心思,不然怎会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呢?
到了《声声慢》一词中,“酒”与“黄花”所承载的内涵,便要更加深刻和复杂了。
《声声慢》中,丈夫已经不是外出远游,而是阴阳两隔,饮酒的场所也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寄居的异地他乡,所以,此时的酒虽然仍然是酒,可喝起来满不是滋味,“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是何等凄厉和心碎,而此时的易安,再无丝毫赏花心思,“满地黄花堆积”,任由菊花自开自落,心绪之凄凉,由此可见。
李清照面对国破家亡、身世飘零、丧夫丧财,只能“憔悴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承担着浓浓的苦涩,这是一种浓重而凄惨,深入骨髓中的哀愁!
三、“梧桐”与“雁”
除了“酒”和“黄花”外,《声声慢》中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独特意象,那便是“梧桐”。
“梧桐”在古典诗歌中,寓意也十分丰富,常见的是渲染孤独、忧伤、离别等愁情,带梧桐的千古名句也层出不穷,比如,冯延巳在《芳草渡》中写道,“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以梧桐叶落作为载体之一,写萧条风物,无限愁情;李煜在《相见欢》中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将一位亡国之君寂寞深院、夜半徘徊的样子形象地勾勒了出来。
温庭筠的《更漏子》中,“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是李清照所本之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便采用了这一抒情手法,以逼出更深刻的凄苦愁情,每一点雨滴落在梧桐叶上,就像滴在词人的心中一样,其凄凉之情,可想而知。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论述过,“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李清照的这两首词,无疑便是如此。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不同内涵】相关文章: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11-05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11-09
李清照关于愁的词11-17
李清照的愁词散文09-13
李清照诗词中“花”的隐喻11-04
李清照诗词中的“花”意象11-04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11-30
李清照诗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09-13
愁有重量 李清照说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