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赏析

2023-03-31 三字经

  三字经赏(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

  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自性都是圆满的(此处“善”非善恶之善,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平等对待一切万物没有分别,像水一样纯净。每一个婴儿,父母的教导及生长的环境不同,教养、习惯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就不一样了。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写什么,他就呈现什么。),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善与恶及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如果懒惰不教育,那么就会偏离圆满的本性。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样才可以学有所成。否则样样通,样样不精。并且养成浮的习气。)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故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不喜欢读书。一天他在河边玩耍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妇人拿着一根铁棒在大石头上磨。李白非常好奇,问那个老妇人:“你在干什么呀,老奶奶?”老妇人一边磨一边说:“在磨铁棒。”“磨这个干什么用呀?”李白又问。“做一根绣花针”老妇人回答。“什么?”李白听糊涂了。“你想把这么粗的铁棒磨成绣花针?可是这要花好多年啊!”“这没有关系,只要我坚持下去,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老妇人的话深深打动了李白。从此,他认真刻苦地学习,最终成了一名伟大的诗人。

  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年幼的孟子一起生活。起初他们住在一座墓地附近,孟子看见人们哭哭啼啼地埋葬死人,陈列物品祭拜,就学着呜呜地哭拜。孟母于是迁到集市附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卖自夸地推销商品赚钱,也学着叫卖东西。孟母又迁到一所学堂附近。孟子跟着学童读书学习礼节。孟母便定居下来。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着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教育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妈妈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这布匹半途而废一样,前功尽弃了。”孟子醒悟,从此发愤读书。后来成了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故事:《燕山教子》

  燕山,原名钧,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今天天津的蓟县。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钧为燕山。

  燕山出生于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据说:燕山为人不好,以势压贫,有贫苦人家借他家粮食时,他是小斗出,大斗进;小秤出,大秤进,明瞒暗骗,昧心行事。由于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燕山也为此着急,一天晚上做梦,他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你要赶快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

  从此,燕山暗下决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

  一天,他在客店中捡到一袋银子。为找到失主,他在客店里整整等了一天。失主回到客店寻找,他原封不动地将一袋银子归还给失主。燕山还在家里办起了私塾,延请名师授课。有的人家,因为没有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燕山周济贫寒,克己利人,广行方便,大积阴德,广泛受到人们的称赞。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在他的培养和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人们称其氏五龙。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曾赋诗一首说:“燕山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三字经赏(2)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过错。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如果不加以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也是一样,如果不努力学习,就无法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不知道哪些事合乎道义,应当去做;哪些事不合乎道德规范,不应该做。

  故事:《赵括纸上谈兵》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建立了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其子赵括,博览兵书,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但是赵括在成为统帅之前,并没有实战履历。秦国君臣用反间计使得赵王派赵括换下廉颇。长平大战中,赵括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乱箭射死。若是赵奢能够把赵括放到军伍中实战磨砺一番,打拼几年,让赵括碰碰壁,吃上几次败仗,那么赵括即便在长平吃了败仗,也未必就会输得那么惨,至少不会被秦军诱出营垒,分割包围,以至输到让赵国伤筋动骨的地步,他自家也不会落到身死名裂的下场。赵奢已经知道赵括的毛病所在,就是轻看兵事,但是却没有什么有力之举措让儿子有机会及早改正。如此之不作为,岂不是教子无方之过?

  故事:《幼的训练》

  一只幼出生后,享受不了几天舒服的日子,母亲就要对他进行残酷的训练。训练的第一步是飞翔训练。当幼经过成百上千次的飞翔后,母才把口中的食物喂给他,直到幼能够独自飞翔。第二步是胆识训练。母把幼带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他们摔下去。有的幼不畏艰险、不怕困苦、勇于飞翔,就不会被摔死而活下来;有的幼因胆怯,拒绝飞翔而被母亲活活摔死。这种训练很残酷,母亲尽管心痛,但绝不会因为有的幼被摔死而停止对其他幼的训练。因为母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就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即使能也会因为很难捕捉到食物而被饿死。第三步是血腥训练。母将幼那正在生长的翅膀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将他们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的幼无法忍受剧痛而坠落死亡。原来雕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受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充血,不久就能痊愈,而痊愈后的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死而重生一样,会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只有经受住了这种“鬼”训练,幼长大后才能适应恶劣的环境。

  故事:《和氏璧》

  楚国有一个名叫卞和的人,在荆山上得到一块玉,也就是内部包含着玉的石头。他将这块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看它和普通石头没什么两样,便叫玉匠进行鉴别。那玉匠看了之后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欺君,下令砍断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这块玉去献给武王。武王同厉王一样认为卞和欺君,让人砍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想去献玉,可是他双足俱废,再也无法行走了,只好把玉抱在怀里,爬到荆山脚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眼泪流完了,从眼角溢出来的竟是一滴滴鲜血。文王听说后,派人询问他痛苦的原因,对他说:“天下人因犯罪被砍断脚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这么悲伤啊?”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砍断了双脚而悲伤,我所痛心的是珍贵的玉石被看成是普通的石头,忠贞的人却被当成了骗子!”文王下令让玉匠凿开玉。果然,里面是一块精美的玉!玉匠经过精心制作,将其制成了一块圆形玉璧。文王将玉璧命名为“和氏璧”,纪念卞和的忠贞。

  三字经赏(3)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子女的,要趁着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结交益友,好好学习待人、处世、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时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冬天用自己的身体给父亲暖被窝。孝敬父母,这是每个做子女的都应该做到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东汉末年的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礼让兄长,将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吃,自己选择较小的。这种敬爱兄长的美德,应当提早教育培养。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

  故事《陈元方善对无礼》

  东汉末年的名士陈和朋友相约正午一同出行,但正午过了朋友还没到,于是陈便独自走了。

  陈走后不久,朋友到了。正好陈的大儿子元方在门外玩耍。朋友问他:“你父亲在不在家?”元方回答:“父亲等了您很久,还不见您来,便自己走了。”父亲的朋友怒不可遏,当着元方的面大骂:“简直不是人!跟人约好了,却只管自己走了!”元方虽然只有七岁,他不卑不亢地说:“您与家父约好了中午见面,中午过了您还没到,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辱骂父亲,这是没有礼貌!”一番话说得朋友惭愧不堪。本想和元方执手致歉,但元方对父亲的朋友不讲诚信和没有礼貌非常视,夺门而去,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后来,陈的两个儿子也都以德行著称。与陈一起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称之为“三君”。

  故事:《黄香扇枕温衾》

  黄香,字文强,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人。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就一心侍奉父亲。夏季天气炎热,房间闷热。他每天都要用扇子扇凉枕席,然后让父亲入睡;冬天天气寒冷,家里没有火炉,他总是先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被窝,让父亲暖暖和和入睡。黄香的孝名传到太守刘护耳中。刘护爱民如子,便将黄香召进官府,收为门生,之后又送他到京城洛阳。

  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周济灾民,百姓无不感动。黄香用功学习之余,仍像以前一样奉养父亲,一时名声大噪,人们称他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百善孝为先”,黄香从小就养成了孝顺父母的好品德,明理懂事,长大后又成了一个政绩卓著,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故事:《孔融让梨》

  东汉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传说他四岁时,有人给他家里送来了几只梨。孔融就把大的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自己拿了个小的。家人很奇怪,问他这是为什么。他回答:“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要让着他,所以他也应该吃大的。

  十岁时,孔融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极富盛名的李元礼。他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名望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的去访问这位太守,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守门人通报后,李元礼接见了他,并问: “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孔子)和你的祖先伯阳(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大家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有一个太中大夫陈,正好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的时候聪明,大了未必杰出。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非常聪明的。”陈被孔融的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故事:《子路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愿望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山越岭走了几十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三字经赏(4)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就变得无穷无尽。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万物借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古人认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理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译文】:春、夏、秋、冬,这是一年之中的四个季节,它们循环运转,没有尽头。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南、北、西、东,这是四个方位。它们是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的。

  故事:《富人之子写万》

  从前有个富人,觉得自己不识字,总是不方便,于是下决心要让儿子认字学习。这儿子第一天学写“一”字,老师画了一横,说:“这是一,一二三的一。”富人的儿子就写了“一”。弟二天,老师教写“二”字,画了两横,说:“这是二字。”第三天,写“三”字。富人儿子心想:和我想的一样嘛,“三”就是三横嘛!于是,跑去跟父亲说:“爹,儿子已经学会了,不需要老师了。”富人听了,很高兴:“嘿,到底是我的儿子,真聪明!”于是辞掉了老师。过了几天,富人邀请一个姓万的财主赴宴。富人就叫自己的儿子写邀请函。左等右等,不见儿子写来。他忍不住去看,见他的儿子正在桌子旁画横道道呢,见他进来,埋怨道:“这个人为什么要姓万哪,我才画了二百多道啊!”

  学习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绝不能自以为是。投机取巧。不然的话,就会不学无术,像富人之子一样闹出大笑话!

  故事:《盘古开天辟地》

  相传远古时代,天和地是连在一起的,混混沌沌的,像个大鸡蛋。有个神人叫盘古,就孕育在里面。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醒来了,觉得很沉闷,即用一把大斧头用力将天地劈开,于是,清而轻的阳气上升成为天,浊而重的阴气下沉成为地。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的身躯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变得极大了,开天辟地的工程终于完成了。这以后,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是人类的“三才”就形成了。盘古是天地万物的始祖。盘古临死的时候,将自己的整个身躯化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他呼出的气变成了清风和云朵,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鸣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四肢五体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山,血液化成了滔滔的江河,筋脉变成了山川道路,皮肤肌肉化作了肥田沃土,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辰,皮肤上的汗毛变成了草木,牙齿和骨头变成了金属和岩石,体液和骨髓变成了珍珠美玉,流下的汗水变成了润泽万物的甘霖。

  故事:《绝缨》

  相传,楚庄王平息了叛乱,非常高兴,班师回朝,在宫内举行盛大的庆功会,大摆筵席。庄王下令群臣可以尽情畅饮。

  到了傍晚,酒兴还都未尽。庄王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庄王看到群臣们这样高兴,就让自己的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长得很漂亮,出来给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正当她给大家一一敬酒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吹灭了。这时有人趁机扯住了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许姬非常聪明,她并没有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请求庄王查出这个人后处治。庄王听后,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把自己的帽缨都摘下来。大臣们都摘下自己的帽缨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许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席后,许姬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情有可原,如果为了这样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民不会再为楚国尽力,许姬不由的赞叹楚王想得周到。

  后来,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郑国,不料被郑国的伏兵围困住,正在危急时刻,楚军的副将唐狡单人匹马冲入重围,救出了楚庄王,庄王重赏唐狡,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车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庄王听后感慨万千。

  故事:《春秋》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很重义气的大英雄关羽非常爱读一部史书——《春秋》。《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时间顺序记载史实的历史书籍)。记载了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大事。那么,它为什么叫“春秋”呢?原来,古人认为每年一个春天,一个秋天。春复秋,秋复春,年复一年,形成历史,所以把历史叫“春秋”。但又为什么不叫“冬夏”呢?这是因为每年春天、秋天,各有一个特殊的节气: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平分,白天、黑夜一样长。古人认为老天爷在这两天对白和黑非常公正,一点不存私心。而夏天和冬天则不同,夏天有夏至,冬天有冬至,夏至白天最长,冬至黑夜最长,不公正,偏私。古人认为,历史是公正的、无私的,所以叫做“春秋”,而不叫“冬夏”。

  故事:《为什么不叫“南北”》

  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从上面可以看出,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中方属土,由于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以致被古人忽视。而木和金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词 ——“东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质。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未做官前,家乡有叫盛温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学多才的人,一天两人相遇于巷子内,盛手中拿着一个竹篮子,朱熹问他:“你去哪里?”盛回答说:“我要去买点东西。”朱熹是以穷理致知研究学问的人,他听盛的话,很好奇,随即问道:“你说买东西,为什么不说买南北呢?”盛温和反问朱熹:“你知什么是五行吗?”朱熹答:“我当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吗?”盛说:“不错,你知道了就好办,现在我说给你听听: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我的篮子是竹子做的,盛火会烧掉,装水会漏光,只能装木和金,更不会盛土,所以叫买东西,不说买南北呀。”朱熹听后,“唉”了一声说:“原来是这样!”

  三字经赏(5)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译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古人称‘五行’。这五行来源于自然之理。古人认为五行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相生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相克的关系。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译文】: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五条准则,是不容许违背、搞混的。

  稻粱,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译文】:稻:水稻。粱:小米。:大豆。黍稷:粟米,一说指高粱。这六种谷物,是人类吃的主要粮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故事:《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有一匹忽然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却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伸长蹄子,嘶鸣嘹亮,剽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于是每天都骑它出游。结果有一天他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了性命,或许是福气呢。”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的来历。可见,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所以遇到困难挫折时,不必烦恼忧愁,要抱有乐观的态度。

  三字经赏(6)

  曰喜怒,曰爱惧,爱恶欲,七情具。

  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曰喜怒,曰爱惧,爱恶欲,七情具。

  【译文】:欢喜、发怒、悲哀、恐惧、喜爱、厌恶、欲望,这是人所具有的七种基本感情。

  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译文】:笙、竽等吹奏乐器属类;属于土类;鼓属革类;祝等打击乐器属木类;磬属于石类;钟、铃等属于金类;琴、瑟等属于丝类;箫、笛等属于竹类。用瓜、陶土、皮革、木材、玉石、金属、丝弦、竹管等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称为“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译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上起高祖,下到玄孙,一共九代人,叫做“九族”,是人血缘关系密切的亲戚。

  故事:《高山流水》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俞伯牙的老师连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连成划船离开了。过了许多天,连成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俞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靠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悲伤和怀念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

  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谈过琴。

  故事:《愚公移山》

  从前,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住在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愚公决心铲除这两座大山。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有些疑虑,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里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他们才能往返一次。河曲智叟讥笑愚公,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木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办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害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这件事被山神听说了,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所以说,有志者,事竟成。

【三字经赏析】相关文章:

三字经全文赏析05-12

三字经全文句句赏析05-28

《三字经》全文原文(附赏析+教学设计)06-16

《三字经》儿歌及《三字经》全文03-23

岑参赏析诗歌赏析02-03

信仰“三字经”05-29

三字经讲解09-18

信仰“三字经”06-07

师德三字经11-30

三字经(选)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