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刻苦学习的事例有哪些

2020-11-05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字伯厚)先生所作(在清朝末年又有人增加了少许内容),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历久不衰。对于儿童来说,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在此,仅选取其中关于刻苦学习的部分,比如:“头悬梁,锥刺骨”等经典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主人公,并加上简单明了的注释,以期对朋友以及朋友的子孙们提供一点小小的帮助,我愿足矣。

  昔仲尼 师项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从前孔老夫子听说鲁国有一位七岁神童项,虽然只有七岁,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像孔老夫子这样的圣贤,还这样不耻下问,我们应该见贤思齐!

  宋朝赵普(曾任中书令后任宰相)好读论语,虽然贵为宰相仍然勤奋的学习,并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传为美谈。(赵普以半部《论语》协助宋太祖赵匡胤治天下,又以半部《论语》协助宋太宗治天下,辅两朝国君施政皆以《论语》,可见《论语》之可贵)。

  彼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西汉时的温舒,家贫无力买书,于是利用牧羊时编织蒲草,将借来的书抄在蒲席上。

  西汉时还有一位公孙弘,削竹子做成竹简,把借来的书,抄在上面。

  他们虽然无钱买书,却能刻苦自励,终于成为大学问家,为国家成就一番事业。

  晋朝人孙敬,非常勤奋向学,每天读书都读到很晚,为了避免打睡,于是在头发上绑了绳子(古人无论男女,均为长发),悬挂在头顶的木梁上,当他打睡时,绳子扯动头发,就会因此痛醒,再继续用功。

  战国时的苏秦,发愤勤学,每当他疲倦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提醒自己不能懈怠,他们这样刻苦用功,都不是别人要求、教导的,全是自动自觉的,为的是奋发图强。

  如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晋朝时的车胤,由于家中贫苦,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他就抓些萤火虫放在网袋中,利用一闪一闪的微弱萤光来读书。

  同时期还有一位名叫孙康,每到夜晚时,就利用雪地上的反光来读书,他们家虽穷苦,并没有停止学习。

  汉人朱买臣,家境贫寒,以砍柴为生,却常常利用砍柴的空档读书,每次背柴回家的路上,都是一路背诵回家。

  隋朝的李密,平日为人放牛,却仍一心向学,常常把书挂在牛角上苦读。他们为了工作谋生虽然身体劳苦,依然艰苦卓绝的求学,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效法。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宋朝的文学家苏,号老泉,二十七岁时忽然觉悟,开始发愤读书。他因为年纪大了,才后悔读书太晚。你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应该有所警惕,及早用功读书。

  当然,我们要学的`,不一定是他们具体的做法(甚至有的做法还有争议,比如,晋朝车胤的萤,为什么不抓紧白天的大好时光来读书,却浪费时间去抓萤火虫,再借用萤火虫那微弱的光晚上读书,基本属于不合常理的。如果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划分在“营销”的范畴,或者叫“炒作”、“做秀”),而是要学到他们那可钦佩的精神。

【三字经中刻苦学习的事例有哪些】相关文章:

三字经有哪些渊源08-07

文天祥有骨气的事例05-28

诗经中名句有哪些11-15

关于励志学习刻苦的好词好句08-03

余光中的诗歌有哪些11-20

余光中诗歌有哪些11-19

余光中散文有哪些12-28

余光中作品有哪些05-10

余光中的诗歌有哪些推荐11-28

余光中的诗有哪些呢11-27

三字经故事:道韫咏絮 三字经故事:温舒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