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古桥,古树,古道,古路廊,古村落……
乌岩头的时光,与古有缘。
一块乌岩静卧,村庄得名。村边,曾有一座千年名寺——演教寺(双鱼古寺)已经湮灭于历史中。村口,古桥青藤缠绕,国家三级保护树种仍枝繁叶茂。村边的山上,曾有黄仙古道。远去的古道(盐道),挑夫的脚印还写在锃亮的石级上。古道边,有数座路廊。路廊虽已破败,但行人爽朗、疲惫的声音还回荡在大山深处,随风飘荡。至今,1.48平方公里的村域面积,280多人的小村,仍保存着基本完整的110间清代、民国古建筑群,延续了南方建筑畚斗楼的营造法式,成为研究南方建筑的一个范本。
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宗族文化、名人文化、耕读文化是乌岩头绵延不绝的根。淙淙溪流,阵阵山风,自然的天籁胜却人间万籁。石头墙、石板(子)路,古民居,还有周边大山拥抱,小村宛若“世外桃源”。
2014年,小村被列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培育村。
乌岩头古韵悠长。说其古,乌岩头村的90户人家,89户为陈姓。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进士出身、时任浙东观察使判官的先祖陈道自河南颍许迁居黄岩东城柔桥,为黄岩陈氏一世祖。宋时,陈氏用叟公一脉延迁宁溪五部。清朝中叶,五部的陈朝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举家迁至此地。从此,乌岩头人在此延续着宗族的血脉,一晃三百年过去了。
村庄因何得名?当我与一个个老者相遇,他们无不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先祖陈朝偶然中在此处一块乌岩上小憩,但见此处三面环山,古木森天,溪流环绕,云蒸霞蔚,暗合阴阳,契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之道,必会是家族兴旺之地。于是,举家迁到这“形胜之地”,并命名村庄为乌岩头。
口口相传的村史,却也印证了这片土地上陈氏一族文化的传承从未中断。
梵音曾经在这里响起。村边,双鱼峰下,两峰秀峙,双涧汇流,演教寺在此出现,直至民国废圮。
清光绪《黄岩县志》载:演教寺在县西60里双鱼峰,三国时期东吴赤乌二年(239年)建。南宋陈耆卿的《嘉定赤城志》中载有演教寺产田177亩,地42亩,山48亩,是台州建寺最早的九所寺院之一,也是黄岩三大古寺之一。
历史上,宁溪乃黄岩西部重镇。它与永嘉、乐清、仙居、临海数县接壤,实属交通要道,乌岩头村曾是黄仙古道的重要连接点。这条古道,承载了西部许多生活物资的交易、中转。私盐、木材是其中最重要的物资之一。千百年来,乡民们的肩膀扛起了贫瘠的生活。他们用双脚丈量着人间的苦难,也用自己的善良支持着浙东、浙南游击队在此的活动。
翻开《五部陈氏家谱》,我走进了大唐,我看到了唐开成三年(838年)二月初五午时唐文宗的诏书。诏文曰:“陈光忠历官廉洁,治政严慈。谏诤足以励宸衷,谋猷足以开治道。贤能臻此,遴锡宜加。今特擢尔为刑部尚书,进职光禄大夫(唐朝光禄大夫为从二品),食二千七百户,身披紫金鱼袋,当宜恪守是职,不得固辞。”
大唐时代,陈氏一脉不光有陈光忠身居要职,也有成就非凡的先祖陈髟。陈髟,字阡公,别字行简,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进士,授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赠光禄大夫。太夫人朱氏生五子,居婺永尚书堂。
唐朝后期,黄岩一带已成为富庶之地。我又看到了皇帝下诏陈氏后人的诏书——陈阡诰命。说的是唐乾符二年(875年)三月十一日午时皇帝下诏:“陈阡刚明有守,正直无阿。抱果断之良材,蕴忠贞之硕德,才能似此,勅赐宜加。今特陛汝为校尉、国子祭酒,汝往钦哉。毋替!朕命。”
宋时,黄岩陈氏用叟公一脉延迁宁溪五部。陈氏八世陈德光,进士;十世陈禹观,字邦封,号执如,景炎三年四月,赐进士。十一世xx龙,字家驹,号作观,生于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进士。
从五部出发,陈氏一族出进士,也出庠生、贡生。在以后的岁月里散居于南京、温州、处州、绍兴、龙游及台州各地。
清朝中叶,陈氏陈朝一脉迁至乌岩头。在这方土地的滋养下,陈氏家族走出了不少在一方有影响的人物。如陈熙开家族,他为清咸丰年间秀才,后开馆授徒,成为一代名师。家族有七代均以教书为生,堪称教师世家。学生郑经甫,曾任浙江省副省长,功勋卓著。次子陈广斌在民国初年孙中山主政时以第一名考取江南水师学堂。三子陈广汉,黄埔军校毕业,后任多所学校校长。幼子陈梓林毕业于黄埔军校,曾任沪宁铁路护路大队中校大队长。
从晚清到现在,陈熙瑛家族的经商才能代代相传。大财主陈熙瑛,曾有良田250余亩,经营竹、木、板、炭等生意,还开过茶行米行,是西乡港上小有名气的“小瑛相”,其弟陈熙浩、陈小梅等几人也都为生意人,人称“小梅相”和“小弟相”。“小瑛相”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陈老甘曾经也是大财主,次子陈天国追随革命,为新中国烈士,陈天国儿子陈宇清曾任台州市麻帽总厂厂长。陈小梅有五个儿子,四子陈广典,民国上校军医。小弟相也有六个儿子,相当一部分也从事商业活动。
几百年的风雨侵袭,老屋老了,建筑的肌理刻上了斑斑驳驳的岁月印痕。但其畚斗楼特色的建筑却仍在岁月的流逝中绽放光芒。
一百一十多间房子,建筑形态别具风味。屋面大多是双向落水的硬山顶,柱柱落地,屋梁常常是一根大梁承重,桁架密钉椽子,上梁椽木构,以二层为主,造型质朴典雅,细节突出。有大四合院,也有独门独户的数间;有“口”字形谓全透,“日”字形谓两透,也有“目”字形谓三透。建筑主体材料大多以木头为主,砌墙以块石、卵石为主,墙主要有宁溪墙、仙居墙,也有少量的泥石墙。
乌岩头至今还保存着许多的古建筑民居群,回廊相通,防火、防盗和防洪功能齐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陈熙瑛、陈熙浩、陈小梅三兄弟故居,为清代四合院建筑。陈熙开故居,清代二合院建筑。两幢故居,均为二层木结构房屋,有主屋、附屋,建筑面积分别为1500、1800平方米,鹅卵石围墙、台门、鹅卵石天井、马头墙、木雕、石雕、灰塑一应俱备,凸显江南民居特色。
千年古寺,数百年民居、古桥、碑刻、古宅、老家什,小小的村落却也不乏历史传承中留下的文物古迹。
村口,永济桥石碑,清咸丰九年(1859年)立。岁月风雨,磨去了许多印记。在依稀的字迹中,我们还能读到当年商旅、村民过往踏着木头建的桥梁不时倾圮。于是,在首事周邦月等发起下,捐赠银两,终成石头、石板材料的永济桥,义举温暖着一方过往行人。
今天,只要我们走进古宅的一户人家,我们仍能看到一件件保存完好的数十年、上百年的老家什,述说着村庄历史的悠长。
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书香飘荡,一个个读书人从小小的山村走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古意浓浓,文脉相传。
村边的宁溪八景演教寺(双鱼古寺)更是文人们吟诵的对象。至今,我们在各个宗族的家谱及乡土文献中仍能读到宋、元、明、清、民国及现当代人们的诗篇。如宋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文天祥挚友的宁溪名人王所曾作过《游演教寺二首》。其中一首写道:“欲寻方丈旧曾栖,野竹黄茅径已迷。唯有双鱼原作伴,还随风雨过前溪。”另一首写道:“杳杳残僧去不还,凄凄古佛对青山。钟声留作松声在,满壁苍苔殿一间。”
时光催老。当风雨侵蚀,带给乌岩头的是沧桑。衰败,写在古村;失落,在乌岩头人心中。
乌岩头是幸运的。时逢盛世,传统村落的价值又一次得到重生,乌岩头变了。
一个勃发生机的乌岩头又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并将随时间一展其尘封的靓丽,我们又将看到乌岩头这只“凤凰”在涅槃中重生的故事在续写。
- 相关推荐
【印象乌岩头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印象马船的散文随笔08-31
狗乌乌伤感散文10-21
经典散文随笔09-21
《咏岩桂》和《岩桂》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10-24
散文:归宗岩游记08-26
散文随笔作文09-25
友谊的散文随笔06-11
美食散文随笔05-05
巴金的散文随笔10-28
伤心散文随笔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