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说“一个人内心的哀叹,往往比一个城市的喧嚷道出更多东西。”我习惯在一个个黑色延展的黑夜里,对着自己自言自语,然后把这种自言自语变成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文字,任由它们在空白的文档里封存此刻最真诚的生活。
对于我来说,一个私密的自我空间,弥足珍贵。而微信就给予我了这样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可以让想进来的朋友进来,也可以随时拒绝他人的来访,我自由地选择我的访客。在这个空间,我可以偶尔抱怨几句对生活的牢骚,可以随时流露自己性格的娇俏,也可以把自己胡言乱语的文字丢在上面,听听朋友们的建议。
曾经以为,可能微信是我们面对信息时代这一“洪水猛兽”时,残存下仅有的呼吸自由。
可不知什么时候,微信的自我空间,变得不再是记录自我的生活,而是记录我想要别人知道的生活。记得那时候看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里面有一句话很难忘,“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那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变成,残酷”。
微信,是生活的别处。我们都拿自己最美好的样子放在微信的朋友圈上,告诉别人,我过的很好。出门旅行,远处的山岚,山间的清风,涌动的溪流,不再用心细细体会,而是将它压缩变成一张张照片;享用美食,果醋的酸,巧克力的甜,牛排的鲜嫩,意大利面的口感,味蕾不曾细细感触,变成一张张诱人照片才是首要;与人相约,你的快乐,我的悲伤,我们的岁月,不再认真聆听,重要的是两个人美美的合影。于是,我们在朋友圈里的生活很精致,很丰富。总是习惯性地拿出手机,总是看一看,今天有多少人“欣赏”了我的生活,原来他们生活的也很好。可是,只有自己的心里才知道,每一天最真实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生活,应该是活给自己看的,而不是让人来欣赏的。
布莱希特在戏剧中提出了“间离效果”,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本就有间离,冷漠,猜忌,在微信朋友圈这里,这种间离变的越来越明显。间离,或许因为那一份远离的真诚。我们开始习惯于美化自己的生活,一张照片,总是修一修脸,修一修腿,直到自己都不再认识自己。到一个什么节日,总是要说一说感受,不然朋友都会忘记我。我们开始活在别人的目光里,畏畏缩缩地等着别人的评论。生活在别处,可是生活终究在此处,若是把眼神挪回自己,那种崇高感,随即变成了残酷。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私密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微信,只是,微信里的生活,并不是生活里真实的热闹,而是飘零在半空中的美丽,会有人爱那种凌空的美丽,可终究人不能够不用两只脚走路的,真正的生活终究是世俗的,喧嚣的,甚至肮脏的。但这就是我们所拥有的生活,不该拒绝它的本来面目。
想起海子,那个一生面朝大海,渴望在自己私密房子里开出花朵的男人。
于是,我在心里设下一道门,关门是属于一个人的玫瑰,开门,是整个世界的脉动。
生活,本就是自己的。即便,生活在别处。
- 相关推荐
【生活在别处优秀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生活散文随笔07-22
中年感悟生活的散文随笔(精选9篇)08-19
高山流水优秀散文随笔10-13
你拿什么标记你的生活散文随笔09-14
你正在过的生活,就是你最想要的生活散文随笔(精选25篇)10-05
巴金的散文随笔10-28
期许散文随笔09-16
愤怒的散文随笔08-18
曹操散文随笔08-02
优美散文随笔精选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