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一年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历史悠久,妇孺皆知,历经千载,长盛不衰。但在我的家乡,每逢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有一种美食,同粽子一样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样也备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因吃起来酒香浓郁,酸甜爽口,人们就给它起了一个形象而富有诗意的名字——酒醅子。
每年端午节前两天,家乡的人们就开始煮酒醅子,为庆祝这个承载着厚重意义的节日做准备了。
记得小时候,由于家里穷,没钱买糯米、粽叶和蜂密,吃粽子就成了一种奢望,莜麦自产、制作简单的酒醅子,就成了我们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每年端午节前夕,母亲就会选取几斤颗粒饱满的莜麦,细心挑捡出里面的燕麦、石子等杂质,然后放在清水里浸泡两到三小时,等莜麦发胀变软后,捞出来控干水份,再用揉搓或摔打等方法,取掉莜麦表皮上的茸毛,然后放在清水了淘静,倒进盛满清水的锅里,在灶膛里填满柴禾进行蒸煮,并用勺子不断搅动,以防沾锅,待莜麦蒸七八分熟后,从锅里捞出摊开晾凉后,加入适量酒曲拌匀,最后将加有酒曲的熟莜麦装入瓦盆中,用塑料袋封住盆口,置于炕角,再用棉被覆盖严实,等发酵好以后,就可以尽情享用人间美味了。
等待往往是一件令人非常难捱的事情。从母亲把酒醅子盆放到炕角后,我和妹妹们就时刻关注着酒醅子的变化。一会儿你去摸摸盆身,看温度是不是升高了,一会儿我去闻闻,看是不是飘出酒香了,时间在等待中缓缓流淌。端午节一大早,我们就拿着碗围坐在酒醅子盆边,瞪大眼睛看着母亲揭开棉被,取掉塑料袋,一股浓浓地酒香就会扑鼻而来,顿时弥漫了整个屋子。母亲给我们每个人盛上半碗酒醅子,然后倒满准备好的凉开水,再用筷子把酒醅子和水搅匀,看着乳白色的浆汁在碗里旋转,嗅着沁人心脾地酒香,喝着酸中带甜的浆汁,嚼着软软柔柔的麦粒,一种舒爽惬意的满足瞬间油然而生,感觉天下再也没有比这更好吃的美味了。
那时,我们总是觉得光吃一碗不解馋,于是就吃第二碗、第三碗……直到肚子胀得滚圆滚圆方才罢休。酒醅子虽然好吃,但是不能贪吃,因为它像酒一样也会醉人。记得有一年端午,我在外面疯玩了一上午,感觉口干舌燥,中午一回家就一口气吃了三碗酒醅子,不一会儿便觉得脸红心跳,脑袋发晕,走起路来头重脚轻,浑身感觉轻飘飘地,我以为自己生病了,就去告诉母亲。母亲听后呵呵大笑,说一定是叫酒醅子吃醉了,并让我去炕上睡一会。我一到炕上便倒头就睡,一直昏昏沉沉睡了一下午,到晚饭的时候还感觉头晕晕乎乎的。从那以后,每次吃酒醅子时,我总会记着那次醉酒的经历,就强忍着不敢贪吃了。
众所周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想,吃粽子的习俗之所以流传几千年久盛不衰,一方面是对屈原一腔拳拳爱国之情的铭记,另一方面则是对后人的淳淳教化和忠告。端午节吃酒醅子究竟起源于何时,没有史料记载,也无从考证,是否也像吃粽子一样也饱含着一段凄美的故事?我觉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于煮酒醅子的原料——莜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尼克酸、叶酸、泛酸、钙、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益肝和胃、养颜护肤等功效。精心蒸煮而成的酒醅子,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是体弱多病者和妇女儿童强身健体的美味佳肴。
“酒醅子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这是在家乡广为传唱的一句顺口溜,折射出了家乡人们对酒醅子发自内心的钟爱和赞美。端午节处于每年的盛夏时节,天气炎热,暑气逼人,农人们正忙着收割打碾小麦,非常辛劳,稍有不慎便会中暑生病,酒醅子自然就成了人们消暑解乏的必备美食。劳作之余,吃一碗甘甜爽口的酒醅子,既能消暑解困,又能充饥解馋,这大抵就是酒醅子倍受人们喜爱、祖辈传承的缘由吧!
如今每年端午节,常会见到街头有酒醅子售卖,但其味涩中带苦,色泽灰暗,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那种味道。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吃过母亲煮的酒醅子了,但每逢端午节,那种深烙于灵魂深处的绵长醇厚的酒香,就会在不禁意间飘散出来,弥漫在鼻翼间挥之不去,令我醉卧在儿时那些美好的记忆里,久久不愿醒来……
- 相关推荐
【酒醅子飘香散文】相关文章:
槐花又飘香散文07-26
寒梅在飘香散文07-24
酥饼飘香散文09-11
油榨飘香的经典散文10-09
桂花飘香散文11-07
优美散文:飘香的玉米11-04
栗花飘香散文09-29
飘香枣花馍散文11-06
槐花飘香写景散文05-16
桂花飘香爱情散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