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知了》

2024-10-15 散文

  林清玄散文《知了》

  山上有一种蝉,叫声特别奇异,总是吱的一声向上拔高,沿着树木、云朵,拉高到难以形容的地步。然后,在长音的最后一节突然以低音“了”作结,戛然而止。倾听起来,活脱脱就是:

  知——了!

  知——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蝉如此清楚的叫着“知了”,终于让我知道“知了’这个词的形声与会意。从前,我一直以为蝉的幼虫名叫“蜘”,长大蝉蜕之后就叫作“知了”了。

  蝉,是这世间多么奇特的动物,它们的幼虫长住地下达一两年的时间,经过如此漫长的黑暗飞上枝头,却只有短短一两星期的生命。所以庄子在《逍遥游》里才会感慨:“惠不知春秋!”

  蝉的叫声严格说起来,声量应该属噪音一类,因为声音既大又尖,有时可以越过山谷,说它优美也不优美,只有单节没有变化的长音。

  但是,我们总喜欢听蝉,因为蝉声里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飞上枝头之后对这个世界的咏叹。如果在夏日正盛,林中听万蝉齐鸣,会使我们心中荡漾,想要学蝉一样,站在山巅长啸。

  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吗?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阴用在学习,渴望利用这种学习来获得成功,那种漫长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样;一旦我们被世人看为成功,自足的在枝头欢唱,秋天已经来了。

  孟浩然有一前写蝉的诗,中间有这样几句:

  黄金然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听蝉声鸣叫时,想起这首诗,就觉得“知了”两字中有更深的含义。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边在树上高歌,一边心里坦然明了,对自己说:“知了,关于生命的实相,我明白了。”

  林清玄散文《大佛的避雷针》

  我带孩子到南部乡下去玩,顺道参访南台湾的寺庙,才发现台湾的大佛愈来愈多,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样,十几层楼高的大佛到处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庙前面也盖了大佛,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荒谬之感。

  有一天,我带孩子去参观一座刚落成不久的大佛,有十层楼那么高。

  孩子突然指着大佛像说:“爸爸,大佛的头上有避雷针。”

  “是吗?”我顺着孩子的手势往上看去,由于大佛太高了,竟使我的帽子落下来。

  孩子问我:“大佛的头上为什么要装避雷针呢?”

  我说:“因为大佛也怕被雷打中呀!”

  孩子说:“佛为什么怕被雷打中?在天上,是不是雷公最大呢?”

  孩子的话使我无法回答而陷入沉思,我们千里迢迢跑来礼拜的佛像,祈求能保佑我们平安的佛像,自己也怕被雷打中哩!佛像既不能保佑自身的安危,又怎么能保佑我们这些比佛像更脆弱的肉身呢?

  我想到,苏东坡有一次和佛印禅师到一座寺庙,看见观世音菩萨的身上戴着念珠,苏东坡不禁起了疑情,问佛印禅师说:

  “观世音菩萨自己已经是佛了,为什么还戴念珠,她是在念谁呢?”

  佛印说:“她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

  苏东坡又问:“她自己不就是观世音菩萨吗?”

  佛印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已呀!”

  看着眼前大佛像头上的避雷针,大也像观世音菩萨手里的念珠一样,是在启示我们:“求人不如求已呀!”

  人因为蒙蔽了自己的佛心,很多人就把佛像当成避雷针;人如果开启了自己的佛心,就不需要避雷针,也不需要佛像了。

  佛像需要避雷针,是由于佛像太巨大了。

  人需要避雷针,是由于自我与贪婪大巨大了。

  我们把佛像盖得很巨大,那是源于我们渴望巨大、不屑于向渺小的事物礼敬。很少人知道渺小其实是好的,惟有自觉渺小的人,才能见及世界如此开阔而广大。

  把佛像盖得很大很大,那是“出神”的境界。

  知道佛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那是“人化”的境界。

  权势、名位、财富很大很大,那是“出神”。掌大权。有名位、大富有的人还能自觉很渺小,那是“人化”。

  佛像不必盖得太大,因为心中有佛,佛就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如果心中无佛,巨大的佛像与天大楼又有什么不同呢?

  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一旦心中有佛,胸怀无限宽广,心中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则尘世的权势名利又怎能成为他的欲。拘限他的自由呢?

  位高权重的公卿王侯一旦心中无佛,心怀狭小,欲望永无终极,名利权位正好成为围困他的砖墙,又何乐之有?

  因此,佛像把避雷针装在头上,人应该把避雷针装在心中,时刻避免被利益与权力的引诱击中。只要能自甘于平凡、安心于平淡的生活、在平常日子也有生的意趣,那避雷的银针就已经装上了。

  • 相关推荐

【林清玄散文《知了》】相关文章:

知了林清玄散文08-03

林清玄散文05-21

林清玄的经典散文精选12-02

林清玄的散文精选10-02

林清玄精选散文11-21

林清玄与散文09-22

林清玄散文经典10-02

林清玄散文精选08-08

林清玄散文精选10-11

林清玄经典散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