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见荆山忆故乡散文

2024-09-18 散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每见荆山忆故乡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见荆山忆故乡散文 篇1

  荆山在市东南8000米的地方,有大、小荆山,隔荆山河(欧阳湖)南北对峙。两山曾各有奇石一块,大荆山之称“鹤迹”,相传为古仙所遗;小荆山称“龟文”,石下有洞穴,是神龟栖息之处。明卢宗哲《荆山文笔峰记》说:“擅荆山之胜者,曰石壁,峭削竦特,如半壁倚空……”。原大荆山石壁上刻有两个大字“寒壁”,是明御史骆骎所书。老芜湖八景中“荆山寒壁”即指此。元欧阳玄芜湖县尹在任时,曾有题咏:

  青翠松杉一带长,雪峰倒影浸湖光。

  一蓑晴絮收菰米,满径天花采玉肪。

  泾水东流冰滓白,淮山西借夕春黄。

  三年楚客江东寓,每见荆山忆故乡。

  荆山脚下曾有荆山湖,又称芜湖水。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芜湖水,在县西南八十里。源出丹阳湖,西北流入于大江。汉末湖侧,亦尝置芜湖县。吴将陆逊、晋谢尚、王敦皆尝镇此。”明嘉靖《太平府志》载:“芜湖水,在府城西南,源出丹阳湖,西北流入大江。汉末尝于湖侧置县。”所说大同小异。

  往事足堪回味。明万历年间,举人朱万爵以亲老不仕,归隐田园,在荆山山水之间筑别墅,木楼草阁,绕以粉垣,花木成荫,清幽静雅,名为朱园。朱万爵偕弟万寿、万选皆闭门读书,事亲,布衣蔬食,二十余年,足不至户,唯与画家萧尺木等名士有往来。朱氏仙游之后,萧尺木往游凭吊,其《过荆山朱西雍旧亭有感》云:

  花园不耐老相亲,别后空过三十春。

  乱石闭门无处入,秋声盈树不堪闻。

  平无一望连天水,峭壁千寻宿暮云。

  万分凄凉难忍去,空山泪断旧时人。

  人亡园圮,旧址犹存,空有余情,后为荆山胜迹之一,至今令人悠然神往。荆山寺、荆山湖、寒壁佛刻、朱园等,在历史上聚合而为“荆山寒壁”,昔日有芜湖第一胜景之誉。据李盘《游荆山》诗序载:“鸠兹第一胜景,离城十五里,峭壁丹巖,下临湖水”,登荆山,岂能不泛欧湖?欧阳湖一般简称欧湖,亦称区湖。区湖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中叶大放异彩,既是芜湖乡贤耆旧在古鸠兹大地登山临水,也是慕名而来文人雅士领略芜湖“湖山之胜”的首选地,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芜湖又一重要的别称,一如白门之于南京。

  19世纪末,英国在华商人立德之妻阿绮波德·立德随经商的丈夫在中国生活了20年,足迹遍布南方的各通商口岸。在她的《穿蓝色长袍的国度》第七章《九月在芜湖》一文中生动描绘了初秋荆山的景色与佛像群。兹摘录如下:

  “我们乘船去荆山时,河道里到处都是放鱼鹰的小船。这种丑陋古怪的鸟在水里追逐着鱼儿,像我们在英格兰赶野鸡一样,抓到鱼后就把鱼交给放鱼鹰的人。中午,我们在一个小码头吃午饭,码头四周有各种各样的正在开花的植物。去往荆山的路旁有许多野生的艾菊和紫藤,在它们盛开的`时候,芜湖一定更加可爱。脚下不时有野鸡呼呼振翅飞走,一个同伴抓到的沙雉足够我们六个人大吃一顿。左侧是一大块平整的农田,飘着袅袅炊烟,面前又凸起一座山,站在山上看四周可以尽收眼底。右侧的凹地里有座庙。上得山来,庙却在那边,一个同伴嘟哝着。我们犹豫不决,不知该不该下山去庙里看看。我们已经爬到山上了,再下山绕过去?冒险精神促使我们抄近道去庙里。

  ……

  庙门口有座神像,仿佛是福斯泰夫(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个人物,爱吹牛),混身是肉,笑呵呵的。后面供坛上是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座佛像,两侧是他们的十二门徒。所有这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在庙后面大概40英尺高的岩壁上刻着数不清的佛像,都有真人一般大小,这是我在中国见过的最令人惊叹的艺术品。岩壁两侧的像有些模糊,我记得一侧是匹马,另一侧是头牛,上方刻着鸽子。一个中国人说,看见那只鸽子吗?原先有两只,有一只飞走了。为了保护佛像,岩壁上方搭了个简陋的棚子。在欧洲,像这样的地方一定会有大段关于作者创作意图的说明,在中国,我们对此一无所知。与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一样,当地中国居民对这些佛像也知道得不多。这些镀金的佛像占了庙后院子的一半,另外院子还有间很矮的房子,里面住着两个年青的和尚,看来两个和尚很穷,清秀的面庞上不带一丝邪恶。

  离开庙时,落日将余辉散在广袤的大地上,映红了远处的长江。四周望去,一只猫头鹰正飞过那座庙,停在山顶的矮树上,又振翅穿过岩石,消失在无垠的冲积平原上。山上的草都被烧掉了,黑乎乎的焦痕使岩石和污泥更加醒目。我不禁想起了英格兰的傍晚落日映出我们的轮廓,大簇的黄百合溶在夕阳中,此景只应天上有。”

  近年,芜湖县在县城湾沚之东湖有重建之纪念物,只是时过境迁,难以寻觅往日情致矣。

  每见荆山忆故乡散文 篇2

  风景秀美的山脉,带给人们一种温馨安逸,也是一座绿意城市的风景线。对于写手们来说,山脉是再熟悉不过的,究其奥妙,说到山即可联想翩翩。

  因个人喜好,曾去过好几个省份,游玩过很多风景优美的山脉。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区域,因它的环境和自然条件,形成独特各异的自然风景,成为人们纳凉休闲的好去地。游览过三峡景区之后,为长江三峡风光的无比雄伟壮丽赞叹。去过巴黎,为登上巴黎铁塔凝望那气象万千的城市景观而赞叹。作为中国人,龙的传人,华夏炎黄子孙,也曾为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伟大奇迹而赞叹不已。

  我出生在阎良,深爱着这块孕育我和成长起来的肥沃的土地,深爱她的神奇与魅力。地处关中平原白菜心地段的荆山,阎富之交,本是一个塬,位于渭北,西起三原县嵯峨山,东起阎良关山。这座亦称为阎富接衔交替湿泽地,究其外貌特征,相比之下,既没有西马拉雅山脉的.高度,也没有壮观、巍峨昆仑山脉的长度,甚至,在中国金鸡版图找不到它一丁点。但这座北依富平,南靠渭水的山脉,有着她五千年厚重历史韵味,有渭北明珠,人间天堂,秀美阎良等赞美称号。

  曾拜读过作家赵熙大作《春在荆山》。这篇散文开头这样写的,荆山,在秦地关中中部平原,横旦着一条自西而东的丘塬起伏的山脉,如同天龙下凡,神韵静卧于此。这段文绪节选,活灵活现点化出荆山的外貌和特征。

  也曾拜读过作家孙见喜的散文《雨后荆山》,阎良作协主席冉学东的长篇小说《风谷》。冥冥间,作为长期生长居住荆山脚下的阎良人,对于曾经发生在这座山脉过去和当代及这座城市的故事,这里的一草一木触动心灵深处的共鸣与热爱,也为它孕育的厚重历史墨韵丰功伟绩,感到自豪和骄傲。

  脚踏这片松软肥沃的土地,寻踪历史,荆山,这座看似寻常的山脉,带给后裔的却是,一宗宗不寻常的历史墨韵足迹。早些年前,义和、关山、菩萨坡、南康桥四个仰韶文化遗址,见证早在5000年前,荆山石川河沿岸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传说中的一代风流人物,统一天下,开创历史之举的汉高祖刘邦,其父的陵墓,位于荆山塬北。

  旬邑荆山历史墨韵踪迹,这里曾吸引不少帝王游幸、畋猎于此。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两位皇帝,因荆山魅力景致,建游龙宫于此。建筑宏伟,宫内幽雅清静,景色宜人。院内有一棵粗壮高大的古柏,一通碑石,一眼水井,被世人流传“一百一十一眼井”的传说。

  一座带有五千年古风神韵,远道而来的山脉。五千年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铸鼎,河山统一;四千年前,大禹铸鼎,布于九州,版图统一,开创了华夏民族的鼎盛时代。

  从荆山的初步了解认识,说道对于荆山的赞叹与关联词。荆山巍然,凝重无语。它的静默,沉寂着五千年沧桑历史的荡條和洗礼。雁过有声,徜徉人们心间的,不但是她的辉煌历史墨韵足迹,而且,还有她经历五千年沧桑历史荡條过后,一座充满现代化气息城市的奋进与崛起。

  一偶然机会,应笔友乡约,与荆山结缘。这个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美好时日,当你踏上这块酸软的土地,荆山,在你不经意,未留神悄悄地披上一层绿色春衣,抬眼间你就会被漫山的春色绊住脚步,让你举止为难。当你平心静气地脚踏荆山山梁脊骨之上,举首远望,再远望,一座春意怏然荆山塬头,她厚实的脊梁驼峰地域阔达,地势低凹凸显,迤逦蜿蜒的山脉走势如同横卧青川之上绿色长龙。笔直大道两侧,一树树春蕾待发的樱花孜孜不倦绽放春日里的芳香,一盏盏悬挂农家桃园门前火红的灯笼,写意着热情好客的农家人春日怀情。

  近几年来,荆山经过政府的开发,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写意间,竖起一条条骄横错综笔直的乡村道路,一块块春意怏然的花卉园艺和生态农业。阵阵春风吹拂下,这儿一囤囤,那儿一簇簇,紫的,红的,蓝的,黄的。紫的透亮,红的似火,蓝的透彻,黄的光亮。站在春意怏然的荆山塬头,你一不留意间,那散落湿地绿荫间,一栋栋清晰明朗乡间村舍浮空,缓缓升起了缕缕炊烟。也许,此刻,阵阵农舍佳肴安逸地飘香,会令你心弛神怡,联想翩翩。想起儿时经往淡淡趣事,使你愁眉紧锁,一抹青愁,眉上心头。

  历史悠远,岁月无情,五千年的风雨,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通融进这荡荡的天风云烟之中。走进荆山,你就来到了阎良,你就走进了中国航空城。用心去触摸这座充满青春活力绿色围城,触目可见的“大荆山”、“大飞机”的写意,会让你联想到,阎良这个标志性符号的大气势磅礴与包容。

  坐落在荆山脚下春意怏然的绿色围城,阎良,园在城中,林在园中。麒麟斑点的沿街井市,一排排,一栋栋,高矗楼宇,麟层叠碧,笔直的道路两旁,一棵棵梧桐树,一株株樱花树,经过几十年风雨荡條,在城市美容师和发艺师修剪下处处彰显一派生机。阎良,一幅“大荆山”、“大飞机”的写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变革与统一,孕育了阎良的成长与腾飞,承载着发展民族航空事业的追求与梦想,续写着中国航空城新的篇章。

  每见荆山忆故乡散文 篇3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的一个“五四”青年节,刚刚又是星期天,我们学校平时几个要好的同学,邀邀约约去松岭玩。下定决心起了个大早,放松放松,缓解缓解紧张学习的情绪,好迎接即将来临的半期考试。

  按照早已约好的时间,早晨五点准时出发,几乎是小跑步前进。四个男生还好点,三个女生就有点不堪了。还没到到绵远河边呢,就气喘吁吁的了,还落后了五六十米。男生停下来,站在河边。一边等那几个女生,一边看着那欢快的河水,缓缓的向下游流去。

  河水很浅,清澈见底。看起来也就一尺来深吧,水下各种色彩的鹅卵石,镶在黄白色的河沙之中,好像是人工铺就的一般。脚指头大小的螃蟹,无忧无虑的横行在那些鹅卵石之间。小鱼小虾见到它们,马上掉头疯狂的逃窜,去找个有水草的地方躲起来。和那些水草相伴,它们优哉游哉,祥和快乐。

  女生的所谓小跑,最多也就是男生的快走而已,看来还真是男女有别啊。等女生都到了,气也喘匀净了。我们一起涉水度过绵远河,男生涉水的时候,只是闲庭信步一般。嘻嘻,而那几位女生则是战战兢兢,摇摇晃晃,还不时的发出尖叫。即便如此,可在那个年代,也没有哪个男生敢上去扶她们一下。不是不愿或不想,也不是没有助人维乐的精神。而是怕,怕以此谣传出去之后,受到ZZ上的迫害。

  我们上到松岭,等那些女生把脸上的汗水擦干净,就已经是差不多六点钟了。不过,时间正好,太阳还没有影子呢。松岭上有一片绿油油草坪,长度约五十来米,宽度有三十米左右。其余的地方是杂树丛,一撮一撮随意散漫的长在那里,可绿的好像是谁给它们泼了一层绿色的水彩,煞是好看。稍稍远点的地方,长满了大大小小的马尾松,高的也就十来米,应该说还是幼松吧。看来,人们叫它松岭,可能就是因为这些马尾松而得名的吧。

  我们静静的坐在草地上,向东方看去。松岭的下面是东湖,约有三四百亩水面,湖面上有轻轻的薄雾。东湖对面是荆山,荆山上也是一丛丛的.杂树林和马尾松,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显得有几分神秘。东方的山顶,朦胧的轻雾慢慢变淡,已经露出了白中带红的色彩,看来太阳很快就会爬上荆山了。

  荆山顶上红的色彩慢慢的加浓,朦胧的轻雾慢慢聚集,形成白色的山岚,缓缓上升,向南飘去。那些山岚与云彩,也被染成了金黄的颜色,太阳慢慢的向我们露出了一点点笑脸。我们都目不转睛,聚精会神的看着,担心漏掉某个细节,对不起今天的早起,对不起满身的汗水和辛劳。

  金盆似的太阳露出了一半,露出了多半,还剩下的一点点,就是不想离开荆山。好像太阳在挣扎一样,始终离不开荆山。又好像荆山有无穷的力量,吸住太阳不放,将太阳的下部拉得都变形了,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卵圆。

  忽然腾的一下,它好像摆脱了索搏和羁绊,一下子升到了离荆山约两三米高的地方。它终于越过了荆山,给我们露出了全貌。

  晚春早上的太阳,一点也不刺眼,显得很温柔。仔细观察,太阳好像是一个大金盆,里面装的是溶化了的金色液体,还可以看见那些金色的液体在金盆里滚动。金盆的边缘还不时闪动,好像在不停的变大变小似地。在其它时候,哪敢看太阳呀。有时鼓足了劲,硬睁着眼睛看它十秒八秒的,眼睛至少要盲视十来分钟,什么也看不见。这次,我至少看了它五分钟,静静地细心地体会和感受,那离我们既遥远又亲切的太阳。

  柔和的阳光穿过像轻纱一样的晨雾,照在波光粼粼的东湖上。给人以静谧、安详、神秘的感觉。照在青春年华的幼松上,让苍翠的马尾松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霓裳,显得朝气勃勃,蒸蒸日上。在晨雾与骄阳的映照下,给人一种求知、向上…的启迪。

  每见荆山忆故乡散文 篇4

  古语道:“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而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伴随着周秦遗韵、汉唐云烟趟过了浩浩汤汤的历史洪流。眼观长安关中腹地,气势恢宏的帝王陵寝已成为时代的特殊印记。沟壑纵横的黄土塬上众多的皇家陵寝次第排开,仿佛回响着一个盛世的跫音。帝王乃封建时代的产物,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其陵寝也是众人拱卫,塬上一个个凸起的大土丘历经千年风沙岿然不动,如千年不倒的忠诚卫士守护着唐献陵,守护着这片风水宝地。

  献陵里埋葬的是唐高祖李渊,即唐朝的开国皇帝,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描摹着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历经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的战乱分裂局面,隋朝的短暂统一如流星般划过历史星空,后因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而门阀贵族李家即为兵变的大军,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乘势起义,易主立王,从此揭开了大唐二百八十九年的建国史书。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权与利的游戏多少人为之追逐为之痴狂。至高无上的皇权如利剑搅浑着宫中的血雨腥风,新生的王朝岌岌可危。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皇位而斗争,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死于兵变,胜者为王败者寇,李世民控制了长安。拱手让江山,曾经的一幕重现。为了河山安宁和大唐的子民,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了,即唐太宗,这场不光彩的帝王之争也因当朝天子如浮光掠影般消逝,李世民的知人善任与治国才能开启了一个唐代历史乃至封建历史的新强盛——贞观之治,对后世帝王治国理政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兵变玄武,夺位于父的历史功过任由世人评说。

  日落西山,高祖驾崩,出生于显贵名门,入仕换朝,戎马一生,笑傲群雄,极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在荆山塬有了最后的归宿。从此,塬上就多了一排排大土丘,即陵园的周围分布的67座陪葬墓,当地人称“冢疙瘩”,宛如众星棒月,将献陵衬托得蔚为壮观。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依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献陵,该陵座北朝南,封土为陵,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径东西150米,南北120米,献陵石刻浑厚质朴、健壮豪放,造型刚毅沉稳、气宇轩昂。内城四门各有石虎一对,硕大威武,高近2米,眼神机敏,四肢强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御道的两端有一对体形高大的石犀,南门外立有8米高的华表,上蹲犼兽,下雕盘龙,八棱形的柱体刻满了花纹,显得庄严肃穆。

  千年岁月流逝,大唐盛世已不再,唯有那关中平原随处可见的古墙老砖渗透着历史的沧桑,长安城外的繁华也许能由帝王陵寝来重现。献陵是众多陵寝中伟大而又平凡的一座,伟大在于它埋葬着唐朝开国皇帝,为唐朝第一陵;平凡在于相比唐太宗昭陵、高宗女皇双帝合葬的乾陵显得稍逊气势,知名度也略低。

  唐献陵墓陪葬区位于陵园东北,现存封土67座,除襄邑李神符在三原县境内外,其余均在渭南市富平县境内,东西走向的农田与道路将大冢划分为两排,呈南北相对分布,至于大冢主人的具体身份,还需进一步考证,但身份必定显赫,或是皇亲国戚,或是初唐功臣。献陵没了往日的繁盛,这些大冢现在也略显萧条,些许荒草点缀,荆棘丛生,没有石刻,没有碑文,单从地表看没有发掘可供参考的痕迹,但地下文物资源是未知的。

  2017年7月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现了一座古墓,墓志记载墓主人系唐高祖曾孙李道坚,随后便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屏风画或为迄今发现最早的唐代山水画,而这座墓的地址正是生养我的小村庄,回想起小时候经常在此地玩耍,印象中据发掘地往南1公里左右有一座高约1米的小石台,类似电视剧中神话传说的“土地公公”庙,石台中空,四周刻有模糊的人像,底部还有一不知形状的'石块,可能是风雨侵蚀或被人为破坏了它的原貌。

  由于童真无知,我将献陵、大冢、石台都当作娱乐的天地,我曾到大冢下采摘酸枣,因惧怕蜂窝和树刺,捡了一地的枯萎酸枣,并不是为了吃,而是为充数和小伙伴们攀比炫耀的。曾和小伙伴们拿着狗尾巴草在石台前期待着“土地公公”现身。

  在王陵下长大的孩子大多都有骑在石牛上照相的经历,坐于牛背,被这般神物烘托变得高大了许多。8岁那年的清明节登王陵时,站在陵顶俯瞰广袤的田野,觉得我的村庄好小,我的世界好小。从陵顶下来像撒欢的兔子蹦蹦跳跳跑到路中间时,没注意脚下的坑洼地,一个趔趄跌倒了。父亲为了安抚我的情绪,抱着我将我放在了牛背上,我极不情愿地斜倚着身体拍了照。儿时的记忆,伴随着童年的稚嫩,对历史的无知,使我心怀愧疚,而现在重新去瞻仰帝王陵寝,就多了一份严肃与敬畏。

  老一辈人都说王陵下风水好,龙脉之地必有灵气,曾经也有稗官野史杜撰的奇闻异事,王陵依然是神秘的。为保护地下墓葬群,曾选址筹建的高铁站也避开了荆山塬。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摄制组曾到献陵取材,祖辈生活在献陵脚下的义务守陵人说,他志愿守陵是接替了父辈的工作。

  “昔者轩辕帝,曾铸此山巅”,荆山塬历经千年黄土沉积,那一座座尘烟中的王陵大冢立于荒原,诉说着经年的故事与传奇,富平人民的母亲河石川河流淌在荆山塬下,多少辉煌在这里演绎,多少春秋在这里交织,岁月激荡,拂去尘烟,愿这片土地祥和,续写其不朽的篇章!

  每见荆山忆故乡散文 篇5

  荆山是灵台县著名的旅游景点,山高四五百米,景色秀丽,建筑富丽堂皇,是灵台人民的骄傲。

  春夏季节的荆山尤为美丽动人。

  清晨,太阳从东山升起,光线穿过荆山上密密层层的松林,投射在林中绿绒一样的草地上,被晶莹的露珠反射出去,映得林中一片明亮,整个树林就像浸泡在光和水中。松林上空飘着一尺薄薄的雾,远远望去,整个荆山像一位披着轻纱的仙子。

  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县城,人就像在蒸笼里一样难受,可是,当你登上荆山半山腰,就会感到一阵阵凉风扑面而来,整个身心顿时觉得一阵清凉,烦躁的感觉顿时消失。如果你感到累了,就可以在林中的石凳上小坐一会儿,感受凉爽带来的`惬意。

  晚上,太阳刚落下山的时候,县城的灯光就渐次亮起来了,一盏、两盏,最后变成了灯的海洋。人站在荆山上,就感觉一片空明,这时候树林里的青蛙就开始演奏起动听的歌曲。这声音和县城的喧哗吵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不由得驻足荆山,不想回家。

  美丽的荆山!我爱你!

  每见荆山忆故乡散文 篇6

  我的家乡在阎良,它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有一个荆山塬,风景优美,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春天,荆山塬上开满了桃花,一片片粉红的桃林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引来了很多的.蜜蜂在花丛中采蜜。油菜花也开放了,金黄一片,白色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麦苗也返青了,远远望去,像是给大地铺了一层绿色的地毯。

  夏天,荆山塬的景色更加诱人,一片片桃林青翠无比,塬上空气清新凉爽,引来了许多游客,因为这儿有许多的农家乐,坐在桃园中吃着农家饭,谈着高兴事,赏着美景。别有一番情趣!整个荆山塬一片热闹的景象。

  秋天,瓜果飘香,果实累累,桃子软乎乎的。这个季节,许多树的叶子都落了,只有松柏是苍翠的,高高耸立在公路两旁,如同士兵一样守卫着荆山塬。

  冬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我和小伙伴在塬上打雪仗、堆雪人。玩的可开心了!有时候还能看见小兔子从远处飞快的跑过。

  荆山塬是一个既优美又热闹的地方,我喜欢荆山塬,我更爱我的家乡!

  每见荆山忆故乡散文 篇7

  告别了娘亲,又和父亲牵了牵手,我迈着沉重的步履走出家门口。躅躅之步,一步一回首,穿去了笼罩在身上乳白色的晨雾的轻纱,朦胧住了一滴二滴晶莹的泪珠往下流。似乎身后又隐隐约约地看见毋亲糸着围裙抱着箕斗,还摇着那只手,口里絮絮叨叨地数落着她的鸡儿、鸭儿和狗儿,一边还附带嘱咐着我。老父亲磕吧着长长的旱烟杆,叭达叭达间吹起的烟灰一坨坨,连带着谆谆的话语,纷纷跌入在我心头,虽然只是寥寥可数。

  踏着晨露,我踌躇着碎步走向村口。温润的晨曦好象是太阳的妹妹呢,正半娇半羞在厚厚的云层里。天空弥漫着晦暗的色彩。冬天己经渐行渐远,可江南的天还象是牵着秋的衣裾不肯远去。只有那时而掠过的北风,冷嗖嗖地划过脸上,层层叠叠地裹在身上,才使人感受到冬的的确确的存在和驻留。

  沿着曲曲折折的小路,我继续往前走。轻轻绊动了路边已经枯黄的野花和小草,两旁的树木褪去了华丽的服装,远处的树林影影绰绰。走在空旷的田野边,释透出秋收过后的荒芜,田地变瘦了、溪水变窄了、树木光秃秃,一切都裸露无遗。这里不象城市可以装扮,在这里一切都是原装的,没有刻意,没有雕琢,没有粉饰的痕迹,完全一个大自然朴素的我,真实的我!

  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我信步走向村口。天上的絮云悠悠地飘浮,从天那边来,又向着天际远去。薄薄的晨雾渐渐在消融,暖洋洋的阳光终于洒泻出来了,太阳不再躲躲藏藏,它徘红了脸,浮游中天。山墨淡去,旭日融金,湛蓝的天空,碧蓝如洗。

  风轻了,云淡了,冬尽了头。远处荆山依旧,桥下溪水潺潺地流,碧波潋滟,氤氲飘空。往日的'记忆又爬上心头,多少次燕语呢喃,多少次浅笑低吟,如今只有随这盈盈之水一道飘流。

  曾记得有一次在田间地头,你的脚趾被碎石片划伤,殷红的鲜血往外流,我毅然背起你往家走。第一次这样肌肤的零距离接触,我的心儿蹦蹦地跳,仿佛血液也在怦怦地流。

  又有一次,见你在井边洗衣服,我帮你吊水两人撞着了头,你嫣然一笑挽住了头,徘红了脸庞道一声谢,低下了头。看着你那娇憨的神态,机会有的是,而我为什么迟迟开不了口?

  老娘亲说了,咱们家穷啊,叮铛响!没钱央得媒人走。如今打工回,现在有钱了,可人去己楼空,只留这段情怀空悠悠。

  许多时侯都在想,人生大的机迂只会有几个,机会来了就应坚决把握住,否则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不会再拥有。

  许多时侯也在感叹,人世间的情感不能重新的发牌和洗牌。但我仍然一次又一次锲而不舍地守侯在村口,幻想着那婀娜修长的身影的再停留。

  • 相关推荐

【每见荆山忆故乡散文】相关文章:

忆岳母散文06-03

忆儿时散文10-08

丰子恺散文《忆儿时》05-31

六一忆童年的散文05-31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07-15

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散文05-12

林海音散文《忆儿时》09-25

张抗抗散文《故乡在远方》05-18

故乡经典散文诗08-18

《故乡的山》阅读答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