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边陲云南,世以农为主。偌大个滇南,在人们印象中也仅个旧、开远两市可算作工业城。而不为人知的是,一个早已趟过工业河的农业县,却依然把隆隆的机器声隐藏在包谷地的后面。其实这是一个地区经济走向成熟的特征,经济学家都会为这样的农业县刮目相看。这农业城里的俏工业,理应大方地走出来。
这个艰辛地却又悄无声息地趟过工业河的农业县,就是滇南重镇蒙自。记得还是童年时候,我在泸西就用过不少的蒙自火柴、蒙自电池,那是居家必备的日用品。许是小学课本里夹着蒙自火花而带来的缘分,本该操持手术刀的我却握着一支拙笔走进了蒙自的工业主管部门。于是便有无数的理由和时间去每一户工厂,到每一个车间,用陌生的眼去感受产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触摸全县工业的血脉和经络。
我用三年的视触叩听,越过了蒙自几百年的工业岁月。看到在这农业的围城里,蒙自的工业尤如一株红杏,不断地向墙外生长。
二
走进那些锈迹斑驳的史料,原来东汉时蒙自工业已见斑迹。那时的蒙自叫贲古县,《汉书·地理志》记有“贲古北,采山出铜锡;西,羊山出银铅;南,乌山出锡。”的重要内容。遗憾的是此后贲古县消失,古代的蒙自工业史也就随之断了一大截。
这以后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直至宋元的天下,千年的太阳起起落落,却未给蒙自的工业留下一片影子。熬过了漫长的岁月后,到了明朝中期,伴随着战事的发展,蒙自受到了一次有力的手工业刺激。
明正德六年(1511),临安卫中左所迁于蒙自,置新安守御千户所。随着大规模的兵变移民政策,军队家属随之迁来新安所定居立业,这样就给蒙自带来了内地较先进的手工业纺织技术。据传,当时新安所家家户户每一年轻妇女都有一台木制手拉脚踏织布机,开始打破自种自织自用的封闭状态,出现了家庭手工纺织作坊。到清初,家庭纺织除供居家自用外,已有剩余到市场出售,纺织品已成为商品。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蒙自土布为名产,有布机3万多架,年产土布40多万匹,每匹长度有3丈、5丈、6丈三种规格,宽2.24市尺。到了清末,以棉纺织为业的情况更为普遍,当时蒙自已有棉纺织为业的家庭500余户,年产土布60余万匹,宽布每丈售价0.8元,窄布每丈售价0.7元。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印染土布的行业也应运而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蒙自有陈荣芳等十余户经营印染业,至民国十九年(1930),已发展到二十五户。此后又出现了“中兴织袜厂”、“华丰染织厂”、“光华织布厂”、“江西织布厂”等私营纺织企业,成为蒙自近代纺织工业的鼎盛时期。
自明朝而始的纺织工业,经过四百多年的延续伸展,无疑已成为贯穿蒙自工业发展的一根红线。至今蒙自有了州内唯一的丝绸厂和毛巾厂,这是历史对蒙自人理所当然的馈赠。
三
清末至民国年间,蒙自人已大胆地投足于工业之河,激起了层层浪花,被定格在历史的镜头里。他们先后创办了印刷、冶炼、机械、电力、食品等一系列带有民族资本主义色彩的小型工业企业,作为红河州近代工业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近代经济发展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清宣统二年(1910),蒙自人曹文渊从上海引进一套自称“泰西石印”的印刷机,开设“六艺林书局”,在滇南首次以机器印刷代替了木刻印刷。这套印刷机能印照相版、铜版和胶版,当时临安、开化两府的印刷品大部分是由六艺林书局承印。更值得六艺林书局自豪的是,在民国三年(1914),它曾承印过个碧石铁路银行发行的壹元、伍元、拾元、伍拾元等十种面额的钞票,可在该铁路沿线流通使用。六艺林书局在经营三十六年后,由于曹家无人继业,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停业。除六艺林书局外,民国期间蒙自还创办了新民书局、三益石印馆等私营机器印刷企业。
在冶炼方面,现在人们熟知的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历史上早以云南七府第一矿著称于世。清道光年间,就有人到那深山沟里开采,急迫地进行土法炼银,每年上解课银300余两。到咸丰六年(1856)遭兵燹而停办。一百多年前的20余万吨矿渣,如今仍堆在白牛厂的山沟里,诉说着清朝时那一批一批“打厂人”的故事。但真正办起冶炼企业的,却是在清宣统三年(1911),向文甲在迷拉地兴办的芷村钨锑公司。这个钨锑公司由香港引进冶炼设备,以土洋结合的方法炼锑。从民国二至三十年(1913—1941)的二十九年间,断断续续出口纯锑1814吨,生锑15.8吨,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破产。
蒙自近代的机械工业,起步也较早。民国二年(1913),法国人即在滇越铁路迷拉地、碧色寨两站开办滇越铁路工厂。民国八年(1919),个碧石铁路公司在蒙自车站建蒙自机厂,专门修理机车。从此乒乒乓乓的机械声,就在蒙自的工业中得到了延续。
民国初期,在云南边疆大部分地方还围着油灯讲故事的时候,滇南的蒙自就有了自己的电力工业,享受着电灯照明的得意。民国三年(1914),蒙自县知事丁中立受不得法国佬的盛气,叫嚷着中国人的电力工业要由中国人来办,大胆回击了法国东方汇理银行驻越南河内总办狄得本想在蒙自办火电厂的计划,积极联系各界来组织筹建大光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至民国五年(1916)建成。“大光”真就发光了,它为蒙自县城商号和部分居民照明供电,实际安装110伏16瓦灯泡4000余盏,接着还向个旧供电。后因日机轰炸蒙自遭破坏而停业,至二十九年(1940)宣告破产。从此蒙自的电力工业持续二十四年之后又是满城漆黑,直至解放后才重新起步。
食品工业方面,著名的蒙自年糕发轫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它首开蒙自食品工业的先河,让蒙自人有滋有味地吃了三百多年。其香甜美味溢满云南,飘到了海外,成为一块永不退色的特产。清宣统二年(1910),蒙自县城已有专事粮食加工为业的私营作坊7户。民国十一年(1922),安泰祥机制面厂成立,利用手摇制面机生产各种面条,年产量为100吨,曾销往东南亚国家。
就是这一个个新兴行业的崛起,把蒙自的近代工业搞得琳琅满目。在近代峥嵘的岁月中,工业已成为蒙自经济的重要因素,显得格外成熟。
四
如果说近代蒙自工业只是试足于河之中,那解放后的蒙自已具备了趟过工业河的勇气。八十年代以来,蒙自这个农业县更是坦然自如地从工业的河流开始驶向工业的海洋。
解放前,蒙自工业多为私营企业,没有生产统计数据。解放后,全国百废待兴,1953年首次普查工商业,蒙自的工业总产值就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4.77%,着实让人吃了一惊。吃惊之余,回首昨日,禁不住对蒙自有一个出色的近代工业基础倍感欣慰。
河流从来就不是平缓的,在河流中航行的船只,会随着波涛有起有伏。甚至在逆流而上时,因为一杆子插不稳,就会急速退下。正当新社会的人们对新社会的工业欢欣鼓舞之时,蒙自的工业生产悄悄地下滑了,至1957年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1.27%。六十至七十年代,在40%左右徘徊,虽然这期间也有个别年度超过农业总产值,但总体上工业是力不从心,想跑也迈不开步子。我无意对过去品头论足,只想说,机械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远不是控制工业经济魔杖。
五十至六十年代,蒙自工业的成就是相继建立了一批国营工业企业和城乡集体工业企业。那期间种下的新工业种子,如今已得到非凡的成长,电池厂就是一颗颇大的硕果。七十至八十年代,又相继建立了一批国营工业企业。云锡公司、省蚕科所、红河州政府、个旧市政府及铁路系统在蒙自境内的工业企业,也大部分是在此间建成。这一次次的建设,日趋打下了蒙自坚实的工业基础。
至今,蒙自已拥有了乡以上工业企业94户,固定资产达2.6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日用、食品、包装、彩印、纺织等为主的轻纺工业体系和以化工、机械、建材、汽车配件等为主的重工业格局。200多种工业产品销往全国,部分产品出口欧、美、亚三大洲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十多个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三十多个产品获州优称号。此外还出现了一批独家经营,市场广阔的企业。振动器厂在全省仅蒙自一家,电池厂、火柴厂、丝绸厂、毛巾厂、汽车离合器厂、年糕厂等企业在州内也是独行。最大的企业电池厂已发展成为全国电池行业十强企业,经济效益居全国同行之首。据说在云南组装一辆国产卡车,有八十多个零配件是蒙自独家生产。
从1977年开始,蒙自工业彻底摆脱了起起落落的漩涡,迈开了稳步发展的步伐。近二十年来,全县工业总产值持续上升,坚韧得没喘过一口气。自1979年始,蒙自工业总产值除个别年度外,均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近几年到了60%以上。全县工业总产值已由1980年的3750万元发展到1995年的35232万元,翻了三番还多。
蒙自30万人口中,现有80%是农业人口。望着这一坡坡的红土地,这红坡地上墨绿的庄稼,和庄稼地里劳作的农民,你不得不说,蒙自依然是一个农业县;再看看城郊林立的工厂,和工厂里创造的经济效益,你又不得不说,蒙自是一个趟过工业河的农业县。
五
在红河州,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说工业只要扒过个旧这个老拇指,就是食指蒙自的话题。但近几年来,蒙自脚踏坚实的工业基础,却尴尬地扛着低速增产的话柄,屈居老三,心有余悸地瞅着周围飞跑而来的兄弟。
这日子真难熬了自尊心很强的蒙自人,于是全城抖擞精神,拼了命也要回到老二的交椅上去。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现代化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区营造了蒙自的和风丽日,对工业而言,重要的就是如何来点准企业的穴位了。
就在邻里没太注意的时候,蒙自真的点准了自己的穴位。但那是“医师”的“手术”,不必去窥视,我们来看结果吧。1995年蒙自工业增长速度达13%,一举实现梦寐以求的两位数增长,甩掉了那句丑陋的低速增长的话柄。与此同时,还唱响了工业企业深化改革这台大戏,最大的两户国有中型企业顺利地由工厂制转轨为公司制,30%的企业进行了重大改革。
蒙自工业,再次让自己充满了信心,也让邻里瞪大了眼睛。站在工业经济这条船上,我要说的只是:蒙自工业,你趟过了这条河,等在前边的是一条江!
- 相关推荐
【趟过这条河现代散文】相关文章:
现代经典散文07-09
现代散文05-26
生命--现代散文09-28
山色的现代散文09-13
现代散文怜悯07-11
现代散文:莲心10-13
练习现代散文08-22
英语现代散文07-28
人走茶凉现代散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