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河西,又看到了那条蜿蜒进孩母山的柏油马路。有几位香客,正走在进山的路上。
还是去年夏天的时候,受邀参加西北最大化工企业金化集团第二次文代会后,在返回途中,看到有一条不太宽阔但却很新的柏油马路,从河雅公路“旁逸斜出”,穿过荒凉的戈壁滩,蜿蜒进入褐色的孩母山深处,不禁诧异:在来戈壁小城二十年的记忆中,那里原本是没有路的,怎么就突然有了一条路呢?心里一动,不知怎么的就断定,那路的尽头肯定是史书中记载的孩母寺!肯定是当地政府为了发掘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才投资修建的公路。于是车头一转,上了那条直奔孩母山深处的小路……
虽然大地荒凉,绵延无尽的褐色戈壁能刺伤你的眼睛,但是天很蓝,朵朵白云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帆船,让你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据说在孩母山半腰有一天然石窟,洞顶有水珠不时下滴,在地上形成甘泉,一年四季不涸不溢,且叮咚悦耳之声不断,有如天籁一般,使石窟更显幽静与清寂。当地人视之为神泉,是孩母山神的乳汁羽化而来。千多年前的一位方外之人,发现并看中了这个地方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之地,于是将一尊石佛供奉其中,而在外面修建了寺院,“孩母寺”由此而得名。
把一座山命名为“孩母山”,肯定有它的传说故事,而把一座寺庙命名为“孩母寺”,却只是因为它所处的位置。但人的思维是无限广阔的,名寺古意,“孩母”即是孩子的母亲,因此有人就将那供奉了石佛的天然石窟称为“孩母洞”,成了缺少儿女之人企求佛赐儿女的好去处。
孩母寺,应该是座丝绸之路上的古寺名刹,从唐代始建,一直到清代还在不断地扩建着,可谓历史悠久。曾有许多活佛、高僧在其持戒修行,也有许多社会贤达绅士、大德善士护持道场。常住僧尼三十多人,佛事频繁,香火一度很旺。然而,世事难料,沧海桑田,千年古刹多经劫难,最终毁于一旦,想来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时光到了公元1992年,天道轮回,盛世太平,弘扬佛法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在一位大法师的倡导下,又一次开始了重建,历经十几个春秋,现在已大部分恢复了当时的原貌。
我们到达的时候,看到重建工作还在继续进行,而且根据历史经验,可能要永远继续下去的。因为,只要天下继续如此太平,人们敬神礼佛的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精神上的需求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所谓生命不息,修持不止,七级佛陀,永无至境!山前堆积着建筑材料,几位年岁不再年轻,衣着和我们这些凡俗人一样的佛门弟子,坐在山门前屋檐下的阴凉里捣泥和土,几位泥塑工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一点一点地塑着佛像,麦草当骨,红泥做肉,“佛”已是初呈庄严法相。看我们几个进来,塑像人只是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表情极是平淡,继续认真地做着手里的.活计。于是便想,也许只有他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吧。
石阶悬高且陡峭,得认真去走。殿后山体更是望之让人眩目,虽不高却嵯峨险峻,几无攀登之可能。几棵笔直的白杨,在殿侧一隅,静静地凝视着高旷的天空和眼前戈壁的苍凉。想起敦煌莫高窟,也是在一片荒漠戈壁及三危山的包围之中,因此,心里总是想,“佛”将自己藏在荒山深处,肯定有深意存焉。固然,修佛需静,也许修持之人寻找的就是静罢,不管是精神意义,还是世俗意义,远离滚滚红尘,离开喧嚣的人世间。深山古寺,鸟静林密,白云苍狗,清心寡欲,才能向精神的纵深行进。然而,追求香火的炽盛,又与人间烟火有了千丝万缕的关联。也许,让香客经过长途跋涉而最终到达,也是显其虔诚礼佛的一种方式吧。
佛啊,再怎么拈花微笑,也离不了与人世的那份缘!
读完几个大殿,却始终没有读到那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孩母洞”,心下正自疑惑,却见其他人都已经陆续下山了。茫然四顾,却见在更高的地方,紧依山崖,有一座不怎么起眼的小亭子,一条用窄窄石块砌成的更为陡峭的台阶,从大殿后面通向那里。是了,那才是孩母洞!俯高临下,颇具规模的孩母寺,就是因它才建的啊!于是,心里一个激动,独自拾级而上,进到亭子里,果然!
洞壁光洁,两边对应着些不大的佛龛,供奉着大小不等的现代瓷质佛像。沿着斜坡向上走去,就看到了那尊传说中的佛像,但看不出有什么奇特之处,真迹怕是早就被埋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了。洞顶当然是原始模样,但已听不到滴水之声,也未看到那甘泉,想是因地质变化早就干涸了,也或者被一种什么神秘力量带走了吧。
出得洞来,有些失望,神秘已不复存在,远古的气息已随风飘散。纯净的蓝天之上,悠悠白云如棉如絮,似乎嘲弄着我的执著。真的应该存有一份缺憾的美丽留在心里,就像早已下山的人,他们又怎么知道真相,但心里却总有那份神秘!
现在,看着那些在初春的凛冽里走向孩母寺的人,不知道他们将寻找到怎样的精神安慰。
【去孩母寺的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席慕容散文《失母》阅读答案11-19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散文07-27
钟鸣寒山寺散文欣赏10-01
用心去聆听岁月散文10-06
老舍的经典散文07-22
老舍的经典散文10-27
林清玄散文集的经典散文10-25
到莫言的老家去领奖散文10-14
泰戈尔关于母的诗歌08-18
冬至经典散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