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秧歌散文

2020-07-13 散文

  有事没事的时候,我总爱随口哼几句小调,哼来哼去,哼得最多的总是家乡的秧歌。我喜欢家乡的秧歌!

  我们的村小,从记忆中的三十户人家,到现在的四十三户人家,足足发展了三十多年。这样的小村,办不起庙会,唱不起戏,连支旋鼓队都凑不起。一年到头,乡亲们眼巴巴等待的娱乐活动只有正月里唱秧歌。

  村中的秧歌由村民每年轮流当值,三户一组,称为会长,负责收会钱,端午节杀羊分肉,正月里耍秧歌。正月初一,会长把纸花盆,高夜灯,狮子大头分给乡亲,并请好春官。乡亲按期糊好的灯笼,统一交给会长。三户会长中选一家当社火馆,作为诸神行宫,专门耍秧歌。初七初八锣鼓声响起,会长们忙着糊神盆,分香,灌羊蜡。灌蜡的膻腥味弥散在村中时,万事已俱备,只等秧歌出场。

  我们村的秧歌出场早,几乎是周围诸村中最早的,一般正月初九晚上便在小孩的千呼万唤中姗姗出场。第一趟接神,第二趟接春官,春官大家尊称老大人,第三趟烧香。烧香最有意思,是每晚的第一功课。先到山神庙烧,回来时顺便在大柳树下烧一根,大柳树没了后,路边搁个纸箱,这里是烧给家神的,家神为自家先人,是不计较府弟简陋的。最后在社火馆诸处烧。烧香时大家跟着老大人,提着灯笼,端着香烛盘,打着高夜灯,背着鼓,打着钹,敲着锣,鱼贯而行。到一处,大家跪倒,烧香燃烛点马,磕完头时大家齐呼一声,这是小孩们最快乐的时刻,往往竭尽全力高呼,声音冲破亢奋的锣鼓声,直上夜空。烧完香,秧歌正式开场。

  秧歌出来后,不能每晚在社火馆耍,须出院,到乡亲院里耍。以前乡亲请,后来会章派,再后来由于一晚的花费太大,分成小组,十余户人共支一晚秧歌。小组由抓阄决定后,各组的人共同商量时间、地点、费用。然后明确分工,买烟酒的买烟酒,购烟花的购烟花,搭官棚的搭官棚,调凉菜的调凉菜,谝闲传的谝闲传……

  出院时先烧香,后在社火馆唱支《十炷香》,纸花灯笼狮子服饰等行装全部收拾停当,便浩浩荡荡出门。两个探马,白球鞋,红灯笼裤,黑马褂,头勒白手巾,斜挎大马铃,手中灯笼上下翻飞,来来回回奔舞在村道上,不停将秧歌行程报送给东家。老大人戴礼帽,挂长须,着灰袍,执黑扇,左摇右摆,不慌不忙,威风凛凛,款款而行。前面两人挑着宫灯,左右两护卫扛大刀,执长枪,后面跟着秧歌队伍。

  快到门口,东家早带领一干人迎出门,相对跪下,和老大人一同烧香点马燃烛,起立,东家致欢迎词,老大人答谢。锣鼓喧天,人声喧闹,烟花璀璨,彩灯闪烁。两人一人一句,寒喧客套,打躬作揖,相互谦让,老大人前行,将秧歌队伍迎进院门。鞭炮齐鸣,烟雾弥漫,老大人扇着扇子,煞有介事,大声呼喊:“我的官,升的快,秧歌引进小军的院,小军的院,实好看,高楼瓦房赛金殿,一年的粮食过万担……”说完后老大人坐在官棚,喝茶休息,其余人安放行装。院里挤满看秧歌的乡亲,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小孩在人群中来回穿梭,游来游去。

  首先出场的是武夫,耍一趟红缨枪,打开场。接着是《迎秧歌》,四个后生,探马打扮,四个旦角,凤冠霞帔长裙,领头的掌着高夜灯,其余皆手挥五色三角旗,在院中穿插,旋转,旋到圆心时,开始歌唱。唱声高亢欢快,使人的心也欢快起来。这时候,有人忙着给大家递烟,敬酒,分糖。

  迎完秧歌,照例是老人们清唱,举着一两个高夜灯,两个旦娃子夹在其中扇扇子,众人围成一个圆。老人们唱的是古老的秧歌曲,平和舒缓,如阵阵松涛,习习和风,在山谷间飘荡。众人前摇后摆,右顿右挫,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没完没了地唱下去,让人着急。有时一节唱完,打鼓的已抡开了胳膊,结果又依依呀呀起来,仔细一听,弟兄四人,才唱到老三,纱灯才画了两面。听老人讲,千万不能小瞧这些小曲,这才是秧歌的根,是流传了多年的大秧歌。这样一说,似乎他们没完没了地哼下去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

  唱完小曲,我们喜欢的丑角逐渐上场,《洗衣服》《粉团》《耍板凳》《看婆娘》《锄棉花》《抖跳蚤》……这些秧歌都来自日常生活,有说有唱,情节完整,节奏明快,一边搞笑出丑,耍怪逗乐,一边歌唱,往往让人笑出两窝眼泪。这是淳朴的乡亲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日子,歌唱对生活的热爱。最热闹的是《娶媳妇》,打扮滑稽的轿夫抬着娇美的新娘,三摇四晃,上下颠簸,后面跟着大大小小的迎亲队伍,敲打着勺子,脸盆,小鼓,大钹,铜锣等一切能拿在手上的东西,扭扭捏捏,口中模拟着各种乐器的声音,热热闹闹,欢快祥和,令人忍俊不禁,涕泗横流。

  接下来的是文雅的,《南峪连担水》《十对花》《转花园》《推花园》,《观花园》,这类以花与花园为主题的秧歌优雅喜庆,如阳春白雪,堪称大雅之乐。《转花园》四生四旦,后跟一老太婆,生一手叉腰,一手托花盆,旦扇扇子。《转花园》须有二胡伴奏,要求八人步调统一,动作到位,有板有眼。从春季的牡丹观到冬季的`梅花,一趟下来得半个小时。最难唱的是《观花园》,员外家的四个小姐扇着扇子出场,“三月初三,正清明”七个字,得弯来拐去,停停顿顿半天。先慢慢走上一个慢坡,“呀——”停顿一下,第一个“三”字才唱完。突然在个褶皱里打个转转,又上一慢坡,到山顶,往下一滑,一停。继续下到谷底,再逐渐上升,又转一山坳,又往下滑,突然一个转身,停住。小时候我学唱秧歌,这一句老学不会,母亲天天教,结果只记住了这一句。《推花园》节奏快,纸花盆在花盘上滴溜溜转,一不小心跌倒蜡烛,烧着花盆,众人连吹带打,一阵忙乱。高夜灯的爆花也常常纠缠在一起,令人提心吊胆!

  月上中天夜渐深,划拳之声渐起,官棚里醉醺醺的老大人把持不住场面,东倒西歪,醉话连篇。场面上有场面上的热闹,场面下的热闹在鼓背后。一笼熊熊大火,映红了一群醉脸。这里聚着一群不会唱秧歌的乡亲,别看这些乡亲不会唱秧歌,却是秧歌场上的主力,不仅搭棚卸棚在行,背鼓背服装箱也在行,当然喝酒更在行。无需废话,快刀斩乱麻,要的是痛快,三拳两胜一大杯,胆小的离远点,不知不觉地上已“咣当咣当”滚满了空酒瓶。菜碟还未放下,早成了空盘子。酒至半酣,端来一大簸箕的洋芋,热气腾腾。全场的乡亲唱秧歌的继续唱,吃洋芋的不停吃。一正月塞满酒肉的肚皮正需要绵软可口的洋芋疏通肠胃。一颗洋芋下肚,全身热乎,暖暖和和,寒意全无。

  这时上场的是一些祈福纳祥的神话传说。《湘子度林英》中我最喜欢看韩湘子为了暗度林英,跳下云头,一道烟化成个糟老头子,四仰八叉在花园中酣睡的情景。《青白蛇》中青姑娘白姑娘手中的双剑舞成一朵花,如怨如泣的唱腔令人动容,大大增加了对我们对法海的怨恨。《刘海撒金钱》中黑虎龙官出场时烟雾缭绕,声如哄钟,着实吓人一跳。刘海扇起的金钱漫天轻舞,飘飘洒洒,如花似蝶,袅袅而下。

  “狮子滚绣球,好的在后头。”鼓声一变,大头和尚迈着大步,一步三摇,摇头晃脑开始一天的日常功课。宽大的红袍裹着肥胖的身子,憨厚可掬。掸尘扫地洒水,刷牙洗脸揩嘴,敲锣打鼓,烧香点马磕头作揖,慢慢悠悠,一丝不苟,有条不紊。最后放个爆竹,“啪”地一声,自个将自个吓退几步,顺势倒下盘腿打坐,双手合十念经。不出十秒,大头和尚便昏昏欲睡。鼓点骤急,如雨打芭蕉。这时柳翠出场,妖艳妩媚,满脸鬼气。在大头周围扭腰摆胯,呲牙咧嘴,调戏和尚。空气瞬间暧昧起来。柳翠拉起和尚后,一佛一妖,一肥一瘦,一阳一阴,一臃肿一灵巧,如高山与流水,黑熊与狐狸,豪放与婉约,在院中跳跃,欢腾。

  大头和尚将柳翠搂抱出门时,狮子上场,引狮人手中的绣球灯燃着蜡烛,大球套着小球,五彩琉璃一般,奇巧的是里面的小球可以动,转来转去。挂红响炮后,狮子衔着绣球灯,跳将出门。老大人带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出门,和来时一样热闹。送完秧歌,本组人员拆棚扫院,又开始忙碌。收拾停当,炒几个热菜,坐下来喝杯酒,将热闹一直延续到日上三竿……

  秋后的蚂蚱,过了十五的秧歌。十五一过,秧歌越来越冷清。二十左右,秧歌卸架,留下村头巷尾的一堆堆鞭炮皮,今人怅然……

  这几年我住在城里,每到过年,唱戏比武耍秧歌,热闹非凡。尤其十五这天,各处的秧歌排队进城,踩高跷的,旋鼓的,扭秧歌的,彩车上扎着各色戏曲中的人物……大街小巷人山人海,车马塞途。家乡的秧歌,不及城里十亿分之一。我瞅着这些,如穷酸小子瞅着财主家的酒席,脑中却始终回想着自家的洋芋疙瘩酸拌汤,不是滋味。

  我喜欢家乡的秧歌!

【故乡的秧歌散文】相关文章:

故乡的河散文12-04

鲁迅故乡行的散文09-27

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散文12-07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元宵》12-17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12-06

月是故乡明季羡林散文07-22

游子吟,故乡情的散文10-27

故乡的月夜游子的心经典散文11-16

月是故乡明季羡林经典散文11-13

游子吟,故乡情散文10-16

很久的梦想励志散文 牢笼里的自由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