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是路的一部分,当沟壑、河流等阻碍了路的延伸,便有了桥。因此,桥的两端必然是路,否则,桥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修桥比修路难,当条件不成熟时,便有了折中的“渡”。安庆长江大桥未建前,我回老家就得坐渡船。按规定,渡船半小时一趟,但有时人少车少,便由半小时拖延成一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若遇江上有雾或其他特殊情况时,还会因安全而停渡,我就曾有在江边从早上一直等到下午的经历,那种急而无奈的状况,可用抓心挠肝来形容。有了桥,这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桥是路的一部分,也是渡“路化”的表现。
现代大都市,到处都是一层叠一层的立交桥,人极多,车也极多。立交桥让去往不同地方的车流,避免了因相互交叉而可能造成的拥堵。同时,立交桥也让平面的路变成了立体的路。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立交桥,汽车进入这座城市将变的困难,如同卡夫卡《城堡》里的城堡:看似很近却不得入,就在眼前却始终身在城外。
桥,是人意志的延伸,当沟沟坎坎挡住了去路,使人的“目的”变得艰难甚至“不可能”实现时,人的智慧便开始发挥作用。桥,从木从乔,起初,人们把粗而直的乔木砍倒搭在阻挡前进的沟壑上时,便有了最初的独木桥。桥是人的意志与自然法则较量时完美妥协的结果,既然,填江填河不可能,就搭一座桥,这是人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一种成果,桥是路的延伸与联通,更是跨越障碍的一种体现。有了桥,被压抑的路得到了解放,被压抑的人流得到了疏缓。桥,让人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中,不需要再有“越界”的惊恐与担忧。界已被解除,界已成为路的一部分,所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人的“跨越”,在平坦的桥面上不知不觉地完成。但桥也有跨越不了的障碍,比如大海,比如高山……于是,飞机便产生了,飞机是“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桥”发展到极致的一种体现,而航线,则是桥的升华和再创造……
《孟子·离娄下》中有则小故事:子产治理郑国时,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说:“子产仁惠却不懂治理政事的方法。如果十一月份把走人的桥修好,十二月份把行车的桥修好,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的确,要帮渡更要搭桥。我的小孩马上三年级了,和许多家长一样,我对现在填鸭式的教育并不满意,因为作业太多,学生就把完成作业当作任务而不是学习的手段。兴趣是第一老师,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会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和快乐。但“兴趣”这座桥怎么搭建?我们常批评老师简单而粗暴的教学方式,但“体制”没有给他们造桥的条件和材料,老师们又能如何?
桥让彼岸变成了此岸。桥能成为桥,是因为人们心中有路。心中有路,脚便有了方向,有了方向,逢山便会开路,遇水便会搭桥。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心中有路,面前的不是山也不是涧,而是一堵薄薄的墙,甚至只是一片树叶,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我们像《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嗅嗅一样迷茫而失落,觉得自己是上帝的弃儿,怀疑自己,怀疑一切。我曾和一个朋友几近绝交,但多年后的一次谈话,双方便顿时豁然开朗,原来,只要推倒心中那貌似强大,实则一推即倒的墙,眼前便是全新的世界。墙原来只是心魔,而推倒墙后,一切都变得通畅而开阔。
卞之琳有首很出名的诗《断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写的真好 ,能站在桥上,能轻松地来回于两岸。而自己也是风景中的一部分,这是多么理想而和谐的一幅图画呀。
- 相关推荐
【半窗小品之桥散文】相关文章:
喜迎《半窗红日》来散文08-24
生活小品散文10-02
半随缘散文08-17
倚窗散文09-12
细雨敲窗散文09-01
窗优秀现代散文05-24
摇窗记的散文06-11
那窗风景散文09-11
故乡的桥短文散文06-26
半残红烛在襟怀散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