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最让学生头痛的,是在课文中没完没了地去找寻“意义”:这一篇,这几段,这一句,这几个加点的词,这几个字,其中的“含义”、“喻义”、“主旨”、“用意”、“作用”、“好处”是什么。不光让老师学生大伤脑筋,也常让家长抠破头皮。有时连教材的作者也茫然。比如王蒙、贾平凹作品的“深刻意义”,据说连他们自己也不知所答。笔者曾多次请教于长期担任中学语文教材主编的刘国正(也即杂文家刘征)先生,谈及如今教材中那些“深刻含义”时,先生听了直摆头,他也“没法回答”。
老师每天都辛勤地带领着学生在发现“意义”,学生无止歇地为“意义”而苦想冥思。书摊上一部部厚厚的《热点题集》、《题库精选》、《考题精编》、《名校题选》,无一不在“意义”上面打转转。那布满ABCD、1234、打“√”打“×”如数学考卷一样的语文试题,都一门心思在“意义”上动脑筋。冰心的《忆读书》,本来明白如话,自自然然,学生却要回答“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中间一段说明了什么”,“加点的词语有什么深刻含义”、“最后一句表现了什么‘意义’……”很有点“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味儿。感受在这里是多余的,感染、感动,是不必要的。剩下的工作是冷冰冰的肢体“解剖”。多有激情活泼灵鲜的文字,一到“意义”面前,顷刻变成无知无觉的尸体标本。
“意义”变成了语文的落脚点,“意义”是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不喜欢语文的根由,即使是文学爱好者也不例外。学生作文是在艰难地进行“意义”开掘。为了突显“意义”,全班几十个人可以不约而同地去捡钱包,全年级几十人会无须动员地去搀扶老人过马路……“意义”使得孩子们一个劲儿编“神话”,疏离真情实感,怠慢真实事情。“意义”成了获取高分的“保险系数”。
癖好“意义”其实远不止于语文课堂,会议在不停地开发“意义”。
年头岁尾、新旧节日,都是“意义”上市的高峰期。春节晚会,节目以“意义”打头,轻松的氛围哪堪“意义”的重负!造假的“打假”小品,有了“意义”就可以一路放行;被“意义”包围的相声,就只好叫观众颊肌僵硬。文学中有“主题大于形象”“形象大于主题”之说,报道、时评则有“‘意义’大于事实”“事实大于‘意义’”之分。坚挺的“意义”一旦离开了赖以附丽的血肉,就成了无所皈依的漂泊的灵魂。“意义”一多,“修饰语”必显拮据,就不免要“套”,要“滥”,要“撞车”。“意义”的光环常常因此黯然。
事实上我们面对着“人为意义”与“实在意义”两种存在。前者是的“整容”;后者是水到渠成式的心悦诚服。事实上“意义”也在不断接受检验。过去式、现在式、未来式,概难例外。一时“意义”显豁未必就能维系长远;不说“意义”不等于没有意义;老说“有意义”不等于真有那么多的“意义”;成天发现“意义”的人未必服膺其“意义”……与其将“意义”任意升值,四处贱卖,真还不如节制开发,郑重“发现”防止滥用。那样,“意义”也许才会真正有意义起来。
- 相关推荐
【让意义有意义起来散文】相关文章:
做有意义的事的散文08-23
做有意义的事,去经营更好的自己散文08-24
有意义的句子经典09-10
有意义的句子08-17
有意义句子05-02
有意义的春联08-24
有意义的句子08-11
让心大起来散文10-22
简短有意义的句子10-12
人生的意义散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