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谈生命》一类的散文”。
下面我想结合《谈生命》一文的教学,从散文鉴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鉴赏的方法指导等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说说“鉴赏”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加厚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课标》在义务教育“第四学段”中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点。(教学理念)
九年级(下)册《语文》按照“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文学体裁安排了四个单元的课文,旨在培养学生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的能力,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浸润在作品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
《谈生命》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文,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文字精练、老到,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全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开篇引出话题,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理,说出了作者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可以说,它是“散文教学”的典范之作,是最好的“例子”。作为起始课的《谈生命》的教学,在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和方法指导等方面,对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教材理解)
二、说说“鉴赏”的必要性(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他们对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比较喜欢,尤其喜欢朗读,主要原因在于它的语言生动形象,凝练而赋有理性的色彩。但对于文中用感性的文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尤其是文中许多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更是难以准确地理解和感悟。在中考阅卷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许多考生在“现代阅读文”中失分较多的往往是“欣赏题”或“批注题”,他们往往不得要领,流于形式,造成了“口里有,笔下无”或“笔下误”的情况。究其原因,我以为是学生在阅读感受、语言品味、人生体验以及阅读方法的积累不够,“题目在课外”,“功夫在课内”,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获得一些规律性的知识,领略课文的美韵,从而提高欣赏的品位和审美的情趣。
三、说说“鉴赏”的指导(教学设计)
在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朗读是最好的感知。学生通过听读、跟读、齐读和自由诵读等形式,直接感受作品本身,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理解和鉴赏作品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做三件事:选一组雅词读一读,选一些美句品一品,选几个妙喻说一说
1、选一组雅词读一读:
学生通过筛选,可以选取的雅词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推敲三类词──形容词、动词和副词。因为作家锤炼语言往往在这三类词上下功夫,所以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有表现力的。比如文中的“快乐勇敢”与“愤激”,“快乐、羞怯”与“心魂惊骇”,“辽阔”、“伟大”、“光明”、“黑暗”等等形容词,就写出了“一江春水”在不同的生命历程中的不同的心理状态;“怒吼”与“吟唱”,“奔腾”与“回旋”,“聚集”、“破壳”、“伸出”、“挣脱”等等动词,表达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赏析“三词”,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⑴ 形象感受法:
结合朗读将动词、形容词的意义在脑中“立体”为画面形象,如“细心揣摩;
⑵ 换词比较法:
如“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一句中的加点的词,分别换成“凋零”和“哭泣”,让学生比较异同,学生不难发现:“旋舞”和“呻吟”形象地表现了落叶告别枝头,生命消融、归化之即的乐观与坦然。
⑶ 省略比较法:
如“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一句中的“仍”删去可以吗?通过比读,学生发现“仍”这一副词突出了一种生命的坚强不屈的力量。
当然,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词语的对举等角度,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抓“词”这个“切入点”寻幽探微,赏析课文。
2、选一些美句品一品:
文中除了大量的富有感性化的描写性语句外,还有许多包含哲理的美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作者在写“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中的“间隔反复”的句子,如“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和“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待学生找出以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首先,这些反复性的句子庄重而严警,生动而富含思想。它们是在作者对生命的感性描述以后的理性升华,既标明了文章的层次,又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即逝的坦然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另外,文章结尾还有很多语意深刻的哲理句,如“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等等。赏析这些句子,首先要引导学生结合前文的感性描写(前面的“三词赏析”便是基础。)驱遣想象,调动情感,运用形象思维,对这些句子不仅“分析地研究”,而且“综合地感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真正“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在感受和体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3、选几个妙喻说一说:
“生命”本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但本文开篇即生波澜,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两个文学性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引导学生欣赏这两个妙喻是教学的关键,我们也可以采用“省略比较法”进行赏析。教师可以设疑:删去两个比喻中的一个可以吗?学生通过再读课文,会发现写“一江春水”,用了四个“有时候”,重在写生命的历程;写“一棵小树”,用了五个“也许”,在写生命历程的同时,重在写生命的不同境遇。因此,两个比喻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不能删去其中一个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指导学生赏析结尾处的“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一比喻句。有了这些教学的铺垫,学生在进行“读写结合”环节的“仿句”练习中,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此教学设计采用的是“板块式”教学思路,重在引导学生“集美”,以期达到“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的目的。借用余映潮先生的话说:“课文集美,是以语言为重头,咀英撷华,
将课文中美好的精华的语言材料集聚起来。”“课文集美,是以对课文中美好语言材料进行细致的组合为过程,串联起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劳动。”“课文集美,是精心设计有序的语言品析与积累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审美教育、语言教育、学习技能教育以及思维训练”。因此,“课文集美”是赏析散文的一种好形式,它避免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零敲碎打”式的赏析,便于学生形成一些有效的语言模块;同时又能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活动,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还能使学生掌握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