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鉴赏的方法

2023-06-17 散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的2023高考语文散文鉴赏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语文散文鉴赏的方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语文散文鉴赏的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

  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

  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

  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

  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4.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5.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整体阅读,揽旨品趣

  整体阅读把握文章主旨,品出文章意趣,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例如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30题: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向下比、工作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作者把玉簪花放在时空的河流里体味生活,探讨人生。往事如烟俱忘却,只争朝夕,"领取而今现在",这就是本文的旨趣。根据题面要求分析选项:

  A项与本文旨趣相符,是正确的。

  B项背离旨趣,是不正确的分析。

  C项切合旨趣,也是正确的。

  D项偏离旨趣,是不正确的。

  E项属写作方法的问题,是正确的。F项转移了文章的旨趣,仿佛有"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之感,毫无疑问是不正确的。

  瞻前顾后,切脉通经

  一篇散文,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必须前后贯通,经脉相连。例如1998年高考第27题: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看见玉簪花,"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①作者为什么吃惊?

  答:因为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②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答:因为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解答

  ①小题,应从第一段切脉。玉簪花开于夏末秋初,与绚烂的春花迥别,而后又接下来便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秋"的句子。玉簪花不争春光,而报秋至,百花零落而一花独香,焉得不惊。因此回答此题就移用原文语句"没几天便是秋",便恰到好处。解答第

  ②题应联系全文通经。玉簪花已报秋之将至,而秋是收获的季节。作者是一位只争朝夕的志士,当然常感光阴虚度,事业无成。因而第6段便有"秋是收获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之句。综合这两个句子用"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来回答"怅然"的原因,便天衣无缝。

  高考散文鉴赏考点分析

  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1、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的关联与安排。

  (1)段落层次的划分

  划分标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先后,地点转换,内容变化,总分总结构等。

  适用技巧:语言标志(关联词: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而且);相似性结构;写景与抒情议论;段落内部可以从标点符号如分号、句号入手。

  (2)各段落层次的关系:总分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

  (3)材料的选择与安排:

  A、围绕中心

  B、详略得当

  详写的依据材料是对思想内容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略写材料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

  C、组织方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线索: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顺序叫做线索。

  A、方式:单线与双线(主次、明暗)

  B、内容:时间推移,地点和空间转换,人物行踪,感情变化(记叙性散文);某种事物(抒情性散文)

  C、作用:组织材料,结构全篇,情感脉络。

  (5)顺序

  A、顺叙:按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B、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C、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D、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E、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6)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7)过渡:承上启下,转换自然;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8)结尾:呼应前文,卒章显志,深化主旨;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让人难忘。

  (9)前后照应: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

  (10)设置悬念(设伏笔):巧设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引出下文,主题突出,情节动人,吸引读者。

  (11)抑扬(先抑后扬):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2、作品主题的概括:

  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作品通过……的描写,营造了……的氛围,歌颂或揭露了……的精神或现实,抒发了……的感情,传达了一种……的社会理想或价值观念)

  (1)概括题型:归纳段落内容,归纳层次内容,概括作品主题。

  (2)概括形式:基本照抄原文句子;改造原句,抓重要词语和短语重新组合;依据大意,换成自己的话加以总结。

  (3)抓住关键语句:

  A、从内容上看,抓能揭示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

  B、从结构上看,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的语句,独立成段的句子;

  C、从表达方式上看,注意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发表议论的句子,意蕴丰厚的哲理句;

  D、从修辞上看,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连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

  E、从意思上看,注意矛盾句、易混句、深奥句、隐晦句、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双关)。

  (4)结合文体特点:

  1、抒情性散文: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

  2、记叙性散文:记叙了什么人物或事件,表现了什么精神或人格;

  3、议论性散文:通过哪些论据,证明了什么样的观点。

  (5)散文主题情感丰富复杂,与诗歌有相似之处。

  有对故乡思念、热爱、祝福之情,有对过去贫穷生活的回顾反思与现在巨大变迁的赞扬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有对美好人情与习俗的怀念,有战胜苦难的信心、意志、坚韧,有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追求与张扬,有对自然力量的讴歌,有对祖先优秀传统、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对默默无闻执著奉献的精神礼赞,借古讽今、感受生命,追求自由,热爱报效祖国,奥运精神、和谐社会等。也有对某种丑陋、庸俗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对落后、陈旧观念的摒弃,对错误价值观念的批判,对破坏自然、虐杀生物的谴责等。

  二、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散文的特点

  (1)情境交融。散文意境的分析:一是作者的内心孕育着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二是作者选择了怎样的生活画面来表现这种思想感情;三是这两者的结合自然巧妙的程度如何。

  (2)形散神聚(选材、表现手法的自由与主题的集中)

  2、表达方式:

  (1)记叙:顺序、线索、详略、照应等。

  (2)描写

  内容:环境描写(景物和场面,自然和社会);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概括描写与细节描写,总写与分写,点与面,动与静,虚与实,角度变化(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远近上下高低关系、时间推移与明暗变化、色彩变化、白描与工笔、动词形容词拟声词选用。

  (3)议论:夹叙夹议,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画龙点睛。

  (4)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境交融,以景结情,托物言志。

  (5)说明:简明扼要交代.

  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1.散文语言的特点

  (1)凝练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2)准确形象、特别传神的语言;

  (3)独特的语言风格(多用口语、通俗如话、幽默风趣、反语讽刺、含蓄蕴藉、曲折委婉等)

  2.富有特色的修辞

  比喻、比拟、夸张、通感等效果是生动形象;对偶、反复、排比、倒装等效果是突出强调;设问、反问、感叹等效果是增强语气。

  3.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重在思想性;

  要把握住句子的表层义(可以是交代时间、节令、地点、事物、特点等)和深层义(可以是传达时代、气氛、地位、作用、影响、情感等)。

  4.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重在艺术性。(同上关键句)对句子作用的分析,要从结构形式方面和内容主题、思想情感方面入手。

  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

  1.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要结合作品中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注意那些议论性和抒情性的句子,借用一些修饰性词汇,按照“人物+外在特征+精神实质(性格特征、主要情感、心理尤其是矛盾心理)+身份+反映出的历史社会属性”的一般思路回答。

  作品中的形象主要还是那些游子思乡、老人怀旧、建设祖国、悲天悯人、奋发进取、直面苦难、批判现实等。

  2.注意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即表层义和深层义)。

  五、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要求体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即作品运用了……的艺术手法,逼真地描绘了……的特征,营造了……的氛围,生动地传达了……的感情)

  1.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如果是物,还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从更多方面灵活自由地叙述。

  2.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感情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3)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创造气氛,引人联想。

  (4)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内容集中,语势强劲;条分缕析,说理透辟,抒情酣畅淋漓。

  (5)对偶: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6)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条理分明,节奏感强。

  3.表现手法:

  (1)象征:利用景物的特征或隐含内容来象征人的品行、节操。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使文章表达含蓄深沉。

  (2)类比:以浅寓深,以近比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3)抑扬:突出重点,强调语意,抒发情感;行文跌宕,曲折含蓄,引人入胜。

  (4)对比: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具有强烈的反差。

  (5)衬托: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形象鲜明,主次分明。

  (6)渲染: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7)铺垫(伏笔):给下文情节的产生提供一种暗示。

  (8)反语、讽刺:强化态度与情感。

  (9)引用:引用传说故事或神话是为了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隐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诗歌除了丰富文章内容外,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4.描写作用:总体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3)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氛围,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4)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六、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1、价值判断:人生价值、时代精神、人文情怀、道德情操等(特别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改革开放、人文关怀等政治热点词汇)

  2、审美取向: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歌颂赞美光明正义,鞭挞批驳黑暗邪恶;悲悯弱小者,憎恶恃强者。

  3、艺术美感:语言美、形象美、主旨美、情趣美、意境美等

  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1.思想内容:历史、哲学、审美、民族心理、人文精神

  2.艺术表现:(可参照诗歌鉴赏)

  八、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结合作品,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

  九、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于自己,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综合以上各方面,可以从思想内容、艺术表现等方面展开,一定要有观点有依据,使用鉴赏术语。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结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为什么看到玉簪花“探出头来”就吃惊呢?该句后面用“先是”作标志,对其作了回答,那就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至于“怅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让人心里警惕着”和第六段中“总是在不安的焦虑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归纳整理,可得答案“收获季节还两手空空”。

  三、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门》这篇散文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要解答“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就必须通观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出相关的信息。文中说“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据此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义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义,相关的句子很多,如“它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但归纳起来,“开门”的最主要的含义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展”。

  四、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对散文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的。《长城》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作者直接与长城对话,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至于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是因为“它”之前说的是“由是人们发现:边墙是屏障,紫塞不再嶔奇”,这里变换了视角,是通过人的眼光来看长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所以这种变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能从原文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过,要写出答案中的另外两点,还必须考虑结构、主题等方面的情况。

  • 相关推荐

【高考语文散文鉴赏的方法】相关文章:

诗歌鉴赏方法04-21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01-24

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03-25

朱自清的《春》散文鉴赏09-06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9篇01-24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分享08-04

唐诗宋词鉴赏方法08-03

边塞诗词的鉴赏方法09-08

鲁迅散文《秋夜》原文鉴赏02-16

冰心描写春天的散文鉴赏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