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的散文

2020-11-04 散文

  导语: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心灵回归本真与自然,我们需要给自己与世界一种平静,一种安稳与爱。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贴近生活的散文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贴近生活的散文1

  有时候我会注意到那些在餐馆里打工的服务员,四五十岁上下,有男有女,穿着店里发的工作服,拿着抹布忙碌。那些年轻的服务员,动作麻利干练,微笑也恰到好处,端菜倒水都快速到位,如果说这些体现出一个人的专业,那么这些年龄大的服务员都是不合格的。拿着菜单叫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很紧张地走过来,操着蹩脚的普通话说:“同志,你想点儿什么?”“同志”这个称呼,也带着旧时代的特征了。点好菜后,他们会慌张地去找其他服务员,有时候会阻碍了其他端菜的人,他们又退到一边,撞到了吃饭的桌子。

  坐地铁时,大家排着队,站在我身后的是几位大婶,穿着打扮都知道是来自于农村,很可能在北京某个商厦做保洁工作。车门打开,我们都依序进去,她们会等不及,轰地涌进去抢位置,有一个抢到了,拿手护着另外一个空位置,大声喊着同伴的名字,让她快过来。都占到位置后,她们都笑得很开心。我看其他人,看书的看书,刷手机的刷手机,都是天然自在地做自己的事情。她们却不是这样的,无法自在地坐好,身体紧绷,双手握着,有时候摸摸脸,眼睛紧张地看着四周。

  有段时间我走路回家,走在小区门口,会看到一家水果铺,我常在那里买刚炒好的板栗吃。平常时都是小姑娘在,伶牙俐齿的。那次去,却是位五十岁上下的大叔。我说称半斤的板栗,要热的,他说好。他找袋子找了好半天,负责收款的小姑娘看不过去,说:“袋子就在柜子下头啊。”他弓腰点头说好,可算找到袋子,称完板栗,找好了钱,我塞到口袋就走。不到一分钟,大叔冲了出来说,一脸歉然地说:“不好意思啊,我找错钱了。我多找了你十块钱。”我把他找给我的钱掏出来看了看,果然是,我就把多找的钱还给了他。他又一次鞠躬说:“我老糊涂了,真不好意思啊。”我忙说没事。他拿着钱一路小跑着回去。

  我记得他们。生涩、僵硬,乃至于手足无措,是他们给我留下的印象。每回见到,总是从内心深处升起心疼的感觉(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个人廉价的怜悯)。很多年,他们不属于这个城市的,他们有他们长久的生活、方言和人情关系,然而到这里全都没有用了。我记得在医院里,挂号是可以刷卡的,有一位大叔不会。他们问保安,保安解释半天,大叔不懂,“为啥搞恁复杂?折腾人!”我上前跟大叔说了一下怎么操作,他半信半疑地看着我。等我走开后,他站在大厅里,一时间愣在那里。

  我相信,在他的眼中,太多的新事物扑面而来,躲闪不及,原有的经验全都用不上了。世界变得太过陌生复杂,一时间简直不知如何是好。我也相信,受挫感总是如影随行,他们尝试弄懂,却总也不懂,因而他们的动作显得那么慌乱,要么是手忙脚乱把事情弄砸不断道歉,要么是发火动怒捶打柜台质问他人。我只是在餐馆、地铁、公交、医院、马路上看到他们中的一些人,我不知道他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是如何展开的,他们有家人在这里吗?挣的钱够不够补贴家用?他们如果有委屈了有麻烦了,怎么去解决的?……我都不知道,也无从知道。我只看到了他们生涩的一面,那一瞬间,我仿佛是懂他们的。

  贴近生活的散文2

  刘克邦的新散文集名为《自然抵达》。顾名思义,是让自己对散文基本的追求自然到达希望的彼岸。自然,不是不用心,不是随意为之,而是他文本中的真实、自然,不挖空心思、不矫揉卖弄。他笔下的文字反映出一个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生。尽管这只是广袤人生的一个侧面,浩茫大洋中的一簇浪花。

  散文创作的路数各式各样,每个作者根据自身的阅历、性格、人生观以及在长期历练中形成的文字表达习惯综合而定。有时候,连作者自己也未必明确他要怎样写,写出来是什么样,但只要他有想法、有追求,就必定会从他作品的面貌上找到属于他本人的印证,刘克邦的散文中就能找到这些印证。

  刘克邦的散文与他的生活非常贴近,不仅仅是近距离,而且是无距离,几乎都是最亲切的感觉。温暖也好,凉意也罢,都是自己的“贴身小棉袄”。无论是亲情,无论是故乡,无论是与老区群众的同呼吸,还是与自己本行业的共休戚,读起来都那么真实,那么感人,一种温厚的贴切,一种毫不推诿的责任。亲近意味着不拒绝、不疏离,着眼于被感动了的事物。读他的散文,总会感受到一种融融的暖意。

  贴近生活、感动人心,都出自健康、美好的人性。惟有自己真正感动了,才能感动读者。刘克邦感动读者的奥秘,首先是“真”,其次还在于表达上的特别,能够写出客体人和事的具体性和独特性。这来源于他的.具体经历、独特性格。文学就是这样,命运中的苦涩可能是灰暗的,但写得真切而到位,从艺术表现上说则又是闪光点。他写老红军的幸存者、写生活中的先进人物,不是隔靴搔痒,不是旁观者的描摹,而是将自己整个心灵融进去了,带出来的也必然是滚烫的灵魂。尽管作者与所写的对象不属于同一时间、环境,但心灵共振了、情感融入了,笔下便有了时间和空间的穿透力。

  这就回答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刘克邦能够以比较平实的语言写出感人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关键在于:一,忠实于所写的人和事;二,基本上都是贴近自己、贴近人生命运的活生生的生活;三,不仅仅是熟悉的生活,而是达到自己的脉搏与生活的共振,以心换心。

  不过,刘克邦的散文还是有余地可以升华、可以挖掘的。真实、不虚饰的文字比较平实而少刻意,在某种情况下是优点,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也要面对更深、更美、更有韵味的要求。任何的艺术门类,包括文学,都有一个味浓、味厚的问题,这与作家的艺术修养有关,如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表达不过于直露等。这个平实不是从平实到平实,从平白到平白,而是众多化为少许,化为冗杂中的简练,浩瀚中的节制、通俗。

  散文这种东西,并不是说雕琢就深刻,表面上看平实、平白就不深刻。有的时候相反更难,更是一种大的境界。举唐宋诗为例:“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不光是一个句子问题,里面的东西有味道、意境含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看起来非常流畅、通俗,一般的人却认为太流畅、太畅达,反而不含蓄,这是一种误解,更高的层次是知道里面味道很厚,意境非常好、非常美。还有,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所以说,不光刘克邦,所有写东西的人,都应该琢磨通常被贬斥的虚饰、雕琢、交融,不这样的话,是不是就一定是从平白到平凡?如果能将这两者完美结合,就一定是高品位的作品。艺术之不同门类,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诗意和韵味则是共通的。

【贴近生活的散文】相关文章:

林清玄散文集的经典散文10-25

林清玄散文集里的散文01-05

张爱玲的散文12-16

汪曾祺的散文01-05

错爱的散文11-14

晨光的散文11-10

成长的散文11-07

别师的散文10-31

美好的散文08-23

青春的散文08-20

茶的散文左右 一年级小学生朗读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