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的散文

2020-08-25 散文

  端午节,划划龙舟,事业生活有奔头;赏赏舞狮,好运到事事顺利;挂挂艾叶,福到家门逢佳节;尝尝粽子,甜蜜幸福合家欢。

  端午日的散文:怀念美好的端午节

  自从四川来到广西后,没有过过端午节,除了这次放假。

  这次放假倒第一次真正要过一个端午节,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节日。

  以前在老家时,家门口是一条宽大深深碧绿的河流,它的归宿是长江,源头是远方的大山.河缓缓流着,永远不紧不急、轻风徐徐的样子,除了每年的迅期,大量的雨水会带来涛涛的黄沙和木材树枝杂草,雨水给我们带来的往往是希望和无比的快乐。如果不上课,或是放学了,我们就会拿着一个爬挂(重庆方言),就是一根直竹杆,顶端处有像五个弯曲手指样的竹钩子,背着背篓,约上三五个人,一起走到比较平坦、水流较缓的地段,站在齐腰的水里,把爬挂伸到浑浊的河水里捞飘浮的小树枝小树叶,捞起来放在岸上,然后背回家摊晒在地上干了当柴火烧。

  河水中还会飘浮很大的大圆木,或是很好的家柜,或其它很好的东东,都是从上游冲下来的。水性好又胆子大的人,就会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勇敢的冲向汹涌澎湃的黄色的江中,几个人一起,把那大大的圆木推向岸边,做家柜用。对于地又少,不要说这么大的木头,就连柴火都很找的当地人来说,它确实是一笔不小的额外之财。所以面对大浪涛涛,总有人甘愿冒着生命被吞食的危险跃入江中,一试身手。

  还有,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早早就包些小糯米粽子,并且早上要煮鸡蛋来吃,还要去采摘很多草药来熬,每个人都要喝,还要用它们来洗澡,说这样的话,一年都不会生病了,还可以却灾驱邪。

  端午节早上,吃了小糯米粽子、鸡蛋,喝了药水后,外婆就会从箱底里翻出平时劳作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抚平它因折叠得太久而生的'折痕,满脸慎重地穿上它,把她永远齐耳的短发用小梳子梳得一尘不染一丝不乱,然后带上我们一大堆小孩子,去看龙舟比赛。由于人实在太多,我们又矮小,在岸两边看不清楚,于是外婆就带我们爬到高高的小山堡上,撑着伞,站在树荫下看龙舟比赛。

  比赛很激烈,即使在远远的我们也能感觉得到。船在人们齐心协力的奋力划拔下,飞速行驶。整齐的呐喊声,有节奏的口哨声,旁边啦啦队声嘶力竭的喝采加油声。我们往往总是不自主的受其感染,激动不已。

  来到广西后,也许没有外婆这样慎重的张罗过端午节了,也许成熟了,再没有过节的激动了。节日对我来说,不过是一种形式,一种必需的仪式。再也没有对它无以伦比的期待了。过节,也没有任何新鲜感而言,它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必过的仪式,就像呼吸空气吃饭一样自然,可是外婆对待过端午节的态度,却在多年以后还那么鲜活的留在我的记忆中,偶尔想来特感觉温馨和幸福,因为我有这样一个外婆,因为外婆留给了如此美好的回忆。

  端午日的散文:津夜感端午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欧阳修

  风中飘过一朵哭泣的云,撕扯着六月的鳞片。如果思念的风还能吹醒季节,就像吹醒汨罗河桥头熟睡的记忆,我乘坐一枚艾叶在《离骚》与《天问》之间自由的泅渡。屈原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屈原,这位爱国将士,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经典名诗著作,还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唯一可以纪念他,属于他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粽子节。我想这是为了使端午节变得不再抽象,而用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吃食来起的名字吧。也许端午节各地的习俗都不同,但是唯一相同的就是吃粽子!虽说南方北方的粽子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为饮食习惯是和当地产物有关,但是毕竟“一方水土一方粽”,各有各的特色还是可以给大家带来新鲜感嘛!原来过节都是各家在过节前几天,就开始忙乎包粽子,买箬叶(粽叶)、小枣或者蜜枣、豆沙馅、江米、备好线绳,线绳是每次都让长辈们很苦恼的一个物件,因为总会出现绳子不够用的状况,线绳看似在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但是在“粽学”中,它可是起到“桥梁”的重要枢纽!等到后来,大家也吃出比较来了,一致认为妈妈包的粽子不管从形状、大小、口感来讲更略胜一筹,于是后来,这个包粽子的任务就发配到了妈妈的身上。虽说任务量大了一些,但是每当妈妈看到自己的一个个的“小成果”,心里也是非常高兴的。妈妈包粽子的手法甚是讲究,如果不是细细观察,很难发现其中的门道。

  妈妈把一张张箬叶卷成一个圆锥漏斗形,然后用饭勺填进,盛上满满的糯米,用筷子插实,里面再藏几个金丝小枣,然后用嘴中咬着的一根细麻片捆扎,翠绿的粽叶在手中自如地翻卷着,一绕一扎只几下,一个菱角分明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包好裹扎而成了。箬叶怎样翻折,多少江米放多少枣和馅,还要保证粽子在蒸的过程中不能外漏。这样用心去操作,妈妈的粽子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粽子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开扎藤,剥开墨绿色的箬叶,粽子从内向外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粽香。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真是帮极了!粽子就像一首浑然天成的古曲,经过时光的浸洗,留下的都是妙不可言的感触。粽子又像一首古诗,从悠远的时代流出,遂带了幽远的气息,仿佛初夏午夜的长梦流转出前生往事的叹息。“佳人辟新叶,婉转裹柔丝。心如青苇叶,层层有相思。”那时的浪漫当是如此吧,魂牵梦绕中为远在他乡的佳人亲手送上一个粽子,一颗小小的粽子却情系两个人的心,令人向往,令人陶醉......

  在天津,端午节在古文化街会有一些庙会,但是遗憾的是却从未见过盼望已久的龙舟表演。虽然只能通过电视来观看赛龙舟,但是也可以置身于龙舟之上,去感受那种龙船竞技。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那热烈的场面实在令人悠然神往.赛龙,是龙船节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号令一发,倾刻喧天锣鼓如春雷滚动,漫天水花似春雨飘洒.青年桡手们意气风发,头上腰上各缠着一束红布,在朝阳的光线下熠熠生辉.鼓声响起,龙舟便如一支离弦的箭,在平静无波的塘河上来去如飞.两岸看龙舟的人都大声呐喊,有的还把家中的锣鼓都拿出来,重重敲打助威,更有好事的年轻人把事先准备好的“连环响”鞭炮挂到树上点燃.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一处,在河面上回荡,震耳欲聋.这种龙舟竞渡,是意志的角逐,是毅力的较量,是团结合力的大比拼!

  有的地区还喝雄黄酒,相传雄黄酒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各地的习俗不同,带来的乐趣也就互不相同,也是因为这些不相同的习俗,汇成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

  闭上眼睛,想象着,我独自站在汨罗江的江头,微风送走梅露,花已动,情正浓。听胡音,诵离骚。慢慢路远修.....一颗粽子,情系着人们对屈原的思念;一条龙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壮志豪情!端午节,传承了一种情怀,悲壮而凄美,气吞山河。端午节,沉淀了一种精神,厚重而坚固,历久弥新。端午节所特有的这种情怀和精神,从来未曾改变……

  端午日的散文:端午的心情

  端午节,应米舒老师之邀,和几位文学同道好友聚会聊天,聊文学,历史,民俗.....颇为快意。米舒老师一直强调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这对我的读书与写作都有极大的启发。他发表过一千多万字,是通俗文学的名家,是获得过韬奋新闻奖的优秀编辑家,但他依然谦逊低调,为人平易正直,让人感佩,实乃谦谦君子也。

  回程时经过长宁民俗博物馆,得一意外惊喜,那里正在搞庆端午民俗活动,包粽子,编织香包,做香囊,玩游戏,还有“龙舟”,很是有气氛,尤其感动的,是发现了“屈原”。他在人群里走来走去,也是想回到人民群众中吧。

  这两日,读了一些关于端午的诗歌和散文,它们和粽子,菖蒲,艾草,香囊等一样,都慢慢化成了我精神的营养。现代诗比如大卫的《怀乡》,谷禾的《端午,怀念一个人》,敕勒川的《端午》,张琳的《前世》,韩玉光的《九歌.汨罗江》。尤其是张琳的《前世》,最让我感动,典雅而深情。古典诗词比如,李之仪的《南乡子.端午》,杨无咎的《齐天乐(端午)》,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苏轼的《浣溪沙.端午》,王之道的《南歌子》,欧阳修的《渔家傲》,王充的《满江红.端阳前作》。尤其是王之道的《南歌子》,我极喜欢:

  南歌子(王之道)

  角簟横龟枕,兰芳挂艾人。

  一尊菖歜泛清醇。

  好在佳人如玉,映长春。

  冰彻杯盘莹,香和笑语薰。

  莲花衫子入时新。

  挂起南窗一榻,晚风清。

  读之,仿佛齿颊生津,内心清明而温暖也。遂也把自己昨日随手所写之句贴在这里共温也。

【端午日的散文】相关文章:

情浓端午散文11-27

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11-03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11-02

端午日阅读答案10-27

今日端午节800字散文随笔08-23

一月一日一剪梅优秀散文11-11

林清玄散文集的经典散文10-25

林清玄散文集里的散文10-30

美好的散文08-23

青春的散文08-20

端午 散文 端午节祝福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