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我替母亲还愿》

2024-09-06 散文

  朱自清是现代诗人、散文家。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并出版他的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4年出版游记《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朱自清散文:我替母亲还愿

  好久就想写一篇“替母亲还愿”的随笔,好长时间没有动笔了,却不知从何写起,真的不知从何写起……

  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于母亲。”母亲是生命之本,是万物之源,母亲就是创造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中最亲近的人……

  母亲这一辈子许下的愿太多太多……但是,不管兑现与否她都真诚地还愿。

  母亲武存莲1934年4月24日生于甘谷县武家河下窑村。年轻的时候也和其他妙龄女子一样,无比虔诚地跪在佛祖前:“期待佛祖承诺按照自己的祈愿牵手一个人,一个可以带自己去远方的男人,就仿佛西施那样,跟着可心的人儿浪迹天涯、泛舟江湖。”但这个人到死也都没有出现。直到遇上不是那么坚强的我父亲。饱含饿病给她撇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撒手人寰、驾鹤归天。母亲却入了佛门,以一种自我赎罪的虔诚,终生吃着斋食。

  母亲的一生,承载了许多的情,娃儿们的健康与成长,事业的成功与发展,婚姻与家庭倒成了她一种情的负累。五十年代末期,全国遭遇特大自然灾害,陇原大地饿殍遍野,路断人稀。母亲把我的二哥送给舅舅寄养,她带着大我六岁的大哥和我,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沿街乞讨。一把野菜、一块树皮、一碗残羹是我们孤儿寡母的口粮。一丛杂草、一棵大树、一间破庙,是我们母子每天晚上的营帐。漫漫长夜,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替我们遮风挡雨。饥渴难耐,母亲用捏菜水一样的眼泪把我们喂养。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一个寡母的无助与无力使母亲长跪不起、仰天大吼:“老天爷呀!谁给我的娃一碗饭吃,我就把自己的骨肉割舍,将我的三娃送给谁。”最后母亲将我留在了陕西兴平一个好心人家,她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对于母亲这一辈子而言,好像人世间的许愿、还愿成为了主题。因此,她锐减了许多闲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使她在自己生活的很多章节中,很多细节中含蓄的保留着一种对命运的无奈。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娃儿们学业有成,她拜过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拜过趋吉避凶招财转运的文殊菩萨、拜过三岁丧父,随母移居,最后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甚至还拜过当代圣贤毛泽东。总之,只要她听说哪位菩萨能给人们招财转运,能给儿女们提携状元,她都会把娃儿们姓名写在一张黄纸上,提上供品,跪在面前,双手合什,闭目祈愿。期望自己的娃儿们个个都考上状元,出人头地。相对于大哥和二哥,我还是成功的',至少在对于母亲的还愿上。因此,我初中毕业那年母亲把家里仅有的几碗白面,一股脑提到山上向佛祖还了愿。

  母亲的还愿,太多的等待,大多的是我一时无法企及的。但是,那是母亲,那是亲生母亲需要还的愿,我除了奉上还能有其它吗?记得,一九八五年我们部队赴南疆轮战,母亲到大象山前祈愿:“祈求释迦牟尼大佛保佑她在部队服役的娃儿们个个平平安安,并承若娃儿们平安归来,一定带他们亲自上山还愿。”那年,我护送南疆作战中牺牲的甘肃渭源籍两名烈士骨灰回家,顺路看望母亲,当时我的工资并不高,但我还是提前做了准备,将钱换成一元、两元、五元、十元的小面值,到家没多久,母亲就带着我上了大象山去拜见佛爷,一路上见庙就进,见佛就敬,直到把我准备的伍佰元供养金发放完毕才回了家。

  母亲心中为何那么多的期待?那么多的小心?你问我,我问妻,作为人母的我妻有答案。二零一三年初春,古城西安迎来了新年度的第一场春雨,也迎来了在大山里呆了一辈子的母亲,乍到西安,母亲一会说西安楼房太高,她看见就眩晕,一会说城里张灯结彩没有黑夜,她晚上睡不着觉,一会闲一个人呆在家里就像坐监狱,一会说我们吃荤,她吃素,说我们的锅碗瓢盆不干净,一会又怕病死城里回不了老家,怕把她火化了。我知道她是怕给娃儿们添麻烦,也怕西安的汤喝着不顺心,更怕勾起在西安沿门乞讨时被人打,被狗咬的痛苦回忆。于是母亲没有在西安待几天,就闹着要回家,为此我曾真的和她生了气,而她只是喃喃地说:“我的心中有佛哩!不管是晴天还是阴天,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顺利还是曲折,不管是定居还是远行,佛都在我心中,人做事佛在看,有什么心里话都会说给佛听。”一次,我血压不稳定,头痛剧烈,她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流着泪跪在观世音菩萨前祷告说:“救苦救难的菩萨呀,把这罪都降给我吧,只要我的娃好起来,我愿意缩短阳寿,在阴间当牛做马。”时至今日我还在责怪:“观世音菩萨呀!你怎么连这话都听。”

  我真不完全知道母亲这一辈子许下的所有的愿,已圆的,未圆的。儿女赞同的,家人支持的。时至今日我太少了解,也太多不孝。对于自己的无知,我除了表象上逃脱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内心却有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悔。不过母亲临终有一愿始终未还,这是我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前些年我儿子结婚不久,孩子们计划推迟几年生育,母亲却急于抱重孙,反复催促孩子们早点生育,于是便有了母亲在甘谷大象山送子观音前的许愿。也有了让我终生难以抹去的痛。那是母亲到西安不久,我和妹妹陪同母亲到西安南湖去散步,顺路经过寒窑,母亲建议进去看一看,在寒窑景区,母亲被王宝钏和薛平贵的故事所感动,也在寒窑送子观音前许下诺言:“送子观音菩萨保佑,如果让我孙子和孙媳妇早日生个漂亮的宝宝,我将来西安重谢还愿,并让娃儿们在最好的酒店,用丰盛的酒菜款待各路神仙。”有一天,弥留之际的母亲在凌晨一点,鼓足全身力气从家乡打来电话,询问孙儿媳妇是否有孕在身?当我告诉她孙媳妇已经怀孕时,母亲特意叮咛我说,她恐怕熬不到那一天了,等到娃娃出生满月后一定去寒窑替她还愿。这是母亲对我的临终交代,也是母亲的最后心愿。公元2015年3月16号11时18分,我儿媳经过辛勤的十月怀胎,在兰州产下重7斤6两的男婴,母子平安,我和家人皆大欢喜,起小名叫奥奥。希望他像奥特曼一样招人喜爱。我第一时间跪在黄河岸边,面对家乡,面向苍天,告慰母亲。并承诺择日立即赴西安寒窑替母亲还愿。

  母亲这一辈子最大的欣慰是,吃糠咽菜的生活,她的孩子们没有一个饿死;绳床瓦灶的家境,她的孩子们没有一个病死。儿孙们中多人从事危险工作却无一人发生意外。母亲还无不自豪地说:“老大在青藏高原开车多年安全无恙,老二和老四在家种田年年丰产,老三和几个孙子在外当兵个个都当了官,这些都是菩萨保佑的结果,现在我们日子好了,一定要知恩图报,这辈子的愿不能拖到下辈子还。”

  母亲虽然已去。但是,母亲对于人生的思考,似乎欠缺,我认为,那是一种残悲。因为,母亲一辈子心中装满了儿孙。耳顺之年的我,在对儿孙尚没有太多思考的时候,真的想替母亲还她的愿。感恩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含辛茹苦,盼望我们健康成长,感激母亲用柔弱的身体,铸就了我的坚强。现在我真想用自己的身体,替母亲把风雨遮挡,祷盼上天保佑,让母亲在另一个世界快乐安康。

  朱自清介绍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文笔清新,所著合编为朱自清全集。

  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六岁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

  1912年进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学习。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与武仲谦结婚。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修完课程,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毕业后,先在杭州第一师范,后回到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并任教学主任。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2年,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与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为以散文为主。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政变给朱自清思想带来极大的震撼,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转向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携陈竹隐回扬州省亲。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举办婚礼。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欧洲游学。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0年,朱自清在成都目睹饥民哄抢米仓,愤然写下《论吃饭》一文,犀利地指责当权者无视人民温饱,支持人们为维护自己的天赋人权而斗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50岁。


  • 相关推荐

【朱自清散文《我替母亲还愿》】相关文章:

还愿散文10-29

朱自清经典散文06-26

朱自清的散文06-16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05-24

朱自清散文《女人》09-29

朱自清散文《罗马》07-16

朱自清散文《公园》08-16

朱自清经典散文《背影》08-17

朱自清散文《你我》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