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散文诗

2020-11-25 散文

  端午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一个来历特别的日子,是一个历史上来历特别让人们难已忘却的日子。

  【端午情思】

  晨光从梦中溢出

  青青丛林

  浸润在薄霭梦境

  麦花香落田埂

  踏着鸟鸣的清脆

  在幽静的田野觅一支青艾

  远远传来叫卖粽子的声音

  忽然吹过遥远童年

  妈妈用青瓷的碗

  端来竹叶清香的端午

  寥落北国

  看不到龙舟竞渡的汨罗

  匆匆忙忙的奔波声

  踏碎屈大夫一声叹息

  马蹄悠悠

  艾叶的清香愈淡愈远

  在这蒙蒙清晨

  我回忆青瓷碗里粽子的淡然

  鸟鸣淹没粽子的叫卖声

  我独自走在清晨的田头

  寻一支有着清香的野艾

  和一个久已失落的故事

  【端午情思】

  是阳光走进了窗口

  唤醒了我,牵念故乡的晨梦

  望那轮夏日

  痴痴地遗忘了梦的情节

  梦的主题,梦里故人

  想念的门紧闭

  可情节已然曝光

  无法拼接完整

  苦艾草结成两束

  在粽子成熟的日子

  粘集了又一个365日

  丝丝相连

  一束是我漂泊的扁舟

  一束是我恒久的思恋

  滑落心田,粽子飘香

  让我肚挂肠牵

  可牵梦的手

  还是打不开想念的房门

  目光,在书桌上定格

  凝固了那帧,微笑的画面

  背景是窗外,故乡

  那片浅蓝,浅蓝的五月天

  是否,经历了漫长的流放

  冲淡了华年蹉跎的眷念

  是否,染白了双鬓的风霜

  模糊了游子异乡的情感

  但是,但是

  我的似箭的归心

  这一生,从未改变

  写于2016年6月

  【五月端午】

  从青翠的山间采撷的艾蒿

  淡淡的香味

  忧郁的叶子

  告诉我五月里有一个历经沧桑的节日

  需要诗歌抚慰

  需要用诗歌的潮水

  敬悼融进汨罗江的灵魂

  和灵魂深处滴血泣泪的求索

  朝饮木兰坠露

  夕餐秋菊落英

  这些纯粹的情怀

  在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怆里

  零落成泥

  营养着千年诗歌芬芳的花

  在古老民间沸燃的香火中

  浮漾着江水东去人不归的翠绿思念

  江水静流

  月夜吟唱的身影渐渐憔悴

  粽叶的香

  争渡的舟

  为一缕吟断江山的魂

  呼唤世道的明

  坐谈风俗的清

  端午节抒情散文——品味端午节

  岁月的老人在时光的追赶下,无所顾忌地匆匆地来,匆匆地去,把一群群欢乐的同学少年,分别送到了立业有室的天命之年。美好的回忆犹如一部不停转动地录影机,时常把我带回到那儿时的幻影之中。

  那时的我,总期望着天天过大年,日日迎小节。吃好的、穿新的、玩奇的,只有那屈指可数的几天,成了我希冀的天堂,放飞的天空。

  对中国老百姓来说,端午节算不上什么大的节日。但中国人守时令、重节气、讲传统的规矩,在民间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了下来。于是,端午节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也是一个十分甜蜜的梦幻。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这梦也随着岁月的亘迭和时光的轮回,渐渐地让我对端午节的由来和永久不衰的习俗,有了更深地感悟和理解。

  从教科书上,我知道了屈原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曾极力主张彰明发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暴,在同反动的贵族子兰、靳尚等人斗争中,遭谗割职,被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处于对人民生活的一腔赤情,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加之楚国的政治腐败,迫感无力拯救楚国的危亡和政治理想的无法实现,便投汨罗江而尽。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将一种用糯米做成的食物——粽子投入到汨罗江里,以示慰籍这位让人崇敬的大诗人。

  其实,真正地让我知晓端午节,还是通过家父家母过节之前那番忙碌。包粽子煮粽子那一定是少不了的大事,另一件从记忆里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事是在自家门口的上角挂一束用红布条捆好的艾蒿,这一习俗潜移默化地印在了我的心中,这些年来我也一直效仿这一传统的习俗,每逢端午节到来,也在家门的上端挂一小捆艾蒿。当时我并不知道它的用意所在,成年后我慢慢地懂得这一习俗曾让多少代人把美好的企盼寄予在这捆小小的艾蒿上。

  为此,从我懂事的那天起,端午节就是一个极富神秘色彩的节日。我清楚的记得,粽子是个奇怪的三角型食物。用一种特殊的叶子,包上一种特殊的米,做成一种特殊的食品。那时,我不知道这粽子是如何加工出来的,更不知道吃粽子还有这样神话般的传说。粽子、艾蒿、五彩线、鸡蛋等很长一段时间让我难以梳理出A、B、C┄┄。

  当我用心地回忆第一次看见母亲包粽子的全过程时,更激起我对母亲的敬仰和思念。当我闻着那扑鼻而来的清香味时,看着那墨绿色的粽子,吃着那口感极好的糯米粽子,母亲那忙前忙后的情景至今在我脑海里时影时现,难以抹去……。

  在平日的生活中,家父可以说是典型的男子汉大丈夫,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性,让我更加敬重母亲日日月月、年年岁岁所付出的一切。但是,有一点我清楚地记得,凡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家父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这不端午节一到先由父亲将糯米、粽叶等物品购入家中。然后,是母亲全权操持,淘米、浸泡,接着是一片一片地洗净那翠绿色的粽叶,再一摞一摞地码好,放入水中,待一切备好后,便一个人坐在米盆前,不厌其烦地一个一个地包着那盛满情感的糯米粽子,也不知什么时辰,我实在无法抵御磕睡虫的袭击,在挲挲地细语中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清晨,我惊奇地发现,手脖上、脚腕上便系上了一条条多彩的线,桌子上也摆好了已经剥好地粽子和一碟白沙糖,还有按人头分得二个粉红色的鸡蛋。我十分贪婪地吃着粽子,小心翼翼地揣好鸡蛋,心满意足地背上书包,兴高采烈地走进了校园。

  真是一场游戏一场梦,顶鸡蛋的游戏战在男女同学间展开了,大家争先恐后地展示着个人所能,顶破了大头再顶小头,顶破了小头再到嘴里头。最终,我的那枚粉红色鸡蛋成了胜利的王者。

  于是,在我童年的追忆里,最期盼过的节日一是盼着春节,能过足放鞭炮的瘾,穿上喜欢的新衣裳,吃上几天白米面的年饭;二是盼着过端午节,既能展示强者风范,又能吃到鸡蛋和品味母亲亲手包的粽子。

  如今,母亲离我们而去十年了。每当端午节到来时,我总有一种酸楚之情难以言表。和大家一样没有儿时吃粽子的那份热切感受,象征性的吃个粽子或吃个鸡蛋也算是把节过了。总感觉那粽子含得情不浓,意不深。

  当我静下心来,反复追寻着母亲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一生的勤劳、一生的无悔、一生的奉献。那满头的银丝,那满脸的皱纹,那佝偻的身躯,不就是母亲一生的写照吗?

  如今,一切都变了,没有呼啦的火焰吹起,没有弥腾的热气升起,没有清香的粽味飘起,再无法见到母亲那熟悉的忙忙碌碌地身影;更无法吃到母亲亲手包的粽子。然而,母亲那无私的关爱和慈祥的面孔每每想起,总让我念情涌动,酸楚不禁。

  如今,每每见到商店里那各种各样的粽子,两角的、三角的、四角的、扁的、长的;夹肉的、包蛋的、裹什锦的;南来的、北往的,真是应有尽有,满目精品。但它只能勾起我对母亲的思念和寄托,却永远找不回盛满母亲情怀的粽子,也永远吃不到母亲为我剥好的粽子,更感受不到端午节那种亲和感,那份温存感。

  多年来,凡是有传统节日来临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有母亲相依时那种幸福感觉,有母亲关心时那种温馨体味,有母亲呵护时那种安逸快慰。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也恰好是母亲离我而去整整十几个年头了。仅借此文,在缅怀自己的母亲同时,也追忆那些为所有儿女操劳一生的——伟大母亲。

伤感的散文随笔 秋天的优美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