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温暖散文

2024-07-19 散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冬至温暖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冬至温暖散文 篇1

  冬至是一年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12月22前后便是冬至日。冬至这一天将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为漫长的一天,过了冬至这一天,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从冬至开始将进入“数九”,冬至日也是“数九”的第一天,是一九的开始。塞北农村开始杀猪宰羊,进入冬藏,冬至这一天有吃肉、包饺子的风俗,俗有“冬至不吃肉,冻掉脚趾头”的说法。

  哼着小时候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 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那古老的歌谣,驻足季节轮回的山口,独身矗立在山岗上,任那呼啸的山风抖落落日的余晖,我深情地对寒冬做一次多情的回望。不觉中我深冬的脚步已迈进了冬至的门槛,感慨白昼之短暂,更觉得黄昏中我的身影被阳光拉的更长,歪歪斜斜,如影随形,在坑坑洼洼的起伏跌宕中随风飘散,在呼啦呼啦的疾风尽吹中淹没影踪,我的思绪也随着被拉长的身影,深深的将那冬至美好的记忆唤起。

  冬至在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中,属第二十二个节气,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从这一天开始进入“数九”,正式进入寒冬,是一九的第一天。冬至也是中华民族最为传统的节日之一。冬至之日,在塞北农村中人们很是讲究,俗有“冬至大如年”之称,农民用一年辛勤的劳作,开始宰杀喂肥了家养的猪羊,将宰杀的猪羊用大锅扣在院落的阴暗角落里,用雪厚厚的覆盖着进行冬藏,为日后解馋和过年做好准备。冬至之日,北方塞外俗有吃肉、包饺子的习俗,俗有“冬至不吃肉,冻掉脚趾头”的说法,可想塞北之地有多么的寒冷。

  冬至这天的黄昏来的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天就渐渐地暗了下来。村落里炊烟四起,徐徐升天,灯火通明,鸟儿叽叽喳喳在院落中的树枝上盘旋,飞来飞去,准备在静夜的寒风中栖息。宰杀后猪羊的男人们,围在火炉边,抽起了旱烟,拉起了家常,喝起了小酒;闲不住的妇女们将和好的面团,揉来揉去,搓成圆碌碌的一条长线,用快刀截成无数个小段,撒上薄面,用手按成圆形的面球,在案板上转动着擀面杖,娴熟的转动着手中的面球,饺子皮一片一片像飞梭一样铺满了灶台旁的案板,串门的媳妇们用筷子不停的把饺子馅塞进抡起的饺子皮里,鼓鼓囊囊的放满一撇又一撇。炉上的大锅里冒起了热腾腾扑鼻的肉香味,羊肉炖萝卜,猪肉炖粉条,那是他们辛作一年温暖的向往,也是他们辛勤付出的回报。

  冬至大如年,冬至是家的节日,也是异乡回归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南来北往的,东奔西走的都要为这个日子进行庆祝,都要在这个冬日里聚人气,庆团圆,近处的都要回归家的怀抱,远处的也要打个电话问寒问暖。正如远游的'海龟,无论它漂游的再远,也要回归生它育它的那片沙滩;正如远方的游子,无论他身在何处,也要回归生他养他的那方泥土。在这个白昼最短的日子里,享受漫漫长夜中团圆的烛火,亲情的寒暄,啃上一块酥嫩的骨头,吃上一碗香甜的饺子,肉香中有亲情的温润,饺子里有撕骨的牵挂。

  回想起童年的冬至,有着我青涩美好的回忆。在山涧溪水结冰的深谷中,我和小伙伴去滑冰车,双手用冰锥轻轻的在冰上滑动,那冰车飞一般从高处顺坡而下,那种眩晕的感觉至今也难以忘怀。小脸被寒风刷的通红,小手被寒风冻得发紫,鼻涕被寒风吹直了也顾不上擦拭,等玩的尽兴后,就相约小伙伴去砸冰,那冰块透着寒气,用擦完鼻涕的手指去搬动破碎的冰块,手指一下子就粘在冰块上,扯下来的手指生疼生疼。把砸好的冰块放在长时间擦鼻涕黑得油亮的袖口上揽在怀里,一手提着冰车,一手抱着冰块回家。在晚上把冰块放在盛满凉水的杯子里,放上白糖,喝在肚里真是那个清爽,冰到心底,舒服极了。在那个没有肉香飘飞的岁月里,一杯冰凉的糖水也足矣让我现在回味无穷。

  冬至后日照时间一日一日长了,春日也一天一天近了,过了冬至这一天,白昼逐渐地变长,黑夜逐渐变短。过了冬至,与其说是进入寒冬,还不如说是进入暖冬,它能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热情。劳作的人们一天天都有了盼头,开车的师傅一日日有了奔头,上班的人们一天天有了熬头,离家的游子们一日日有了回家的念头,辛苦一年即将有新的收获,辛苦一年即将有新的希望。西方的圣诞节就要到了,圣诞老人会送给他们平安和快乐,传统的大年夜就要来了,年夜钟声会带给他们吉祥和幸福。

  太阳到了冬至点上,在距离太阳最为遥远的冬至日里,虽万物凋零,寒风凛冽,可瑟缩中压不住生长的跫音;虽寒风袭袭,棉衣加身,可我的心里却温暖如春。冬日尚暖,情暖冬至,人心尚暖,回味无穷。

  冬至温暖散文 篇2

  老家那儿出了个能人,是搞美术的。据说在我还穿开裆裤的时候就上贵阳进北京,边办画展边买画,轰动一时。为此作为乡土人才被安排了工作,还娶了个极其崇拜他的清纯女子为妻。他常为人作画,画的绝大多数是同一种景致。我也曾索得一幅,画面上的天空低矮而昏暗,软软地压在寒山瘦水上,没有庄稼的田地里无遮无挡,很清晰的看见那条粗细不均弯来拐去的小路。路是向一个村庄蜿蜒的,透过路口那一排扳起手指也能数清叶子的枯树,几间错落无序的房屋有些寂寥的立在那里,像是一位苍老的母亲在等着谁的归来。而此刻,一只昏鸦展翅离开路旁的那株老树,将最后一片枯叶振离枝梢,飘悠悠落下。一个头戴毡帽身穿棉袄的路人反脸看了眼,露出蓬乱的胡须和深浅不一的皱纹。他躬身往村里走,双手在胸前交错着使劲插进袖口,萧萧瑟瑟的样子。画以家为题,还附有一行蝇头小楷:冬至节已过,数九寒天来,归期尚有日,柴门久已开。

  说实在的,接过画很久了,我的心还是颤抖得停不下来。多么熟悉的村庄,多么熟悉的身影,多么熟悉的旧事,许多年虽未想见,却又何曾忘记。这是关于家的,关于亲情的,关于日渐同化的世界里依旧独有的故土属性。当一个人感觉身冷的时候,他想得最多的是温暖的家,当一个人感觉心寒的时候,他迫切需求的是温馨的亲情,而冬至不论是四时的自然轮回,还是人性的生老交替,这当头都是最好的.诠释。虽说立秋开始就西风渐紧,寒意日浓,但九月尚有秋老虎,十月还有小阳春。只有到了冬至,寒冷才不可逆转的往深处走,而自然界的冷总是左右着人的思绪,让你随之而冷,而渴望一种皈依。

  有着是“冬至是头九,两手插袖口”,在我老家那儿,小雪大雪的时节都还能将就过,可冬至一到,天气就干冷干冷的,风也像长了眼睛似的从衣缝里透进去死死地贴在肌肤上,让你不得不勾腰驼背地将双手互插于袖口。男人也女女人也好,统一以这种方式走进田间地坎,走过他们的柴草垛抑或篱笆围就的菜园。我们那儿吃水困难,特别是数九寒天,村里的井枯了,吃水得翻过一道山梁去河里挑。一早一晚三五个、十来个结伴而去,男的女的、大的小的一律把手在胸前交错着插入袖口,扁担兀自横肩上,两只桶一前一后颤悠悠的,却未晃落一滴水。这是多年来练就的技巧,靠教是教不会的,于是就成了冬至时节那道山梁上独特而醒目的风景。那年一位研究民俗的教授与我同去,目睹这种境状竟呆住了,后来他写了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将之称为一个特定地域里的民族文化,就如同印度人头顶物什一样。其实他哪里知道,这是冬至的寒冷逼出来的,或者说是老家人抵制寒冷的一种创举。

  我们村里被几座山围住,地形状如平放着和葫芦,庄户人家聚在葫芦底,一条路从葫芦口歪歪扭扭的延伸过来,路边田地里偶尔有一处青色冬萝卜,并不大,越发的就感觉萧条和冷瑟。偶尔有一个大人抱着手躬着腰朝前,一个小孩子以同样的姿势跟后。小村人少,外来的人也不多,老远的就能认出谁家的人或者亲戚,于是就听到喊抱柴将火烧旺的声音。我小的时候无数次帮人家抱柴燃旺火,但更多的是随大人赶场、放牧,甚至走亲串戚回来时迫不紧待地跑向那堆哔剥燃烧的柴火,不大会功夫,整个人就精神起来了。但那时只知道冷来饿来往家里跑,受到委屈找家人诉,并不大在意这种形式之下家和亲情更深更远的蕴藏,而这是足以影响人一生的结,也是最为真实最为妥当的归宿和依靠。

  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老家那儿的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他们都去了一个方向的林场,将粗大的苍木伐倒后运到山外的公路上来。由于离家远,每年栽种完庄稼出去,一直要到冬至过后,大雪封山,地冻天寒无法作业才回来。虽说常年在外,但走在进村的那条小路上的姿势一如既往,佝偻着身子,双手插于袖口,一副不胜寒的样子。这与我索得的那画一般无二,仅仅是行走的人多几个罢了。那一个冬至时节村里外出的男人几乎在同一天回来,他们抬着一副担架磕磕绊绊行走在田间小路上的时候,村里就有人哭了。那时我还小,具体场景记得不大清晰,印象中村口的一块空地上燃起一堆熊熊大火,却破天荒没有人去围守。据说被抬回来的那个男人是伐木时被冰雪滑倒而摔死的。此后每到冬至前后,村里无数人家一天要开门出来看几次,看那条小路上有没有行人,如果有人刚过村前那个垭口,他们一定要在寒风中看着,一直要看得清清楚楚,一直要看着走进谁的家门。“冬至节已过,数九寒天来,归期尚有日,柴门久已开”,也许村里那个搞美术的能人当时也开门眺望,也捡拾柴草燃旺火堆,也许曾经也在入村的小路上行走着被人眺望,因而那一大把亲情和乡情漫溢在冬至的日子里,就像为他燃起或他为别人燃起的火苗,一直炙烤着他,一直炙烤着他的画和他画的人。

  我索得的那幅画就挂在我的书房里,每每疲惫的时候往藤椅上一躺就能看到它,那山村怎第看都是我的家园,那画上的人怎么看都是我的亲人。只是家门应当开启很久了,亲人也踏上的归途,而在这个异乡的城市,在这开始数九的冬天,我又将何去何从。

  冬至温暖散文 篇3

  冬至,据说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似乎很多,到极处,便会峰回路转,属性回归。月盈极处,缺开始;花到盛时,便凋零。古人曰: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矣。

  冬至后,气温真的下降了许多。昼夜的长短,似乎并不能明显觉察。但天气的寒冷,对于我这样一个本身畏寒的人来说,感觉尤甚。

  早晨起来,披一身寒雾,走进灯火四明的教室。学生已经陆续到齐,抖索着拿出书本,开始晨读。清冷的一天,便从这些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启---此时,天色尚黯淡,西边苍穹,一弯斜月浅浅,三两颗星,孤寂地闪烁着微光。寒雾,如飘动的轻纱,萦绕着校园的房屋、树木,飘来飘去。

  十年寒窗苦,说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吧?自古以来,读书人大多都是从苦中读出学问,读出功名,读出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人生的种种况味来。

  冬至起,也就进入了数九寒天。九九之中,三九四九最为寒冷,川地冬天气候比较干燥、阴冷,气温在-3℃到7℃左右。比起冰天雪地的北国来说,我们这里,似乎还算温暖。可是就是这样的气候,每到冬天,我心便惶惶。行走风中,总感觉寒凉如影随形,想逃,却无处遁迹。

  我是怕冷的啊,这样的怕。常常握着自己凉凉的手指,跺着冰冷的脚,想寻一个安静温暖的角落,像青蛙或者蛇似的蛰伏起来。将生命的`锐气,在寒凉萧瑟的冬日里,敛聚起来,积攒成团。安定,泰然,从容,无欲无求,万事不扰。只待喜欢的春,喜欢的暖,喜欢的美到来,再张了眼,点了心之焰火,释放激情,照亮生命。然而,想法只能是想法,我非青蛙或蛇,不能蛰伏,避过冬天的寒,只能选择面对。尽管,无法强迫自己去发自内心地喜欢。只能将自个儿穿得厚一点,遮得严实一些。

  冬天会过去的,只是需要时间,需要忍耐。就如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总有太多不喜欢面对的人事,无法逃避,你只能面对、接纳。

  实质上,寒苦虽是不受人待见。但,生命,还必须接受这样的冶炼。春天的盎然,体现了生命的力量;夏季的炽热,展示了生命的强大;而秋冬的寒凉,却是对生命的历练。梅花香自苦寒来,那荒寂苍凉之上的香韵,之所以沁人心脾,弥久难忘,就在于梅花傲然冰雪,煎心魂之韵,让枯燥蓬勃,寂寞吐蕊,寒苦为香的精神品格令人敬仰。虽然八月的桂花,一点也不输于香韵。无论如何,同为香气袭人,我们总是对前者致意更多的欣赏和敬意。可见,能在枯寂之中保持内心鲜活,能在苍凉之上亮耀生命暖色,是需要智慧和胆识的。也正因为这智慧和胆识,才更令人欣赏和钦佩。

  冬天的模样就是这样,人生的本质就是这样。惆怅什么,畏惧什么呢?

  寒凉总要过去,苦难终会消失。

  冬至过后,白昼不是一天天长了吗?

  冬至温暖散文 篇4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冬至——表示隆冬已到,数九开始,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日子的来临。

  冬至,自古以来便是节日。但冬至节是个奇怪的节,不象其它端午、中秋、重阳、春节有明确的理由。人们只知道冬至节是临近春节最隆重的节日,伴随它的到来,似乎就在提醒着,催促着人们怀揣一个贺岁的计划。因为冬至一过,实际上就是挨着春,接着岁的气象了。

  我们江淮地区管过冬至叫“过大冬”。俗语说,新冬大似年。在城市里,全家老小必定会聚在一起,吃上一顿团圆饭。在乡村,冬至可是祭祖祈年的日子,是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欢乐的庆祝会餐。每逢冬至,家家户户、村头巷陌到处充满着节日的气息,那不到五更头便响起的鞭炮更把喜庆的心情渲染得像过年一样浓烈。到了晚上,每家每户先烧“纸钱”,祭奠先祖。然后,再回屋吃晚饭。晚饭后,一家人围着炉火,再烤上干果,炖上猪头,斟上米酒,燃一屋馨香,联络亲情,憧憬新春,共享天伦……

  我们这里冬至照例是要吃“驴打滚”的。什么是“驴打滚”?实际上就是将糯米粉兑水和成团加入馅心制成的汤圆。以前,馅心只有猪油和芝麻的,现在又有了什么豆沙馅、鲜肉馅、荠菜馅、三鲜馅……应有尽有。它与汤圆有所不同的是,它的形状有椭圆的、尖角的.、菱形的……不一而足。为什么要吃“驴打滚”呢?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回答不上来。我想,无非是取喜庆团圆的意思吧?!记得儿时,冬至节吃“驴打滚”,爷爷总不忘叮嘱我们,拿调羹舀着吃,一调羹两个,吃到头,会是双数,图吉利噢!可那时物质条件有限,平时吃“驴打滚”是很奢侈的事情,所以,馋嘴又性急的我们哪有耐性一双一双地数着吃,三口两口便吃了个到嘴到心,碗底朝天……如今,知道这是笑趣,更不会那么认真地细数了。

  灿烂的冬阳,震天的鞭炮,多的是对新年的热望。此刻,人们感觉不到冬季的寒冷和萧索,更多感受到的是温暖和希望。于是,每逢冬至,人们会忙不迭地把一株株水仙,一盆盆金桔往家里搬……其实,也是把一个个祝福请回家。

  冬至晚上下班,从超市买了两袋“龙凤”汤圆带去公婆家,却发现婆婆早已准备好了一大锅货真价实的“驴打滚”。看着那一锅白白胖胖的“小可爱”,心里顿时温暖无比!

  吃完回家,路上看见叶挺路边的小饭店里人影绰绰,笑语连连。老板娘站在店门口,满面春风地喊:“吃‘驴打滚’哟?”我笑着回答:“吃过了,吃得很饱很饱哟。”还未说完,先生在旁边已忍俊不禁了。看来,“驴打滚”已成为冬至的商业品牌,冬至吃“驴打滚”,也已成为流行时尚了。

  严冬已经来临,新春就在不远。冬至的时候,人们总是忍不住地向上天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好日子!

  冬至温暖散文 篇5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节日。“冬至”,民间又称之为“大冬”,也是纪奠祖先的日子,到这一天家家都要烧冥钱敬祖宗。同时,“冬至”也是数九寒冬的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冰天雪地来临了。俗话说:“过了冬,长一葱”,意思是说,过了冬至日,晩上天黑的要迟一点,白天的时间要比黑夜长一点了。

  我的童年是轻松而快乐的,小时候上学,书没有几本,作业也不多,因此与伙伴们在-起游戏、玩耍的时间很多。冬天,课间休息,与小朋友们在教室门口或操场上玩,课后放学与同学们更是常常玩到天黑才回家。冬天,与同学们在学校玩得最多的游戏是“挤小矮子”、“斗鸡”。出了学校门玩的游戏和花样可多了,有:滚铁环、抽陀螺、拍香烟纸、飘洋画、飘糖纸、滚钱、掼纸角子、甩掼炮、跳格子和跳绳,而调皮的男孩放学后玩得最多的是到古城墙分成我军和敌军“开仗”,要不去砸河里的冰,用芦柴管在冰块上吹个洞,用绳子穿起来当锣敲。想想现在的小学生除了上学就去参加各类补习班、兴趣班,小小年纪背着大书包,早早地戴上小眼镜,为实现大人们的理想整天忙于学习,童年生活毫无乐趣。

  想当年,到了“大冬”这天,同学们相见,见面的第-句话就是“你吃汤圆了吗?”。问过这句话,大家就在-起“摆拽”、“羡老油”:“我家吃得是荠菜汤圆”、“我家吃得是荤油丁汤圆”、“我家吃得是芝麻糖汤圆”“我家吃得是桂花糖汤圆”、“我家吃得是芝麻汤圆”。(与我们这里乡风不同的别的地方,也有“大冬”这天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源于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为治疗乡邻在冬季被冻伤的双耳,发明了名为“娇耳”的食物,在冬至那天分给乡邻驱寒。为了纪念他济世行医的恩德,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都要包娇耳吃。后人又称“娇耳”为“饺子”。古人相信冬至大如年。于是这一天,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过冬至节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我们这里“大冬”这天吃汤圆的习俗,应该图的是一个举家团圆和期求万事圆满的意思。)那时,同学们的家境没有特别贫困的`,也没有特别富裕的,但是,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的是幸福与快乐。这天到了课间休息或快要放学时,几个调皮的孩子会一起冲着老师的背影大声唱起那首童谣:“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老师不放假,学生不把钱”。老师听到后会回头善意地瞪同学们一眼,同学们见了会很开心地发出笑声。当然,学校这天是不会放假的,学费也是必须要缴的,但同学们唱了这首童谣,很是开心,也许这是一种童心的发泄,老师也许是把同学的作为看成是-种童趣的流露。

  现在,毎当我想起童年的那些故事,是-种美美的追忆,是-种深深的留恋,写起来觉得童年时光是多么的甘甜。

  冬至温暖散文 篇6

  今天是冬至。一早起来就接到文友相约聚会的电话,心里暖暖的,对着窗玻璃哈了一口气,雾气迅速凝聚成一朵梅花盛开在我面前。

  所有的节气中我最爱冬至。据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冬”,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据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把一年中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作为岁首来庆贺,即相当于今天的春节。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中国的节日,总要以吃来体现其重要性。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冬至则要吃肉,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羊肉、猪肉、狗肉。中国人讲究“秋收冬藏”,认为从冬季开始,人的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正是进补的大好时节,人们也需要长膘来抵御即将到来的一波又一波的寒气。在我的家乡,冬至一到人们就可以杀年猪了,杀年猪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是农村人从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的日常生活转入过年快乐生活的标志。杀猪这天,主人家要烧香敬神,请亲邀友,请屠子把辛苦喂养一年的肥猪宰杀,做成坛子肉或香肠的原料,一众亲友喝血汤,吃热肉,好不热闹.

  冬至于我,不止是一个节气,更是关于童年最温暖的回忆。小时候家在农村,入冬开始便寒风萧萧、天寒地冻,冬至一到我们小孩子就不允许夜晚在外面玩耍以防冻伤。大人告诫我们:“头九二九怀中抄手,三九四九冰上行走,五九六九冻死老狗……”为了照顾一大家人,天一擦黑父母就在灶房屋里烧起炉火,一家人围坐在火盆边,一边烤火,一边天南地北地拉着家常,奶奶一会儿给我们拿点瓜子花生出来,一会儿又在火炉边烤上几个土豆,红薯,阵阵香气弥漫整个屋子也弥漫我整个童年。在那个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络的年代,一盆炉火驱散了数九寒冬里的多少阴冷,那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画面又是我多么温暖的回忆啊!

  今天,冬至又至,一家人却再不能像从前一样围坐一起驱寒取暖了,老的走了,小的长大了,逝去的日子如轻烟般消失了,物质的富裕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正在让亲人之间的距离也逐渐增大,如冬至一过,下一个循环正在开始。

  不管怎样,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穿上大衣,赴会去吧。

  冬至温暖散文 篇7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如中国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纬2°33’)这天的白昼达11小时59分,海口市约为10小时55分,杭州市为10小时12分,北京约9小时20分,而号称“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纬52°58‘)也仅有7小时34分。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今天开始“进九”。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东平、汶上、曲阜、邹城,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

  冬至日里的确带着中华文化和本地文化的味道,老沙说的没错,等到那天老沙就可以收到他的纸钱了,在另一个时空里过上苏州本地纯正的`节日,哈哈。

  冬至日,那天地球白天开始变长,光明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增长,中国的北方地区那天有吃饺子的风俗,当寒冷穿透北方大片针叶林,穿过北回归线,真正的严寒其实从冬至才开始,一直到过年,那也是一年里气温最低的一段时间。当天地万物冰冻起来,就要从那时候开始,阴历一年里比较热闹的事情也就是节日多了起来,整个中华大地,进入冰封,春天进入冬天的孕育期。

  冬至到,年底要来临,也是归故乡的日子。我想起高中时候隔壁班一个女生的作文,作文里写她母亲在村口的大树下眺望她回家,作文就是写母女的思念依存的感情。那作文写的很感人,被当成了范文。一个母亲在村口眺望女儿回家,也成了故乡的原风景。这情景,也变成了游子对故乡眷恋的意象。看到这情景,每个人也都会想到自己的父母也会在村口的寒风里眺望着自己的归来,游子们在每个寒冬都会思念故乡。每当冬至,寒冬,只有家和故乡才是最温暖的地方。

  冬至的节气马上要到了,那天白天开始变长,就会不那么害怕黑暗了。以后的以后,白天越来越长,直到春天来临,所以冬至到了,是一个好消息,预示春天也要来临。

  冬至日时候,也可以来我们这里看海,如果没有来过海边的小镇赣榆,哈哈,不会懂海的辽阔和海风的萧瑟,这里就是我们的故乡,来看看啊。

  冬至温暖散文 篇8

  又到冬至,你们在群里说起饺子,让我想起了那两年,想起了樊同学,想起了你们。这样青葱岁月又将一段时间在我脑海中不得消停。也罢,谁让我们是同学。

  迈入不惑之年,有关往事的记忆大抵褪去。又到冬至,饺子的话题突然将我拉回过去,点滴碎片重新拾起,拼接、整合。

  97年,开封,黄校,文秘963教室。

  这是一个冬至,忙碌了一下午的女同学们还在嬉笑着评比包饺子的技艺,而男同学们缺早已拿起碗盆擂起了鼓这是一个盛大的聚会。全班所有的同学在一起,坐在各自的座位上肆无忌惮地吃东西,而不用学习,想想都幸福。

  华灯初上,一大盆饺子被那几位已记不起的男同学抬进了教室。狼多肉少,按生活委员樊同学的精确计算,这第一锅每人只能分到15个饺子。管它15、16,吃了再说。那个迫不及待,谁还计较多一个,少两个的事。反正我是一番狼吞虎咽,一阵秋风扫落叶,嘴也一路疾驰......

  求学那两年家境并不殷实,上学路充满了辛酸。虽能果腹,却不敢任性。像那天那样的随意造次,那样的酣畅淋漓,还真没有过。

  冬至前几日就已想好,一定要满足我那委屈已久的'肠胃,我要让它有富翁主人的自豪感,我更想潇洒地回答墙根下山西刀削面老板的问题水饺都没有食呢,压根不想吃面。

  就像看景和听景一样,当你真真切切身临其境时,一切却超出了你的预期。

  前几年,光景日子有所好转,当我再次以旅游者的身份回到开封,夜市上,我想以不计后果的消费来抹去那些艰辛的记忆。和五哥在一起相谈甚欢,我有些情不自已,我对游离于摊点的弹吉他唱歌的小伙说,有关兄弟的歌你随意唱,直到我叫停为止。可五哥的一通数落让我囧到无地自容,为这他差点甩袖而去......

  第二锅那15个饺子让我吃得很艰难。我在埋怨,埋怨身体的不争气,我在抱怨,抱怨自己埋怨白吃喝的福气,我更在懊丧......

  一切都和前一夜半梦半醒的想法偏离。

  盆里剩下最后的三颗饺子,我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樊同学笑嘻嘻的走过来:够了没有?

  我抹着嘴,打着嗝:吃好了!

  樊同学看着我近乎空了的饭盒,一脸的诧异全吃了?

  我说不知怎的,好似不饿,剩了三个。

  樊同学:你饿了还能吃90个?天的歌神呀,我第一次给你捞了30个,第二次30个......

  哎,让现在的我都情何以堪,不提也好。

  又到冬至,你们在群里说起饺子,让我想起了那两年,想起了樊同学,想起了你们。这样青葱岁月又将一段时间在我脑海中不得消停。

  也罢,谁让我们是同学。

  你们的小六子 。

  冬至温暖散文 篇9

  天灰灰蒙的,还飘着小雨。一阵风吹过,爷爷家土屋檐角的上的青铜铃,低吟浅唱,伴着三个小孙子的笑声,招呼着来自远方的雨珠。

  爷爷有3个小孙子,王山,王水,王根。王山,王山是初中生了,王根还在念小学。平时因为3个小孙子都要上学,爷爷看不到他们,所以特意选了这个星期天,把冬至做了。到老宗那烧点纸,磕个头,保佑他们都能考上大学,做个有出息的人。

  爷爷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去外面打工了,只有小儿子在家下面的水泥厂上班。小儿子运气好,还读过书,也懂点技术,在水泥厂里人都喊他三爷。二爷爷也和他们一起去做冬至。二爷爷家今年就他一人去了。

  三个小孙子嘻嘻哈哈的走在最前面,三爷扛着铁锹,钉耙跟在后面,爷爷和二爷爷边抽烟边说两句,慢慢的走在最后面。小孩们有小孩的乐趣,老人有老人的故事。

  老老太爷,老老太太的坟都在小水泥厂后面的山上。小水泥厂因为产能低,已经被下面的大水泥厂取代。

  早些年建的石头房在雨里看起来显得低矮了不少。这里已经没人住了,雨水充斥着排水沟,顺着台阶,不停的流出这片地,没有留下丁点的声响。这里的地是不能称之为土地的,即使是雨天,空气里也不曾流露出半点的土腥味。

  坟离山脚不远。原来打算迁走的,但怕又打扰了老祖宗,一直也没敢动。天地没给坟带来什么变化,野猪也没像以前一样猖狂,不用像过去那样为祖宗们添土,就放了几挂爆竹,烧了点纸钱。本来打算去拜老老太爷的,王根吵着要下山,爷爷就让三爷带着三个小孙子先下山,他和二爷爷一起去拜老老太爷。

  天还是阴的,雨也一直飘到现在。一排排灰砖瓦,石头墙的老房子,像未开场电影院里的座位一样,整齐的排列着,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可能是一张倾城的容颜,一段流传千古的姻缘,抑或是一个青山淡云的'人间。或许电影已经结束,帷幕已经拉上,而座椅不过是在盯着漆黑的墙发呆。王山,王水,王根在争吵那辆车到底多少钱,冷不妨被房顶上一只通体发黑的猫,像婴儿哭般的嚎叫吓了一跳。王水骂了一句,“房子这么破,连猫也不识好歹!”

  三爷在一旁听了,慢慢把嘴里那口烟吐出来,缓缓的说,“记得我们小的时候,这房子那绝对叫漂亮。这可是石头墙的!当时除非你在水泥厂上班,否则想都别想这房子。谁家要是住这房子,那别提多有面子了。前面那个工人俱乐部,夏天的时候,吃过晚饭放电影,十里八乡的都跑过来看电影,你要是摆个凳子在那做着,别提多让人羡慕了。”

  甩掉烟屁股,三爷又看了一下曾经让他羡慕的石头墙的房子,还有那个只剩下“工人俱立”的招牌。

  三爷说的很怀念,王山,王水,王根一点也没听进去。

  到是水泥厂老总儿子那辆价值30多万的车让他们想了好长时间。

  冬至温暖散文 篇10

  明天是冬至,预示着白天慢慢变长,天地阳气开始渐渐变强。冬至,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雾霾天气笼罩了一切,心情也似乎受到了影响。去年冬至那天,阳光很好,天空很蓝,我很开心。记得那天早上开完会,我就和老王叔一起去村子督促土地确权的工作了。到中午11点多的时候,媛媛打电话告诉说:“亲爱的,灶上今天是饺子哦,回来早点。”挂完电话,我就立马告诉老王叔:“叔,灶上今天有饺子,咱弄完赶紧回吧。”叔也高兴地说:“好。”等我们回到单位的时候,大家已经开始在享用香喷喷的饺子了。来不及洗手,赶紧在延利的碗里扒拉了一个放进嘴里,“赶紧洗手去”她嗔怪着我,却又赶紧拿碗帮我盛饺子。再看看灶房,一整屋子的“厨娘”和“厨师”,大家都在展示着自己精湛的手艺。娟姐包的圆的,江妮姐包的月牙的,芹姐包的扇形的,还有大哥们包的“实习饺子”,虽然样子有点奇怪,不过吃起来还是不错的。大家手上一边包着饺子一边开着“不怀好意”的玩笑,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的微笑,脸上、身上、发梢上沾的面粉却毫不在意。

  各式各样的饺子,煮在锅里,仿佛在举行一场盛大的舞会。饺子熟了,大家都是客气地推让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看的人直流口水。厨房里,饭厅里都是大家的.欢声笑语。纵使嘴里填满了美味的饺子,也还是要恰当地发出笑声来回应此刻的“热闹”。我当时在想,要是“领导们”也来和大家一起包饺子,煮饺子,是不是一种更美的“风景”呢。对于平时比较“勤俭”的伙食,这一天的伙食只能用“幸福”来概括,在大家的心里依然对“组织者”充满了感激。“上下同心,全力以赴”的包饺子活动,让紧绷的工作节奏显得格外有意义,让生活和工作更多了一些温情和暖意。

  今年的冬至,虽然没有和大家在一起,但是能陪在宝贝的身边,为他做一碗冬至的饺子,心里满满的幸福感。不一样的境遇却是一样的“幸福”。早早准备好了肉馅,只等着冬至这天,买一些饺子皮就齐了。很小的时候对“饺子”总是充满了不一样的感情,每当家里来一些特别重要的客人时,妈妈就会包饺子。饺子在我的概念里只有特别的日子,招待特别的人才会吃。不是因为制作饺子的过程复杂,也不是因为没钱吃饺子,而是一份用心用情的真心相待难得。冬至这天吃饺子,也是有特别的意义。都说冬至这天,不吃饺子就会冻耳朵,是真的吗?为了不冻耳朵,每年冬至不管多忙,我都会吃饺子。

  心向阳光,自然生长。冬至了,亲爱的你,记得吃饺子。愿你的冬天不冷,充满阳光。

  冬至温暖散文 篇11

  蹉跎流年,时值冬至,窗外没有风,没有雪,寒气却凛人得很,整个冬天被冬住一样凝固了。冬至也称之为“亚岁”,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殷周时期,冬至相当于春节,后来实行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节气的首位。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来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返乡途中,他看到白河两岸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就是“饺子”,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于是和朋友满街找饺子吃,有一家砂锅店带着饺子,很少有人知道,老远的到了才知道今天没营业,跑到街南人又太多,一时间不知道去什么地方了。商量着算了,吃碗面,于是又跑到北街,可惜面馆也关门了。冬至吃不上饺子,面也吃不上了,还要饿肚子了。朋友说开上车,跑远一点,一定得吃上饺子。朋友倒不是怕吃不上饺子冻掉耳朵,也没有纪念医圣,传习风俗的想法,只是不愿向生活的无奈臣服,要和生活赌个小气。大概是因为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是大吉之日吧,一转头看见一家小饭馆门上赫然写着饺子二字,门开着,正在营业。

  冬至了,春天就在一竿的距离,可冬至也是一个大大的生命门坎。街旁的村子里哀乐阵阵,白衣穿梭,又有一个老人没有熬过冬天最冷的日子,听说武子村也有一个老人在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的日子撒手人寰。在翻过两个沟一条梁的冯家山,在那棵千年古槐下,朋友的`伯伯,只有六十多岁和蔼可亲的人突然间就没了。一年冬至夜偏长,今日始觉房栊冷。生命有时真的很脆弱,脆弱得像一丝寒风中的枯草,说不定被那一股微风裹挟而去,无影无踪。

  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就算北风呼啸,大雪纷纷,天地酷寒,春天也已经迈开了步子,向我们款款走来。冬至开始数九,“九九消寒。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 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尽桃花开,虔诚地叩拜岁月,悼念花开花落,还有飘远了的生命。岁末的钟声清脆悦耳,只要有不向生活臣服秉性,有过生命的价值,生命即是永恒。

  冬至,春来。

  冬至温暖散文 篇12

  下午,此起彼落的鞭炮声再次提醒我,又是一个拜神的日子。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红色的碎纸屑,家家户户的门外墙角,香案蜡烛冒起了明明灭灭的烟火。有个同事是本省茂名人,他的情绪突然低落了,站在门口望着高架路那个方向久久沉默。那是西面,他的家在那边很远很远。他告诉过我,冬至是个大节日,几乎与春节一样重要。在他的家乡,每逢冬至日,阖家大搞卫生,连房前屋后的杂草都要拔除干净。中午,带上家里头天包好的粽子和荤素菜肴去祠堂祭祖。全村几百人挤在祠堂前的土坡上,好不穆肃、好不热闹。

  这里也祭祖,但不是全姓人的家族集中活动,而是一小家一小家单独活动。附近也有祠堂,只见人们零零落落地去,零零落落地归。可见城市大了,活动空间反而小了,虽然是神圣严肃的仪式,也只好因陋就简、与时俱进了。

  北方没有这个习俗了。我在长江流域生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听说过冬至还是节日。古代是,而且是这个节日的发祥地,汉书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但在历史的长河里,和寒食节、乞巧节等一样,最终化为一朵转眼即逝的浪花。看来,几次民族大迁徙,南中国作为逃难者的避居地,保留了太多的古代文化。据江西的同事说,他们那个客家人聚集地,冬至日和清明节一样要到山上上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南方的很多习俗,其根源远在遥远的中原。长江流域不是中原,可紧靠中原,同样饱受战乱之苦。中原安定了,风俗习惯为之一变,长江流域也跟着变了。只有岭南附近区域,山高皇帝远,依然可以枕着前朝文明的碎片酣然入眠。

  想来也是,我们的先人敬鬼神而远之,但总是给鬼神留下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即使是唯物者,也不反对在家祭奠故去的父母。众多的庙宇佛堂正是古人思想的.反映,并不完全是迷信。科学有时候离宗教很近,宗教有时候离事实很近。爱因斯坦晚年说过,佛教最接近科学。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日子,鬼神们才能悠闲地享受祭奠。南方人,为九州生灵作出了牺牲。我是唯物者,但从不反对这一习俗,也不反对进庙抽签烧香。

  说来也巧,今年这个冬至日与传说末日撞在一起了。人世间有些活着的人,偏爱给鬼神打工。对玛雅文化牵强附会的理解,得出了今天是世界末日的结论。玛雅文化确实有奇特之处,特别是天文学。但奇特并不代表先进,否则,它就不会灭亡了。中美洲热带的雨林,走不出人类未来的道路。普京今天也说了,地球肯定要毁灭的,但要在几十亿年之后。这些宣扬末日的人,就让他们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惧之中,犯不着把他们抓起来。

  冬至日,是昼短夜长最极端的一天,末日并没有到来。只是一整天阴沉沉的,傍晚下了点毛毛雨。北方大雪,高速公路封闭了多条。午夜零点,几家茶馆陆续关门,巷子里响起脚步声。从天亮起,光明就像蚕食桑叶一样吞下黑暗,每天为白昼增加几分钟,直到夏至。热爱光明的人们,欢呼吧!

  冬至温暖散文 篇13

  冬至,是一年24节气中的一个节气。

  不同寻常的是,这样一个节气,人们却赋予了这个节气许多不同的关注和说法。

  吃货们首先把这个节气,赋予了大吃大喝的含义。说这个节气是最冷的,只有“炖羊肉,吃饺子”方能“补虚御寒”。于是,在这一天,中国羊贵。大凡是人家的,早上的炖羊肉,就户户飘香。到了下午,不用问,家家户户都是清一色的饺子。尽管早上的炖羊肉还在肚子里打饱嗝,吃不吃饺子已经无所谓了,但饭桌上的饺子,还是万万不能少的。吃货们自有圆说的道理,那便是“宁穷一年,不穷一日”了,是节,岂能枉过乎?

  我在村里念书的时候,学校每年都要过一回“阳历年”。过阳历年的时候,全村人都要到学校里聚一次餐。那时候,白面奇缺。我们有学生的家里,每个孩子要交四个白馍给学校,我那时和妹妹两个,就得交8个。记得母亲在冬至节这天,就开始筹划上了,说再有10天就是阳历年了。我很奇怪,我们家里并没有日历,我们村里除了学校老师的墙上有一本外,其他人谁也没有。我问母亲是怎样知道阳历年日期的,母亲说,这是历头上定死的,只要是到了冬至这一天,离阳历年就是10天了,正所谓:“冬至十日阳历年”就是说这了。从这以后,只要是过冬至,我就知道,再10天就是阳历年了。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冬天格外寒冷。不巧的是,我们又住在一个四面透风的房子里。我们早上起来,衣服冰得穿不到身上。母亲早早就起床了,等到我们一醒来,就把衣服拿到灶火口烤热,再给我们穿上。我们从学校回来,身体早已冻麻木了,回到房子里,房子里却没有一点暖意。看到我们委屈的.样子,母亲安慰我们说,快了,天快暖了,过了冬至,天就开始暖和了。我大惑不解,不是说,冬至连九上么?怎么又说快暖了?母亲说,“入伏入凉,交九交热”,这是古人说的,是没错的。也不知是心理暗示,还是真的是这样,打那以后,我就觉得,每年的冬天来临,在冬至前就格外冻,过了冬至,数上九了,天气好像就真的是暖和了似的。以今冬为例,在昨天以前,气温一直在零下14度左右,可看看明后天的天气预报,竟回升到了零下11度左右。看来,古人留下的那些话,还是不无道理的。

  冬至,好像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昼夜时间的差别上。据说,到了冬至这一天,时间就把漫漫长夜给止住了。从这一天开始,黑夜就慢慢变短,白天开始变长。一直要变到清明过后,把白天变得长达十几个小时,直到夏至时,才被夏至止住,白天又开始变短,黑夜又开始变长,直到冬至又被止住,周而复始,年年如此。细想来,颇有意味哦!

  冬至已去,看到网友们奋笔留书,怦然心动。这大半年,为了小孙孙,无暇写作,今日得暇,忙里偷空,絮絮叨叨写下了以上絮语,也算是对关心我的网友们一个交代吧!

  冬至温暖散文 篇14

  不知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刻意安排,还是老祖先未卜先知的精妙设计,元宵节和情人节每十九年就会相逢一次。今年,这个十九年一遇的情元节属于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

  十九年,圣瓦伦丁对爱坚贞不屈的守护终于在火树银花的神州大地得到了共鸣;十九年,印加文明孕育的可口精灵开始完美地和江南水乡沃土的甜美丰收融合;十九年,春潮明月夜的玉壶光转绽放出了火红娇嫩的芳菲。元宵节与情人节在日历上重叠,恰似一对恋人的美妙邂逅;糯米紧紧包裹着巧克力,正如团圆温柔地拥抱着浪漫;

  花灯与玫瑰相映成辉,就像喜庆羞怯地握住热情。元宵节,用十九年的时间等来了一个被历史尘封千年的约定的兑现,用十九年的.时间夺回了被七夕抢占良久的东方情人节的名分。

  十九年前的元宵,始龀之年的我们欢快地放着花灯、吃着元宵,围坐在长辈的膝前猜着灯谜,懵懂无知的我们尚不知情人为何物;十九年后的元宵,知天命的我们与老伴携手赏明月,期盼着儿女归家团圆,情人也早已经历蹉跎岁月的洗礼,成为我们的至亲。人生没有几个十九年,而弥足珍贵的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当下。

  青春年华的当下,属于年轻人的巧克力馅汤圆有着独特的味道,每一颗的味道也千差万别。有的人用放荡不羁挥霍着本就如梭的时光,有的人用天真的不顾一切收获了遍体鳞伤,有的人从颔首向壁、千唤不回慢慢学会了花言巧语、巧舌如簧,有的人在恍如隔世的一场梦后陷入任人摆布的迷茫。

  无论是哪一种人,今日都像是奔赴一场仪式一样,以团圆的名义奔赴爱情,奔赴青春年华当下的我们的爱情:时间长的,是由陌生到熟悉、由新鲜到讨厌的演变;时间短的,是在心情或境遇的驱使下或冷或热,距离近的,是费尽心机仍顾此失彼的挑选;距离远的,是鞭长莫及继而被慢慢割裂的失落。哦对,还有那无论长短与远近那让人无能为力到崩溃的流水无意。

  巧克力馅汤圆,将情侣包裹成为家庭,是一颗将爱情精心包裹的可口婚姻。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知道是他们精心调制的馅儿本不是爱情的味道,还是他们糅合的面团根本包裹不住爱情。这世界繁花似锦、落英缤纷,只有真正爱一个人,才会不计回报、千方百计地对她好,任天荒地老也不改初衷,沧海桑田永不变心。

  如果她错过了或者压根就没有选择他走进殿堂,却总希望她选择的那个人能够做到以上一切,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永远都相信爱情演变的婚姻,但不能否认那是为具有超凡智慧和超群运气的人所准备的。大多数人,都只是在选择与被选择的牢笼里越陷越深罢了,他们终究不得不觉悟,婚姻原来真的和爱情无关。

  那一锅在沸水中被反复搅动的巧克力馅汤圆,如果还有一颗是完好的话,真的能够被我们品尝到吗?就像没有瑕疵的爱情,真的能被我们耳闻目睹吗?太多海枯石烂的誓言为爱情添上了难以兑现的枷锁,就像为捞汤圆的勺子装上一根根长柄,看似厚重,却再也没有人有机会去捞得到它。

  冬至温暖散文 篇15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民间历来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因此,吃饺子便成为人们过冬至的习俗之一。

  相传,“医圣”张仲景看到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便搭起医棚、支起大锅,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便暖和起来,连冻伤的耳朵也慢慢地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把陷包在里面便有了如今的“饺子”。

  依稀记得小时侯,盼冬至就像盼过年一样,因为我们又可以吃一顿香喷喷的饺子了。终于等到冬至这一天,母亲从菜市场买回来新鲜的肉和韭菜。回家后,一家人便开始分头忙活起来,我们姐弟几人负责择菜,人多力量大,一捆韭菜转眼就被我们择完了,交给母亲洗净,放到案板上晾干,等韭菜的水分差不多干的时候,母亲再将韭菜细细地切成小段,放在一个小塑料盆里备用。父亲则负责洗肉并将肉切成小块,然后开始有节奏地将肉块剁成肉泥。剁好肉后,开始熟油,等油热了,便将肉连同早已准备好的葱姜蒜盐等佐料一一倒入锅里,用铲子不停地搅拌,待到炒熟后将其放到一边冷却,再将切好的'韭菜放入锅里,滴一点香油,撒一点味精再搅拌均匀。不一会,香喷喷的饺子馅就调好了。这时,母亲也早已经把面和好了。

  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开始包饺子了。父亲擀饺皮,母亲包饺子,而我和姐弟们在一旁也学着包。母亲包的饺子个大、皮薄、馅多,放在圆圆的盖帘上一个个神气活现的,煞是好看。而我和姐弟们包的饺子不是把饺子皮挤破了,就是馅自己跑出来了,放在圆圆的盖帘上歪歪扭扭的,样子非常难看,但母亲从不呵斥我们,只是耐心地教我们如何包。在包饺子的过程中,母亲也总不忘教我们一起说那首脍炙人口的《冬至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 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说着说着,不知谁起的头,我们姐弟几人突然嬉闹起来,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起了面粉,看着彼此一张张小白脸,一家人便不由地大笑起来……

  很快饺子包完了。炉灶上的水也已经煮沸,将一只只白白胖胖的饺子下锅,顿时,饺子便如一尾尾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不一会,饺子的香气便扑鼻而来。这时,桌子上早已摆好了醋碟和碗筷,等母亲将一碗碗饺子放在我们面前,看着那些由白胖到透明的饺子里红绿相间的肉馅,口水也早已流出来了。顾不上烫嘴,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真是应了那句俗话:“好吃不过饺子”吧!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吃多了饭店里的各种美味水饺,也品尝了超市里各个品牌的速冻水饺。但我还是觉得只有自家包的饺子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冬至饺子香,当一盘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的不仅是美味的饺子,而是一份浓浓的亲情。

  冬至温暖散文 篇16

  特别的冷,天也特别的黑。雪刚刚停,清洁工就忙着打扫街道。我一直把城市的楼房比作山峰,我们都是鸟儿躲在山的缝隙里。黑夜里蜷缩着脖子挤在被褥的窝巢,听着风吹过钢筋水泥屋角,幽幽的做个梦。期待着白天的太阳,等了很久,只有对面山上灯火的明灭,以及不知道哪一家传出的吵闹和大声的'喊叫。夜是这么的漫长,好像一生都在夜里。冬天的早晨也如一个迟缓的老人,在一片雾霭里迟迟的不睁开眼睛。偶尔一两个人影和偶尔一两辆汽车,没有一点声息,象在水上飘过。混沌未开的一个城市,正用力的睁开眼睛。我知道这是冬至的早晨,这个早晨太阳还没有醒。

  在冬至这一天我们度过了传播已久的末日说。大家都眼看着太阳,看它落下去之后还能不能起来。和太阳生活了这么长的时间,今天才发现太阳是这么的好这么的让人留恋。朋友们坐在一起说,如果太阳明天不升起来我们什么时候起床呢。我们不起床就在床上躺着吗。朋友们接着说,没有太阳可以,千万不要停电。有了电我们依然的可以做饭喝酒打扑克玩麻将,我们天天玩,等到下一个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谁也没有想如果太阳永远不升起来怎么办。

  当然最美好的是末日的第二天。接连的短信把我吵醒。短信里面的句子几乎都是一样的:太阳升起来了。

  一个朋友说,我早晨一点就起来等了,你说这个时候要是太阳不升起来就永远不升起来了。我说过吗。我说过就是我欺骗了呢,或者我欺欺骗你时候你正在思考。其实我也知道太阳会升起来。我们离不开太阳太阳也离不开我们。如果没有了我们,太阳还有什么意思呢。太阳散射的光芒是为了万物万物没有了光芒也就没有用了。我们不用担心担心的是太阳。当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末日后的第一个周六快过完了。

  被末日说闹的忘记了圣诞节的到来。这时候就看到小区的院子里早早的立起了两棵圣诞树。从楼上看下去,就是两个小矮人。积雪还没有清理干净,圣诞树就屹立着了。工作干完之后,保安正在看报纸。不知道报纸上面是什么消息,他戴着棉帽子和棉手套站在路灯下看报,是楼房涨价是摇号中奖是年末大甩卖,是什么东西吸引的他在黑夜里读着一张废弃的报纸。明天就是平安夜了,他在报纸上读着平安的消息吧。

  也就是在周末这一天大家才彻底的忘记了末日说。晚上的时候大家如果相聚,就觉得相信末日说有些可笑。怎么就要相信呢。连地震都没有,怎么是,末日呢。大家笑笑,说,末日就是一个节日,有了这个节日就有了吃饭的机会。于是就有人建议,把十二月二十一日这一天定为末日节,每年都要过。这样大家可以珍惜时间,好好生活,天天向上。更可以庆祝节日,喝酒聚会,消费生活。

  如果有了末日节,传统就会改变。我们常说的迎接两蛋(元旦和圣诞)节日,就要变成迎接两蛋一节(元旦圣诞末日),这样,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阳光和快乐。

  冬至温暖散文 篇17

  当家里的人该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只剩我一个人时,世界突然的安静了下来。为自己冲了杯咖啡,静坐在电脑前,放上一首忧郁的歌,对着屏幕,用惯有的方式打发着我的时间。一直喜欢用文字来记录我的喜怒哀乐,文字知心,当手指在键盘上舞动,心事也如流水般顷泻而出,绵绵不绝。

  回首曾经,在每个闲暇的日子,我都会把时光大肆的挥霍在这里。落叶成诗,风过如画,沉淀的悲欢,在屏幕前惆怅了一个又一个秋季。期待与失落的情感,都用文字作伴。它记录的只是我这段时光亮丽的风景,也或许是那些快模糊的记忆,字字有情,句句有意,却始终落不下转身的那个标点。于是每个篇章都伴随着叹息,心如秋季,结满枯叶。岁月如水匆匆而过,我却沉在自己的世界中,静听时光的流动。

  窗外,阳光正耀眼,暖了浅冬里的那抹彻骨的寒凉。想着这么多年网络上的分分合合,舞动的手指不禁慢了下来。世界很大,网络中的世界却很小,一转身就不知道会遇到了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又是谁会在视线中消失,变幻无常。那种感觉,有点心悸,有点无奈。时间在走,屏幕对面的人也在变。落红散尽,冷了季节,却浓了心里的那抹愁结。那些曾为某人流连的文字,一段没有句号的篇章。那些花开花落的季节,曾经相伴的日子,一起走过了夏的热情,却难对冬的寒凉。文字如心,是在试图挽留那抹熟悉的笑靥,还是企图抓住那点温暖?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往事只能回味,在文字中咀嚼那一丝暗伤。

  我不知道蝶儿恋花,藤树绵绵那是一种什么境界。冥冥中总有一丝期待,期待化蝶双飞,彩云伴海鸥的那份美好。就算是过眼云烟,海市蜃楼,也愿生命中有过那么一段如昙花般的`精彩。那一世的眷念,只为那一秒美妙。尽管秋色褪尽,尽显的只是寒冬的苍凉境地。

  现实总是给予人很多失望,生活如水,冷暖也只有自己知道,不管是苦的,还是甜的,都当用心的去品尝。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也许潇洒的对待才会让自己不至于颓废和哀伤。人贵有自知之明,懂的放弃那是一种境界。“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这是谁的话?不管是谁的,此刻却深得我心。用一种优雅的浅笑,抚平内心的挣扎。打开窗户,焉知窗外的世界不会明媚如画?当自己没有了选择权利的时候,就这样吧,一切随心,不求刻意。摘不到那朵奇芭,低下头或许就能闻到另一种芬芳。

  滚滚红尘中,谁会为谁守望?独倚栏杆,谁在长亭中拂一弦琴,收尽今世的相思?一首悲歌,又会是谁离了谁?这蠢蠢欲动的情怀不经意间又从指尖滑落,在一页素笺上划上一句叹息。一场落雪,一纸心事,不谈过往,落笔有情。在文字中舞动,学会珍惜,学会感恩,感谢茫茫人海中还有擦肩的缘分。

  心似冬至,冷冷清清,时间在走,季节在变。才知道,一路且行且珍惜。染指青墨,总是感伤,花开一季,给我却留了余香一辈子。心静,慢慢的落笔:你若安好,我便日日是晴天。

  冬至温暖散文 篇18

  赶在冬至前飘落的雪,把初冬的暖意一扫而光,不由分说地用冬的凌厉寒凉席卷大地。雪是在午后落的,起初只是细盐似的雪粒儿,用不着撑开伞,但脚步不由得加快。这些雪粒只是先头部队,把天欲飞雪的信息提前透露了,孩子们利用每个短暂的课间在走廊里张望,甚至伸着小手,想幸运地托住今冬的第一片雪花。

  隔着书房的窗,雪以轻盈之姿从苍穹飘散而下,雪粒已经舒展成枚枚雪花,曾经孩童般细细打量着远道而来的客人,是不是诗句中所说的六出花飞?被雪唤醒的诗情总在面对它所带来的洁白时悄然萌发,可在雪的面前,在思绪中涌动的短章长句都显得生硬,雪花正以集体的智慧正在改变着入冬以来显得萧瑟的大地。

  寒来千树薄,或许就是为了在这一场雪中变成琼枝,那些平素普通平整的黑瓦覆了雪,暂时成为童话里的'城堡,有着针状的叶子的松树更有圣诞树的风情,低矮的冬青,也孩子气地伸着无数的绿手掌,托住缓缓下落的雪。

  这一场南下的寒流带来的雪,过客一般,孩子们只能搓几个小雪球儿,这样的雪是不能让他们尽兴的,到了晚间便渐渐停歇了,而风似乎意犹未尽,稚子般奔跑着,就将细枝上的雪拂过,从树下走过,簌簌而落的细雪又落在肩头发间。不过雪倒是不辜负大地的等待,郊外空旷,河塘沉静,早就虚席以待,雪覆上去,远处的村庄,近处的阡陌,成了不需修饰的水墨画。

  这落在江南的初雪,处子般绰约洁净,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江南的雪是美的,“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鲁迅先生写时该忆起故土绍兴的冬雪了吧,雪落在百草园的泥墙根下,落在乌篷船的船篷上,落在落尽叶子的枣树上。一直在文字里遥望绍兴,或许这个冬天择一个静好的日子启程,温一壶醇厚的花雕,叫一碟茴香豆,看归航的乌篷船,看那些临水的酒楼茶肆檐下的红灯笼,和那红光倒映在碧波中的胭脂色。最好也能逢见一场雪,绍兴洗净铅华,如同一樽古朴简静的青花瓷,我一步步地靠近,只为了体会它在冬日清绝的美。

  有了这一场雪,江南才真正有了冬意,雪在低温的阳光中迟疑着不愿融化,就那么秀气地留在芭蕉阔大的叶片上,留在黄菊傲然的灿烂中。雪霁天晴,虽不像红楼儿女们温酒联句,踏雪访梅,披氅怀炉,但已经为不久到来的冬至准备着,煮一锅软糯的糯米饭蕴藉成醉人的米酒,向阳的坡地上的嫩荠菜挑回家包饺子,那圆润的饺皮可是亲手擀出的,腊味呢,在阳光下晒着,在朔风里吹着。父亲年年要提起冬至大如年的俗语,一切准备得是那么郑重,围炉共餐,说起吃狗肉、炖鸡汤之俗,谓之冬至要进补,吃了就不会畏寒惧冷,三九四九还在后头呢。

  一路的雪意还未消融,冬天在这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去的漫天飞雪中拉开帷幕,备一张九九消寒图吧,图上有九枝遒劲的梅枝,学一回古人风雅,用朱笔细细描画,一朵对应一日,染完了九九八十一朵梅花,又是春日大地返青时。

  冬至温暖散文 篇19

  冬至节到了,意味着年关近了,家家户户开始做着过年的准备。在这些准备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酿风肠。

  “风肠”又称“香肠”,得名可能跟这种食物需要风干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其香味浓郁,故而叫做“香肠”。

  因为今天是周末,我和他都在家休息,一大早我就往菜市去买做风肠的用料。去年我做的风肠肥肉含量太高,所以今天我选肉前特别记住了要选瘦一些的。猪肉行里挺热闹的,我选中第二张肉桌上一大块看起来瘦肉较多的猪肉,一称共12斤半。我很爽快的买下它,还买了两斤半小肠,然后到肉行旁边的`小店买其他的作料。

  这个小店每年做风肠前我都要光顾一次。记得第一次做风肠时,无意中问起这个店的店主是否有做风肠的作料卖,谁知热情的店主不但表示店里有我需要的东西,还将做风肠时每种用料的用量多少,做风肠的细微步骤都说的挺详细,使我做起来省了不少麻烦。今天我熟悉的店主不在,是她妈妈在,我费了不少口舌才买齐了需要的东西:二两五钱盐、三两白糖、一两古月粉、一小捆粗线、一瓶红星二锅头。

  买回家的猪肉是不能用水洗的,只能用干净的布拭去尘埃,否则风肠容易变质,难以久存。将尘埃拭去后,我嘱他将其切成小块,就像平常切菜那样,之后用盆盛装,然后我把买回的细盐、白糖、古月粉、二锅头米酒倒入其中,并充分搅拌混匀,直至它们完全混为一体。

  他做上面的事时我也不闲着。我得把买回的小肠上面的白色脂肪撕下来弃之不用(可以利用它来做炒菜的油,只是不能用来做风肠而已),然后从头到尾将小肠内的食糜挤出来,一共挤两次,再用洗净并檫干的、指头大的生姜放进小肠腔内,再从头至尾挤出生姜。最后将二锅头米酒倒约30毫升入小肠内,而后从上到下将酒挤压出去以充分洗去肠内的食糜。

  猪肉和小肠都准备好了,酿风肠工作可以正式开始了!我用粗线扎住小肠的一端,他把一个剪去尾部四分之三的矿泉水瓶与小肠另一端相连,并用粗线系住固定。然后他不断地将混有作料的猪肉通过矿泉水瓶送入小肠内,我则从上到下将猪肉挤压至尾部,直至整条小肠全部塞满了猪肉。以上工作完成了,我用粗线把小肠系住,并把它分隔成一小节一小节的,每节长约15厘米。因为酿风肠时携带了小部分空气进入到肠腔,可见猪肉和肠壁间有小小的气泡,我得用针刺入肠腔放气,放气时可听到空气排出发出的“咝咝”声。

  至此为止,酿风肠工作全部完成。我用竹棍系住风肠上的粗线,放到楼顶上让风吹干,当然有太阳晒会更好。2至3天内,他会用柑子皮、甘蔗渣放在柴上,使之出烟,然后用烟来熏做好的风肠2次左右,每次半天时间。约莫过了10几天,风肠就可以吃了。吃前放在煮饭的锅里一起蒸熟即可。蒸熟的香肠香、滑、翠、嫩、甜,别具风味,是招待亲朋好友的上等食品。

  冬至温暖散文 篇20

  熟记的节气恐怕只有冬至了。

  外婆曾给我讲过三十年前的冬至,那都是曾经的故事了。

  那时的冬至,家家都会烧竹皮上的那层东西,然后把烧成的灰捡到院子里,没风的天灰都会升起来。外婆说:“灰升起来,会生财。”

  外婆生了四个娃,我妈是老二,那时也才十多岁,最小的阿姨大概七八岁吧。冬至的时候,他们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把糯米团捏成小动物的样子。平日里是没有糯米团可以玩的,因为这儿离海近,餐桌上摆的多半是海鲜。即使偶尔买了糯米粉也是拿来款待客人的。外公不让他们瞎折腾,可外婆护着,还偷偷拿了一小袋糯米粉给他们玩。捏坏了的糯米团是做不了汤圆的,可小孩子们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破坏,外婆只好把造型各异的“小动物”放进蒸锅里蒸来吃,然后晚上她会少吃几个汤圆。

  外婆说:“那时候生活不是很富裕,很少有机会能吃到汤圆。可不管当年收成怎么样,冬至那天一定要吃汤圆。”她又说:“我们的碗很大,可汤圆不多,每人半个碗都填不满。谁不想吃满满一碗汤圆啊?我就想了个办法,给每个人的.碗里都混点年糕团团。年糕用的米便宜些,家里还有多的,反正放在水里也看不出来。”

  吃汤圆自然是全家人最开心的时刻了。小孩子们都会数数自己碗里的汤圆,比比谁的多。舅舅碗里的汤圆总是最多的,外公特意吩咐过让男孩子多吃点,以后千活有力气。大家都细嚼慢咽地品味着这来之不易的美食,他们都吃出了不是汤圆的年糕团团,但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外婆的碗——那个碗里的汤圆总是最少的。

  可如今,冬至却渐渐被人们遗忘了,越来越多的人只记得情人节、圣诞节之类的节日。或许没有小孩子会再去捏糯米团了,他们有各种颜色的橡皮泥,随时能捏出更多更好看的东西;或许没有人会再去捡灰求生财了,有人认为这是迷信,更多人恐怕早就忘记在冬至还要做这样的事了。

  有人说,现在汤圆到处可以买到,随时可以吃,何必非要在冬至吃呢?

  冬至的汤圆是曾经贫穷生活的记忆。那时的孩子盼着冬至,数着汤圆,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得津津有味。现在的我们吃着汤圆,想起的大多是老一辈的艰辛,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才使生活慢慢地好了起来。

  冬至的汤圆是一种习俗的符号,是一种纯纯的文化。的的确确,如今的汤圆并不是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能吃到了,但这并不代表汤圆在任何时候都有特定的味道。这种味道发自内心,饱含千年文化的积淀,寄托着全家人的情思。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能在冬至时全家坐在一起吃汤圆的家庭,太多的中年人因为工作繁忙无暇回家,太多的小孩子因为学业繁重忘记了传统习俗,只剩爷爷奶奶煮好了一锅汤圆苦苦等待。

  冬至像是年轻人给老人的一个承诺。小时候,年轻人告诉父母,长大后自己会好好照顾他们。没有一个孩子不想一直陪伴父母安度晚年,而后来却尽是忙碌带来的无奈。老人苦苦等待了一年,他们不奢求孩子能天天陪伴着自己,不奢求像三十年前那样过冬至,他们只想孩子能在冬至那天回家吃一碗汤圆。

  临近冬至的时候,外婆就像小孩子似的盼望起来,可现在的冬至似乎已不是她盼望的模样了。

  冬至温暖散文 篇21

  时间就像手掌中的沙子,从手指的缝隙里一点一点地流失,弹指一挥,一年的时光渐行渐远。冬至,一个意味深长的节日款款而来。

  社区办公楼的对面,是一栋很有些年头的楼房,至今住着那些没有能力买房的居民,几乎是一户一间,每月房租是25元。我望着张长江那间房子的窗台,他的窗台外面的砖头的缝隙里横逸而出的那个铁架子还在,但是,那个铁架子上时常安卧的那只红嘴黑鸟早已不见了踪迹。

  去年冬至那天早上,经二路街办的残联理事长焦和平和社区书记王腊虎,还有我和社区办公室的展青,我们四个人代表残联和社区去看望残疾人张长江。我们在堆满杂物的三楼楼道走廊的尽头,推开了位于北边的张长江的房门。张长江行动不方便,在白天,他的房门是虚掩着的,我在之前对他进行家访的时候就知道了,社区的'人也知道,平日里来给他料理生活的好心人也知道。我们四个人走进了他的小屋,街办残联理事长焦和平详细地询问了张长江的饮食、医疗、低保、退休金、冬季取暖等生活现状,最后把残联的500元慰问金交到了张长江的手里,一再叮咛,要我们做好残疾人生活的盾牌。

  张长江是宝运集团的职工,有一年夏天据说特别热,张长江下班以后,在汽车西站后门附近,就用凉水把水泥地面泼湿了以后,上面铺上了黄纸板,睡了一觉。等他醒来,就生了病,从脖子直到一条下肢是强直的,医生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公司对他进行了人性化处理,报销医疗费、办理病退、给予低保照顾,社区的好心人为他打扫房间卫生、洗衣服、买菜、买药。因为他生病以后,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他。他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中顽强地生活着。

  冬天的太阳把温和的阳光从窗户里照进来,张长江就躺在一片阳光里,那只和他朝夕相伴的红嘴黑鸟,要么在屋子里,要么就在窗外的铁架子上。记得那只红嘴黑鸟的一只小腿上绑着一根绳子,知道那只红嘴黑鸟是不会飞走的。但是我至今不知道那只红嘴黑鸟叫什么名字。那只红嘴黑鸟在窗外的铁架子上安卧的时候我不知道它的名字。那只红嘴黑鸟在三楼的窗户外面,而我在社区办公楼的屋檐下,它居高临下和我对视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原先它安在,如今它不在,我还是不知道这只红嘴黑鸟的名字。

  但是我知道,这只我不晓得名字的红嘴黑鸟陪伴过残疾人张长江,陪伴过他的寂寞,陪伴过一个残疾人焦苦的灵魂。

  我过完年收假回到社区上班,同事们告诉我,张长江已经走了。他是在除夕之夜遍地烟花的子时离开这个世界,离开我们的。我一时无语,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选择除夕之夜烟花遍地的子时离开这个世界。也许他太寂寞了,要这缤纷璀璨五光十色的烟花为他送行。

  去年冬至那天的早上,我们把残联的慰问金交给他的时候还说,500元他可以过一个相当不错的新年的。而他终归没有从新年的门槛上跨过去。他先是听到一声声此起彼伏的鞭炮,然后抬头望见漫天飞散的烟花,他就从新年的门槛上随那烟花而去了。

  每年的冬至时节,是残联慰问残疾人的时候。我们把残联对残疾人的慰问金和衷心的祝福包裹在冬至的节日里,给残疾人的心灵点燃温暖的篝火。因为冬至以后,太阳从南回归线开始回归,而地气还要渐次薄凉和寒冷许久。我们知道,残疾人在冬天更需要温暖。从身体到内心,都需要温暖。

  冬至温暖散文 篇22

  冬至将临,天总阴森沉的,1连几天都很少见到阳光,4周显得很冷落萧条,万木凋敝,受副高压带的控制,长江南岸夏季酷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1年4季分明。我教过几年高1地理,对地球自转与公转4季更替自然规律更是熟烂于心,冬季在多少人眼里满目悲凉荒芜的风景,也很少读到赞美冬季的诗文。记得李清照有首诗这样写道:

  小楼寒,夜长幕帘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涛愁眉。

  冬季在词人眼里多么凄凉,从冬季低迷冷清的景物,再到人因客观环境影响到心情,不象杨贵妃醉酒后的脸色,也不象孙寿故意做的 愁眉。

  小时候最不愿意过冬季,那时的冬季比现在要冷些,1到冬季就很少出门,整天足不出户,围着火盆取暖。坐在火盆边,前面暖和,后背却是冰冷的。那个时期不象现在有空调,电取暖,乃至水暖气。我现在生活的社区利用循环热水取暖,冬季室内温度10摄氏度以上,在家中根本不感觉到寒冷,在南方是很少的。前些天去1个朋友家做客,由于没有取暖设施,坐在朋友家中感觉很阴冷,回到家就感冒了。或许人生活在舒适环境时间长了,1旦走出去就很难适应艰巨的环境。

  曾在1个乡村私立中学教书,现在回想起那个的寒冷冷寂的冬季,心就不寒而栗,那年冬季显得特别的长,学校没有甚么取暖设施,校长为了多赚钱,不顾师生的身心健康,空大办公室烧1盘火,学生没有甚么取暖设施。我几近每天早自习安排在第1课,每天早上5点多天没有亮就从刚睡暖和的`被窝爬起来,晚自习晚上10点多种才下课,真可以用披星戴月来形容。由于在乡村没有城市热岛效应,晚上寝室里阴冷阴冷的,有时冷得睡不着觉。就是在那样环境中,教师超负荷教学,我从高1地理、初3历史、初2政治跨学科年级教学,每天象个机械人累得身心疲惫不堪,而学生超负荷上课读书,在快期末考试产生流行感冒,高2有1个班差不多全病了,而那个校长却赚了大把的金钱。现代应试教育,加上金钱效应,无情地摧毁了青少年的身心,谁来解救孩子们!

  有1年,我在海南过了1个冬季,海南却没有冬季,1年4季,除夏季,年龄相连。冬季最多时穿1件羊毛衫,全部海南就象个绿色自然的大公园,草木葱葱茏郁。海南地处亚热带与热带交接的气候带,冬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风送来温暖的气候,在冬季里,在海南感觉不到那种刺骨的寒冷。我在《走进海南3章》中这样描述海南的冬季风景:

  102月的海南,气候开始变得有点像江南晚秋季节,早上起来吃早饭,突然发现每天坐在蓬勃绿荫树下,落满了紫色的花瓣,也不知是甚么木本花,1时感到有些凄凉。这是否是海南的秋季来到了,心中稀里糊涂伤感起来,是为了满地花瓣凄切地飘零,还是为了岁月无情地消逝?就像行将枯萎的花瓣,灿烂开过,然后悄然消失了,当众多眼光注视她的艳丽美丽的时候,谁又想到红颜消失后悲凉和冷落。

  我在北方也曾生活了1年,北方冬季雪窖冰天,但家中和公用处所都有暖气设施,只要呆在房屋里就感觉不很寒冷,要是外出,穿得就像北极熊1样笨拙大衣,而冬季大雪飘纷飞,也是1道绝美风景。

  冬至温暖散文 篇23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电视里《卖汤圆》快乐、优美的歌声,把我带到了我的少年时代,让我想起了每到过年家里包汤圆的那些快乐有趣的幸福时光。

  汤圆,北方人称之为“元宵”,因其制作的工艺不同而称谓也不同。汤圆是用水磨的糯米面包制而成,而元宵则是将馅心蘸水以后在干的糯米粉上滚出来的。在汤圆的家族中,宁波汤圆以其软糯、爽滑、香甜的口感而闻名。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春节和元宵节是相邻的最近的两个节日,其中的含义也大致相同,都有阖家团圆的寓意,而汤圆则意味着团团圆圆、美美满满。在南方,汤圆要从正月初一吃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年才算是过完了。在我们家,因外婆是浙江宁波人,所以我家的过年习俗基本都是随外婆过的。

  每到过年,是全家人最开心而又最忙碌的日子,除了准备必需的年货之外,做汤圆是我们家必不可少的“大餐”了。父母亲会早早地备下做汤圆的材料:黑芝麻、绵白糖、猪板油和糯米。这些材料中,糯米是最难买到的,因为靠粮店限量供应的那点为数不多的糯米是根本不够吃的,父亲就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带着面粉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农家去兑换糯米。

  汤圆,吃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要想吃到好的汤圆,制作程序那项都不能少,别看我当时还是个孩子,调馅料可是我的事啊,整个制馅的过程比较复杂:要将黑芝麻炒熟碾碎,再将生猪板油撕去里面的筋,最后按比例把绵白糖、芝麻面和猪板油混合在一起,用手使劲将这三种材料揉揣,等馅做好了,我的手也酸了。

  制作糯米面这样的体力活当我父亲莫属,要先将糯米洗净用水浸泡2-3天,再将泡过的糯米用石磨磨过,白花花的米浆进入面袋,再把米浆袋吊起,用1-2天的时间将水沥干,糯米面就算做好了。

  大年初一的早晨,是我们三个孩子最高兴的时候,除了穿上妈妈亲手缝制的'新衣服外,就是眼巴巴地在炉子旁边等着吃汤圆了,只见一个个像乒乓球那么大的、雪白的汤圆在开水锅里上下翻滚,慢慢的,煮熟的汤圆就漂了起来。你看那碗里,汤水清清的,闻起来香香的,馋得人直流口水。再细看汤圆,晶莹透亮,稍带黑色,裹在里面的东西隐约可见。用调羹把软糯糯、爽滑滑的汤圆放进嘴里,只要轻轻一咬,香喷喷、甜蜜蜜的芝麻馅溪水般的流出,慢慢咽下去,简直从心底甜透了。

  时光在流逝,岁月在交替。生活变好了,我们长大了,但是我家汤圆的味道依然那么香、那么浓,那种温馨、甜蜜、幸福的味道依然没有变。直到外婆去世后,家里少了一个吃汤圆的“主力”,就再也没有包汤圆了,也许是父母当年是为了外婆能吃到家乡的味道才做的汤圆吧。一颗小小的汤圆,承载了孝、承载了爱,承载了我们全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留下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忆。

  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每逢元宵节,人们都会在超市里买些汤圆,回来煮着吃。尽管现在的汤圆种类繁多,有芝麻、豆沙、五仁、花生、玫瑰、巧克力、草莓、桂花多种口味,颜色也由单一的白色变成了五彩缤纷。但我吃起来,却感觉味道似乎还是没有自己家做的好吃。因为,汤圆里面没有那种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也少了一份浓浓的亲情。

  冬至温暖散文 篇24

  冬至了,一年中夜最长的一天,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寻找他所蕴含的意义,终于在晚时漫天泛滥的雪花中明白了。

  ——题记

  一早,就被窗外放肆的风声吵醒了,就没有了睡意,起床,洗漱好。本以为今天会是好天气,没想到入了冬的天也会这样的阴霾。空中厚厚的云层给万物找上了一层迷茫。西北风无情的吹着一切,吹尽了世间残留的点点温暖,卷着无数已踏入轮回的枯叶横冲直撞,一年辛辛苦苦积累的美好在灰色中化作尘埃。江南的冬也是可以这般的不含诗意的吗?

  “今天是冬至了。”两个晨练的老人说着,坚持在寒风中慢跑。这样的时令和两个老人的年华很相合,只是在心里默默的祝福着他们。是啊,冬至了,离春不远了,却还要承受温暖来临前最彻骨的寒冷。等待,既然是无可避免的,那么就静下心来好好地享受,毕竟冬天也是美丽的,只是没有另外三个季节那样繁华,冬的美是白色的`,是最纯粹的。

  中午的时候,接到妈妈从家里打来的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告诉她快了,就要去买票了,在电话里,又关照了我几句,叫我多穿衣服。最后问我今天吃混沌没有,当时我的心就碎了,足足半年多没有回家的我再也不能坚强。挂上电话,在阳台上站会儿,风没有一点小的意思,裹着白色污染转着圈从地上上升到屋顶,然后分散开。飘向远处,慢慢降落。路上的人们一改往日高傲的走路姿势,裹紧衣服,低着头,弓着背,逃离这风口浪尖的寒冷。他们知道今天是冬至吗?也在赶回家吃混沌吗?也会静下心来欣赏这样的冬吗?

  入夜后,外面那条以往繁华的主干道上出奇的安静,昏黄的路灯照着冷清的人间显得很是萧瑟。看着电脑上篇篇美丽的文,一次又一次的被打动,庆幸终究是有个藏身的地方。

  忽然外面有人大喊下雪了,是吗,这座城市应该不会在这时早早的就下的。出去看看,人们好像一下子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了似的,被这早来的雪从温暖的房里揪到夜幕下感受年前的寒。是真下了,地上已经斑斑点点的湿了。抬头看看无尽的黑,在目光能及得得范围之内,这冬的精灵欢呼雀跃着从未知而来,飘洒着,乱舞着,翻飞着,对于他们又是去向未知。探出身,想用最直接的方式感受下冬天最美的气息,没有想到,原本轻盈的雪花在张牙舞爪的狂风中也能这般的痛击人面。收回身,无意间看见路灯下很热闹,无数的白点在那里盘旋,凑成一片,像极了夏天的飞虫,追逐着可怜的一点光明。人群慢慢的散去,看了下,也就够了,阵阵寒气还是将他们逼退到狭小的空间里守着一片人造的温暖。于是,又安静下来了,归还了精灵一个自由纷飞空间,再不必拘束,肆意的放飞吧,热闹吧,旋转吧。

  最后,我也退回到房间里,加了件衣服,继续欣赏我的文。发了个信息给秋姐告诉她我这里下雪了,她会给我说叫我赶紧去拍照,我笑笑,拍照,傻秋姐,现在是晚上啊,怎么可能拍的清呢?其实我是想借你的笔记录下这份纯洁的。这场雪坚持了没有多久就收场了,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在明天的早晨能还世界一片洁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今年的冬至和往年稍有差别,这是我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冬至,不知何去何从的我还在迷惘,我在思考,但愿这场雪能带给我一个较明晰的答案,我会感恩。

  冬至温暖散文 篇25

  冬至这天中午吃饺子时,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幼时吃饺子的一些片段记忆。

  1976年的冬至,因为父亲在镇机械厂上班,每月有6元钱的固定工资收入。冬至前一天,父亲托人在镇外贸提前给家里割回了一斤猪肉。冬至早饭过后,母亲就剁好饺子馅。

  中午吃饭时,我家周围的几位邻居家的同龄发小们也都端着饭碗走出门来,来到大家经常在一起吃饭聊天的地方,边吃饭边聊天。

  我是个从小就不爱吃大肉皮的人,父亲割回家的.肉瘦肉少,肥肉多,一家人吃起母亲包的饺子都感觉很香,唯独我不爱吃饺子馅中的大肉皮,那大肉皮吃到我嘴里恰如卡喉的鱼刺般难受。我吃饺子时,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小疙瘩,也会从嘴中吐出来。有时吃饺子时,我会故意把饺子馅用筷子捣烂,免得在吃饺子时吃到饺子馅。

  冬至这天中午吃饺子时,我故意把刚出锅的一碗饺子端到家外的饭场里吃,一是左邻右舍老幼们都有这个习惯,而是我只吃饺子皮不吃饺子馅的破绽害怕家人看到。

  这天冬至中午,大人们都在家吃,唯独我盛一碗饺子后从家里出来,恰巧饭场中还有几位没回家吃饭的发小们。一位发小看我只吃饺子皮不吃饺子馅很是不理解,他眼馋地看着我,我赶紧回答:“我不爱吃大肉饺子。”对方一听立马回答:“我爱吃。”我立马把饭碗递到他面前:“给,你吃吧。”对方激动地接过饭碗,三下五除二地赶紧吃了几个饺子后,又把碗递给了我:“等会你吃我家的菜饺子。”

  几分钟后,发小真的回家端出来了一碗热腾腾的蔬菜馅饺子,我俩互通有无后,都很高兴地吃了起来。

  发小一家都是公社社员,那时候,农民兄弟都是靠挣生产队工分吃饭,除了平时卖鸡蛋和一些针头线脑等破烂东西挣些零花钱外,一般的收入都是年终时的集体分工,像我父亲一样,在外当工人挣些零花钱的家庭不多。

  1981年的冬至,是我上大队初中时的第一个冬至。冬至这天,学校特地提前十分钟放学了,主要是为了照顾女老师提前回家做饭包饺子。中午过后,同学们依然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一进学校,同学们竟然互相猜问:“晌午吃的是饺子吧?”

  “嗯。”

  “我一看你嘴角的大油我就知道。”

  也真是的,现在想想,我还好笑,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午饭后,你只要一看到对方嘴唇上有一圈厚厚的猪油印痕,恰如一枚枚椭圆形印章的印迹一样,只要问对方:晌午吃饺子了吧?对方一定回答:嗯。

  如今,每年的冬至来临,家家户户依然要吃饺子,冬至的午饭过后,你再也不会见到谁的嘴唇上会留下一圈猪油的印迹。那时,除了逢年过节,人们难得吃一次肉,经常吃饭不是没肉就是没有油。该过冬至了,人们割肉包饺子当然都喜欢割肥肉了,也只有这样做出来的饭才有油水,吃起来才有香味。

  如今,人们吃饭的油水多了,过冬至割肉包饺子时,人们都要求突出一个瘦字,瘦肉成了人们改变膳食结构的首选。即便如此,过去只有老年人才得的脂肪肝、高血压等富贵病,现在的一些中年人竟也为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所困。

  如何过好冬至吃好饺子,既要吃出冬至节气的温馨,又要吃出自身体健康来,这将是一门新的吃饺子学问。

  冬至温暖散文 篇26

  哈密的冬天留给我打工路上的辛酸与苦涩,是冬至麻辣粉的记忆。

  毕业后,为了生活我使劲在哈密石油基地折腾。那时的冬天特容易下雪,凛冽的寒风一过,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便随之而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大清早,雪花便飘荡在基地的上空,挂满了枝头,有孩子欢跑在银色的雪毯上。我清楚记得那是1998年的冬至,我被寒冷所包围,在自己租住的那家破房子里,我百无聊赖地看着窗外银装素裹的世界。也就在那年冬天,我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当时她在一家裁缝店当学徒,每天上班12个小时,没有一分钱的工资,老板说是学徒,不收学徒费就不错了。她长得不漂亮,很朴素很善良,跟满大街那些花枝招展的女孩子不一样,每天行色匆匆,显得格外柔小憔悴。

  天黑了,星光闪烁在石油基地冬至夜的上空,寒风刺骨,我租住的房子玻璃窗上结了一层浓重的雾气,妻说今天是冬至节,一条街边的“川味麻辣”是一个暖和的地方,我们节省几个钱,不吃饺子了,冬至大如年,就去“川味麻辣”店吧。

  妻依偎在我自行车后座上,不久便到了地方,推门进去,要了两碗麻辣粉,这便是两个人的冬至节!妻轻轻地咀嚼,笑意禁不住跃上眉梢。看着妻吃得满头大汗,一股酸楚直往我眼底涌。按家乡的习俗,冬至本应是吃饺子的,我当时是26岁的小伙子,50个饺子才能添饱肚子,那得花10元,一碗麻辣粉只有4元。刚从学校毕业,离开了母亲,是没有人疼爱的.游子,没有人逼着你多吃些,没有人嘱咐你穿厚点,那时,幸好有妻,陪我度过了两年的打工年代。在那阴暗的日子里,她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我,选择了执着和坚守。

  结婚后,我应聘到一家国企,工作稳定。每年的冬至,妻就变着法子自己来做,用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把宽粉条和花生米置锅里煮熟,再把底料下到锅里,吃得儿子满头大汗一脸惬意地笑:“妈妈,真辣,又香又辣。”妻边吃边教儿子念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 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幸福的滋味在麻辣粉的热气中流淌,温馨的感觉在舒心的笑脸中弥漫。这一刻,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柔情,如满屋的麻辣香。

  这几日,天气愈发变冷,窗外的寒风在不经意间刮掉了树枝上最后几片枯叶,那树似乎在告诉人们,真正的冬天来到了,再有几天就到了冬至,妻说,要进“九”了,冬至这天一定要吃麻辣粉,可以暖心、暖身,吃了我做的麻辣粉,一个大冬天全家人就不会感冒。

  妻的麻辣粉不像市面上四川人做的,却更辣更香,吃在嘴里,辣在心里,也更加回味悠长。我不觉又想起了那年在石油基地打工的冬天,在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冬至夜陪她吃麻辣粉的情景,只是岁月流年,当年那为节省6元钱不吃饺子吃麻辣粉的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爱上自己做的麻辣粉,这是我们一生值得纪念的用爱浇灌的节日,麻辣粉也会相守我们每年的冬至。

  冬至对我来说是碗麻辣粉。熬上一锅麻辣麻辣的麻辣粉,我很想说幸福就是外面飘着雪花,我和全家人在有暖气的房子里吃着麻辣粉,感受着麻辣悠长的味道─回味、温馨、本色、悠长,这才是一个家呀!

  冬至温暖散文 篇27

  一三年的冬至恰逢是阴历冬月二十日这一天。这个日子也是过世婆母的生日,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婆母。

  冬至,是一个古老的民间节气的一个节日。这一天,上至历代皇帝下至黎民百姓,是祭天祭地祭祀祖先的日子,祈福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冬至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北方的冬季真正步入数九寒天的冰雪酷冷的时光。冬至的到来,也是昼短夜长的时日结束。我们北方有句谚语,冬至到,一天长一寸,也就是说,光照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从这天开始,虽然我们要度过寒冷的冬天,且也要随着日光的照耀,在数九中渐渐走向九九艳阳天。冬至又有俗称冬节,冬至大如年,且大部分的地区都在这一天吃饺子,以示祝福。

  清晨,天还没有大亮,老公就早早打开电视机,睡梦中的我,朦胧听到电视提到说今天是冬至,我猛然从睡意中清醒,对着老公说,今天是冬至吗?老公点头说,是。我又说,今天是不是冬月二十?老公又点头说,是。我听到后悄然又闭上眼睛,安静的卧在被窝里,脑海里闪现着过往,自言自语的说,若是婆母还健在的话,今天我们家里又该热闹了,我们又能吃上一顿婆母调和的酸菜馅饺子。

  冬至这天,在我们家乡这块地域里,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婆母健在的时候,这天婆母就会打电话,通知她所有的儿女,要求下班后都集体汇聚到婆母家。那时,当我们如约而至汇聚在婆母那充满温馨的小屋时,就会看到一桌丰盛的菜肴,还有一盖帘一盖帘的饺子整齐的排好队伍,等待着我们。当我们家族的三只小分队陆续到齐后,你再看那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也香气喷喷的端上饭桌上,等待我们去分享。我们吃着可口的饺子,婆母则笑意盈盈的`看着满堂儿女的吃相,还不时的给她心爱的孙子们夹菜,唯恐她的孙儿吃少了。此时,浓浓的饺香弥漫小屋,一大家人的团聚与笑声让这个冬季有着不可比拟的暖意与快乐。

  吃完饺子,当我们要走的时候婆母都会把剩余的饺子还有菜打包,一家一份的给我们带上,实际婆母每次包饺子都是故意多包一些,留着份儿好给儿女带走。

  在那时候,冬至虽然不是一个特大的节日,但我们一大家人会围在一张饭桌上,说着笑着,吃着可口的饭菜,吃着具有北方特色的猪肉酸菜馅的饺子,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一次次感受亲情相拥的快乐,感受父母给于的关爱,感动婆母的慈爱。

  那些年月里,无论春夏秋冬,每一个周末或是每一个无论大小的节日,都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一个快乐聚会的日子。婆母都会借题发挥,趁机召集儿女回家团聚,变着花样做一些好吃的,以此享受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我们做子女的也就此享受着父爱的关怀,母爱的呵护,享受着亲情的温暖,家和万事兴的幸福。

  而今这样聚会的情景虽然依旧延续,似乎已少了很多婆母在世时那种浓浓别致的味道,这不是我们的亲情在递减,而是在我们儿女的心中,因为没有婆母的支撑,而让我们在心灵上缺少了一份母爱,缺失了一份亲情,更多的是让我们做儿女的在心里空缺一份依恋,一份精神支柱。总之,婆母的离世是我们家族的一大损失,是我们中心痛之又痛的症结,忘不掉婆母忙碌的身影,忘不掉婆母给于的至真至亲的关爱,忘不掉婆母给于做人的谆谆教导,忘不掉婆母留给我们难以忘怀的笑容和日子中的美好与念念不忘的追思。

  时光飞逝,日子如水。往日的甜蜜快乐,融洽欢愉的温馨,已随着婆母的走远而渐渐的沉淀在心间,偶尔捡拾出来回味且咀嚼着都是离别的伤感与念想,此情只待回忆。

  冬至温暖散文 篇28

  昨晚看日历方知今日冬至,阴极之至,一阳始生。作为人,本应与天地自然感而遂通。看来我已丧失节气之应了,是我与自然有隔,孑孑然不禁孤独起来。于是,枯坐阳台,任冬夜的寒风侵我,以养我节候之气。随兴口占一绝,诗云:“冬至葭灰不作灰,篱边飞上数枝梅。夕阳孤鹤鄱江去,遥看东湖酒一杯。”杳杳然不知夜有几深,妻催我眠,已凌晨两点,随夜我是入了冬至。

  晨起斜风细雨,寒而不冽。谚语说:“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冬至有雨,告诉我们可以干干净净过大年了。原来大自然观照着我们的生活日常,惟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上午,忙完俗务,同妻一道陪左泽老师观张王庙庙会。张王庙祀唐朝张巡张王菩萨。自古鄱阳有诸多故事,故事皆是鄱阳的。其中,张王菩萨在鄱阳的演义,荡气回肠、妙趣横生,是古代亦常新,因为其民间、俗世、喜气的特质。鄱阳有鄱阳的故事,所以难为异质文化所同化,鄱阳仍然鄱阳。庙会是一方水土的道场,张王庙会凝聚鄱江气场,古帆今舟汇聚其间,承载、传承鄱阳故事。观庙会,就是临其境地感受浸润鄱阳文化,感知我是鄱阳人。听说庙会传承几百年了,一年一度,中间虽有停顿,其基本元素未曾改变。往昔的盛况,人们至今津津乐道,仍能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听说近几届庙会都在冬至节举行,人神共欢共舞,庙堂法事庄严,张王庙家家红灯红联,几千人会宴,逼仄的老街一字延绵。庙会并非西方的狂欢放纵,入场即是信众,入场即是修行,虔诚的'内心传达温润的礼数,彰显温良恭俭让的德性。神在人间,神在人心,冬至这天,便鼓荡着天人的感应,节气的候应。今年冬至有雨,不能见到赛神盛事,亦不能见老街一字延绵的宴会排场。然而,观熙熙人群攘攘人流,尽一色的虔诚,尽一色的欢喜,何况有张王庙文化研究会姜老师饶老师那张王菩萨般的接待,何况又一次的礼敬张王菩萨,已是满怀足矣。

  近几日,妻老是埋怨我,尽日所谓工作,不关注不关心,对她很是漠然,我却觉得莫名其妙。庙会后,有思俗事堆心,但为生物身,已是机器人,还是人吗?不亦悲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有感稍稍的惊蛰,大概是一阳始生,心里的冬至候应了。

  下班回家,与妻说我要亲自下厨做一道菜过我们的冬至,我们先去菜市场。我是难得下厨上菜市场,妻听后高兴得不得了。其实,我已盘算所要做的菜了,自创名为隔年腊骨头炖冬笋冬菇老豆腐,从未做过,但自信得很,隔年腊骨头家里有,其余配菜,我们很快从菜市场拣好。下厨是要专心的,把心注入菜里,才能做出真菜,心有多注入,菜有多人味,所以不要妻的打扰,以免分心。沙钵清水先熬腊骨头,汤水少后再添清水,凡四次,汤成乳白腊香飘溢,肉从骨上分离,大概有一个半钟,撒上小把家乡晒的辣椒干,炖五分钟后,倒下过了水的老豆腐和冬笋冬菇,大约半个钟,改为文火十分钟左右,放适量盐,表面撒些蒜青衣,一钵隔年腊骨头炖冬笋冬菇老豆腐成矣。

  满钵青白,在如许冬至的夜里,是青天白日的温馨。妻观后,啧啧称道,不停拍照,笑问这一钵隔年腊骨头炖冬笋冬菇老豆腐的寓意。我满目虔诚说,隔年腊骨头寓意过去光阴的底蕴,冬笋埋于土中仍一阳始生,来年出土拔节,生意兴发的生命气息,冬菇临冬而生,临冬而长,柔而刚劲,老豆腐敦厚。妻爽朗笑说:“这一钵乱炖原来就是你啊!”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冬至,感而遂通,故而有记。正在记中,妻捧一碗腾腾热气的汤圆来,我说不饿,妻温婉笑言:“过冬至,要吃汤丸的。”一圆入口,满嘴濡润香甜。

  冬至温暖散文 篇29

  寒雾,如飘动的轻纱,萦绕着周边的世界,虚无缥缈之中,只有远处的一面颓墙,异样清晰。迷惑的步子止于墙壁之下,瞳眸里闪烁出异样的光芒,墙壁正中间有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淡雅不落俗气,圣洁不可侵犯。突然,自梅枝杆处呈一裂痕,展开,接着整个墙壁轰然倒塌。

  梦醒,窗外的雾如梦境飘渺,给这个特别的日子镶嵌了几分诡异的气息。很久之前大家就开始青睐这个话题,茶余饭后,乐此不疲。你不能说它与你毫无关联,你跟它有着不诉前缘。这就是末日,末日,有玛雅人最早预言,有圣经源启录的准确记载,计算着,日历掀开一页又一页,这一天终究到来。人云亦云,虽然我并没有对这个特别的日子情有独钟,梦中墙壁坍塌,潜意识里带着的一份忧郁,一份来自地震水患后遗症的忧郁,更是一份对预言真实性的忧郁。我不禁对今天的世界,世界的城,城中的大街小巷滋生一种好奇之情。是悲戚?对末日的妥协。是绝望?对生命的终结。

  近日气温有所下降,行走风中,总感觉寒凉如影随形,想逃,却无处循迹。只身游走于熟悉的街道,看尽陌生的面孔,为梦中的不解寻求一份满意的`答卷。宇宙万物构成了这样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山川草木禽兽在世间的每个角落有了灵气,有了色彩,有了生命的气息。无论置身何处,你都能触碰到美好的事物,油然而生对事物的好感。像这你平日里抱怨拥挤的公车,今天也显得那么和谐;像那嘈杂的街,无处不散发着生命雀跃的气息。是不是末日的到来,人更为懂得了珍惜,陪你度过世界末日,在日中成了流行。花店、餐馆显得更为忙碌了,多少青年男女为末日举杯,多少迪吧舞厅充斥着前所未有的喝彩,末日成了一度值得庆祝的节日?

  每个时代都是特有的,结果我们用简单的言行举止证明了自己的愚笨,没有傲骨,没有灵魂,是不是应正了老一辈说我们是毫无建树的等闲之辈。

  我敢喘一口气说,我想多数人为末日到来,牵动了神经,为之欢呼的情感,直冲到嗓子上来。然而古人日: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矣。你可否记得,末日当天亦是冬至,冬至,据说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论历史虽不及末日预言久远,但它却是我国地道的传统节日。谈舆论也不及末日来的猛烈,它更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后汉书礼仪》又云:“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那么你游走在笑语喧哗的街,可否惦记有人在菜市场为今晚丰盛的晚餐绞尽脑汁,是不是非等到一家人围坐着热腾腾的饺子。老人们的谈话提醒你,伴你度过冬至日。

  关于梦中素梅,我有幸在回家路上感受到一份惬意。那是个不大的土地祠,低矮的三面水泥墙与周边的高楼大厦大相径庭,里面摆有一尊土地公像,两边立着两个大小一致的烛台。墩台上摆满了各种食物水果,几只半燃的香任由灰烬散落在铜钵里,祠庙外地面有残留的鞭炮皮屑,想必是不少人前来行祭祖之礼。一个身着粗布袈裟的僧人站在路边的摊位前,上面摆有素梅的图画,近看,一瓣两瓣,八十有一,这正是我梦中的不解之物。僧人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微笑道:

  “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馀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贴绘这九九消寒图是民间的习俗,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希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

  原来,有些东西,无需刻意记忆,依旧魂牵梦绕。

  冬至温暖散文 篇30

  一觉醒来,已是十点。同学的一个电话突然打来,问询我去往渭南老城的公交车,怕是因为期末结课显得无聊便要去逛逛吧。挂掉电话,再也睡不着,索性给老妈打个电话,问问家里的天气如何,一切还好,家里还是如此暖和,就怕冷的绿萝也依旧生长旺盛,让我欣喜若狂。

  跟老妈提到冬至这个词,老妈说是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进九”。果不其然,中国农历预算和科学测算出的日期是同步的。老妈说了:虽然是冬末腊初,但这才冬天才过一半,后面还有七七四十九天的七个“九天”。千叮咛万嘱咐,让我注意保暖。

  下了床之后,我习惯性地打开门,在阳台上站站,眺望不远处矗立在雾霾中的厚德楼,看看楼下星星零零走过的女生。晾在阳台上的裤子们上结出了一串串冰针,站在风里,是那样的冷。

  上初中的时候,我就一直自以为自己的地理学得很好,但事实上也就是如此。我能准确地记得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临近十二月的时候,就在计算着冬至来临还有几天。

  冬至如期而至,就在今天。期盼了整整一个冬天。

  往年,在家乡上学的时候,冬至这一天对于我们来说,和平常一样,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天,除了老天爷偶尔在油菜叶上撒上一面霜之外,天气也没啥多大的变化,或寒或暖,毫无察觉。现在唯独能让我新奇的一件事怕要是在这一天人们要开始杀过年猪,风俗里也没规定具体在哪一天杀过年猪,我也确定不了是不是会在这一天开始杀猪,不操心了,只要回去能赶上舅舅家或者幺姨家杀年猪吃庖膛就行。

  初到北方的时候,有好多事在家乡那边都没经历过。

  大一,冬天。有一天晚上,闲着无聊,独自一人骑着车出去转悠,碰到了好多人在大街的路口烧纸钱,一路走一路碰到这样的情景,有些正在烧,而有些已经烧过,从灰迹看,烧的“钱”还不少,甚至在地上留的还有祝福的粉笔字。心中纳闷,这天不是除夕也不是清明,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人在路口烧纸钱。停下车,去询问路口卖冥币的大妈,大妈解释道:天寒地冻,那边的祖先也冷,在投胎转世的路上,给他们烧点钱过去,置备些新衣物,不让他们冻着,也算是尽些孝道。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段时间祭奠祖先,不为其他,只因天冷。

  大妈见我问了这么多,问到我:小伙子,天冷了,也买点纸钱给你的祖先烧去吧。面对如此诚心,我也只好答道:阿姨,我祖先不在这边,在陕南,那边天不冷。

  在路口给祖先烧纸钱,应该算是我初到北方接触到的.第一个在家乡没有见到的风俗。第二个才是冬至吃饺子。

  舍友中除了我和一个汉中来的同学是陕南的外,其余都是北方人,他们打小冬至这一天要去吃饺子。或许习俗传的太久远,他们也不知道为啥要在这一天吃饺子。入乡随俗,我铁定心要在这一天随着他们出去吃一顿饺子,而且那时候特二,中午不吃饭,得饿着,到晚上了去大吃几斤各种馅的饺子。

  如心中所想,在那晚,和舍友一同除了吃了好多饺子,是直接捞出来蘸着料吃的那种。谁知道,这一顿饺子吃得我,大晚上的消化不良,影响了我好几天的食欲。自那以后,我便觉得,饺子好吃,但不可贪吃。

  一种风俗,一个节日,即定形成,就有它的内涵意义。吃过了饺子,心中一直疑虑,为啥要选择在冬至这一天来吃饺子?直到后来,也不知道从哪方打听解释说:冬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天气会很冷,饺子长得像耳朵,人们认为这“九天”伊始的冬至吃饺子,在往后,即使再冷,也不会把耳朵给冻坏了。多么好的寓意,吃饺子防冻伤耳朵,我所幸运的是,不像之前家里人所说的,吃鱼眼睛补眼睛,吃脑补脑,要真是这样的话,我恐怕是吃饺子耳朵上长饺子了。

  又是一年冬至到,为了庆祝这个吃饺子暖耳朵的节日,昨天便约好了同学去吃饺子。

  喝喝刚泡好的茶,该收拾去吃饺子去了。

  • 相关推荐

【冬至温暖散文】相关文章:

精选冬至的散文02-16

冬至的温暖句子03-16

关于冬至的散文(通用5篇)06-16

冬至唯美散文(通用10篇)12-21

关于冬至的散文(通用22篇)12-22

有关冬至的温暖句子02-06

冬至温暖人心的句子12-23

关于冬至温暖的句子12-10

冬至温暖的句子14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