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教案

2022-04-17 劝学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 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孙权劝学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写的是什么故事吗?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试想一下,如果他长大后再勤奋学习,那么他会有所成吗?今天,我们学习北宋的另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以及《资治通鉴》

  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参考课后注解1)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研讨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重点词句见学案)

  1 、请学生试读课文(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 纠正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 全班齐读。

  二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除课后注释外的重点词句或疑难字词(含学案中要求注释的字词;文中两个成语的含义是:吴下阿蒙:三国时名将吕蒙,特指不好读书的吕蒙,泛指人学识短浅。刮目相待: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互助解决。

  3、请同学翻译课文。

  三读 ,浏览课文,概述情节

  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四读,精读课文,品味对话,分析性格

  1、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学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不悦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2、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3、课堂熟读“劝学”部分内容直至背诵。

  4、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劝学的结果?品味鲁肃与吕蒙两人的`对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侧面表现吕蒙的才略的惊人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才略深感自豪,颇为自得的神态,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自豪、自得)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表明鲁肃爱才、敬才;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才、敬才)

  7、那么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听取意见、好学)

  8、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9、小组同学间分角色表情朗读劝学结果。

  10、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或要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刻苦学习)

  四、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五、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布置作业:

  1、 有表情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 完成《顶尖课课练》第44页至 45页1-8题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精品教案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 教案 篇2

  教学建议

  一、谋篇立意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当的详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五、精炼的语言与紧凑的情节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六、引导学生自读的教学建议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要引导学生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当堂背熟全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来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细心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教学本课,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进行快速背诵竞赛,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孙权劝学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孙权劝学 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能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能够从文中得到有关人生方面的启示。 投影展示的目标是对学生所定目标的规范、补充和加深,这样学生学起来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投影设计之二 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此环节可训练学生断句和停顿之能力,且有助于熟练朗读。

  投影设计之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孙权劝学 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总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孙权劝学 教案范文汇编5篇】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 教案汇编9篇12-23

孙权劝学 教案汇编7篇11-15

孙权劝学 教案汇编8篇10-14

孙权劝学 教案汇编九篇10-09

孙权劝学 教案汇编10篇09-25

孙权劝学 教案汇编五篇09-24

孙权劝学 教案汇编6篇09-10

孙权劝学教案汇编15篇09-03

孙权劝学 教案范文汇编6篇04-15

孙权劝学 教案范文汇编9篇04-13

劝学原文翻译 劝学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