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练习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篇)。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家、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生难字:卿( ) 岂( ) 邪( ) 孰( )遂( ) 即更(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两遍)
2、听示范朗读
3、全班齐读
(二)请同学复述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哪些事?(师生归纳,出示幻灯片)
四、请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1、出示幻灯片提示学生积累。
2、学生再读课,边读边翻译课文。
五.归纳内容(学生归纳完成后,出示幻灯片)
1、通假字归纳
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涂:同“途”即道。
2、古时称谓归纳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古今意义归纳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_今义_求学的`最高学位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历史 今义__过去的事情_
4、成语归纳
吴下阿蒙 :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一)生小组朗读,畅谈朗读感受。
(二)师生讨论总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三)小组讨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归纳道理: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开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积累:
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八.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背诵相关文学常识。
3.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15 *孙权劝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5 *孙权劝学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 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篇)。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家、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生难字:卿( ) 岂( ) 邪( ) 孰( )遂( ) 即更(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两遍)
2、听示范朗读
3、全班齐读
(二)请同学复述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哪些事?(师生归纳,出示幻灯片)
四、请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1、出示幻灯片提示学生积累。
2、学生再读课,边读边翻译课文。
五.归纳内容(学生归纳完成后,出示幻灯片)
1、通假字归纳
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涂:同“途”即道。
2、古时称谓归纳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古今意义归纳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_今义_求学的最高学位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历史 今义__过去的事情_
4、成语归纳
吴下阿蒙 :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一)生小组朗读,畅谈朗读感受。
(二)师生讨论总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三)小组讨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归纳道理: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开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积累:
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八.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背诵相关文学常识。
3.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劝学教案 篇2
一、 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况 , 字 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研习课文
1、 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辨析字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ng)绳 輮(róu )以为轮 虽有(yu )槁(g?o)暴(pù) .....金就砺( lì)则利 参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舆( yú )马 生(xìng )非异 跬( kuǐ)步 ...
骐骥( qí )(jì)驽马( nú ) 锲(qiè)而不舍....
朽木不折( zhé ) 镂 ( lu )螯( áo ) 蛇鳝( shàn ) ....
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5、研习第一、二段:展开 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一二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两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劝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1、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 劝学中“劝”为何意?
(2) 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
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3、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见
2登高而招3顺风而呼
4假舆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
(5)小结
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
(6)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致③绝④假)
四、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 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主要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对比
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5学生齐背第4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五、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 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 完成《创新设计》练习。
七、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
积累对比
坚持
专一
劝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劝学教案 篇5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喉咙(hóulóng)战栗(lì)清澈(chè)憎恨(zēng)
翡翠(fěicuì)栖息(qī)蔚蓝(wèi)崛起(jué)
2.识别字形
3.分辨词义
闪烁·闪耀
闪烁:着重指光亮忽明忽暗,明暗不定。可以说“闪烁不定”。闪耀:着重指光彩耀眼。可以用于忽明忽暗地四射,或非忽明忽暗地四射。
优美·幽美
都有美的意思。“优美”是好而美,可以指环境,也可以指动作。如“这个跳水运动员的动作很优美”。“幽美”主要指环境幽静而美好,如“这里环境幽美”。
二、文学常识
江河,原名于友泽。北京人。1971年高中毕业。任北京胶刃厂工人。职业作家。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三、经典句段
我和春天一起写这首诗/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这支歌/海水和冰块猛烈相撞,船冲向浪头/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
点拨:这些诗句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执著追求。
问题导引
1.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
提示:诗中的“你”和“我们”都是青春的象征,指年轻有为、有着激情和斗志的青年一代。
如诗中所说的“你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想象的云朵在疾风中飘扬/寻找着美好的声音/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走向辽远的'地方,放出喉咙里的力量”等都是青春的标志,是青年人的特点。
2.为什么“我们”要“一起奔腾”?请列举诗句举例回答。
提示:诗人在第4节诗中用了一系列的问句,如“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等充分表现了青年一代——在拥有“青葱的愿。
劝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三、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讲解:“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3、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四、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2、结合《优化设计》提供的相关材料及本文所体现的观点,了解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设喻的运用。
提示: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
(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优化设计》练习。
【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提高自己
(2)学习的意义 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积累 对比
(4)学习的态度、方法 坚持
专心
【劝学教案】相关文章:
《劝学》教案12-28
《劝学》教案10-09
《劝学》的教案07-22
《劝学》的教案07-02
劝学 教案08-07
《劝学》 教案09-13
《劝学》详细教案06-10
《劝学》标准教案09-18
《孙权劝学》教案10-28
《劝学》优秀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