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经典教案

2024-09-26 劝学

  《劝学》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提供了《劝学》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基本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而、之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并体会文章比喻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培养学生自己整理归纳积累文言知识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理解荀子的学习观。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在初中,对文言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例如对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也已经有所接触,但传统的初中文言教学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往往是以教师的讲授配合教学参考书的使用,学生在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上有所欠缺,由此,进入高中后文言学习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文章整体结构。

  (3)、学习文章中比喻的论证手法以及比喻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由于这是高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通过串讲,扫除字词障碍外,还要特别注意采用示范教学,教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同时适当的进行课外材料的补充,拓展知识面。

  【教学媒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同时印发相关材料,供学生课外习作与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结束了关于青春话题的思考,今天我们要来进入一个新的专题的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获得教养的途径有哪些呢?大家把课文翻到目录。我们看,在这个专题中,编者设置了两个版快,分别是:求学之道和经典的力量,前者要求我们学习,后者是要我们多读,所以学习和阅读就是我们获得教养的两种有效的途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我们这位两千多年前的老人是怎样来为我们论述学习的。

  (二)、新课教学

  1、作者介绍(配合PPT展示)

  大家看注释1,请个同学来念一下。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名代表,大家在以前还学过哪些儒家的代表,孔子(仁)、孟子(仁政),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荀子虽然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他处在战国末期,政治上的动乱造就了学术上的活跃,此时,诸子百家学说都已经形成,所以荀子就有了借鉴和批判的条件和可能。那么在思想上,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观点,他反对迷信,认为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可以凭借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我们说这里他已经具备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另外,荀子还提出了一个直到现在还广受争议的话题: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才可以积善成德,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之所以如此看中学习,在他和他门徒共同编写的这部书籍里把这篇〈劝学〉放在第一卷的第一篇,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

  2、 解题

  上面我们提到了荀子对于先秦的文学有了一定意义的发展,这种发展当然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在文体上也有所显现。比如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学孔子的论语的时候有没有标题啊?是没有标题的,我们把这种文体称为语录体。而从荀子开始,这类论说文开始有了独立的标题,那么大家首先来说说这个标题“劝学”是什么意思。——劝勉勉励的意思。也就是说文章是荀子要来劝勉我们学习,那么下面我们就要来看看荀子是如何来鼓励我们学习的。

  3、 研读课文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同学仔细听,帮他纠错,同时PPT展示难字生字。

  槁(gǎo) 跬(kuǐ) 跂(qì) 锲(qìe) 镂(lòu) 楫(jí) 参(cān)

  (2)、通读过课文后,大家能不能把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找出来?——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就是荀子整片文章的中心。大家注意在这里的“可以”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以”是不是同一个意思?这里可以应该当成两个单音节词来理解。“可”是指“可以”,而“以”应作介词解释,但这里它的介词功能被弱化了,只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候要注意,一般来说古汉语多单音节词,我们在理解过程中要注意逐个逐个字进行解释,比如无以,没用用来……的方法。又比如妻子,今天我们说妻子是专指爱人,而在古汉语中,妻子是指妻子和孩子。我们说妻子就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这样的词还有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大家要注意整理和积累。落实古今异议这个语言点。下面我们回到课文,荀子开门见山就摆出了观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下面我们就要来看看他为什么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他究竟从哪几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3)、研读课文第一段。

  ①齐读第一段。

  ②同学对照注释梳理字词,落实君子、可以、中、绳、规、柔、暴、受、金、就、日、知等语言点,重点落实词类活用:日,名词做状语,解释为每日;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学习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韩非子〉里有这么一句话:“境内莫衣紫“这句话要怎么翻译啊? ——国境内没有人穿紫色的衣服。这里,这个衣原本是名词,而这里用作动词。点明是一个异读现象,“语之曰,名之曰”

  ③理清文章结构。大家说说看这一段作者主要是说了学习的什么?——学习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矣。用了什么手法——比喻论证。

  事物是可以变化的:青——蓝,冰——水;事物的变化需要外因的条件:木——轮,金——利。最后推出本段的中心论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PPT展示段落结构)

  ④齐读,尝试背诵

  (4)、研读课文第二段

  ①请一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字。

  ②请一组同学翻译,老师点拨指正,落实之、而、疾、生、假、至等语言点。重点落实一词多义这个语言点。举例;绝,A、而绝江河:动词,渡过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之乱,摔妻子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动词,隔绝 C、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动词,终止 D、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非常 E 以为绝妙 形容词,达到了极点。

  ③脉络梳理,让同学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者连用五个比喻,说明假于物的重要性,这里,物更侧重于学习。(PPT展示段落结构)

  ④熟读背诵。

  (5)、研读课文第三段

  ①齐读

  ②请一组同学翻译,扫除字词障碍,落实焉、跬、无以、金、爪牙、之、上、下、寄托等语言现象。重点落实一个特殊句式:定语后置:爪牙之利

  ③梳理结构:这段荀子为我们讲了学习的——方法。大家找找看他主要说了哪些方法,请同学们给这段文字分分层,看看说了几种学习的方法,用了哪些比喻?(PPT展示段落结构)

  ④熟读背诵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劝学〉,荀子开篇就为我们摆出了中心论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接下来,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文章的行文逻辑清晰,所以我们在背诵的过程中也比较容易上口,希望同学回去后能把这篇文章背诵出来,明天检查。

  (四)、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

  2、 每位同学准备一本专门积累文言词汇的本子,摘录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我们学习了荀子的〈劝学〉,荀子从学习的意义——使人知而行无过;学习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说明外物也就是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积累、坚持、专一,来论证了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一个中心论点,首先,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背一边。

  (二)、新课教学

  1、检查背诵情况:首先全班齐背课文,接着按照文章的结构脉络来分别抽背个别同学,一方面检查背诵情况,两一方面,也在一次复习文章的脉络结构。

  2、反馈一下作业情况:资料展示

  3、明确文中出现的虚词的用法,采用练习的?式(PPT展示)

  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并且

  锲而不舍 连词,表承接,就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承接,就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修饰,……地

  • 之

  青,取之于蓝 代词,代青

  蚓无爪牙之利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非蛇膳之穴无可寄托者 结构助词,的

  •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从;介词,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指向的对象

  4、体会文章的论证方法的特点——比喻论证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用的最好的一句或几句比喻,说明理由。

  明确:本文的比喻论证主要有两个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通俗浅显,便于理解。

  2、设喻方式多样化,有正面设喻、反面设喻、对比设喻、博喻。

  (2)语言训练

  用一句或几句比喻来说明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例如:

  1、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2、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朗自大。

  (三)、补充阅读:

  (1)、补充《劝学》中另外两断较简单的片断,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己通过查字典资料以及讨论的形式,翻译文字,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和同学相互交流,最后请几位同学当堂翻译,检验学习的效果。

  (2)、补充《苏轼非议“青出于蓝”》的小短文,让同学巩固字词,训练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两节课上,我们学习了荀子的《劝学》,从文字到结构再到思想以及写作手法上都作了探讨,希望同学课后完成背诵任务。

  【教学反思】

  这两堂古文课希望改变了学生从初中以来就养成的老师讲、学生记、学生背的上课模式,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纠正以及明确知识点的作用,从上课效果来看,基本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给了同学充分思考的时间,却没有安排学生置疑的时间,这样一来,学生的很多问题就无法暴露出来,尤其是在基本的知识点落实上的问题,不知道是否扎实;其次,由于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从课堂的整体反映来看,学生基本上还能在老师的指引下积极思考,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没法跟上课堂的整体教学过程,基于以上两点担忧,在晚自习时安排了为学生达疑,在第二课时又安排当堂课内课外练习,从课堂上反映的情况来看,仍然有部分同学的知识点落实的不够扎实,还需要通过补充联系来加深他们对字词等基本知识点的落实。

  从自身的教学过程来看,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忽视对学生的适时表扬,部分同学的预习自学能力很强,如有同学能将“远人不服”的“服”字翻译的恰到好处,此时,教师应该对这位同学进行适时的表扬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点。其次,对于一些知识上的难点重点应该多举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如“爪牙之利”这个定语后置句。课堂的板书有点凌乱,没有安排好板书,有些随性,在今后的教学上应引起重视。此外,在教学的语速上有点快,可能会使学生有紧张感,一堂课下来,学生比较疲惫。在课堂上走动也过于频繁,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和反思的问题。

【荀子《劝学》经典教案】相关文章:

劝学 荀子03-25

《劝学》荀子03-25

荀子劝学11-18

高中荀子《劝学》优秀教案03-24

朗诵荀子的《劝学》10-14

荀子劝学节选02-27

荀子劝学课文11-26

荀子劝学原文10-24

劝学 荀子 翻译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