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的教学反思

2022-11-19 劝学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劝学的教学反思 篇1

  荀子的《劝学》一文,我原本的教案设计是这样:

  读第一、二段,第一步:找观点,提问:这部分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再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读第三段,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然后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学习的重要作用。

  第四段则是先划分层次,再概括本段主旨。

  而在实际授课时,这个步骤完全发生了改变。因为学生把课文已经朗读过多次,又自行翻译过,所以在我随意的问道:同学们特别喜欢或认同哪句话?有几名学生选择了“不积小流……金石可镂”这一段里的句子,认为这说明在学习中积累和坚持很重要。

  然后有一名学生很干脆的说:“我喜欢‘学不可以已’这句话。”我有些意外,让他再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他说“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我顺势问:为什么不能停为什么要学习?这名学生有些迟疑,很多人就自己赶紧看课文,于是有人念出了第二段末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我又问,那前面几句怎么说的是“青、冰、木、金”?学生便答道“那是比喻”,于是我们就分析了每组比喻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继续问:人学习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普通人学习了就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学生们很自然地从第三段里找到了“善假于物”这句话,我们又共同明确了: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正是学习的作用。 然后,我说:现在我们就算同意荀子所说的人需要学习,可是具体该怎么做呢?这次学生就争着念出了第四段的那些句子。我说,咱们用几个词总结一下吧,这样学生很快的归纳出了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这三个词,还有人说这说的是学习态度。我问:讲到了学习方法吗?便有学生注意到“积累”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一个临时的问题改变了整个预设的教学过程,却达到了同样的教学目标,而且学生们非常活跃,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还进行了反思。这样的“劝学”没有生硬之感,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为后面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做了准备,真是意外的收获,也让我再次认识到阅读教学中优化提问的必要性。

  劝学的教学反思 篇2

  《劝学》这首诗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板块的第一课。以短短的28个字,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如果虚度光阴,就只能是“老大徒伤悲”了。

  课的开始,由学生讲的一个小故事《凿壁偷光》引入,然后详细介绍作者,让孩子们知道这首诗就是作者的学习经历和体会。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遇到困难互相帮忙,接着互相考一考。再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字。接着老师考,以考代讲,当学生遇到不会的生字,老师详细讲解。最后开火车

  读字卡检验学生字的效果。我还设计了两个巩固练习,学生都完成的较好。接着便是读诗,先要求读正确、流利,再读要求有节奏。然后教师配乐示范读,学生再读时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点名读,检验读的效果。接着指导写字,第一课时指导两个,第二课时指导剩下的五个。也是采取选择难得指导,容易的自学。最后读诗感悟,感悟作者写诗时的心情,写诗的用意。课后题中有三个名言警句,我用一个小故事把它串联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有助于记忆。最后,学生完成检测单,教师评价。

  从教学效果来看,尤其是从学生完成检测单的情况来看,学生在本节课收获颇丰。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既培养了学习能力又给每个同学以发表意见的机会,学习氛围浓。

  虽然感觉有一些成功之处,但也发现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写字教学中,教师教师指导的部分过多了,没有充分相信学生,导致写字占用时间过长,读文时间减少了,学生在进入意境之后,没有充分的读文时间,感觉“读中悟、悟中读”落实的不够扎实,而学生写字的效果没有达到最好。指导写字时过于强调字形,强调每一笔在虚宫格中的位置,而忽略了对字的整体感知。

  为此,今后我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循序渐进,耐心指导培养,保证教学任务的胜利完成。

  劝学的教学反思 篇3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从出生以来,就与学习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通过什么方式,他总是在学习中得到不断地完善,继而让自己的生命丰富和充实起来。可以说,学习对提高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境界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离开了学习,人生就成为了一片空白。

  自古以来,苦口婆心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的大家层出不穷。从孔子“学而时习之”到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再到王安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饱含著名家大师语重心长的激励。古有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焚膏继晷”之发奋图强终成一帮宰相,近有童第周夜不眠寐廊光下苦读,终成一代大师的典范……所有这些都有共同的指向性,那就是“学不可以已”的谆谆教诲。而将这一主张全面,彻底,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人,那是荀子。他的《劝学》成为千古名篇,也成为几经变革的教材中一直得到保留的佳作。原因在于它独特的魅力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经久不衰。

  我对自己在《劝学》一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剖析,以促进自己向更高、更远、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我首先要检讨的是我的教学语言的凝练问题。身为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在语言文字的体悟和运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也只有语文教师注重教学语言和表达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以及影响,才能透过语文教师自身的学识与人格魅力影响一拨又一拨的求学者追求卓越。但是,因为平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率性随心的习惯,导致教学语言的散乱。此次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凡事都应该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为一些随意性的语言影响对文本的深刻意义的解读和感悟。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只有沉浸在其中,才能把祖先传承下来的身后文化底蕴通过思维的外壳彰显出来。所以,在往后的教学里,我会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严格要求,一定会三思之后,深入推敲,揣摩教育教学语言高度的概括性,在比照之后在进行流畅,有文化意味地表达,向着言简意赅的方向努力,力争让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自己的口中更美丽地凸显,将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升到更为严谨的高度。

  其次就是在导学案的使用上没有能够做到圆满。这次的教学,也是响应以及贯彻落实语文新课改精神的实践,我们都盼望着取得教学效率最大限度的体现和收获。而使用导学案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习惯与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发散学生学习时的扩展性思维。在《劝学》教学里,基本上让导学案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有了知识的生成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敢于主动质疑,大胆质询的精神以及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心里。开了一个好头,但在结束的时候,没有将未完成的部分加以安排布置,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没有了余韵。我们所追求的余音袅袅的效果自然也没有完全达到,也致使学生产生了没有吃饱的遗憾。

  劝学的教学反思 篇4

  《劝学》这首诗以短短的28个字,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如果虚度光阴,就只能是“老大徒伤悲”了。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教育的一篇好文章。

  因此,教学本节课时,我在备课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对人物的介绍,详细准确。在引入课题时设计的三种方法,最后采用古诗导入法。指导朗读时,方法也比较灵活,如:自读,领读,同桌互读,男女生对读,齐读,拍手读等,因此,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空间内就能将古诗当堂背诵下来。同时本节课能注意让学生积累好的词句。例如:教学指导讲解诗意之后,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出示了格言警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所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砺,岁月不待人。)然后,我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该怎样珍惜时间,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虽然感觉有一些成功之处,但也发现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学生对诗意理解不是十分好,明白意思但说不到位。分析原因感觉在指导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方面还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利用好的方法,有利于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为此,今后我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循序渐进,耐心指导培养,保证教学任务的胜利完成。

  劝学的教学反思 篇5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学习本文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劝学》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这对于高中生认识学习意义和改进学习方法有一教育意义。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本文又是一篇典型的的总—分式议论文。全文多次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因此在第一课时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第二课时主要是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结构,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了解作者的学习观,讨论其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新课标强调要课堂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倡导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三个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所以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及时点拨,师生共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同时诵读法始终贯穿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读自悟。

  3、反复诵读。

  3、讨论法。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互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然后合作探究梳理文章结构,作者思路。列出提纲明确文本的论点。(组内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交流。教师点拨总结。)

  然后带领学生梳理第二段,明确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学生以此为范例梳理第三四自然段。

  梳理了文章的思路,也就明了了本文的论证方法。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学不可以已”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科技文化高速发展,日新月异,不学习,不充实自己,就会被社会淘汰。学不可以已,和现在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的理念非常契合。学到老,活到老。

  让学生思考联想古人的学习名言,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日后的学习。

  最后进行比喻论证的仿写,讲练结合。

  通过这节课,我力图做到教法与学法并重,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不偏废。

  劝学的教学反思 篇6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也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对于我们学校这些基础差、学习方式不佳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个人正是在学生时代通过阅读《劝学》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也正是感受到了荀子缜密的思维、流畅的语言、精彩的譬喻而对这篇文章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由衷的偏爱。有幸能抽到这篇文章做为我的参赛篇目,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之后,我对自己在《劝学》一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这堂课我希望能改变学生从初中以来就养成的老师讲、学生记的上课模式,而是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纠正以及明确知识点的作用,从上课效果来看,基本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剖析,以促进自己向更高、更远、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一、 优点

  1.“王老师好!”,上课前学生对我问候的改变。我所执教的高一对口升学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

  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2.教法上调动了学生的情感。面对一篇篇课文,我很愿意将我所理解的独到而入微的地方告诉我的学生。但我的这些我自认为具有独到的见解,我却不急于告诉学生,我要让它们在高潮之时呈现出来。譬如,《劝学》一文,我抓取了人性本恶这样的思想,巧设问题,引领学生带着好奇与探究的心态进行学习,听课者始终被一样东西吸引着激发着。我觉得人在这种时候能够更容易接受知识与观点。而对我来说,我也更容易记住这些课堂细节。我一直相信,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意义。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一节课,不应该只讲求信息量,更要注意解决问题,哪怕一个问题。我现在面对的学生,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多时候我只能将一个问题讲得很细才成。我所教过的学生都认为,上我的课,最有感觉的是,他们被我调动起了情感。

  3.目标比较明确。整节课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培养,无论是从诵读还是掌握课文内容,我以整篇课文背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我在课堂上非常重视课文的朗读,而且在每一段的讲解前,

  我都先让学生集体背诵或者个人背诵。在知识方面,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体会、学习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等等;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4.中心论点的新体会。本文所论述的“学习”,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的意义不同,荀子从自己的“性恶论”观点出发,认为应通过“学习”以成为“君子”,即主要学习来达到修身养性之道。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先树立一个典范——君子。开篇即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为什么要用“君子”说的话作为全文主旨?因为荀子把“君子”作为“学”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所以我认为“君子”一词包含了学习的终极意义和莫大作用。

  二、不足之处及以后的改进方向

  1.我首先要检讨的是我的教学语言的凝练问题。身为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在语言文字的体悟和运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但是,因为平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率性随心的习惯,导致教学语言的散乱。此次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凡事都应该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为一些随意性的语言影响对文本的深刻意义的解读和感悟。所以,在往后的教学里,我会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严格要求,一定会三思之后,深入推敲,向着言简意赅

  的方向努力,将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升到更为严谨的高度。

  2.再次就是在知识生成性方面的处理不够完善。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度非常高,它们希望和老师一起探究更为深刻的知识,我对自己教学中知识的预设性准备不足是很不满意的。虽然当中不存在卡壳的情况,但细节性处理毕竟不够精到。这就启示我在往后的教学中,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综合考虑到教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多一手准备,便多一份内蕴 ,也几许从容。

  3.在对该文主题升华的时候,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实现帮助人们向善的目的。而在《劝学》一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这种主张的具体体现,也是支撑荀子“学不可以已”的关键。在当前“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搬出经典,搬出具有教化作用的知识涤荡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爱的阳光和温暖。教学中,没有将这个亮点加以呈现,不能不说是一份缺憾,正如一位评课的老师课后对我说,如果你再把这堂课的深度上升到我们现在这个“学习型”社会,那这堂课就会更好了。这也对我产生了启示,在学习这样一些名家名篇的时候,除了理解内容以外,还得引导学生品味当中的内涵美,教化美以及与时代意义相联系起来。

  教学基本功的习得,教学艺术的科学化,高度化,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钻研能力的极度欠缺,鞭策着我在这条修远之路上埋头苦学,补缺查漏,用心去发掘每一个潜在的闪光点,提高能力的同时,

  丰富教育教学的手段及艺术性,力争尽快成长,不辱使命。

  劝学的教学反思 篇7

  文言文复习一向不受学生青睐,除了枯燥,最让他们头疼的是课文背诵,而复习课的目标是要夯实基础,古诗文的背诵就是最重要的基础,当然复习课也要提升能力,更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实施。回头反思自己刚讲过的这堂复习课,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前我展示了几则劝勉学习的名言,之后明确了学习任务:储备文言知识、翻译重点句子、背诵,探究文本、理清论证结构,积累作文素材并学以致用。然后就进行知识点的检查提问,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翻译句子,并进行“高考链接”,结合今年高考题中的“为”字进行知识迁移的练习。我觉得文言文的一轮复习,就应该紧扣教材,重点掌握文言知识,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断句还是翻译,核心都是对文意的理解,文意理解的基础就是掌握文言知识,这也是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石,失去这个基石,阅读能力的养成就成了空中楼阁。

  在完成探究文本层次这一目标时,我是课前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了文章结构思维导图,课上将思路清晰的导图投屏展示给大家,其实目的主要是想让同学们结合导图进行背诵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我带领全班根据导图提示,齐声诵读了相关段落,又给了一些时间背诵,接着以情景式默写的方式进行了检查,本来是想收上来批改,但又想到趁热打铁或许效果更好,于是让学生马上互批,我用屏幕展示了答案,并强调了易错字。

  其实这里如能像以前一样推送白板,让学生拍照上传,当堂展示出错之处会更有成效,可惜这个班级没有平板。但对于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而言是没有差别的,他们总能牢固掌握、准确默写。其实,默写在高考时也是很能拉开差距的,有可能是6分之差,所以在以后的背诵任务中我应该想出更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不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得快,更要让他们背准写对。

  接下来的环节是引领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积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名句进行了角度分析,以此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也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可以灵活运用课内素材。针对这点我设计了一个小论文写作的环节,要求学生以“劝学”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也可以文中的一个分论点为话题,比如谈积累或谈坚持,但不论写什么都必须观点明确、事议结合,运用上比喻或对比论证,当然,可以化用文中的语句。时间有限,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展示,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课后我看了大家的习作,林秦雪、姜尚禹等同学写很不错,有明确的中心,也能做到事议结合。

  现在想想这堂课虽还算充实,但太缺少创新,也应该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多注重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展示,特别是应该多引领学生诵读,诵读是理解文本、剖析思路、感受文章神韵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语感的必经之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多诵,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就达到了要求,就能准确理解课文中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就为学生阅读课外文段奠定了深厚的知识基础,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在迁移拓展这方面我也做得还不够,其实可以考虑从高考题中选取更多语段,或是与文中文言知识对应的,或是与文章主旨契合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就留作课后练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方面做的也不够,《劝学》作为千古名篇,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智慧,只有多角度透析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精髓,如果时间允许,课堂上还是要多赏析文本,也可以展示给学生更多的同话题素材,比如课前可以默写《论语》中一些关于学习的名句,让学生在学习文言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开阔视野,积淀智慧,这也是实现了德育的目标。

  总之,一堂好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在迈入课堂之前确实需要教师精心打磨,复习课更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时时鞭策自己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

  劝学的教学反思 篇8

  作为文言文教学,老师最头疼的就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的翻译。作为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厌恶心理的'原因也就在于大量需要背诵识记的解释及课文文本。通过劝学一课的课堂教学,我发现,将文言文回归生活,用我们常见、常说的词语推敲得出文言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解决文言文实词解释疑难,让学生不再害怕文言文,不再厌恶学文言文,让本来单调刻板的文言文教学变得有活力与生机。

  下面列举《劝学》中的一些词语的解释来说明。“学不可以已”的”已,我们常说“死而后已”意思就是死了然后才停止,与课文中解释完全一致。“木直中绳”的中,我们常说的“命中”、“打中”的意思就是合乎目标,与文章合于的意思也一致。“虽又槁曝,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中的“挺”与我们经常说的“西装笔挺”、“挺进”等词语都是直的意思。“假舆马者”的假,我们有个成语“狐假虎威”,小学时学生都学过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住了各种动物。假在这里就是凭借的意思。“假舆马者”的假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部分词语的解释,类似方法的词语解释还有很多。语文来源于生活,文言文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存在的许多词语、成语都与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意义不谋而合,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总可以找到一条学好文言文、记牢文言文的方法。

  劝学的教学反思 篇9

  为了更好地上好这一节课,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广泛搜集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资料,正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细致了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能力,选用适合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根据文言文教学的需要,我选用了以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1、教学思路清晰。在教学过程中,“读”贯穿课文始终。课伊始,通过“三读”(师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课文,让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读出停顿的目的;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读懂文意;最后引导学生研读对话,读出语气。整节课的教学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感悟文章主旨,收到较好的效果。

  2、小组合作有实效。本节课小组合作的任务是疏通文意。在课前,我对这个环节持犹豫的态度,因为我怀疑学生们的能力。但结果让我兴奋。我想,这也得益于小组合作任务明确(将个人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交全班讨论),学生有研究的目标,合作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得到落实。这个环节的效果在随后的开火车轮流译文时得到证实,这也让我享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在自信的同时,我必须冷静地思考这节课的缺失。因为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从课堂教学的容量而言,如果以一课时教学,课堂容量偏大,如果以两课时教学,教学内容又有单簿之嫌。为了求得课堂教学的完整,思考良久,最终决定安排一课时教学。所以课堂容量偏大,课堂节奏偏快,因此导致了某些教学环节不够丰满。

  劝学的教学反思 篇10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其人;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体会、学习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明确如何才能获得教养等等。

  在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文言名篇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为赶时间有点虎头蛇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好地握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劝学的教学反思 篇11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在开始诵读阶段,我让学生分段、分层地进行,最后要求连贯地背诵全文。

【劝学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劝学》的教学反思10-13

《劝学》教学反思09-27

劝学教学反思11-07

荀子《劝学》教学反思11-04

荀子《劝学》的教学反思12-15

古文《劝学》教学反思11-01

《劝学》的教学设计及反思11-28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1-07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09-09

荀子劝学教学反思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