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出Z《资治通鉴》,而《伤仲永》则是王安石的作品。两者有什么关联?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议《伤仲永》和《孙权劝学》比较整合教学。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议《伤仲永》和《孙权劝学》比较整合教学
摘 要:《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文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若将两文进行比较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使文章的特点更明确,而且会使学生受到更多启发,懂得更多道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远高于天赋,人才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教育有方,开卷有益。
关键词:理解主题;异曲同工;彰显教育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一篇短文《伤仲永》,第三单元安排了另一篇短文《孙权劝学》。两文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若将两文进行比较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使文章的特点更明确,而且会使学生受到更多启发,懂得更多道理。
一、整体把握,理解主题
《伤仲永》是通过写仲永从小天资过人,但后来却因为“父利其然也”而“不使学”,最后变成“泯然众人矣”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位“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是与教育有必然关系的。
而《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且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记事简练,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进步,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正反相映,异曲同工
《伤仲永》写天资聪颖的方仲永因其父贪图眼前小利“不使学”,成人后变得平庸无奇,从反面写学习的重要性。《孙权劝学》写吕蒙接受孙权的劝诫,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正面写学习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文选材角度,一为反面,一为正面;一是幼年不学、竟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则叙议结合,借事说理,一则是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但文章中心都在于说明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一反一正,主题一致,异曲同工。
三、借事说理,彰显教育
两则故事都讲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也告诉了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一个人能否成材,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
1.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远高于天赋
“玉不琢,不成器”,天资再好的人如不能接受良好教育的话,那他只能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仲永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可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2.人才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从教育的观点来看,对富有天赋的儿童更应当加以爱护,为之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使其得到培养,发展其才华。周围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仲永家的条件不好,他们应该资助他学习,而不是用金钱诱惑方仲永四处出风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求之。”周围的环境也害了他,乡里人只知道一味夸奖,断送了仲永的前程。对孩子来说,接受教育应该是比较全面的,更应加强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成长。一个在心理和性格方面不健全的人,将来在社会上是很难适应环境的,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脱离学校教育单独成长,不利于孩子性格和心理甚至是身体的健康。为了孩子的成长,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要不然,怎么会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呢?仲永、吕蒙也是很好的例子。
3.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
像方仲永这样的“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像吕蒙这样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的人却大有人在。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想任何一个有着辉煌成就的人,他们无一不是通过刻苦学习才取得成就的。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透明,被船夫当作渔灯,他对天才的认识“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他们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优秀,他们的成功来源于他们的耐心和勤奋。业精于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才能来自勤奋学习,勤勉善学才是成功之本。
4.教育有方,开卷有益
教育是一门艺术!爱因斯坦说过:“孩子生来都是天才,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是错误的教育方式扼杀了他们的.天才。”此句话道出了教育必须要遵循儿童的天性,选择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育,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开启儿童的智慧是最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在向孩子传输知识的同时,让孩子逐步掌握获取、发现知识的方法。
教育更应培养良好的阅读学习的习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几乎所有的名人、伟人都喜爱读书,曹操行军打仗途中还手不忍释卷;朱元璋出身赤贫从军后,一面学打仗一面勤读书;康熙皇帝在处理国政之余,日日读书不辍;毛主席一辈子喜读书,甚至在生命最后几日,自己无法读书的时候仍要别人读书给他听。这就伟人和常人之间巨大的差距。现在社会,谁抓住课堂、工作以外的时间读书,谁就能取得比其他人大的成就。
附文
孙权劝学
朝代:宋代
作者:司马光 撰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见。
48、别:离开。
【浅议《伤仲永》和《孙权劝学》比较整合教学】相关文章:
王安石-伤仲永-教学大纲11-12
王安石伤仲永教案11-12
王安石《伤仲永》鉴赏11-12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05-28
伤仲永 王安石 译文05-17
伤仲永 王安石 原文05-16
伤仲永王安石简介05-11
有关王安石伤仲永12-01
谈王安石的《伤仲永》11-12
王安石伤仲永的翻译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