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的教学方法与反思

2024-09-18 沁园春

  在日常生活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的教学方法与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沁园春雪的教学方法与反思 1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一﹑自主学习

  1、 查找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 介绍毛泽东:

  3、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

  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4、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解题并整体感知:《沁园春 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置身于毛泽东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要求看课本上的彩图或放幻灯片)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二)、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三)、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明确: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五)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内容小结: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一、当堂检测:

  1、 写出含“雪”的四句古诗词。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千里 冰封,万里飘雪( )

  二、作业:背诵本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诵读进一步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

  小组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本文背诵得又好又流畅,然后全班齐背。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本词虽为咏雪,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阙写景,即景生情;下阙抒情,寓情于景。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语言形象、精警、优美,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四边互动: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

  明确:冰 雪 银 蜡 素

  2、 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动词-飘 舞 驰 封 形容词-莽莽 滔滔 -惟 顿 略 稍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夸张,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比喻,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上阙写景部分,严寒的冬天没有一点凄凉枯槁,恰恰相反,使人的乐观使北国冬天的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虽然句句写景,可是抒情的味道很浓重。下阙评论人物,不流于枯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理有情,极有分寸。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三、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作业

  1、学习这首词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请你也试着用诗样的语言给各科老师写贺卡。

  例:给语文老师: 凝神处,思想与现实碰撞出七彩的火花,轻落在我们身上,燃成一片燎原之势!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2、 请写出四句写“雪”的古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的讲授有余,学生的活动不足;理解、分析内容和含义等逻辑思维有余,而体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维不足。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意境,很好得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会。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对话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沁园春雪的教学方法与反思 2

  【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词,感受其音乐美和意境美。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学生能准确指出本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其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吟诵、品味这首词,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意境。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词作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词作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品味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并背诵本词,深入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本词准确、凝练的词语。

  3.感受作者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提示:用同学们学习过的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来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伟人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出示课件1)

  教师引导:四季,是我们写作的永不变更的话题,风花雪月是我们歌咏的对象,在我们课本中有许多写雪的诗词文。(出示课件2、3)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

  1沁园春·雪(出示课件4)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文本修改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了解文题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词,了解词牌、词目的含义,在课上交流。

  预设:教师点拨指正。(出示课件6)

  “沁园春”是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文人作诗咏其事,调名由此而来。“雪”是这首词的题目,揭示了所写的内容。

  毛泽东一生写过不少诗词,其中我们熟悉的用“沁园春”填词的《沁园春·长沙》。

  (2)走近作者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学生预习,查阅有关作者资料的不足。(出示课件7)

  (3)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次内容做准备。(出示课件8)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9)

  教师提示:注意“分外”中的“分”的读音,是多音字;“成吉思汗”中的“汉”也是多音字,注意在少数民族首领称呼中的读音。

  (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课件10)

  教师提示:要求学生注意在不同语境、词语中同一个词语的不同读音,即语境辨读音。

  (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11)

  教师提醒:要求学生根据读音不同,写出不同的字形。

  (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2、13、14)

  教师提示:我们在解释词语的意思时,除了查阅工具书,好可以根据文本语境推断、解释词语意思。

  注意:“妖娆”与“妖艳”的区别,两个词都有“美丽”的意思;“妖娆”指娇艳美好;妩媚多姿。既可形容人,也可形容景。多用于书面语。“妖艳”指艳丽而不庄重。多含贬义。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1.利用多媒体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出示课件16、17、18、19)

  2.教师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词语注释,用自己的话概括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要求同学们同桌之间讨论,然后归纳,教师做适当的点拨提示。

  教师点拨: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词的上下阕,词是怎样分配片段的相关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对词的上下阕内容进行归纳。

  预设:(出示课件20)

  上阕:描绘北国雪景,展现山河壮丽。

  下阕:评价历代英雄,抒发作者抱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文本,领略了北国之雪的风姿,欣赏词作的语言魅力和艺术特色。

  2.感受到了作者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识记了生字、词语,疏通了词的大意,了解了词的结构层次,对这首词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一下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英雄气魄吧。

  二、新课学习,精读细研

  (一)学习上阕写景

  教师要求学生再次朗读上阕,思考上阕是怎样写景的,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上阕分几层意思?请理出写景顺序。?

  教师引导:这首词写景非常讲究顺序,同学们朗读后分析,可以根据写景层次分析归纳。

  预设:(出示课件23)

  第一层:(1—3句)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

  第二层:(4—10句)具体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河山的壮丽。

  第三层:(11—13句)想象描写,描绘雪后天晴的壮丽景象。

  2.第一层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本词描写雪景的角度及雪景特点。)

  教师:哪一句是总领句?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预设:北国风光。

  教师:第一层描写雪景是如何动静结合的?首先找到描写雪景的句子,再作分析。

  预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教师:你们找的对,“千里冰封”一句从“静态”的角度写,“万里雪飘”从“动态”的角度写,两句写法为动静结合。

  预设:(出示课件24)

  3.第二层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有什么效果?

  教师提示:同学们,我们学习过曹操的《观沧海》,全诗围绕一个“观”字展开,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这首词围绕哪个词或字展开,或由哪个词领起这首词?

  教师: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词,分析讨论一下。

  预设:我认为是“雪”,本文无论题目,还是上阕都是围绕雪在写或展开的。

  学生:热烈讨论,提出不同的看法与答案。

  教师追问:你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大部分认为是“望”,我也认为是“望”字。观点一致了,我们再交流下一个问题,这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后回答:

  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也有很大的想象成分,显示了诗人豪迈的意兴。

  教师指正:(出示课件25)

  4.“望”字之后,作者写到了哪些景观?从用词、修辞和写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教师:“望”字是这首词语的统领。(出示课件26、27)

  教师追问:“望”字之后,作者有写到了哪些景观?同学们分析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抢答。)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教师:同学们,我们从用词、修辞和写法的角度对这些词句进行赏析。

  教师:“惟余莽莽”中的“惟余”一词有作用?

  预设: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教师:“顿失滔滔”一句中的“顿失”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同学们结合词境分析一下。

  预设1:立刻失去。

  预设2:没有感觉到,已经失去。

  预设3: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的雄壮气势。

  教师:“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四句从什么角度、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朗读这四句词句,讨论分析。

  预设:从视觉角度,突出了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气象之奇伟雄浑。

  教师追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从修辞和写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进行赏析一下。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分析一下,再归纳回答。

  学生1抢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显得格外活泼奔放。

  学生2抢答:这两句用“化静为动”角度写景。

  ……

  教师:“欲与天公试比高”呢?同学们可以结合上面的几句来分析回答。

  预设: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5.第三层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三句的意境。(出示课件28)

  教师:同学们,第三层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

  教师补充:什么是虚写?什么是实写?

  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

  预设:“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教师:哪位同学可以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三句的意境。同学们注意,描述的语句要通顺、连贯、诗意。

  学生在课堂用5分钟写作,然后展示。

  教师指正:

  等到雪后天晴,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美好!

  6.上阕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29)

  教师: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写景是为了抒情,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我们共同分析一下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要求学生再读这首词的上阕,然后讨论分析。

  教师指正:

  作者先总写了北国雪景,然后具体描写长城、大河、山、原等雪中景物,最后描写想象中雪后天晴的美丽景色,虚实结合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30)

  (二)学习下阕抒情

  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下阕,想想作者是怎样由景过渡到情的,又是怎样展开议论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1.下阕分几层意思?(出示课件32)

  教师:同学们,先大声朗读这首词的下阕,再分层次,然后归纳每层的层意。

  学生1回答:第一层:(14、15句)承上启下,由上文的写景过渡到下文的议论。

  学生2回答:第二层:(16—22句)具体评价五位帝王。

  学生3回答:第三层:(23—25句)总结,歌颂无产阶级当代英雄。

  2.上阕写景,下阕议论、抒情,作者是怎样把这两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出示课件33)

  教师: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首词上下阕是如何过渡的,一定要联系上下阕内容来分析回答。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1回答:“江山如此多娇”一句,承接上文,总括上阕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

  学生2回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引”作为领字,引出下阕对历代英雄对了评论。

  3.第一层中的“引”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出示课件34、35)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这首词中提到许多英雄人物,第一层中“引”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我们仔细找一下,然后回答。

  学生甲抢答:秦始皇、汉武帝。

  学生乙抢答:唐太宗、宋太祖。

  教师:哪个同学,可以具体说一下,即补充一下或说完整。

  学生丙抢答: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发现什么共性?思考一下,然后分析归纳。

  预设1: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预设2:他们都有雄才大略。

  预设3:他们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

  教师:同学们,上面都是对历史人物正面的共性的归纳,下面能不能对他们做另一方面或欠缺的共性的归纳。

  学生甲抢答:他们都忽视文治。

  教师:你的回答很有道理,下面分析一下“略输”“稍逊”与“只识”三个词语的程度的轻重,你们可以根据词的内容来回答。

  预设:“略输”“稍逊”与“只识”,“只识”的否定程度大于前两个。

  4.第二层中作者用哪个词对五位帝王作了总体评价?说说这个词所包含的感情。(出示课件36)

  教师:同学们在此中找一下哪个词对五位帝王作了总体评价?

  预设:我认为是“惜”字,这一字寓意深刻。

  教师提问:这个词所包含的感情有哪些?同学们再读这首词的下阕,分析回答。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抢答。

  学生甲抢答:“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有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

  学生乙抢答:“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他们短于文治(略输、稍逊、只识)。

  学生丙抢答:“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人,而是蕴含着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5.如何理解第三层?

  教师提问:请你说说“俱往矣”一句的隐含意思?

  学生回答: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历代帝王的英雄历史一笔带过,旨在突出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三个字结束评古,气势逼人。点明全词的主题。

  教师提问:那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呢?同学们讨论一下回答。

  学生回答:“数风流人物”指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作者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6.结合全词及当今时代,说说“风流人物”的内涵。

  教师:同学们,在此我们已经学习完了词的阕内容,上面提到的“风流人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其内涵是什么?

  学生同桌之间一起探讨,教师最后指正。(出示课件40)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38、39)

  三、课堂小结

  1.这首词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出示课件41)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的名篇,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伟大抱负。

  2.同学们,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42)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啊,中华大地,英才辈出。我们要放眼未来,努力学习,成为新时代维护祖国尊严和建设强大祖国的“风流人物”。

  预设2:

  品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们感受到的是他要创造伟大业绩的英雄气概,他坚定的信念、远大的抱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四、明晰写法,体会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这首词,师生共同归纳本词写作特色。

  1.教师:同学们可以从本词写作手法方面去讨论一下。(出示课件43)

  教师指正:动静结合,虚实相映。

  静景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动景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些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虚景。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描写出了北国壮丽的风光,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教师:同学们从修辞手法运用角度探讨一下。(出示课件44)

  教师指正: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预设1:比喻、对偶: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群山比喻成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白象在奔跑,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的美。

  预设2:拟人:“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拟人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风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预设3:借代:“文采”“风骚”本指的是辞藻、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

  3.同学们,我们再从表达方式方面去考虑一下。(出示课件45)

  教师指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这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词作。上阕写景,气势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下阕议论,由评论历史人物转到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抒发作者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使主题鲜明突出,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47、48、49)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六、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下面读一下柳宗元的《江雪》,回答后面的问题。(出示课件50)

  教师: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的这首《江雪》,言简意深。请同学们思考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出示课件51)

  教师指正: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2.下面在请同学们读毛泽东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思考回答后面的问题。(出示课件52)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题目,然后同桌互相订正,最后教师指正。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体会作者在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感受《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共同之处。(出示课件53)

  (2)当年《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提出的“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沁园春·雪》中是否有了回答?(出示课件54)

  七、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5)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搜集并背诵毛泽东诗词。(至少三首)

  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46)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两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诗词,感受词的意蕴和意境。第一课时以品读课文为主,并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剖析;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写作特色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再次欣赏。看上去好像与第一课时有点重复,其实是从另一角度对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整节课看是以感受作者为主,但是每一步都离不开对诗词的理解。拓展延伸的比较阅读也是结合作者的诗词作品来进行的。这样,学生在对伟人毛泽东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的同时,品读了许多诗词,对于要学习从诗词的语言中来赏析诗词这一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训练。本课设计对本词艺术特色的赏析没有充分展开,对学生更高审美能力的培养还不到位。

  【课后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课本注释对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进行疏通,扫清学习本课障碍。

  2.请同学们课后听《周总理,你在哪里》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沁园春雪的教学方法与反思 3

  【教学目标】

  ⑴ 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⑵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⑶ 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⑷ 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⑸ 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课前热身:、对话1:古今往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大家能背几句吗?

  明确: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巻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终南阴岭秀,雪尽马蹄轻。”

  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李颀《古从军 行》“野营万里无城郊,雨雪纷纷连大漠。”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 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2、情境导入: 毛主席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主席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作者) 。

  “沁园春”是词牌名, “雪”是题目,内容与“沁园春”词牌无关。

  二、诵读,读准字音,把握基调(重点指导上阕朗读)

  1、师:请同学们大声读这首词两遍,看谁读得最气度非凡!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2、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

  (一生读,老师评价)(又一生读,老师评价、激励)

  3、师:“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

  (老师读,学生思考,评判,师生确定应该“望”字的重音、语气,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

  4、学生齐读“望”字领起的这几句。

  5、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又该如何读呢?(师示读,还用两种语气)

  (学生思考,评判,确定气势)

  6、学生齐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

  7、师:既然语调高亢就显得有生机 ,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该怎样读?老师在几年前读这首诗,是这样读(师慷慨激昂地读),可是我今天想闭起我的小眼睛,这样读(师深情地读),同学们品味,哪一种更合适?

  (学生思考,评判,确定语气与感情)

  8、学生齐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

  三、整体感知:老师范读或学生范读,要求: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并思考:你能找出概括上下阕内容、堪称全词骨架的句子吗?

  对话:听老师把这首词朗诵一遍,请大家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①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②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③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④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明确: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前半句是总结上阕,后半句是引起下阕。

  明确:上阕:描写北国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四、品读,领略意境。(重点学习上阕)

  1、师: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

  屏幕出示:赏析一词:我认为“ ”一词好,好在……

  描绘一句:“ ”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 了……

  学生自学,讨论

  学情预测:学生比较认可的词语可能有:

  “顿”“内外、上下”“千、万”“山、原、长城、黄河”

  “红、银”“舞、驰”等词。老师指导,学生品味、朗读。

  学生想象的美景根据情况而定,老师合理引领。

  明确:

  ①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北国”即祖国北方,当时作者在陕北写的这首词。“千里冰封”写辽阔大地被坚冰封冻,这是静景;“万里雪飘”写万里长空雪花飞舞,这是动景。一静一动,静穆而又生动。这里“千里”“万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即“千万里范围之内到处是‘冰封’‘雪飘’”。

  ② 作者 以“望”统领下面七句,都望到了什么?

  静景: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力的结晶,是用于抵御侵略的军事设施,它是伟大祖国凛然不可侵犯的象征。

  “惟余”:只剩下。“莽莽”:指白茫茫的一片,照应“万里雪飘”

  大河──专指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顿失”:顿时失去;“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照应“千里冰封”。

  “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而东,广袤千万里,是热爱并誓死保卫中华大地的反映,当时东北全部、华北部分国土已经沦丧,抗日战争即动景:

  群山、高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诗人眼里展开一幅奇伟的画面:盖着雪的山蜿蜒起伏,像银色的蛇在舞动,在陕西和山西一带的高原上,丘陵连绵不断,像一只只白色的象在奔驰。

  这让我们想起上学期《社戏》“漆黑的起伏的连山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化静为动,是静物动态的写法。这里山和高原都是静止的,怎么会产生“舞”和“驰”的感觉呢?

  明确修辞?比喻、对偶、拟人。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③ 加上一轮红日,“须晴日”是等到晴天的意思,有没有到晴天呢,可见是作者想象的虚景,由实到虚,把人引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

  红装素裹:阳光和白雪交相辉映,装点着祖国的河山。分外妖娆:更加娇艳动人。

  即: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看”与“望”照应,用字富于变化。

  由此可见,上阕由实到虚地描写了北国的壮丽雪景。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2、师: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上阕。

  (学生齐读)

  上阕绘雪景之娇,纵横千万里,下阕论古今英雄,上下五千年。

  对话6:第二层具体评论历史人物,找出与上阕“望”相对的一个动词“惜”。这个字统领第二层。

  意味非常丰富:

  A、惜中含褒(陶渊明),以肯定历代英雄为前提:

  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刘彻: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抗匈奴,加强同西域(张骞)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开创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五代十四,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统一蒙古,其孙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

  他们都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肯定他们也就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

  顺序可否颠倒?不能(历史时间顺序)

  B、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有哪些不足呢?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采。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也稍微差一些。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欲抑先扬,再说他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而忽视文治。“只识”二字对“文治”方面的批评要严厉一些,说明作者批评成吉思汗与前四位的态度不同。

  “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C、“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自信。这后来者是谁呢?齐读下阕第三层。

  插入背景:1935.10,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2月在毛主席率领下,准备从陕北出发,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本月初,毛主席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一个距黄河不到半天路程的小山村。一次,他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黄河岸边的塬上视察地形,看到了祖国雪后的壮丽河山,欣赏到北国风光,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俱往矣”有力地结束了对历史的回顾,论今:

  风流人物:只能是指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

  “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还要看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这一层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也是全词的主旨句。

  对话:古今英雄相比,哪个更胜一筹?(风流人物)

  讨论:毛主席曾说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对话: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下阕的表达方式?

  议论、抒情。

  ⑶ 总结: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

  ① 写景、论论、抒情 有机结合。

  ② 语言形象、精警、优美。动“封、飘、舞、驰”;形“莽莽、滔滔”;色“银、蜡、素、红”;“惜”有情味;副“惟、顿、略、稍”

  ③ 比喻、借代(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对偶(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拟人、互文。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五、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1、 请学生对对联:上联 望万里河山见雄浑壮丽,美哉!

  下联 评千古帝王显胸襟气魄,壮哉!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

  沁园春·雪

  景:江山多娇(望) 评:古代帝王(惜)

  颂:人民大众(主旨)

  【教学反思】

  一 读诗文 欣赏音韵美

  朗读时,教师适时评点、指导,使学生在反复含英沮华中,把奇妙组合的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情感的音符,领略诗的音韵美。

  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应重读“如此”`“无数”“竞”字,同时在“江山”、“引”、“英雄”后稍停顿,这样可突出英雄为江山之美折服人数之多,争先恐后 。“惜”字可轻读,要延长,表现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缺少文治风流的惋惜之情。“只识”要重读且停顿一下,感觉毛主席对成吉思汗的批评严厉些。“俱往 矣”读得要慢语调上扬,仿佛大手一挥,风烟俱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用平调,要读得字字顿挫,坚定有力,显示毛主席那天之娇子的自信来。

  二 味诗情 欣赏情感美。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陶冶,有了自我充实的喜悦,就一定有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有颗诗心,追求古往今来一切热爱生活的人们所应具备的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如《沁园春 雪》,通过对“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语句的理解,品味本诗的情感是:表现诗人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人民群众,表达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三 探诗境 欣赏意境美。

  把握诗歌的内容,领略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方法是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和感受,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如本诗中千里冰封的雪原、绵亘蜿蜒的长城、极目万里的黄河都具有雄伟壮阔的特征,而这样气势磅礴的意境与毛主席的襟怀、抱负相一致,所以由这辽阔的意境想象到毛主席是一个勇敢的、有气魄的、伟大的人。由“欲与公试比高”想象到仿佛在莽莽的原野、滔滔的黄河、巍巍的高原上站着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毛主席。想象到他是一个胸怀大志、坚定自信、意气风发、气度不凡的人。正是这种气吞山河的大志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 的解放。这就激起学生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就赏识诗歌的意境美。

  四 品诗语 欣赏语言美

  新课标第四学段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诗歌的语言凝炼而形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只有细心揣摩,才能领会蕴含的意蕴和情味。如“山舞银蛇”中的“舞”字既让人感到舞蹈的轻盈灵 动,又展示群山绵延的秀丽之美、生机之美。“红装素裹”的“素”字写出雪后大地的清爽美丽。“顿失滔滔”的“顿”字用得传神,写出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望长城内外”的“望”字将长江黄河祖国江山尽收眼间, 使人感受到诗人真像顶天立地的巨人。这样品味诗歌的语言既可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更能积累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

  “诗道贵在妙语”,诗歌学习可以极好地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指导学生结合实践和体验,用诗人敏锐的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当诗歌与学生的情感、人生接轨后,就能多情感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让内部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 相关推荐

【沁园春雪的教学方法与反思】相关文章: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13篇)11-13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集合13篇)11-13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汇编13篇11-15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通用11篇)08-31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集合13篇11-14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合集13篇)11-14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通用10篇)08-21

沁园春·雪教学04-20

沁园春 雪教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