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秦观写作背景

2024-08-28 秦观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鹊桥仙·秦观写作背景,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写作背景

  这首词相传是秦观在为官之前,写给邻村一位名为娄琬的姑娘。可能命运的捉弄,他最终没有和这位青梅竹马的姑娘成亲,却被迫娶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女子。 后来他们有短暂的相遇,离别之后的某个七夕,他写下了这首词,寄托对这女子的思念。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赏析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秦观简介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扬州高邮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他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3卷、《劝善录》、《逆旅集》等。为“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一。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生平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十二月,出生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

  至和二年(1055年),父亲游太学归来,因同学王观及其堂弟王觌有文名,因此而给其命名为秦观。

  秦观少时豪放俊秀,慷慨之情溢于文词之间。[35]嘉祐三年(1058年)时即略通《孝经》《论语》《孟子》的要旨。

  熙宁二年(1069年),秦观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

  熙宁五年(1072年),孙觉任吴兴太守,秦观因为是其亲戚而成为其幕僚。在孙觉的指导下,他开始读兵家书,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又作有《吴兴道中》《陈令举妙奴诗》《陪李公择观金地佛牙》等诗。

  熙宁八年(1075年),显之长老住在高邮,秦观与之游,作有诗文多篇。同年,秦观岳父去世,两日后岳母蔡氏以死相殉。秦观作《徐君主簿行状》《蔡氏夫人行状》《蔡氏哀词》。[34]

  熙宁九年(1076年),孙觉因祖母去世回高邮守孝闲居,僧参寥来高邮,秦观得以结识参寥。八月,秦观、参寥陪同孙觉前往历阳惠济院拜访漳南道人昭庆。期间沐浴温泉、游龙洞、谒项羽祠,作诗三十首、《汤泉赋》一篇。

  熙宁十年(1077年),秦观闲居高邮,从事耕作。期间作有《田居四首》及《纳凉》诗。九月,漳南道人来高邮,秦观应邀作《游汤泉记》。

  影响

  秦观词历来被看作是“词家正宗”“词家正音”“词坛领袖”。

  秦观词艺术风格的形成既与秦观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坎坷的仕宦经历有关,也是其借鉴与学习前人和同时代优秀作家的结果。秦观的个性特征是非常鲜明和独特的,早年胸中的一股英豪之气虽在其诗、文和词作中屡有体现,然纯真多情、锐感柔弱仍是其性格因素中的主导方面。多年坎坷的应举之途以及从政后复杂残酷的党争背景都是促成其词风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

  在艺术渊源方面,秦观显然是一位善于借鉴前人的作家。《淮海词》中是很容易找到花间词和南唐词的痕迹的。

  宋朝作家中,柳永与苏轼应该说是对秦观影响最大的两位了。对于柳永的词风,尽管秦观有着某种抑或主动抑或被动的抵触,但是,秦词学柳是毋庸讳言的。对于当时执文坛牛耳的苏轼,秦观虽与其在性格特征、创作理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作为苏门的重要作家,苏轼的一些堪称革命性的词学理念无疑对秦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秦观词的分期,以绍圣元年秦观身陷党争之祸被贬处州为界,可将秦观词分为前后两期。

  • 相关推荐

【鹊桥仙·秦观写作背景】相关文章:

秦观 鹊桥仙04-13

秦观的鹊桥仙04-21

秦观鹊桥仙教案04-13

鹊桥仙 秦观翻译04-13

鹊桥仙秦观课件04-13

秦观鹊桥仙赏析05-07

秦观鹊桥仙的赏析10-31

鹊桥仙秦观译文08-22

秦观的鹊桥仙赏析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