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写的踏莎行教案

2024-12-05 秦观

  秦观的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下文是有关秦观写的踏莎行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秦观写的踏莎行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解读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的妙处

  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苏小妹与哥哥苏东坡和朋友黄庭坚一起玩吟诗游戏,苏小妹出了个对子要两位诗人填上两个字,把诗写完整,并能表达意境。这两句就是: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我们再看几句诗

  1.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婕《一剪梅·舟过吴江》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6.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总结规律:

  ⒈.关照动词

  ⒉.关照修饰语(形容词、副词、颜色词)

  ⒊.关照特殊词(叠词、数量词)

  二、学习踏莎行

  1、朗读释义

  浓雾淡月俩朦胧

  楼台津渡互迷离

  极目远望,桃源仙境在哪里?

  孤寂客馆,料峭春寒怎忍受?

  杜鹃哀啼鸣不停,

  斜阳无声渐西沉……

  驿站寄来梅花

  鱼雁传送书信

  恨墙堆砌离愁别绪重重又叠叠

  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

  为何竟向潇湘水流去?

  2、找出诗歌中你认为用的较好的字词有哪些?

  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失、迷、望、寻、闭、寄、传、砌

  (1)“失”“迷”的用法及其表现作用

  使动用法:使…失;使…迷。

  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2)“望断”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情态和心情?

  “望穿秋水,无处可觅”,“为伊寻得人憔悴,桃源乐土无处觅!”,词人寻觅理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3)“闭”有何妙处?

  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

  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4)“砌”字 有何妙处?试作分析

  “堆叠”之意。一朵朵梅花,一封封书信,如砖石垒墙般“砌”起一道高高的,无法逾越的“恨”墙。

  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 ,恨谁?恨什么? 一切尽在不言中!!

  三、炼字题出题类型

  ⒈.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⒉.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⒊.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⒋.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⒌.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题的技巧和步骤

  ①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想想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是否有作用。

  四、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

  1、找出诗歌中主要意象有哪些?并分析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虚写:雾、楼台、月、津渡、桃源

  实写: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2、“雾”、“月” 是指什么?

  本身的虚无缥缈 ,喻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

  3、“楼台”“津渡”喻指什么?

  心中的理想与希望,胸中的抱负与出路

  4、桃源(注释)喻指什么?

  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

  5、试问为什么寄的是“梅花”呢?

  傲霜斗雪,希望词人能抗击风雨,千磨万击还坚劲

  6、怎样理解“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一、“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

  二、“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漩涡中去呢

  三、“在深重坚实之苦恨中,面对无情之天地,发出的无理问天之语。”

  秦观写的踏莎行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这首词的大意,品味语言;

  2、探讨词中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探讨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湖南的郴州有一座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这就成了三绝碑。我们知道苏轼是文学界的泰斗,米芾是书法界的巨人,那么另一绝秦观的这首词绝在何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词坛的千古绝唱——《踏莎行》。

  二、解题,正音

  “莎”读su ō音,词牌名,它是指一种莎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这个词牌的本意是指“在草地上游玩”。

  三、走近词作者

  1、秦观,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共称为“苏门四学士”。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2、历代文人对秦观的评价

  宋苏轼:“有屈、宋之才。”

  宋王安石:“其诗清新妩媚。”

  宋李清照《词论》:“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

  中乏富贵态。”

  3、秦观在《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一诗中曾追叙祖先,自叙为将门之后:“我宗本江南,为将门列戟。中叶徙淮海,不仕但潜德。”他年轻时向往杜牧的“强志盛气”,有一番建功立业的抱负,希望来日能驰骋疆场,为收复失地效力。但是他后天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特别是中年以后不断升级的政治迫害促使他愈加淡薄功名,厌倦官场,更多地在风尘中寻求人生的乐趣,性格也愈趋于感伤脆弱,以致于秦观中年之后,有感于壮志难酬,慨然有归隐之意,因追慕汉代的马少游,改本字太虚为少游。

  4、写作背景

  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新旧两党争斗激烈,由政见的不合而发展为意气用事,甚至出于一己私利,而互相倾轧,党同伐异。元祐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因为旧党而坐罪,秦观受牵连同遭贬谪,他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接二连三的贬官,理想破灭,前途渺茫,万分哀怨,悲愤交加,他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凄苦与幽怨,成为词坛的千古绝唱之一。

  四、诵读这首词

  1、诵读指导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指导:1、找出韵脚2、注意重音3、把握悲苦的感情

  五、读懂这首词

  1、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借助注释理解词义。不懂的地方先同座位讨论。如还有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2、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和关键动词、形容词

  主要意象: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失、迷、望、寻、闭、寄、传、砌

  3、展开想象,把这首词的内容和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浓雾淡月俩朦胧

  楼台津渡互迷离

  极目远望,桃源仙境在哪里?

  孤寂客馆,料峭春寒怎忍受?

  杜鹃哀啼鸣不停,斜阳无声渐西沉

  驿站寄来梅花

  鱼雁传送书信

  恨墙堆砌离愁别绪重重又叠叠

  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为何竟向潇湘水流去?

  五、鉴赏这首词

  (一)上阕赏析

  1、词上片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词的上阕中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虚:楼台、津渡、桃源实:孤馆、杜鹃、斜阳

  表现手法:虚实相生,因情造景(借景抒情)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得是眼前实景,还是意想之景?你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下二句言词人闭居孤馆,那么只有在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而从时间上来看,这三句写的是雾濛濛的月夜,下二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由此可见,这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2、思考:雾、月、楼台、津渡、桃源分别象征什么?

  ——“雾”“月”本身的虚无缥缈,喻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

  “楼台”——高大,崇高。象征高远的理想。

  “津渡”——是登船上路的码头。象征一个出路,一个出口。是实现人生理想的起点。

  “楼台”喻心中的理想与希望,“津渡”喻胸中的抱负与出路。

  “桃源”比喻心中乐土和理想追求。千古关情,异代同心,“桃源”是秦观苦苦追寻、久久探望的理想。

  3、“失”、“迷”二字好在哪里?

  ——使动用法,使失(迷),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烘托了作者凄迷、失落的情绪,同时为下句“桃源望断无寻处”作铺垫。

  4、“断”字作用如何?

  ——描摹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对前途渺茫的`失望痛苦的心情。

  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桃源”,令人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片乐土,而如今人间再也找不到了。

  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绝望悲苦之情毕现。

  此三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对仗,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

  1、选择了哪些意象?作用如何?

  ——通过孤馆、杜鹃、斜阳等意象渲染环境的凄清。

  “杜鹃声”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春暮,另一是假借其声暗喻“不如归去”。这一意象暗含了归乡之情。 “斜阳暮”不止是说一日之暮,还有春暮的意思,尤其是还有人生之暮的悲哀。

  “杜鹃声”、“斜阳暮”二意象表现了人生无限凄凉的况味。

  【杜鹃意象】——子规、杜宇、布谷

  传说:据《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等书记载,古时的蜀王望帝,是一个勤政爱民贤德的帝王。当时发了洪水,望帝无能为力,就派宰相治水,消除了灾

  祸。望帝感到自己的品德才能不及宰相,于是主动禅让,隐居于山中。当望帝离开的时候,正值二月满山杜鹃悲鸣,声声啼血,蜀人听到杜鹃鸟的啼鸣,就想起了望帝。后世便说杜鹃鸟是望帝的魂魄所化,他在暮春的声声悲啼,仿佛是在说“不如归去”,似乎对那故国难以忘怀。

  (一)借杜鹃抒怀乡之情。

  (二)借杜鹃表送别之意。

  (三)借杜鹃以怀人。

  (四)借杜鹃以伤春。

  (五)用杜鹃抒写谪居的凄苦与幽怨。

  (六)喻人君或寄兴亡之事

  (七)征人未归之意:杜鹃啼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2、“孤”字的作用如何?

  ——既写出了旅馆的地处偏僻,更突出了词人贬谪客居他乡的孤独愁苦之状。

  3、王国维认为“闭”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闭”字含义丰富,门虽设但长关,词人身处“孤馆”不与人来往,想要把引起他无限愁思的“春寒”“杜鹃声”“斜阳暮”阻挡在外。

  锁住了孤寂的心灵,却锁不住外界的侵扰,“闭”写出了孤馆内凝聚的冷寂气氛,衬托了作者郁闷的心境。

  ——a。包围驿馆被春寒包围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b。锁住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

  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4、“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是如何从正面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的?

  ——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

  词人无穷的愁绪,让人弥觉其不可堪也。

  “莫道不销魂,一失一迷一望断!孤馆春寒今又是,杜鹃斜阳正

  伤心。”

  沦落天涯,春寒料峭,独处客馆,往事纷纷,不寒而栗。一个羁旅之身,所居寂寞孤馆,所感料峭春寒,所听杜鹃啼血,所见日暮残阳,贬所凄清冷漠,词人愁云惨淡。此情此景,少游只能以“可堪”道之。王国维评价这两句词说:“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

  上阕小结:上片以写景为主,描写了词人贬谪郴州所望茫茫和居所环境的寂寞凄冷,景中含情,表现了他苦闷迷惘、孤独寂寞的情怀。

  (二)下阕赏析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1、“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驿寄梅花”,见于《荆州记》记载;“鱼传尺素”,是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诗意,意指书信往来。

  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

  少游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别恨离愁而已。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

  【链接】试问为什么寄的是“梅花”呢?

  ——傲霜斗雪,希望词人能抗击风雨,千磨万击还坚劲

  2、诗人有何“恨”?

  ——a.亲友的寄赠,增加了离恨;

  b.联想到事业和前程在无休止的党争漩涡中渐渐地被淹没,便无限怨恨。

  3、请简要分析“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砌”的用法,并试写出学过的此类用法的诗词。

  ——“砌”字有“堆叠”之意。写出书信仿佛变成砖石,层层垒积,成为“无重数”的恨墙,沉重坚实又无法消解,是词人内心最深沉的痛苦。

  “砌”字化虚为实,赋予愁以具体可感的形态,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理解】

  一、“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

  二、郴江本该在郴山,为什么要远远的流到潇湘去。

  三、“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斗争漩涡中去呢。

  四、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远方啊!

  “幸自”和“为谁”两个词,表现出那山山水水仿佛都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是借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是作者郁闷心情曲折委婉的发泄。

  ——郴江流向了潇湘,本是自然现象,而词人却说“幸自绕郴山”,这是他的主观愿望,就像词人自己,他本希望仕途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现实却是自己被贬郴州,理想迷失。

  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诘问。

  下阕小结:下片以抒情为主,化用典故,情中带景,写少游谪居生活中的无限哀愁。词人最终无法穿越“雾失”“月迷”

  (三)总结:

  1、此词表达了失意者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一定程度的不满。词人善用对句写景抒情。上片开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雾霭与月色对举,造成一种朦胧的意境,笼罩全词;下片开头亦用对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虽然表现的都是朋友的信息和寄赠这同一内容,却能造成书信往来频频不断的气势,与“砌成此恨无重数”相照应。

  2、情感思想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心情。全词上片,描写,极力渲染一份的氛围;下片以为主,抒写了的心境。

  3、情感总结:

  a.接二连三的迁谪偏远之恨

  b.沦落天涯的萧索孤寂之感

  c.游子的羁旅怀乡之思

  d.一个失意者的凄苦哀怨和对政治的不满

  e.前途莫测的彷徨之情

  此词以新颖细腻、委婉含蓄的手法描写了作者在特点环境中的特定心绪,抒发了内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贬徒之悲,寄托了深沉哀婉的身世之感,充分体现了作者身为北宋婉约派大家的卓越艺术才能。

  六、再次诵读这首词

  七、作业:背诵并能够默写这首词。

  板书:

  踏莎行

  上阕:写景融情:寂寞清冷的环境。

  下阕:记叙注情:远谪的怨恨和思乡之情

  秦观写的踏莎行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抒发的惆怅忧愁的心情;

  2、鉴赏词中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鉴赏这首词的清丽的语言,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贺铸(1052一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因为为人秉性刚直,仕途不得志,始为武弁,后得苏轼的引荐,改任文职,一直沉沦下僚。官终太平州通判,58岁致仕,退居吴下(苏州)。贺铸博学强记,藏书丰富,精通音律。所作词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阕(含残篇断句),在北宋词人中,存词数量仅次于苏轼。贺铸也是跟苏门关系密切的北宋婉约派名家之一。贺铸词的风格多样,其中有少数豪放词,可视为苏轼豪放词的继响,南宋爱国词的先声。有词集《东山词》、诗集《庆湖遗老集》。

  二、多种方式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

  三、诗歌鉴赏

  1、解释词语

  凌波:形容丽人步履轻盈之态。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锦瑟华年:美好的青春年华。

  衡皋: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

  彩笔:代指文才。据《南史、江淹传》载,齐梁的名作家江淹得到一支五色笔,因此作文才思敏捷,多有佳句;可后来他梦见郭镤来向自己讨回了那支五色笔,作诗就再也没有佳句了。

  2、翻译诗歌

  凌波仙子迈着轻盈的步伐却不过横塘路,我只能目送那散发着芳香的尘埃远去。她正当美好的青春年华有谁陪她共度?桥头映月庭院花树,雕花窗户朱漆重门,只有春光知道她在何处。

  飞云缓缓漂浮,芳草丛生的水边已降临夜幕,我挥彩笔题写相思断肠的诗句。若问这闲愁共有多少,恰似遍地的青草烟雾凄迷,满城随风乱舞的柳絮,梅子黄熟时节漫空的绵绵细雨。

  3、个性赏析

  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虚实相生的?

  开篇二句借曹植《洛神赋》之典故,用“不过”“目送”“去”实写美人不至,自己只能以目光追随其芳综,目送她的身影越来越远。基于这种可望不可及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虚写这位佳人是怎样生活的,也许她住在幽雅富丽的香闺中,美好的年华无人与共,只有春风知道她的伤感。

  词的下阕作者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结句,甚是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词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词人用了三个比喻,即博喻。

  (2)、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3)、生动的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烟草、风絮、梅雨),写出了愁之多,愁之广。

  这三种景致并非孤立,而是复合在同一画面上,天地迷茫,色调灰暗,恰好与身处其间的失意人心境相符,词人借景抒情,亦情亦景。

  连用三个比喻,即博喻,可以更强烈的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名家评点

  沈谦《填词杂说》:“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琐碎为妙。”

  唐诗宋词中写词的名句

  杜甫:忧端如山来,澒泪不可掇

  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

  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秦观:落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读诗歌,理解沈祖棻先生“表面似写相思之情,实质上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宋词赏析》)的见解。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佳人独居深院,虚度年华,除了一年一度的春光之外,无人能到,自己当然也无从寄予相思相惜之情,这完全与词人沉沦下潦,一辈子不被人知晓的情况相吻合。

  此词问世后被誉为“绝唱”,作者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词以望美人不来发端,抒写诗人的孤寂生活和幽恨清愁。开篇三句以似真似幻的笔触写作者倾心的美人凌波而来,却又中道折回,踏尘而去,直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令人可望而不可即。“锦瑟”句是作者对美人的无限关切的询问,其中或许寓有自叹盛年不遇之意。“月桥”三句渲染美人住所之幽美,居室之富丽,而将两情睽隔的怅惘渗透其中。“试问”以下四句以提问呼起,然后叠用三个精警、新奇、又稍带夸张的复合式比喻,极写“闲愁”之充塞天地,既多且广,不可消释,是化虚为实,灵光独运之笔,宜乎前人赞赏备至。

  秦观写的踏莎行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词人被流徙僻远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心情。

  2、鉴赏这首词委婉曲折的笔法、情景交融的意境。

  3、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一.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秦少游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种感受——一种很敏锐的感觉。他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

  第一类的词举例: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

  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其中没有流露出什么具体的事情。找不到什么寄托。没有像韦庄的一个爱情故事,也没有像温庭筠的可以引起寄托的联想,也没有像晏殊、欧阳修那样的怀抱和修养,就只是一种敏锐的感觉。“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

  “逢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般人常把抽象的事物比作具体的事物,这里却把具体的事物比作抽象的感情。后句中的“愁”只是一种闲愁。但是如果不是有轻似梦的感受的人,能够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句子吗?如果不是有纤细愁思的人,能写出“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吗?

  他还有一首《八六子》,这样来写女子的美丽“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一种内在的美丽。

  《蒿庵论词》:“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这就是秦少游词心的本质。

  秦少游传记记载他少年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他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经不住挫折,经不住打击,这是他与苏轼最大的区别,他与苏轼、黄山谷比较,年岁最小,但是,却是死去最早的一个。

  二.词文赏析:

  《踏莎行》是他最悲哀的词,他从悲哀中开拓出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传统的读词中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给读者以更直接更鲜明的感动兴发的力量。这种形象和情意都是现实的。如: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词人是在郴州的一个客舍里的。他说怎么能忍受这种凄凉的滋味:孤馆闭锁在春天的料峭的寒意之中,听了一天杜鹃的啼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他在贬谪途中,他的家人妻子没有伴随着他。他是一个人被迁贬在外的,所以他这样说。哪一天才能回到妻子身边去团聚呢?所以,这两句者写实的情景。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楼台”,高大,崇高。词人少有大志、喜读兵书的时候,心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是“雾失楼台”,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理想的楼台迷失了,再也看不见了。

  “津渡”,是一个出路,一个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码头。在夜月的迷蒙之中,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

  这里的.雾和月,与后面写的“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现实情景是不相符合的。这两句所写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他内心之中的一咱破灭的感觉。而把内心破灭的感觉,用这种假想的、不是现实的形象表现出来,就使它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

  “桃源”,象征着一种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个理想世界破灭的象征。秦少游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由这句的联想,想到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一个美好理想的破灭,而他们现实生活则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他说怀念自己的家人亲友,想托驿使带去一封家信。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砌”字赏析:

  感情的品质和感情的数量,是代表这个作者的品格和质量的。

  此字有力感,有份量感。和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写流去的恨。而此处的恨是一块一块坚硬的砖石砌起来的,是那样的沉重,是重重叠叠的恨,数不清说不尽的恨。

  同时,也化虚为实,赋予愁以具体可感的形态。

  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轼所欣赏。“少游已矣,虽万人莫赎。”郴江发源于郴山,而它的下游流到了潇湘水中去了。这是地理的现实。秦少游问的无理。他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它为什么居然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了呢?“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诘问。

  所以这两句词的意思是,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为什么样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表情沉痛。

  秦观写的踏莎行教案 5

  教学目标:

  理解词的背景及其文化意义。

  解析《踏莎行》的主题、结构和艺术手法。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完整的《踏莎行》文本及其现代汉语翻译。

  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用于展示视频或PPT。

  教学步骤:

  一、导入(10分钟)

  讨论引入: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或个人经历。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柳永及其与词的关系,并解释词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

  二、文本分析(30分钟)

  朗读与理解:

  教师示范朗读《踏莎行》,帮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分小组进行逐句解读,结合现代汉语翻译,理解词的深层含义。

  主题讨论:

  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对爱人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讨论词中的意象(如“踏莎”、“浮云”等),分析其象征意义。

  艺术手法:

  讲解柳永的词风特点,包括优美的音韵、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自然景物的融入。

  分析用典与对比的手法(如“久别”与“新欢”之间的对比)。

  三、文化拓展(10分钟)

  介绍宋代词人的生活和社会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与当时社会文化的联系。

  讨论《踏莎行》在后世文学中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踏莎行》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

  提问互动: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个意象?为什么?

  五、作业(课后)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结合自己的生活,讨论《踏莎行》中表达的情感是否能够引起共鸣。

  选择其他一首柳永的词进行比较分析,思考两者在情感表现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秦观写的踏莎行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词人秦观及其词作风格。

  理解本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流畅准确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掌握词中的意象,体会作者通过意象组合营造出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以及情感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羁旅愁思与离情别绪,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的意象,如 “雾”“楼台”“津渡”“桃源”“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等,把握作者所营造的朦胧凄迷的意境。

  体会词人在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包括被贬谪的失意、对前途的迷茫以及对友人的思念等。

  掌握词中的名句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的内涵与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词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写作手法,体会词中 “无理而妙” 的情感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含蓄蕴藉之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意境的感悟能力与再造想象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 分钟)

  多媒体展示一幅朦胧的山水画卷,画面中有若隐若现的楼台、雾气笼罩的`津渡等景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们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意境?如果让你们用诗词来形容,会想到哪些诗句呢?” 由此引出秦观的《踏莎行》。

  简单介绍词人秦观: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是 “苏门四学士” 之一。其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风格婉约细腻、清新自然,善于通过精致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来传达情感。

  (二)朗读与正音(5 分钟)

  教师范读全词,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教师在范读过程中,可适当强调 “郴(chēn)”“驿(yì)” 等易错字音,以及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等句子的节奏停顿。

  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随后,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并纠正个别学生的读音错误或节奏不当之处。

  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朗读效果,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朗读。

  (三)字词释义与初步理解(5 分钟)

  结合课下注释,教师对词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

  “失”:消失,不见。“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描绘出雾气弥漫使楼台隐匿不见,月色朦胧让津渡难辨方向的景象。

  “可堪”:哪堪,怎能忍受。“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表达出词人在孤寂的馆舍中难以忍受春寒料峭,又听到杜鹃啼叫、看到斜阳西下的凄凉心境。

  “驿寄梅花”:引用陆凯《赠范晔》中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的典故,意为通过驿站传递梅花以表思念之情。

  “鱼传尺素”: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的典故,指传递书信。

  让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词的大意,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理解。

  (四)意象与意境分析(12 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词中运用了 “雾”“楼台”“津渡”“月”“杜鹃”“斜阳”“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等意象。“雾”“月” 的朦胧,“楼台”“津渡” 的迷茫,“杜鹃” 啼血的悲苦,“斜阳” 西下的凄凉,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凄迷、孤寂、哀怨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描绘出了词人被贬谪之地的自然环境,更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惆怅、失落与迷茫。

  以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两个典故意象为例,分析其在词中的作用。这两个意象本是表达思念之情的美好象征,但在词人笔下,“砌成此恨无重数”,它们反而加深了词人的愁恨。因为即使有远方的友人寄来问候与思念,也无法排解词人被贬谪的痛苦与对前途的忧虑,从而进一步突出了词的主题与情感深度。

  (五)情感分析(10 分钟)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这样的意境中,词人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让学生结合词中的词句以及词人的生平经历进行分析。

  教师讲解:秦观一生坎坷,多次被贬。此词写于他被贬郴州期间,字里行间渗透着他仕途失意的痛苦、对前途的迷茫以及与友人分离的思念之情。如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一句,词人以郴江自喻,郴江本应环绕郴山流淌,却为何要流向潇湘?这看似无理的问句,实则蕴含着词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悲叹,表达出他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孤独与哀怨,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身世之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有对个人境遇的感伤,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深刻的内涵与强烈的感染力。

  (六)艺术特色赏析(5 分钟)

  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词的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等,将外在的环境与词人内在的情感融为一体,使情语皆景语,景语皆情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用典巧妙:“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两个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词的文化内涵,而且通过典故所蕴含的情感与词人自身情感的对比与融合,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词句锤炼:如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问句,成为千古名句。词人通过对郴江流向的发问,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其中,以景结情,余味无穷,体现了其高超的词句锤炼技巧。

  (七)背诵与总结(5 分钟)

  带领学生回顾全词的内容、意象、意境、情感以及艺术特色,强化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词,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背诵,如先让学生齐声背诵,然后个别学生背诵,最后全班齐背,以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对秦观《踏莎行》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秦观婉约细腻的词风,还学会了从意象、意境、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鉴赏古典诗词。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读多背古典诗词,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五、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踏莎行》。

  以 “《踏莎行》中的意象与情感” 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赏析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语言流畅。

  六、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教材、相关参考资料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踏莎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 “无理而妙” 的情感表达以及对古典诗词意境的感悟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与训练。同时,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参与度不够高,在今后的教学组织中应更加注重对小组讨论的引导与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秦观写的踏莎行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理解《踏莎行》的主题和情感。

  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文学特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踏莎行》的背景与作者介绍。

  词的原文及其注释。

  词的结构分析(如平仄、对仗等)。

  主题与意象的`解析(如孤独、思念、自然景象等)。

  语言特色与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简要介绍作者及词的历史背景。

  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的情感。

  朗读与注释

  带领学生朗读词,并逐句进行注释。

  讨论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可能的理解障碍。

  结构分析

  分析词的格式(如词牌名、字数)。

  探讨词的音乐性,讨论读出来的韵律感。

  主题讨论

  分组讨论词中表达的情感(如离愁别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组分享并对比不同的情感理解。

  语言与手法分析

  选取词中的几句进行细致解读,探讨其用词的精妙之处。

  分析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综合运用

  鼓励学生试写自己的词,表达类似的情感。

  分享和讨论自创作品,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四、课堂总结

  归纳《踏莎行》的主要情感和文学价值。

  讨论学习这首词对提升个人文学素养的帮助。

  五、作业

  阅读一首与《踏莎行》主题相近的词,并写一篇300字的感受与分析。

  准备在下一节课分享自己对该词的理解。

  秦观写的踏莎行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秦观的生平经历及其文学流派 “婉约派” 的特点。

  理解本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 “津渡”“可堪” 等,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掌握词中的意象组合以及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习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入手解读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诗词内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词人在词中所传达的孤独、愁苦、哀怨等复杂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共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的意象及其营造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手法在词中的运用,并能够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词人因仕途失意、羁旅漂泊而产生的复杂而深沉的情感,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人生感慨和哲理。

  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境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幅描绘江南春景的古画(画中有山水、楼阁、小桥流水等元素),创设一种古典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教师引导语:“在古典文学的世界里,有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抒发着内心深处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北宋词人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去感受他在旅途中的所思所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秦观: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他是 “苏门四学士” 之一,其词多写男女爱情、身世感伤等,风格婉约细腻,情感真挚深沉,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介绍写作背景:绍圣四年(1097 年),秦观因新旧党争,被贬谪到郴州(今属湖南)。这首词就是他在郴州旅舍所作,当时他远离家乡,仕途失意,心情愁苦郁闷,在旅途中看到周围的景色,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词。

  (三)朗读与正音(5 分钟)

  教师范读全词,要求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走动,倾听并纠正个别学生的读音错误或节奏不当之处。

  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朗读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重点强调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一句中 “失” 和 “迷” 的轻声读法,以及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一句的节奏停顿。

  (四)字词释义与疏通文意(5 分钟)

  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多媒体展示,逐句解释词中的重点字词:

  “津渡”:渡口。

  “可堪”:哪堪,怎能忍受。

  “驿寄梅花”:引用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的典故,这里指远方友人寄来的问候与慰藉。

  “鱼传尺素”:用《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的典故,指传递书信。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每句词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和修正,确保学生对全词大意有初步的理解。

  (五)意象分析与意境营造(10 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如 “雾”“楼台”“月”“津渡”“桃源”“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郴江”“郴山”“潇湘” 等。

  分组讨论:这些意象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第一组讨论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中的 “雾” 和 “月” 意象:“雾” 笼罩着楼台,使楼台在朦胧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迷茫、虚幻的感觉;“月” 洒在津渡上,本应是明亮的,但因 “迷” 字,也显得朦胧不清,这两个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凄迷、冷寂的意境,暗示着词人内心的迷茫与失落。

  第二组讨论 “桃源望断无寻处” 中的 “桃源” 意象:“桃源” 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代表着美好、安宁与自由。而词人 “望断无寻处”,表明他对这种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但却无法实现,更加深了他的`失落与痛苦,同时也使词的意境增添了一份虚幻与无奈。

  第三组讨论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中的典故意象:这两个典故都表达了远方亲友的思念与牵挂,但对于被贬谪、身处困境的词人来说,这些慰藉只能徒增他的思乡之苦和仕途失意的哀伤,从侧面反映出词人的孤独与愁苦,也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

  第四组讨论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中的 “郴江” 意象:郴江本来是环绕郴山流淌的,有着自己的归属和轨迹,但却最终流入潇湘。词人以郴江自比,表达自己本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却因命运的捉弄,被迫远离家乡和朝廷,漂泊异乡,不知归宿何方的悲叹与哀怨,使词的意境在结尾处达到了一种深沉的惆怅与迷惘。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体会意象在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写作手法分析(8 分钟)

  提问学生: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达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并详细讲解:

  情景交融:词中通过对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等景与情的描写,将自己的孤独、愁苦、哀怨等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色和人事典故之中,使情感有了具体的寄托,而景色也因情感的注入而更具感染力,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例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既是眼前所见的朦胧之景,又象征着词人内心的迷茫与失落,情与景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虚实相生:上阕中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所描绘的楼台、津渡、桃源等景象,是词人想象中的虚幻之景,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则是眼前的实景,虚实结合,拓展了词的意境空间,丰富了情感表达。下阕中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是虚写远方亲友的寄情,“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则是实写眼前的郴江景色,虚实相生,使词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既有对过去的回忆与思念,又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叹。

  (七)情感体会与主旨探究(6 分钟)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全词,深入体会词人在词中所传达的情感:孤独、愁苦、哀怨、迷茫、失落、惆怅等。

  提问学生:从词人的情感中,你能体会到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教师总结:这首词通过描写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词人因仕途失意、羁旅漂泊而产生的孤独愁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与无奈,以及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八)课堂总结与背诵巩固(3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秦观的生平及写作背景,重点强调词中的意象、意境、写作手法以及情感主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加深对全词的理解与记忆。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尝试背诵全词。先齐声背诵,然后个别学生背诵,教师进行检查和评价,对背诵流畅、准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当堂背诵。

  (九)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并默写《踏莎行郴州旅舍》,加深对词的记忆与理解。

  请以 “我眼中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为题,写一篇 300 - 500 字的赏析短文,要求从意象、意境、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任选角度进行分析,表达自己对这首词的独特感悟。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古典音乐、古画图片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踏莎行郴州旅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学生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引导学生体会词中复杂情感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和启发。同时,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也需要更加精准,确保各个教学环节能够紧凑而有序地进行,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秦观写的踏莎行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踏莎行郴州旅舍》。

  理解词中的重点字词、意象和典故,掌握本词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词人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词人秦观在词中所传达的羁旅愁思与身世之感,体会其复杂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中情感内涵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的意象组合,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等,把握其所营造的朦胧、凄迷的意境。

  领会词人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所蕴含的深层情感与哲理。

  掌握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词人在被贬谪境遇下复杂而微妙的心境变化,从字里行间感受其浓重的愁绪与对人生的无奈叹惋。

  引导学生理解本词如何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传达出深远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魅力的鉴赏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音韵美,初步理解词意与情感。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词中的意象、意境、情感与艺术手法。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词中的意境,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感染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一幅描绘山水云雾中楼阁若隐若现的古典绘画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所呈现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幽远的氛围。

  提问:“在这样的.情境下,你们会联想到怎样的情感或思绪?”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与联想。

  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介绍秦观及其创作背景,说明秦观在仕途不顺、被贬谪郴州时写下了这首饱含愁绪的词作,激发学生对古人在困境中如何借诗词抒发情感的探究兴趣。

  (二)新课讲授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秦观(1049 - 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江苏高邮人,“苏门四学士” 之一,其词风婉约细腻,多写男女爱情、身世感伤和迁谪愁苦。

  讲述本词的创作背景:绍圣四年(1097),秦观因新旧党争而被贬谪到郴州,在旅舍中写下此词,表达了他在仕途失意、远谪他乡时的孤独、愁苦与对前途的迷茫。

  诵读感知(10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词,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初步感受词的整体氛围与情感基调。

  学生齐声跟读,跟读两遍后,让学生自由诵读,尝试体会词中的情感起伏。

  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节奏的把握、重音的处理等,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展现出词中的幽咽之情。

  全班再次齐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意境与情感。

  文本解读(20 分钟)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提问:“这两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教师讲解典故出处(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引导学生理解:词人远在郴州,收到远方亲友寄来的书信和礼物,本应感到欣慰,但在被贬谪的境遇下,这些只能更加勾起他对故乡、对亲友的思念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感伤,“砌成此恨无重数”,一个 “砌” 字,将无形的 “恨” 具象化,如同砖石堆砌成墙,强调了愁恨之多、之重、之深,难以消解。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提问:“这两句被苏轼赞赏有加,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与思考?”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如郴江本环绕郴山,却为何流入潇湘,这是否暗示着词人自己本想在朝堂或故乡安稳生活,却被命运驱遣到这偏远之地;也可从江水的 “自流”,体会到词人对自身命运无法掌控的无奈与叹惋。最后教师总结:这两句以景结情,无理而妙,词人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对郴江的追问中,赋予江水以情感与灵性,既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困惑与不甘,又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惆怅与落寞,使全词的情感表达达到了高潮,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

  首句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提问:“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此两句互文见义,描绘出在雾气弥漫中,楼台不见,月色朦胧里,渡口难寻的景象,运用了拟人手法,将 “雾”“月” 赋予人的动作 “失”“迷”,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凄清的意境,为全词奠定了哀愁的基调,也暗示了词人在贬谪途中内心的迷茫与怅惘。

  “桃源望断无寻处”,提问:“这里的‘桃源’有何象征意义?词人为何要望断桃源?”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桃源” 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象征着美好、安宁与自由。词人被贬谪到郴州,远离故乡与朝堂,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渴望寻找一个能让心灵得到慰藉的地方,然而 “望断无寻处”,则表达了他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的失落,进一步加深了内心的痛苦与忧愁。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提问:“这两句中哪些字词最能体现词人的情感?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分析:“孤馆” 点明词人独处异乡的孤独;“闭” 字,不仅写出馆舍的紧闭,更传达出词人被囚禁般的压抑与苦闷;“杜鹃声” 在古典诗词中常与 “悲苦”“思乡” 等情感相连,这里杜鹃啼叫,更添愁苦;“斜阳暮” 描绘出日暮时分的景象,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希望的黯淡。这两句将词人的孤独、寂寞、愁苦、哀怨等情感与环境描写完美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生动地展现了词人在郴州旅舍中度过的漫长而痛苦的时光。

  上阕解读

  下阕解读

  艺术特色总结(7 分钟)

  意象的精心选取与组合:如 “雾”“月”“楼台”“津渡”“桃源”“孤馆”“杜鹃”“斜阳”“郴江” 等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朦胧、凄迷、孤寂、愁苦的意境,有力地烘托了词人的情感。

  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上阕通过对旅舍环境的描写,将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景象与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融为一体;下阕借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等事,抒发思乡怀人、哀怨惆怅之感,情与景相互生发,浑然天成。

  虚实相生:词中既有眼前所见的实景,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又有想象中的虚景,如 “桃源望断无寻处”,还有对往事的回忆与对未来的迷茫等虚写内容,虚实结合,丰富了词的内涵与表现力。

  善用典故:“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两个典故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念亲之情,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委婉,增添了词的文化底蕴。

  与学生一起回顾全词,总结本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练习(10 分钟)

  给出一些与本词意象、意境相关的诗句,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等,让学生分析这些诗句与《踏莎行郴州旅舍》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点,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本词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掌握。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词中所描绘的一幅画面,要求能够体现出词的意境与情感,锻炼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想象与文字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秦观的生平、本词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所传达的情感等,强调本词在古典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价值,尤其是其在婉约词风发展中的代表性。

  提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词中某一句或某一意象的独特理解与感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与深入探究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5 分钟)

  背诵并默写《踏莎行郴州旅舍》,加深对词的记忆与理解。

  以 “我眼中的秦观与《踏莎行郴州旅舍》” 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能够结合词的内容与背景,分析秦观的形象以及他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分析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包含秦观的图片、生平介绍文字资料、《踏莎行郴州旅舍》的配乐朗诵音频、相关绘画作品及诗句展示页面等。

  教学参考资料,如《宋词鉴赏辞典》《中国古代文学史》等相关书籍,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查阅与参考。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踏莎行郴州旅舍》的理解与掌握有了一定的成效。诵读环节有效地帮助学生感受了词的音韵美和情感基调;问题引导与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能力;对词的文本解读较为细致深入,使学生对词中的意象、意境、情感与艺术特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仍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对一些典故的理解和意象背后深层情感的把握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这方面的引导与训练,如提供更多相关的背景知识与文化常识介绍,增加同类诗词的对比阅读等,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水平。

  秦观写的踏莎行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踏莎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词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

  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意象,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词作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

  学习并应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古诗词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抒发的惆怅忧愁的心情,理解古代文人的闲适愁绪和人生追求。

  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作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关键词汇和典故。

  鉴赏词作的艺术手法,如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其惆怅忧愁的心情。

  分析并鉴赏古诗词的意象和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词牌名《踏莎行》的由来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古诗词,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踏莎行》的作者,如秦观或欧阳修(根据具体词作而定),简要介绍其生平、创作背景及作品风格。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理解词作内容。

  诵读与感知:

  指导学生多种方式诵读诗歌,如集体诵读、分组诵读、个人诵读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意境。

  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诗歌鉴赏:

  解释词语:对词中的关键词汇进行解释,如“凌波”“锦瑟华年”“衡皋”等,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内容。

  分析意象: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体会其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

  鉴赏艺术手法:分析词作中的艺术手法,如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和作用。

  讨论情感: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如惆怅、忧愁、孤独等,理解其背后的社会和个人原因。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版本的《踏莎行》,分析其异同点和优劣之处。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古诗词,体验古诗词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课堂总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踏莎行》,加深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撰写一篇关于《踏莎行》的赏析文章。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 相关推荐

【秦观写的踏莎行教案】相关文章:

秦观踏莎行教案10-07

踏莎行 秦观教案08-11

《踏莎行》秦观教案06-23

秦观的踏莎行10-10

秦观踏莎行08-15

《踏莎行》秦观10-12

《踏莎行》秦观翻译05-24

秦观《踏莎行》鉴赏09-23

踏莎行 秦观翻译08-08

秦观踏莎行翻译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