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谁比他忧伤

2024-06-22 秦观

  北宋词坛有名的才子秦观,字少游,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秦观:谁比他忧伤,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在一个春日里缅怀一个比我年长的男人。

  一个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爱的男人。

  一个天生忧郁的男人。

  一个纯情的男人。

  秦观,秦少游。

  没有谁比他更忧伤,伤情处,灯火已黄昏。叶梦得叹他是“古之伤心人”, 冯煦说他“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他的每一首词,都弥漫着浓雾一样的忧伤,他写《江城子》:“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他写《千秋岁》:“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读秦观的词是需要心情的,高兴的时候最好不要读它,悲伤的时候可以读它,若是女孩子,最好准备一块方巾,以备不时之需。

  和李商隐一样,秦观是爱情诗高手。

  爱情这个东西,说了千年道了万载,也没有谁说清楚。没有人不喜欢爱情,没有人不想得到爱情。一份珍贵的爱情甚至可以让我们抛弃一切,白娘子为了得到许仙的爱情宁愿被打入雷峰塔,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我们可以想象所有与爱情相关的美好,一个温软的亲吻,一个真挚的眼神,一个热情的拥抱。爱情可以给我们快乐,在你失落的时候可以慰藉你的心灵;爱情可以给我们力量,在你跌落人生低谷的时候可以让你坚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两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更何况是你的爱人呢?一个人一辈子孤独终老,两个人一辈子幸福到老。所以,我们需要爱情。

  读秦观的词,就是享受一场爱情的盛宴。

  料想,秦观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爱情,假若他爱情道路上一帆风顺的话,他就不会写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流传千古的绝妙好辞。但是,他也是个凡夫俗子,他也有七情六欲,他和普通人一样也渴望美好的爱情。然而,越渴望,越失望,于是,只好寄托在诗词上。

  说来,这一切都怨他悲惨的身世。

  从小父亲就不在身边,十岁的时候母亲也撒手人寰。后来父亲续娶,继母是一个很凶悍的女人,父亲要接秦观过去一起住,她不准,于是父亲只好让秦观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料,没几年,爷爷也去世了,秦观只好与奶奶相依为命。日子过得非常艰苦,他内向、忧伤的性格就此形成。那个狠心的父亲自从母亲去世后,没有回来看望秦观一次。在秦观幼小的意识里,已经没有母亲、父亲这样一个概念了。

  于是他发奋读书,企图通过考取功名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二十四岁那年,他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嫌他的文章太纤弱,没有录取他。后来他又考了几次,一直没有考中。飘零的身世,仕途的艰难更加剧了他忧伤性格的形成。

  直到他三十七岁,他的命运才有所改变。

  他遇到了大好人苏轼,苏轼推荐了许多有才华的人给朝廷,被称为文章伯。他写的一篇文章《黄楼赋》被苏轼看中,苏轼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有屈原宋玉一般的才华。秦观也久仰苏轼的大名,于是以学生的名义拜在苏轼的门下,成为苏门四学士中最受苏轼宠爱的人。那一年,恰好是苏轼主持进士科考试,苏轼推荐了秦观,秦观才得以进士及第。

  但考得进士的秦观并没有马上被朝廷重用,他苦熬了六年,头发都熬白了,才熬到一个小小的官职——秘书省正字。

  遇到苏轼应该说是秦观的幸运,可谁又曾料到,遇到苏轼又是他更为悲惨的命运的开始呢?秘书省正字没做多久,就成了朋党之争的牺牲品。作为旧党的苏轼遭到崛起的新党的迫害,苏轼等一大批人遭到贬谪,作为苏轼的得意弟子秦观也未能幸免于难,他先是被贬到杭州做通判,后来贬到湖南郴州,继而贬到更遥远的广西横州、广东雷州。后来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宋微宗喜欢秦观的词,于是召他为宣德郎,令人叹惋的是,还没有来得及上任,水土不服,忧劳成疾的秦观就客死在了途中,时年五十一岁。

  想来都不免心酸,这样一位满腹才学的男人,竟落得如此下场,他生前连一天的好日子都没有享受过。

  自古才子多磨难。这是我的一位朋友的感叹,他也是一位才子,自诩为“有才华的穷人”,搞音乐的,摇滚乐。宁夏人,热爱自己的家乡,很富有创造激情,把家乡的民歌花儿与时尚的摇滚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新的摇滚乐——乡土摇滚乐。我听了他的乡土摇滚,他那富有磁性而略带沙哑的声音震撼了我,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音乐。可是,他的乡土摇滚属于小众音乐,很少有人喜欢,这是他的无奈,但他仍然坚持着,不背叛自己的音乐梦想。我的这位朋友虽然很有才华,但他不喜欢别人叫他才子,他调侃道:“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才子有好的下场。”

  想想也是,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才子有好的下场,悲哀。

  宦海沉浮,被贬郴州的秦观曾经写过一首《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初到郴州的秦观,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排遣寂寞与苦闷的地方,只能一个人困守在凄冷的旅舍里。春寒料峭,夕阳西下,杜鹃的哀啼传来,被贬到千里之外的他,面对命运的无常,他也只能悲伤的叹“为谁流下潇湘去”了。

  我们来说秦观的爱情。古时的爱情讲究门当户对,像秦观这样一个落魄文人,没权没势,徒有虚名,自然大户人家的小姐是看不上他的,小家碧玉吧倒也不错,但秦观又是一个对爱情非常严肃的人,决不将就,决不凑合,找来找去也没有找到他称心如意的。

  皇帝不急太监急,古道热肠的苏轼见秦观老大不少了还是一个光棍,就费尽心思为他张罗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叫徐文英,可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秦观对她没有感觉,尤其反感她身上那股娇气。可是,他还是妥协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恩师失望,他娶徐文英为妻。

  这是一桩没有爱情的婚姻,这注定是一个悲剧,很不幸,秦观并没有像元缜、苏轼那样对自己的妻子产生爱情,他也曾试着爱她,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日久生情的梦想也被打破。面对他,他感觉只是一个灵魂出窍的人,针刺一样的难受。

  他想离开她,想休掉她,可是又觉得对不起她,也对不起苏轼,于是只好迁就,尽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可怜我们的秦观,还没有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还没有尝到爱情的滋味,就被形同枯木的婚姻束缚了手脚。

  他很苦闷,也曾去过青楼,但他不是柳永,他背负太多,和歌姬交往只限于听她们弹奏,不敢越雷池一步,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纯情的人,相信这个世界有真爱,他的真命天女也一定存在某个地方,只是缘分还没有到。他是一个只相信感觉的人,如果对一个女子没有感觉,他不会认为有真正的爱情产生,就像他的妻子。

  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叫巧玉的歌女,他的感觉来了,巧玉也对他有感觉,于是两人相恋。当然,这是一对地下情,若他的妻子知道了,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让苏轼知道了,也会斥责他。巧玉需要一个名分,要他纳她为妾。可是,纳一个风尘女子为妾是当时士大夫阶层所不齿的,秦观官虽小,但好歹还在朝廷混着,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他犹豫了,虽然他真的爱她。

  就在这个时候,为安慰巧玉,秦观为她写《鹊桥仙》,告诉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个真正相爱的人并不会因为时空的变幻而令彼此陌生,能在一起固然好,不能够天天在一起也无妨,只要两颗心在一起就行了。

  词是好词,也很感人,巧玉也懂,可是她等不起,她一个女子,韶华易逝,她不想等到人老珠黄那一天,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她受够了,这烟柳之地,她要离开。于是,与他分手,弃了爱情,要了婚姻,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商人。

  他黯然。忧伤掠过他清俊的脸,面对爱人,他又何尝不想,朝朝暮暮?

  他继续去青楼,继续寻找他的真爱,有时候,好希望他是柳永。可是,他只是秦观。

  说秦观的爱情不得不提苏小妹。

  苏轼的妹妹,才貌双全,据说去苏家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可心高气傲的她一个也看不上。黄庭坚把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介绍苏小妹,苏小妹了王雱的作品,评价是:“新奇藻丽有余,含蓄雍容不足,难成大器。”

  其实苏小妹心中早已有如意郎君,她相中了常来苏家走动的秦观,说秦观的才华如果没有苏轼父子的话,当今数他第一了。相中秦观,这连苏轼也没料掉。既然相中了,那好吧,提亲吧,于是就有了民间传说苏小妹三难秦观的故事。

  其实很不喜欢这个故事,这个蹩脚的故事在我看来也只够刊登在《故事会》这样的杂志上,这个故事完全把秦观的形象毁了,没有给秦观增添任何光彩,倒给他抹黑不少。编故事的人用意很明显,抬高苏小妹,贬低秦观。

  在这个故事里,秦观成了以貌取人的风流公子,苏轼向他提亲,他听说苏小妹的相貌很难看,于是犹豫着,不给苏轼答复。后来为证实苏小妹的相貌是否难看,他假冒和尚。她去烧香,他一睹她芳容,虽然不是什么国色天香,但花容月貌还是有的,于是起色心,赶紧答应苏轼这门亲事。不料,苏小妹也不好对付,洞房那天,出了三道诗谜为难他,如果回答不出来就不准进洞房。秦观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抱得美人归。

  事实上,秦观完全不是这样一个人,首先他不是一个以貌取人的人,他本身也并非风流倜傥之人,他对爱情只有一个标准:感觉。虽然他也爱美,但姿色绝非爱情的第一要素。如果他爱美女,青楼多的是。另外,他是一个沉默寡言、内向的人,绝非故事中所说的那般热闹。

  虽然不喜欢这个故事,但仍然希望历史上有苏小妹这个女子,秦观这样的才子,就应该有苏小妹这样的佳人来配,一静一动,堪称绝配。也许有了苏小妹,秦观就不寂寞了。

  可是,这世间,一厢情愿的事情太多。

  后来,秦观也对爱情绝了望,一门心思扑在诗词创作上,一心一意的做他的“山抹微云秦学士”,词风也逐渐走向苏轼的反面,向素来被主流文人瞧不起的柳永靠拢,数年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俊逸精妙,情味深永,成为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我常常想,若秦观和柳永相遇,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扩展资料:

  秦观的艺术成就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艺术成就

  秦少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秦少游时,习惯上总是把他与婉约词联系在一起,却较少提及他的诗,更少论及他的文。其实,在秦少游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当然,评价一个作家的成就不能只看作品数量而不看质量,有的作家存世虽只有一部(篇)作品,但其影响巨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无可撼动的。尽管如此,要历史而客观地评价秦少游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如果只论其词,而不论其诗其文,尤其是不论其策论,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也评不出一个完整的秦少游。

  紧扣现实,不尚空谈

  秦少游的策论共有50篇,其中进策30篇,进论20篇。认真分析这些策论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这些文章大都能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较少作书生之空谈。这一方面与当时制科之文的要求有关,一方面也与其业师苏东坡的鼓励与点拨有关。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创作的成就颇高,他的鼓励与点拨当然是经验之谈。

  引古证今,说理透彻

  策论是古代的一种特有文体,相当于现代的政论文,是臣向君提出的有关国事、朝政的意见和建议。它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帝王,因而在写作上不能长篇大论地泛泛而谈,篇幅要短,立论要明,论据要足,说理要透。既要注意一事一议、深入浅出,更要注意言而有理,言而有据,言而有序。统观秦少游所写的策论,基本上达到了以上几点要求,特别在引古证今、说理透彻方面更是无懈可击。

  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熙宁四年,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建议,改革科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为了应举,秦少游在策论的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他对策论写作的重视甚至超过诗词赋。他曾说“作赋何用好文章,只以智巧饤饾为偶俪而已。若论为文,非可同日语也。” 正因为如此,秦少游的策论无论长短都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注意结构和章法的变化。

  铺陈排比,气足神完

  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和后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大都讲究运用“整句”铺陈排比,让人读起来感到有一股气势扑面而来,很有震撼力。秦少游在饱读大量经典散文的过程中,对散文中如何运用铺陈排比心领神会,加之他青少年时也写过《浮山堰赋》《黄楼赋》《汤泉赋》《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和渊明归去来辞》等,特别是为纪念苏东坡在徐州抗洪成功所写的《黄楼赋》就很得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这篇赋“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他把赋中运用得驾轻就熟的铺陈排比又运用到策论中来,就使文章更加气足神完。综上所述,秦少游的策论立论高远、说理透彻、章法严紧、文笔犀利,有一种特有的艺术张力,完全可以用“辞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来一言以概括之。

  其实,对秦少游策论的评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很高的。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至于议论文字,今日乃付之少游及晁、张、无己……”。苏东坡《辨贾易弹奏待罪札子》:“秦观自少年从臣学文,词采绚发,议论锋起,臣实爱重其人。”清代梁章冉《扪虱新话》:“……少游文学西汉,所进策论,颇苦刻露,不甚含蓄。若比东坡,不觉望洋而叹,然亦自成一家。”现代著名学者朱东润则说:“予于少游之书,尤喜读进策三十篇,观其所得,导源东波,所见益卓。其论选举与役法者,皆深造而有得,不为世俗之言。”

  文学贡献

  秦观诗文亦为北宋一大家。明胡应麟于《诗薮杂编》卷五言:“秦少游当时自以诗文重,今被乐府家推做渠帅,世遂寡称。”秦观诗感情深厚,意境悠远,风格独特,在两宋诗坛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论、哲理散文、游记、小品文最为出色。其策论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引古征今,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黄庭坚认为秦观诗只是尽情挥洒胸臆,专任自然,并未去刻意构想、苦心经营,这点颇类似李白诗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实,秦观也并非不讲究文辞的细密精致,只是不显出过份人为的痕迹,而别以清畅流丽之态示人而已。他的“诗似小词”,若换用李清照《词论》的话,是“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纵观淮海词,则多为纯情任心之制。所以,冯煦《蒿庵论词》云:“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在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也许,正是在这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秦观词与李白诗歌的主流艺术精神是一致相通的,故也不必过为计较,他们二者在艺术风貌上凄婉绵邈和飘逸豪放的显著差异。

  不言而喻,秦观词的艺术精神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如今来谈论其主流部分,但却不意味着可以以之总揽全体;从另一方面说,这种艺术精神的形成到成熟,也经历了他的整个创作生命,存在着一个不断变化而发展的过程,始终呈动态流动形状。如果将上述者置放于词史、乃至文学史的大视野中来观照,或许便能够更清晰全面地认识其意义与价值取向。

  秦观在某些特定环境情势,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如忆旧、迁谪时制作的这第三种类型的词,已使原来侑饮娱兴、按拍协歌的传统价值归属摒退于很次等,甚或无相关连的幕后位置。而另外却命其担荷起诗歌在古典诗教理论里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为自我主体心态意绪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满足他叹喟命运悲剧、宣泄人生愁烦的现实精神需要。

  在这里,秦观径直将个体生命存在的种种缺憾纳入词中,再也无须假助以往闺思离怨之类的惯有模式,或故为饰辞托言以求深隐婉约之姿。对于上端,他一般仅只聊借来增大词的容量与弹性,故得能在保留其主流性的本色风情韵调之际,又平添出若许的沉咽清悠意味,特见空濛隽远之致。因而向来与周邦彦一齐被推许作“词家正宗”,“大抵北宋之词,周、秦两家,皆极顿挫沈郁之妙。而少游托兴尤深,美成规模较大,此周、秦之异同也”(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他的这种艺术精神,多曾熏染影响到后来的许多词家,如李清照、姜白石,直到宋末之周密,、王沂孙、张炎等,皆缘于生平身世国运而寄慨于词,更大程度上朝向诗化的道路认同、复归,乃至逐渐衍变为长短不葺的诗,相互间益愈以辞采意格相高,更加倾注到“娱己”的旨趣。虽然他们出于各自的才情藻思,所作风格面貌多有不同,甚或成为相对独立之支派。但从总体而言,却改造、更新,或者说更大程度上发展、扩张了花间、南唐以来的传统艺术流派,使之不断勃发充溢着生命活力,不至于趋向僵枯沉晦的末路。这其间,秦观的贡献是必须给予充分肯定的。

  秦观的诗文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宋代: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代: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相关推荐

【秦观:谁比他忧伤】相关文章:

秦观04-13

《春日》秦观03-21

秦观的名言12-30

兰陵王秦观07-08

秦观经典诗句04-10

秦观经典词句04-10

秦观的故事04-10

宋代秦观04-09

秦观的古诗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