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故事

2024-02-21 木兰诗

木兰诗故事1

  复述木兰诗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木兰诗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

  木兰诗的影响

  《乐府诗集》是古代管理音乐的机构也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后来把乐府的诗也叫乐府,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木兰诗》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木兰诗故事2

  据说花木兰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

  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队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12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只要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好好地去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迪斯尼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木兰据说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木兰诗故事3

  黎明的点点白光洒在日出之地,西边的天空还是那样的寂寥、黑暗,仿佛一条黑锦缎染上了些许白晕。木兰骑上战马,踏上了替父从军之路,浩浩荡荡的军队停宿在黄河边,一跃下马,摘下头盔,打起棚子。火把燃烧着,马匹啼叫着。战士们卸下一天的.疲惫,倒头睡下。木兰却爬起来,走到战马前,抚摸着他的毛发。她坐在一块冰凉的大石头上,望着黄河惊涛澎湃,一泻万丈,听着湍急的水流声,双手撑着头,手肘靠着右膝:“唉!不知道爹娘过得是否安稳。这一走就是几年,何况投身战事,身不由己,爷娘!你们一定要保重!”凄冷的月光洒在木兰的脸上,风吹散了木兰的鬓发。战马往木兰脸边凑了凑,仿佛是安慰,仿佛是共情。

木兰诗故事4

  当木兰在回家的途中,看见街道上人来人往,不时想起几十年未见面的亲人,迫不及待的加快了矫健的步伐。

  木兰兴高采烈地哼歌高昂。父母听到女儿要回来了,便急忙去迎接,穿上了节日的服装,带着精美的饰品。姐姐听到妹妹回来的消息,急忙穿上轻纱的服装,脸上涂上了一层淡妆,把自己大阪城美貌如仙的天女。弟弟听到姐姐回来,穿上帅气的服装,还宰猪杀羊,庆祝木兰回家。木兰见了这个场景激动地泪流满面。

  含有亲情味的团圆饭开始了,餐桌上鸡鸭、鹅、虾、蟹、羊等等,木兰便认为这像是出除夕晚的一幕,因为只有过年过节才有大鱼大肉,如此丰盛。

  吃完团圆饭后,木兰一家人一同出门逛街,木兰一肚子的疑问,便说道:“店铺何时变得如此美丽,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红灯酒绿,街道上挂满了喜庆的灯笼?”父母亲喜笑颜开地说道:“是为了庆祝你胜利归来而设计的。”

  回家后,木兰打开东屋的阁门,坐在西边的'床上,脱掉打仗的袍子,穿上晚日的裙子,对着窗户,看着镜子梳理美丽的鬓发,贴上漂亮的花黄。出门去看战友,伙伴们惊呆了:一起征战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女儿身。

木兰诗故事5

  昏暗的战场上,尸横遍野,马蹄踏出缕缕尘沙,土地被鲜血染成暗红色,双方士兵杀红了眼。一匹健壮的马忽然冲入敌阵,木兰清秀的脸庞上带着一丝狠厉,左手紧攥缰绳,右手挥舞长剑,边御马边斩杀,尘土风沙迷住了双眼,鲜血溅红了脸庞和衣襟。一瞬间,一只手就迅速抓住了她的脚踝,欲拉她下马。她用尽全身力气,朝敌人的.胸膛踹去,敌人迎面倒地。只听“咻”的一声,长箭穿过她的肩膀,她捂住左肩,血液从指缝间涌出,咬紧牙关,仍然战斗着。“援军来了!援军来了!”木兰应声倒地,眼前浮现出少年时看父亲舞剑的身影:“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

木兰诗故事6

  夜格外宁静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一切都那么静谧。

  但是,木兰坐在织布机旁不停地叹息,织布声稀疏了下来。木兰倚靠在织布机旁心事重重。昨天深夜一张军队的文告打破了家中的宁静,令花将军挂帅出征。军书连下许多道?每一道都在催促父亲重新披挂出征。木兰想,父亲老了,我又无哥哥,弟弟又年幼。她下定决心替父从军。

  她一大早就到市集上买了骏马以及各种必需品。不顾父母的阻拦骑上马便走了抛下了身后父母的叫唤。木兰跑到黄河边,两行热泪流了下来——木兰毕竟是个女儿家啊,可她却擦掉眼泪,暗自发誓,我现在不是一个柔弱的女儿家,而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为了父母,为了国家,我一定要战胜敌人。

  战场上炮火连天,马的嘶鸣、战士们的'呼喊、雷鸣般的马蹄声以及刀、剑的撞击声响彻整个大地黄沙满天血流成河战场上,敌人的尸体横七竖八地摆了一地,寒风阵阵传来刁斗声, 明亮的月光照在铁甲衣上。许多战士都受了伤,已提升为将军的木兰率领大兵冲向前去。许多夜将士身经百战,为祖国而死。经过十余载的战斗,战士们终于凯旋而归了。

  木兰不愿做皇上赐她的兵部尚书,只想皇上赐她千里马回故乡。木兰的父母互相搀扶地走出村口迎接他们的女儿。她的姐姐高兴地梳妆打扮,她的弟弟高兴地磨刀去宰猪羊。木兰走进房间,脱下身上沉重的盔甲,换上了旧时的衣服,对着窗户梳头,对着镜子贴上黄色的面花。走出房间,随她回家的伙伴看到木兰竟是个女子,都惊讶地说不出话来。木兰笑呵呵地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呢?”

木兰诗故事7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父母的呼唤早已不再回荡在大漠,只有胡人战马的长嘶。木兰身骑快马,如一束光般越过一道道山岭,慢慢靠近敌人,腰上的宝剑寒光闪烁,剑气如霜削铁如泥。她回首后方,一条条军队如巨龙。突然,号角声响彻云霄,木兰大喊:“兄弟们冲啊!火光冲天而起,将士们手握剑斧,如虎遇羊群般厮杀起来。木兰的耳畔,充斥着敌人的'哭嚎和战马的嘶鸣。她挥舞着长剑,心想:“只要赶走敌人,我就能回家了!”不知过了多久,浓浓的黑烟升起,敌人早已杀尽,战场上唯余半杆残旗。木兰驻马远眺,东方泛起了鱼肚白……

木兰诗故事8

  此时,正值边关告急。木兰在集市上看见了军队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里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不愿年老的父亲再驰骋沙场,决心替父从军。木兰不分昼夜,日夜兼程地赶赴沙场。

  万里的路程,木兰一刻也不敢耽搁,关寨和山脉就好像从她身边飞过。终于,木兰赶到了。只见地上一

  片狼藉,硝烟弥漫,天空血红,好像用血水冲杀过一样,战士们伤的伤死的死。木兰见此,不禁打了个寒战。布兰沿着马蹄印找到了战后生还的将士们,他们正在一个简陋的帐篷里商议是否该退军了,正值这时,一名瘦小的脸上有个十字刀疤的探子来报:“报——将军,匈奴带着铁骑兵又来攻打我们了!已在前方不远处,正向将军此处进军!”只见坐在最上方的'一位将军面露难色地问:“谁还敢去迎战?”帐篷里站着二三十个战士,个个面如土色,一名上将说:“将军啊,那些匈奴骑兵实在是太厉害了,不下三回合就能杀死我们的战士,我们实在是不敢出战了!”将军皱紧了眉头,面色土黄,叹气道:“哎,我堂堂将军部下,就没有人能与匈奴骑兵抗衡吗?”就在这时,木兰大步流星地走进营帐里,对将军说:“小人愿前往。”

  将军又惊又忙,慌乱地问道:“你是何人?怎敢出战?”木兰答道:“小人一介草民,听闻边关告急,可汗点兵,特来征兵,出一己绵薄之力。”“好,好,如此甚好!”将军的眉毛舒展开了。坐在将军左下方的一人说:“将军不可,此人万一是匈奴派来的卧底,可怎么好?”“将军不必担忧,小人绝对赤胆忠心。”将军思忖了良久,最终将剩下兵马的一半发派给木兰,并让木兰立下军令状,若有半点谋逆之心,军法处置。倘若真是赤胆忠心,又能打个胜仗,即刻封你为左将军。木兰领旨,即刻领兵迎敌。

  匈奴们坐在铁骑之上,木兰不能硬碰硬,心生一计:“不如来个空城计吧。”木兰即刻让将军们后退三十里路,在原处留下人马的痕迹,骑兵追来,看到如此一般景象,荒无人烟,得意洋洋地想:“想必是知道我匈奴大兵袭来,吓得落荒而逃了吧!”于是令骑兵们放下武器,在将军的帐篷里大吃大喝起来,把军中仅存的军粮吃了个精光。骑兵们吃饱喝足了,便开始酣睡。木兰瞅准时机,在匈奴们睡得正香的时候,领兵出战,匈奴们猝不及防,还没上马就已经被一刀砍死,木兰更是威风,直击匈奴单于大本营,原来单于认为骑兵此去必胜,已提前吃上了庆功酒,此时正欢哩,木兰的到来使他们大吃一惊,损失惨重。死了不少战士,连单于也身受刀伤,节节败退。

  木兰凯旋,将军大喜,乐得喜不自胜,允诺封木兰为左将军。木兰从此踏上了数十年的战争生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眨眼,数十年光阴转瞬即逝,边关终于平定。木兰被召回京面圣,可汗询问木兰想要什么赏赐,当个尚书可好?木兰不慕荣华,一心只想回乡与亲人团聚。可汗便允了她,赐木兰千里马,准许回乡。

  听闻木兰归来,父母亲,姐姐还有弟弟都出来迎接她。木兰兴奋地换上往昔的服饰,出门看伙伴,伙伴又惊又忙,同行数十年,竟然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故事9

  金色的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照耀着尸横遍野的战场。火把熄灭了,战士们扔掉了弓、放下剑;将军们下了马,摘掉了沉重的头盔。“我们胜利了!”不知哪位勇士痛快地喊了一嗓子,大家异口同声地欢呼“胜利了!胜利了!”战士们围在一起欢呼着、拥抱着。“结束了,该回自己的家乡了。”木兰轻轻地抚摸着陪伴了自己十年征战的骏马,心想。他整了整衣冠,翻身跨上马,“驾!”她在战场上方驰骋着。朝着家乡的方向,朝着她成长的地方,扬鞭而去。

木兰诗故事10

  木兰的感知从未如此敏锐,她听见风来自林间,像轻柔的手抚摸着每一株植物,有些潮湿,仿佛盛着小溪潺潺流动的声音。早蝉的鸣叫也一声声涌上来。她开始耳鸣,体内演奏着交响乐,最重要的.乐器是心脏,在血液中焦躁地涌动,嘴唇发麻,头颅开裂。她望着地上横七竖八的死尸,鬓边的发丝早已被汗水黏住:“战争何时能结束?还有多少人会妻离子散!我又何时能与家人团聚?”

木兰诗故事11

  木兰看着征军名册上父亲的名字,心中一颤:“这可如何是好?父亲身体大不如从前,若去打仗一定凶多吉少,可弟弟还小,怎能替父从军!”木兰紧咬双唇,一跺脚,心中早有了主意。夜晚,木兰的'亲人已经睡去,她来到镜子前,心一横,拿起宝剑,斩断了如瀑的青丝。月光洒在发丝上,映照着木兰脸上的泪痕,她对着祠堂连磕几个响头,又立刻起身,毅然决然地牵着马匹离去,只有一轮月光陪伴着她前行的身影:“爹娘,你们好好保重,等女儿回来!”

木兰诗故事12

  木兰出生在中国北方的的一个乡村里,她从小就聪明伶俐,跟母亲学习纺织、刺绣,也经常跟着父亲练习骑马、射箭。

  木兰的父亲年轻时曾经是一名勇敢的军人,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衰老了,勤劳的母亲主持家务。木兰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姐姐和一个年幼的弟弟。全家人辛勤劳作,生活很幸福。

  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在北魏时期,胡人想来侵犯魏军,而魏国的士兵都在另一边保卫边境,一时调动不过来,形势非常严峻,魏王就下令,家里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人,都得去当兵,花木兰的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年迈体弱,不能当兵,但是征兵的名单上也有花木兰父亲的.名字,看到父亲焦急的样子,花木兰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在军营里,木兰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表现的一点不比男人差,在和敌人打仗的时候,木兰总是冲在最前面英勇杀敌,凡是有困难时,木兰总能想出好办法,解除困难。

  由于她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很快被提为先锋大将,最后花木兰活捉了胡人的首领,凯旋而归。

  花木兰的事迹,使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不怕苦,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认真想办法,所做的事情一定能做成功,像花木兰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凡是多动脑筋想办法。

  一个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必然经历得起更多的大风大浪,也更易获得成功。

木兰诗故事13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充满传奇色彩。

  《木兰诗》的背景“花木兰”的传说来自哪里呢?是不是真有其人?中国历史上有无记载?其实,花木兰的只是一段民间广为流传的,在正式的史藉中并无记载,只见于民间流传下来的一首《 木兰诗》(或称《木兰辞》),由于流传已久,这首诗的作者已经都不可考,然而到底诗中叙述的是不是实际发生过的事实?历代的许多史学家也都曾经做过一番考究,至今依然没有定论。甚至就连这首《木兰诗》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所做,一般被最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的是是唐代人仿北朝时期民歌所作,这是依照诗中文辞来判断的,不过并未找到确切证据,更不用说诗中所描述的那位传奇女子-花木兰,她的真实性、朝代、籍贯,甚至就连姓氏,至今都是众说纷云。

  首先,以时代而言,历代许多位史学家考究有不同说法,姚莹的《康輶纪行》中就认为木兰是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代的人;程大昌的《演繁露》则以『可汗大点兵』一句认为木兰的朝代非隋即唐,因为『可汗』一词是在唐代以后才有的。阎若琰也以唐朝司勋掌官吏勋级十二转为上柱国,类似现今所说的参谋,『策勋十二转』一句说明显示出是唐朝的封勋制度。另外,北魏的府兵和唐代不同,北魏是采兵民分籍;唐代则是兵民合一,而且只有唐朝的府兵需要自备粮食衣装,北魏的不必;所以《 木兰诗》里需东南西北市场买了一堆东西,这应该是唐代府兵才会遇到的情形。

  再来说到地点,元朝的刘廷直所撰《木兰碑》以为木兰是直棣完县人,即现今的河北;但是河南的商丘县志则记载木兰为当地人;姚莹则以为木兰为武陵人,就是甘肃武威县;清一统志又以为木兰为颍州谯郡城东魏村人,也在河南境内。

  以姓氏而言,《 木兰诗》也没提到木兰姓花,事实上在明一统志中说木兰姓朱;清一统志则提到木兰姓魏,到了徐渭的《四声猿传奇》才以为木兰姓花。从此之后,因为清代戏曲的流行广泛传播民间,木兰代父从军这样具有传奇性的,因此被改编成戏曲表演,木兰姓花的说法才被较多数人所认知,实际上根本也毫无证据。

  总之,花木兰应该不是传说或神话般虚构出的.人物,因为她的姓氏、故乡、时代等等尽管众说纷纭,但至少这些说法都曾经被历代史学家考据过而提出,证据就算薄弱但至少是有据可考。

  《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故事14

  古道上空传来阵阵战马的嘶鸣。最前方依稀看见一位身着盔甲、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她正用劲挥舞着马鞭,奔跑在这崎岖的古道上。

  这位归心似箭的女将军就是远近闻名的花木兰。话说十几年前,木兰家中接到可汗征兵作战的军贴。善良、孝顺的木兰为了不让年迈的父亲承受征战之苦。木兰——一纤弱的女子,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斗中,她奋勇拼杀,战功赫赫地凯旋归来。面对诱人的'功名利禄,木兰不为所动,义无返顾地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

  木兰衣锦还乡的消息传到了她所在村庄,整个村子就沸腾了。村民们脸上都流露出从未有过的喜庆,木兰的家人更是喜上眉梢。

  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木兰的双亲互相挽扶着去迎接闺女的到来,村民也簇拥着去迎接远到而来的军队,凛冽的寒风呼啸着,而两位老人和村民们的心却比什么时候都烫。听!一阵马啼声由远及近地传来。顿时,道路飞扬起漫天尘埃。突然,这片迷茫中飞出一匹矫健的烈马,花木兰从马背上一跃而下,扑进母亲的怀抱里。动情地呼唤着:“娘,兰儿回来了,您的兰儿回来了!”母亲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爱女的面颊,片言未吐,却已泣不成声

  品友互动

  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在场的人,无一不被这一场景所感动。小小村庄到处彩灯高悬,爆竹声声。木兰的姐姐妆扮一新地迎出来,望着眼前的这位威武的将军,真是又惊又喜。

  从此,木兰代父出征的故事便传为佳话,流芳百世。

木兰诗故事15

  很久很久以前,在宋代时期,出现了一位流芳百世的女子,她就是花木兰。

  我名叫花木兰,有一个小弟和一个姐姐。我家没有长子,父亲是一名军人,但几年前,在大战中父亲的左腿受了永久性的伤害,只能依靠拐杖走路。生活是平凡而幸福的,可不久因战争再一次爆发,打乱了生活的平静,皇帝陛下大规模征兵,每家每户必须出一名男丁,否则满门抄斩。我家只有父亲一个男丁,便被纳入新军范围了。我经过再三思考,决定代父出征。我偷偷地买了马和所需的一切,偷出了军帖。

  那天夜里,我穿上军装,准备出发,没想到竟被父亲发现,“你在干什么?回来!回来!”父亲大声喊着。我头也没回,怕心软。我飞快地骑着马路过黄河,通过黑山,终于来到军营,以花户主之名报效祖国,开始了军营生活。

  “你们站好了!立正!直起身子,象什么样子!”这是我们的将军。他虽然很年轻,却非常严厉。光练习立正就要在阳光下站立一上午,每天要在河流的木桩上提着两个水桶通过,负重练习、耐力练习……一天下来,全身酸痛,而军中又全是男子,戒备森严,生活非常不方便。这样艰难的日过了一年,我和新军们已成了真正的战士,不久我就参加了战斗。战争是异常残酷无情的,无数人死在战场,他们的'尸体冰冷地躺在染血的土地上,眼睛无神地睁着,连亲人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就离开了。就这样在与死神拼搏的日子里,十几年过去了,我和剩余的战友重返国土。

  我还见到了皇上,并拒绝了封赏,由几位战友陪同回到了我一心想念的故乡,见到我的家人,泪水夺眶而出……不过当战友见到我的女子打扮时着实吓得不轻呀!

  我就是在历史上不输给男人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