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诺奖演讲结尾的三个哲理故事

2023-11-22 莫言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莫言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莫言诺奖演讲结尾的三个哲理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忆母亲

  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很大,这一点莫言不止一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到。演讲一开始,莫言就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莫言说,去年因为要修铁路,自己无奈迁移了母亲的坟墓。开馆时,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从那一刻起,莫言觉得母亲已经成为了大地的一部分,他站在这片大地上的诉说便是对母亲的诉说。

  莫言关于母亲最初的记忆是他失手打碎了家里唯一一个暖水瓶,当时他害怕地躲了起来,母亲最后并没有责罚他,而是发出长长一声叹息。而对于莫言来讲,最为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看到母亲被打,他从母亲眼里看到了绝望的眼神。多年之后,莫言与当年那个打母亲的人再度相逢,莫言想替母亲报仇,但最后还是被母亲劝住了。让莫言最难以忘怀的还是母亲对贫苦人群的悲悯之心,有一年中秋莫言家吃饺子,每人只有一碗,一个老乞丐前来乞讨,母亲给了这个老人半碗饺子。让莫言最后悔的事情莫过于当年跟母亲去卖白菜多算了老人一毛钱,莫言的母亲觉得儿子给自己丢了脸。

  忆儿时往事

  莫言说,因为相貌丑陋,自己小时候吃了不少苦,很多人都嘲笑他甚至因此打过他。莫言因此苦恼过,最后还是母亲开导莫言,让他多做善事,这样丑也能变成美。

  童年时的莫言非常喜欢听说书,听到后来自己也能说上一段,家人最后都成了他的听众。母亲很担心他将来靠耍贫嘴吃饭,于是提醒他少说话,笔名“莫言”由此而来。实际上,莫言是一个很爱说话的人,这更像是一种讽刺。

  莫言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在乡下放牛时,他常常幻想着有狐仙化作人形与他一起放牛,直到有一天他真的见到了一只狐狸,他完全被吓到了。

  在生产队干活的时候,莫言仍然相信这个世界有鬼神存在,晚上回家时为了给自己壮胆,莫言会大声地唱歌。那时的他还处在变声期,对于乡亲们来说,这种歌声简直是一种折磨。

  创作起源

  莫言说,自己的故事起初都是他个人经历,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虚构。在诸多小说之中,最贴近他自己的是《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

  除了自己,莫言的亲人和乡亲都在小说中登过台。在小说《蛙》中就出现过姑姑的形象,不过,现实中的姑姑与小说中的姑姑完全相反,莫言做了文字化的处理,小说中的人物超越了现实。

  《丰乳 肥臀》是写给母亲的书,莫言仅用53天就完成了80万字的初稿。在这本书中,莫言“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在卷首语位置莫言也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

  谈作品

  《天堂蒜薹之歌》:莫言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在这部小说中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莫言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从这部小说开始,莫言从后台跳到前台。他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

  《生死 疲劳》:莫言透露,书名来自佛教经典。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莫言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莫言心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起初他不知道怎么写,当2005年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莫言找到了灵感。

  三个故事结束演讲

  莫言的演讲始终围绕故事展开,最后以三个故事收尾。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莫言小时候去参加一个苦难展览,莫言哭了,而当时有一个孩子没有哭,为此莫言还向老师打了“小报告”。多年之后,莫言深表愧疚,他悟出一个道理: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第二个故事讲是的莫言当兵时逞口舌之快,让自己的老长官面红耳赤,回忆起这件事来,莫言深表愧疚。

  第三个故事说的是泥瓦匠的故事,一群人以近乎占卜的方式决定将要接受上天惩罚的那个人,结果最后活下来的恰恰是这个本来要被上天惩罚的人。

  名言警句

  莫言说,他起初的创作之路并不平坦,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

  莫言的创作受到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启发,对此莫言的体会是:“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莫言表示,“不管小说起源于梦境或是发端于现实生活,但最终都必须和个人经验相结合。”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

  莫言表示,文学发端于事件但要超越事件的关键在于,“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字,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

  莫言介绍

  莫言,本名管谟业,男,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现为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当代作家,中共党员。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河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2012年10月,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66年,辍学回乡放牧牛羊。1973年8月,作为农民合同工到高密县第五棉油厂工作。1976年2月,参军,曾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等职。1978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81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展露文学天赋。1984年9月,考入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5年,发表成名作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在文坛引起轰动。1987年,《红高粱》被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莫言担任编剧。1988年,《红高粱》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同年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89年,出版长篇小说《食草家族》。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酒国》。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丰乳 肥臀》。1999年,出版长篇小说《红树林》。2001年,出版长篇小说《檀 香刑》。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四十 一炮》。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生死 疲劳》。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蛙》。2016年,当选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副主席。2019年,创作小说《等待摩西》。2019年11月,与王振共同创刊《两块砖墨讯》。2020年7月31日,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2021年4月14日,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

  人物经历

  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他有深远影响。。1973年秋,到县第五棉油加工厂工作(农民合同工)。

  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时间里,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和历史书籍,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

  莫言(左)在电影《红高粱》拍摄期间

  1981年5月,在河北保定的文学双月刊《莲池》第5期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1982年,被提为正排级教员。部队恢复授衔时,被授予上尉军衔,后被提为少校(1993年改为文职干部,享受副师职待遇)。

  1983年春,在《莲池》第2期发表短篇小说《售棉大路》并被《小说月报》转载;5月,调到延庆总参三部五局宣传科任理论干事;秋,在《莲池》5期发表短篇小说《民间音乐》,该作品得到老作家孙犁赏识。

  莫言手稿(4张)

  1984年秋,因作家徐怀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现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创建文学系,并看到莫言的《民间音乐》后,十分欣赏,破格给了莫言参加考试的机会,以优异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85年初,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随后,冯牧主编在北京华侨大厦主持召开《透明的红萝卜》研讨会,与会作家、评论家都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同年,发表的中短篇小说《爆炸》《白狗秋千架》等,持续引发关注。

  1986年春,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同年,在《人民文学》第三期发表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轰动,该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蓬勃的语言,描写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民间抗日故事,赞颂民族大义,弘扬民族精神,成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滥觞;秋天,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

  1987年,中篇小说《欢乐》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一、二期合刊,引发争议;同年,出版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

  1988年2月,由小说《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荣誉的中国电影;同年,在《十月》文学双月刊第一期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同年,参加中国作协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办的研究生班;同年,长篇小说《十三步》在大型文学季刊《文学四季》秋之卷发表,运用荒诞艺术手法描写知识分子和现实生活。

  89年,出版长篇小说《食草家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膜拜。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毕业,之后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2年,第一部英译本中短篇小说集《爆炸》(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在美国出版,由贾尼斯·魏克利(Janice Wickeri)和邓肯·休伊特(Duncan Hewitt)翻译。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酒国》,讲述发生在酒国的腐败案。

  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丰乳 肥臀》,该小说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以汪洋恣肆的笔触对波澜壮阔的历史进行了描绘。1997年,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1999年,出版长篇小说《红树林》,以南国都市和渔村为背景,再现当代人对权、钱、情、色的多层面欲望。

  2000年,凭借长篇小说《酒国》法文版获得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同年,长篇小说《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18位)。2001年,小说《红高粱》成为唯一入选《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的75年(1927-2001)40部世界顶尖文学名著的中文小说;同年,出版长篇小说《檀 香刑》,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反抗殖民主义侵略的故事与骇人听闻的酷刑。

  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四十 一炮》,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折射出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以及人性的裂变,在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

  2005年莫言获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颁奖词

  2005年,长篇小说《檀 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但终评时以一票之差落选;同年,获得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

  2006年,获得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成为继巴金之后,第二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同年,出版长篇小说《生死 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

  2007年7月14日,出版文集《说吧,莫言》,该作品分为三卷,全面展示了莫言的心路历程。2008年,凭借《生死 疲劳》获得香港浸会大学红楼梦奖以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蛙》,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

  2011年7月,获得韩国万海文化大奖,成为首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8月,《蛙》获得茅盾文学奖;11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10月,受聘为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1月,凭借话剧《我们的荆轲》获金狮奖编剧奖。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2014年12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6年12月2日,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7年7月,根据原作改编并参加编剧的歌剧《檀 香刑》开始公演;11月,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在《人民文学》发表戏曲剧本《锦衣》和组诗《七星曜我》。

  2018年10月13日—10月21日,首度书法个展《笔墨生活——莫言墨迹展》在北京时间博物馆展览;12月,参与编剧的歌剧《檀 香刑》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2019年4月,小说《等待摩西》获得第15届十月文学奖短篇小说奖;11月,与王振一起创刊《两块砖墨讯》,首期发表古体长诗《东瀛长歌行》;12月,小说《等待摩西》获第六届汪曾祺文学奖;同年,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被英国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学院同时宣布成立以莫言命名的国际写作中心;被秘鲁天主教大学、迭戈·波塔莱斯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2020年2月,长诗《饺子歌》在《北京文学》第二期发表,引发热议;3月,《人民文学》发表长篇古体诗《鲸海红叶歌》;7月31日,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作品融入对于时代新生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引起热烈反响;11月,长诗《饺子歌》获得第五届中国长诗奖特别奖;12月18日,入选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排名51。

  2021年4月14日,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6月,莫言《一斗阁笔记》获第十二届《上海文学》奖特别奖;8月,以朗读者的身份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三季》。9月19日,参演的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中国上映。12月16日,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同年,成为河北大学特聘教授。

  • 相关推荐

【莫言诺奖演讲结尾的三个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从莫言获诺奖谈企业如何借势营销07-06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中三个故事的含义09-20

莫言的故事11-08

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05-20

莫言的故事13篇11-08

莫言的故事(13篇)11-09

莫言的故事(通用19篇)04-21

莫言的故事集锦13篇11-10

解读莫言《说故事的人》03-10

莫言陪女儿高考的故事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