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赏析

2023-07-06 梦游天姥吟留别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梦游天姥吟留别

  朝代:唐代作者:李白 类型:游仙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赏析: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下面再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还应该注意,作者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幻想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张百倍,也是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的。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在唐以前就形成了。到了唐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诗体,主要是七言,也可以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于旧体诗中是比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这大概是由于这种诗体流畅自然的特点,更适合于表现他的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就这首诗来说,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虽然以七言为基调,但是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却并不觉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非常协调。这是因为全诗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有人说李白的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这是十分恰当的。 (刘国正)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为了借惜别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诗人构思出一幅梦游奇景,塑造出—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风格,加重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再把这些与当时丑恶的现实加以对比,才回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来,几乎是天衣无缝。这奇特的构思是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无怪乎杜甫评论此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入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到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遮蔽天空。横,遮蔽。

  势拔这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入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这天的(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的北部。

  四万八千丈:一作这一万八千丈”。

  对此这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的山就好到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的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到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岩泉:即这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同慄。栗、惊,乘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入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入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的: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入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醒。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入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到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2、背诵全诗;

  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却对李白情有独钟,在他的《怀李白》这首诗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先生的这几句诗充分彰显了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这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背景资料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了这首诗歌留给东鲁的朋友。

  三、朗诵诗歌

  四、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五、赏析全诗

  一诵读并赏析①段

  1、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作者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的。现实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而李白却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山也好象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脚下。李白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在诗人陛下,天门打开前后的景象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后者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2、请同学们用抒情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仙境以及仙人盛会的情境。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应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请同学们朗诵第三段,看看作者都感叹了些什么?

  作者感叹,世界万事但是是一场游仙的幻梦,还是骑着白鹿去寻仙访道的好,他的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贵的鄙弃和不妥协,是他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李白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述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证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六、写法鉴赏

  1、想象奇特,夸张大胆

  《梦游天姥吟留别》尽显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描述了气象万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用完美的神仙世界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诗人还大胆的用夸张手法来写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描绘,使天姥山显得十分雄奇,高大。

  2、构思新巧,叙议结合

  以描述梦游为主,而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感慨,对表现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3、句式灵活,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辞句法。灵活多样的句式便于表达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朴实自然,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地方跟散文一样流畅,也只用了一些极其平常的字眼,却有很强的表现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七、布置作业

  1、用楷书抄写一遍诗歌。

  2、背诵诗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下面我从教材和教学思想、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重难点、教学步骤、板书和作业以及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和教学思想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自主赏析”的第二篇诗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育部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传统诗文中汲取营养,给学生真正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打上中国‘底色’,学会‘中国表达’和‘中国智慧’”。这“中国基因、中国底色和中国智慧”就是中国历代文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生命情怀和抒情达意的方式。

  李白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之中,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李白对明亮光鲜与恢弘博大之气象的不懈追求。虽离奇,但不做作,其中寄寓作者着对现实生活深沉激烈的感慨。我抓住“梦”的隐喻意义,以期透视诗人复杂激烈的内心。

  我用分两步走的课堂设计达成上述教学目标:一、以诗人李白为代表的“中国表达”就是用意象、意境,诗意的含蓄的表情达意。引导学生“析梦”即从对梦境中景象、意境的分析,体会作者情感。 二、“解梦”即在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借助知人论世等方法进一步把握诗中感慨深沉的内心寄寓。这两步走是由“景”到“情”到“志”层级深入,是由表到里,由浅入深的研习过程。

  二、说学情

  学生对李白的生平经历、诗歌风格比较熟悉,已经初步具备了知人论世的能力。但对作品深层情感的感受和把握能力不足,需教师在关键地方给出指引。

  三、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文本,读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诗歌跌宕起伏,文气酣畅淋漓,通过诵读,因声求气,“入声”才能“入神”。诵读是领悟古诗文义理的不二法门。朱熹曰“读文之法,高声诵读与俯察涵咏种种功夫,万不可少。”)

  2、体悟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独立自由人格的不懈追求。

  四、说教学方法和重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涵咏法、质疑探究、小组合作、表达交流

  1、诵读涵咏。通过吟诵体悟、潜思默想,让学生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以期能触摸到文本深处,与作者与文本产生精神共鸣。

  2、质疑探究法。以问题引领课堂的层级思索,以及由思索带动口头表达、探讨争论等,并落实于书面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

  2、体悟诗人看似消极表层之下的积极高尚的人格追求。

  五、说教学步骤

  环节一:布置课前任务

  1、课前自学并解决文字及语法上的难点、疑点。

  2、课前自查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准确翻译文本,熟练诵读。

  (课前作业完全在学生自学的能力范围之内。课堂三不讲之一就是学生自己能习得的知识就不要讲,所以我把疏通文句,字词语法,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这些知识性任务布置在课下,将课堂专注于核心问题。)

  环节二:导入

  同学们展示预习成果,说说自己熟悉的李白。之后,转入核心词“梦”。今天我们从一个新的,有意思的角度来窥视李白的内心世界——梦!梦是一个神秘而有趣的话题,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昔有“庄周梦蝶”“周公解梦”之后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有黄粱一梦,南柯一梦,四大名著中最脍炙人口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梦呢?我想或许是因为梦是人内心或现实的一种象征或隐喻。

  那我们就来猜一下,李白的梦象征或者隐喻了什么?(这是一个直入诗歌深层的核心的大问题,我把这个任务分解)

  环节三:析梦

  你要为人家解梦,当然要问人家梦到了什么?(第一步,从梦境入手)让我们一起看看李白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研讨、交流是课堂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作定向阅读,改变传统的逐句串讲的教法。以先自读再交流的方式展开。)

  设计了以下几个小问题,适时给予学生点拨,视学情而定,不是必要环节。

  1、请同学们从诗歌里找出标志诗人“入梦”和“梦醒”的句子。(此问题帮同学快速锁定区域)

  2、诗人梦到了什么?你觉得李白做了一个美梦,还是一个噩梦?置身梦境,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诗人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吗?

  以下是学生发言的课堂实录:

  生1:我觉得诗人做了一个美梦。心情“畅快、兴奋”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李白一生都喜月,沐在月光中飞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穿上谢公之木屐,实是追慕先贤。

  生2:我也认为诗人做了一个美梦。李白沐一身月光,看一溪清波,观一轮红日,听一耳清猿鸡鸣,走一路迷花醉眼,怎一个乐字了得!

  生3:我认为诗人做的是噩梦。熊咆龙吟之声震天地,泉水殷殷如雷鸣,连深林和层巅都震惊,给人恐怖之感。

  生4:我觉得既非美梦也非噩梦,而是一个诡异、瑰丽、壮观、奇谲的梦境。金碧辉煌,仙人的盛宴,诗人神游八极之表,极尽浪漫。

  总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复杂奇幻的梦境,巨大反差的意境快速切换,诗人的感情起伏跌宕,大起大落。像玄幻片,惊悚片,变幻莫测,光怪陆离,雄奇壮丽。

  诗人心情:畅快——兴奋——惊悚——震撼(由析梦境到悟情感)

  环节四:读梦

  默读 建议边读边在文中标注重音,起伏,舒缓等。

  学生自读,学生展示读。要求:读出四种感情的变化。注意抑、扬、轻、重、缓、急。

  学生互评,提出建议,修正、示范。(诗歌本来就是一门综合艺术,读中现意,诵读方能传达音韵之妙,方能体悟作者感情的跌宕起伏。)

  全体齐读

  环节五: 解梦(这是课堂第二个主要部分。在“缘景明情”析了梦景、梦境,把握了诗人感情之后,进入第二步解梦即“由情悟志”,深入挖掘李白梦境中的深刻寓意和人格境界。)

  教师设疑:知道了诗人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下面我们开始解梦。周公们,做好准备了吗?

  四种帮助:

  1: 知人论世(幻灯片展示李白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2:寻找线索词:“悸动”“惊”“嗟”“此”“安能”

  3:互参。联系之前积累的李白的其他诗歌。

  4:你的小组,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学生研讨、交流(十分钟),小组代表发言

  生1:诗人梦中“一夜飞度镜湖月”“身登青云梯”恰好映射出诗人长安平步青云的经历。贺知章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极尽荣华肆意。

  生2:李白内心是不满和抑郁的。他抱负远大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能出”。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他有着傲王侯的骨气和胆量,这种内心的压抑和郁闷以及置身官场仕途的险恶在梦境中也有反应。“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是李白的迷茫和困惑。“熊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是李白的苦闷、压抑、惶恐、

  生3:最后神仙盛宴的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

  生4:“安能折眉摧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为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他宁愿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总结:李白洞悟:人生的起起落落就是一场梦。古来万事东流水,是非成败转头空。既如此,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在虚幻的人生秉持不弃的?——自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这才是一杆读书人秉持终身的大旗。从孔子到屈原,从李白到鲁迅,这杆大旗一直傲立不倒。同学们,我希望你们接住这杆大旗,紧握这杆大旗,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经历了怎样风云诡谲的世事变幻,始终坚守内心的尊严,坚守自由之理想,独立之精神。这或许就是这节语文课所能带给你的最好的礼物!

  (学习古诗文一定要在“入精义”和“学致用”上着力。入精义就是明诗文中的义理;学致用就是真正于心有所动,有所感,真正对心智成熟,精神涵养有帮助。)(设计特点:课堂的主体部分由“析梦”“解梦”两大问题引领,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实践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的理念:全面依靠学生,充分发动学生,用激情和灵感点燃学生。避免教师对文本的过度分析和零打碎敲,把“语言分析”变成“语言实践”,用学生的“思考”和“表达”代替教师过多的讲授和分析。以生为本的理念,不断生成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得到了充分展现。)

  六、说作业和板书设计:

  作业:

  1、写一篇“我心中的李白”小短文。

  2、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诗人心情:畅快——兴奋——惊悚——震撼

  析梦——读梦——解梦

  自由之理想,独立之精神

  七、说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析梦”“解梦”两步走的方式,“缘景明情”“由情悟志”力图让学生直入诗人的风骨人格和理想境界。从学生的课后习作上看部分的实现了此教学目标,但不可能一蹴而就,毕竟,对古人表达方式和生命情怀的参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08-29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赏析10-29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02-04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08-12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赏析08-18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赏析10-17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07-20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1-22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08-03